浙江湖州 本文圖除註明來源外均為湖州市委宣傳部 圖
8月15日,地處浙江北部的湖州將迎來一年一度的城市節日——生態文明日。作為浙江地級市中設立的首個生態日,「湖州生態文明日」已成為以生態著稱的湖州全面展示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窗口和弘揚生態文化的重要載體。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浙江代表團首次以代表團名義,向全國人代會提交了《關於設立8·15「國家生態文明日」的議案》。
位於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南岸的湖州,是環太湖區域唯一因湖得名的城市。然而,與太湖周邊的其他經濟強市不同,進入新世紀以來,湖州在經歷短暫的迷茫期和陣痛期後,借生態之力,走上了一條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互促進的趕超發展之路,成為實至名歸的「中國生態經濟第一城」。
「轉軌」的起始點,是在2005年。這一年的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湖州安吉縣天荒坪鎮餘村村考察時,以充滿前瞻性的戰略眼光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湖州由此成為「兩山」理念的誕生地。
一語點醒夢中人,這座濱湖城市自此發生了質的改變。15年來,自然稟賦優越的湖州以領跑者之姿,大打「生態牌」,推動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在忠實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同時,也源源不斷地輸出「護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的經驗,成為享譽全國的生態樣板城市。
「湖州15年的發展歷程,就是堅持以『兩山』理念為指引,走『生態美、產業綠、百姓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的歷程。湖州所取得的成績,充分彰顯了『兩山』理念偉大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湖州市委書記馬曉暉說,我們將錨定「兩山」理念樣板地和模範生,堅定不移地照著這條路走下去,「讓綠色成為湖州發展最動人的底色,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
一個「靠山吃山」山村的15年嬗變位於湖州安吉縣西南山區的天荒坪鎮餘村村,青巒疊翠,竹海綿延,溪水潺潺,平坦寬闊的綠道串起了鄉村別墅、農業觀光園和生態旅遊區,一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景象。
今年3月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專程來到這裡考察調研。在餘村,習近平沿著村莊綠道察看村容村貌和農作物長勢。此時,幾位正在清理荷塘的村民引起了他的關注。「幹農活的都是『老把式』啊」「參加合作社收入怎麼樣」……習近平走到田邊,親切地同他們交流起來,詢問春耕備耕情況。
2020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赴湖州安吉餘村考察調研。這是他在田邊與村民交流。新華社 圖
這是時隔15年後,習近平第二次來到餘村。不過彼時,他所看到和聽到的卻是另一番面貌。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安吉曾是浙江20個貧困縣之一,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為摘掉貧困縣「帽子」,安吉走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工業立縣」之路,造紙、化工、建材、印染等資源消耗型和重汙染型產業在成就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以致1998年,國務院發出黃牌警告,將安吉列為太湖水汙染治理重點區域。
餘村即是安吉這種「用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資源型發展模式的典型。
當年,作為安吉最大的石灰巖開採區,礦山是餘村的支柱產業和老百姓主要收入來源,全村一半以上的家庭有人在礦區務工。村裡3座礦山不僅為全縣的水泥廠供應原料,還自建了一家水泥廠。「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村集體經濟年收入最高時達300多萬元,「靠山吃山」的餘村一度成為安吉「首富村」。
對大自然的掠奪式開發,導致了慘痛後果。3個石灰巖礦幾乎每天炸山都要放100多炮,塵霧遮天蔽日,村民窗戶都不敢開,村裡的小溪全部被灰土覆蓋;山體被炸得醜陋不堪,開山炸死人、石頭壓傷人的事故也不斷發生,綠水青山淪為了「窮山惡水」。餘村村委會主任俞小平向澎湃新聞回憶,村裡企業最紅火的時候,河裡沒有活魚,石灰漿把魚都嗆死了,「村裡人出趟門,回來眉毛、頭髮都是白的,全是粉塵!」
固守涸澤而漁、殺雞取卵式的粗放發展方式,顯然難以為繼。面對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安吉痛定思痛,決定換個「活法」,開始著手對汙染企業進行徹底治理。靠石礦起家的餘村首當其衝,2003年至2005年3年間,餘村相繼關停了礦山和水泥廠。
然而,礦區工廠的關停,讓餘村的集體經濟收入斷崖式銳減,2004年僅20多萬元。與此同時,村裡的其他產業尚未發展起來,幾乎半數村民「失業」。未來的路在何方?一時間,餘村陷入了迷茫。這種困惑,同樣也是經濟排序一直在湖州各縣區墊底的安吉的困惑,GDP數據動搖了人們保護生態的決心,「要保護還是要發展」成為爭議焦點。
彷徨之際,一個重要理念的提出,讓餘村、安吉乃至整個湖州醍醐灌頂。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赴餘村調研,並在村裡召開了座談會。在得知餘村關閉礦區、走綠色發展之路的做法後,習近平給予了高度評價,並首次提出「兩山論」:「下決心停掉礦山是高明之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實際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堅定不移地走這條路,有所得有所失,熊掌和魚不可兼得的時候,要知道放棄,要知道選擇。」
「不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推動經濟增長,這樣的增長不是發展。為了使我們留下最美好的、最寶貴的,可能甚至會犧牲一些增長速度,這就是要在經濟結構上,捨去一些嚴重汙染環境的高能耗產業。」他語重心長地說,「一定不要再去想走老路,還是迷戀過去那種發展模式。」
9天後,也就是2005年8月24日,習近平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表《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一文,首次較為系統地論述了「兩山」科學論斷。
文中說:「我省『七山一水兩分田』,許多地方『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擁有良好的生態優勢。如果能夠把這些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麼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既會產生矛盾,又可辯證統一。」
「習總書記在安吉餘村、在湖州首提『兩山』理念,絕非偶然。」湖州市委辦副主任袁曉亮對澎湃新聞說,「這充分反映了他對發展方式問題的深入思考,而湖州較早認識到加強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對轉型發展有更迫切的願望,基層的一系列創新實踐印證了他的所思所想。」
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十分重視生態環境和增長方式的轉變。2002年12月,來浙江工作不久的習近平,開始著力推進生態省建設。他在主持浙江省委十一屆二次全體(擴大)會議時提出,要「積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建設『綠色浙江』為目標,以建設生態省為主要載體,努力保持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在習近平的重視和直接推動下,浙江於2003年1月成為繼海南、吉林、黑龍江、福建之後,全國第5個生態省建設試點省。
建設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農村是重點、難點,也是主戰場。2003年6月,在習近平親自謀劃和部署下,以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環境改善為重點,浙江在全省啟動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作為推動生態省建設的有效載體。這項被習近平稱為「生態工程」的大行動提出,花5年時間,從全省4萬個村莊中選擇1萬個左右的行政村進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個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範村。
2003年7月,在總結浙江經濟多年發展經驗的基礎上,習近平在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上全面系統地闡釋了浙江發展的八個優勢,提出了指向未來的八項舉措——「八八戰略」。其中,「進一步發揮浙江的生態優勢,創建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作為重要一條正式提出。
環境汙染整治,則被習近平視為生態省建設的一項基礎性、標誌性工作。2004年10月,浙江開啟了「811」環境汙染整治行動。「8」指的是浙江的八大水系;「11」既是指全省11個設區市,也指當年省政府劃定的區域性、結構性汙染特別突出的11個省級環保重點監管區。
「可以說,『兩山』理念是習近平總書記長期思考,並在實踐工作中反覆驗證、厚積薄發的成果。」浙江大學土地與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湖州師範學院「兩山」理念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景新對澎湃新聞說。
餘村今日村貌
科學的理論一旦指導實踐,就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兩山」理念堅定了安吉以及餘村走生態發展之路的信心和決心,安吉也藉此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山區窮縣變成聞名遐邇的全國明星縣。
在浙江建設生態省的大背景下,安吉提出了創建全國第一個生態縣的規劃,並在2006年被命名為首個「國家生態縣」。同時,借全省開展「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契機,開始實施「雙十村示範、雙百村整治」工程。在此基礎上,2008年初,安吉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中國美麗鄉村」,由此成為中國美麗鄉村發源地。2012年,安吉成為我國第一個獲得聯合國人居獎的縣域。2015年5月,以安吉為第一起草單位的《美麗鄉村建設指南》發布,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國家標準。
打消猶疑的餘村也步入了綠色發展的「快車道」,一邊整治環境,一邊發展鄉村旅遊業,實現了從賣石頭到「賣風景」的華麗轉身。「2006年,我們村已經有9戶農家樂,200多張床位,一年就能接待遊客2000多人次了。」餘村村委會主任俞小平說,目前,餘村已成為國家4A級景區,村裡從事旅遊休閒的農戶有42戶,從業人員300多人,2019年接待遊客達90萬人次,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2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5年的8732元增加到近5萬元。
2020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赴湖州安吉餘村考察調研。這是他在春林山莊與村民代表交流。新華社 圖
今年49歲的潘春林原是礦山的一名拖拉機手,2004年,他辦起餘村第一家農家樂——春林山莊,如今一年收入可達近百萬元。3月30日習近平再訪餘村時,走進了春林山莊。在小院裡,他同村民代表拉起家常。「時間如梭,當年的情景歷歷在目,這次來看完全不一樣了,美麗鄉村建設在餘村變成了現實。餘村現在取得的成績證明,綠色發展的路子是正確的,路子選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
習近平希望鄉親們在保護好生態前提下,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把生態效益更好地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這裡的發展後勁潛力很大,希望再接再厲,順勢而為、乘勝前進。」臨別時,他給餘村鼓勁。
「保衛南太湖」背後的城市抉擇發源於安吉境內天目山北側的西苕溪,與源於天目山南麓的東苕溪合稱苕溪,是浙江的八大水系之一,也是湖州的母親河。東、西苕溪從山中逶迤而出,最終在湖州城匯合,注入太湖。
「三萬六千傾、周圍八百裡」的太湖,是上海和杭嘉湖、蘇錫常地區最重要的水源,堪稱長三角地區的「心肺」。位於南岸的湖州是太湖主要的上遊水源地,多年來入湖水量一直保持在總入湖水量的60%左右。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站在南太湖之濱的山上極目遠眺,煙波浩渺,帆影點點,湖州地標性建築月亮酒店與湖水中的倒影渾然一體,宛如一輪皎潔的圓月。這片令人心曠神怡的「綠水」,與餘村的「青山」一樣,也曾經歷由亂到治再到美的生態變革。
南太湖夜景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工業化建設的浪潮一度令太湖成了「大染缸」。工業企業、農村養殖直接往太湖排汙;漁民靠岸泊船,形成了24條船上餐飲組成的湖鮮街,每年5萬噸廚廁汙水也直接排湖。太湖水質惡化、藍藻頻發,局部地區甚至出現了「守著太湖沒水喝」的窘態。
1991年起,國家啟動太湖治理工程,1998年發起太湖治汙「零點行動」,太湖治理基本實現階段性治理目標。但進入21世紀,相關部門監測結果卻表明,太湖水質再次惡化。
「表面在水上,根子在岸上。」南太湖的第一批建設者、原湖州太湖旅遊度假區旅遊發展局副局長李東民向澎湃新聞回憶,當時水泥廠、造紙廠、印染廠等一大批工業企業還立在湖畔未搬遷,農業面源汙染和漁民生活面源汙染也尚未徹底整治。同時,南太湖沿岸也未立足濱湖優勢進行生態景觀建設,荒灘遍地、蘆葦叢生。儘管擁有64公裡太湖岸線的湖州因湖而生、以湖命名,湖州人卻戲稱「身處太湖不見湖」。
對太湖流域的環境保護問題,習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間始終非常關注。2003年4月9日,剛來浙江工作半年多的習近平第一次赴湖州安吉考察。他循著太湖主要入湖河流西苕溪溯水而上,看到這裡的潺潺流水和滿目生機,連連稱讚「山清水秀,大有可為」。
2006年8月2月,習近平再次赴湖州考察。這一次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調研南太湖的治理和開發工作。
習近平從湖州長兜港海事碼頭登船,橫穿整個太湖,察看水質情況。返程後,他又到長興縣太湖畔調研。當天下午,習近平在長興行政中心聽取湖州市關於南太湖綜合治理及開發工作情況匯報。
「南太湖開發問題一直是我腦子裡裝的一個問題。」他說,「湖州因湖得名,如果湖州不利用好湖、不開發好湖,湖州的名字就取得不合適,就得換名字了。」
「『人生只合住湖州』,這句話我一直有這個印象。湖州適宜居住,湖光山色、美不勝收。這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他從搞好規劃、形成精品、實現雙贏三個方面,對太湖的保護開發提出了具體要求:「南太湖帶是環太湖唯一一處原生態的寶地,開發要高、新、特,不能搞成敗筆。敗筆就是一般化,一般化就沒人來,不僅沒人來,反而把原生態給破壞了。」
「總之,我們要實現雙贏,既要保護生態,也要發展經濟,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為代價,生態很好反過來可為經濟發展提供一些增長點。」習近平說。
這是習近平在安吉餘村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後,再一次應用「兩山論」對湖州的生態建設進行指導。
2007年3月,湖州召開第六次黨代會,確立了「建設現代化生態型濱湖大城市」的城市定位,全面拉開南太湖治理保護與開發建設的序幕。「這場『南太湖保衛戰』的重頭戲,是做『退』的文章,目標是『不向太湖排一滴汙水』。」李東民對澎湃新聞說。
首先是漁民退湖。湖州投入近6億元,整體拆除遠近聞名的湖鮮街24條水上餐飲船,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臨湖親水的公共休閒平臺湖濱碼頭;斥資超3億元實施漁民上岸安居工程,拆除居家船隻和輔助船隻230條,建造3萬多平萬米的漁民新村安置漁民,切斷了南太湖湖岸生活汙染源;清除太湖水面養殖圍網,杜絕漁業生產型汙染。
其次是工廠退出。投資20多億元,關停了水泥廠、造紙廠、印染廠、飼料廠等沿岸5公裡範圍內的全部涉汙企業,實現工業汙水零排放。
此外,還建成近10公裡的消浪樁、擋藻圍隔工程和日處理能力5000噸的藻水分離站,清理入湖河道及太湖淤泥150萬方,生態修復灘地10公裡。
「在此之前,湖州對於南太湖是否要關停工廠搞旅遊業舉棋不定。關停搬遷工廠需要大筆資金,更何況關了之後地方財政稅收會大受影響。」李東民說,習總書記的講話為湖州和南太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讓湖州真正認識到生態是自己最大的優勢所在。
隨著「南太湖保護戰」的打響,對將發展目標由「工業立市」戰略性轉變為「生態優市」的湖州而言,產業選擇無疑是一道必答題。因為只有從根本上解決太湖上遊來水水質問題,才能真正實現「一溪清水入太湖」。
紡織和建材曾是湖州的兩大傳統支柱產業,尤其是建材業,在早期更是支撐起了湖州的飛速發展。湖州的石灰巖品質優良,是長三角建築石料的主要供應基地,上海的建築石材約有一半是湖州通過長湖申航道運過去的。「湖州最多時分布在各區縣的大大小小礦山企業有612家,最高年開採量達1.64億噸。」湖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龔西徵介紹。
然而,經年累月的開採,讓這片曾經的「江南清麗地」塵土漫天、青山破損、河道淤積,部分河床在30多年內抬高了2米,斷面「比黃河水還要渾濁」。
湖州昔日的礦山企業
早在2003年,湖州就編制了礦山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明確了礦山整治的路線圖。在太湖治理掀起高潮後,湖州的礦山治理也隨之強勢推進,並專門成立了由環保、公安、國土、電力等多個部門組成的礦山企業綜合治理辦公室。「湖州對礦山治理下了鐵的決心,本屆政府一律不批新礦,到期到量的礦山一律關停,非法違法行為一律嚴厲打擊。」在2013年5月召開的全市礦山治理大會上,市政府作出承諾。
在停炸藥、停電、控制開礦指標等鐵腕手段下,湖州礦山企業銳減,截至目前,已削減至33家,開採量壓縮到4500萬噸,且在產礦山全部達到國家綠色標準。
關停礦山的同時,湖州又以環境保護的倒逼機制推動高耗能重汙染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先後對紡織、印染、鉛蓄電池、電鍍、化工等十幾個行業輪番進行專項整治,關停並轉企業1.66萬家。
重拳之下,湖州的傳統產業面貌煥然一新。位於太湖邊的長興縣夾浦鎮是湖州的紡織重鎮,在經過「綠色化」提檔升級後,如今正以「智能製造」為切入點,全面推廣紡織設備數位化改造。「我們正在建一個紡織數位化平臺,登陸後,屏幕上會實時顯示全鎮所有企業的紡織密度、速率和產量等數據,坐在辦公室就能遠程監控生產進度。」夾浦鎮黨委委員錢錫花告訴澎湃新聞。
「破舊」還要「立新」。「生態文明的本質在於既護美綠水青山,又做大金山銀山,把生態資源優勢持續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從而實現湖州的新一輪高質量趕超發展。」湖州市市長王綱對澎湃新聞說,通過不斷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路徑,湖州在「破立」之間逐漸找到了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生態經濟發展之路。
如今,在湖州著力打造的產業體系中,除金屬新材、綠色家居和現代紡織三大傳統優勢產業,信息經濟、高端裝備、健康產業和休閒旅遊等四大新興綠色產業已成為重點主導產業。
吳興區妙西鎮曾是和餘村所在的安吉天荒坪鎮齊名的石礦開採區,「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唐代詩人張志和描繪的西塞山就位於這裡。由於盛產青岡石料,妙西曾開辦了25座石礦,全鎮財政稅收的主要來源依靠礦產業,但滿目瘡痍的開挖山體讓白鷺無法棲息,被礦粉染白的河水讓魚類幾乎絕跡。
關停礦山後,妙西轉型發展生態旅遊業,白鷺飛、桃花開的美景再度出現在西塞山邊。2015年12月,西塞山旅遊度假區獲批省級旅遊度假區,隨著慧心谷、廿舍度假村等生態度假莊園的相繼建成,遊客又在這裡找到了張志和詩中「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意境。2018年,由妙西發布的《生態度假莊園質量等級劃分與評定》,成為全國首個生態度假莊園質量等級劃分與評定的標準。
湖州吳興區妙西鎮礦山整治後發展生態旅遊業
同在吳興區的埭溪鎮,利用廢棄礦地和荒坡開闢工業平臺,並在此建設了一個以化妝品為主打產業的特色小鎮——美妝小鎮。迄今,美妝小鎮已引進化妝品及配套項目85個,總投資達240億元,集聚了來自韓國、法國、義大利等多個國家以及中國的香港和臺灣等地的12個外資項目,「美麗經濟」方興未艾。
「生態產業正慢慢接過了支撐湖州經濟發展的接力棒,紡織、建材兩大傳統產業佔比已由2005年的『半壁江山』下降到2018年的29.8%。」湖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龔西徵介紹,湖州入太湖水質已連續13年保持在Ⅲ類以上,成為太湖流域水質最好的區域,連續6年奪得浙江治水最高獎項「大禹鼎」。
2016年7月29日,全國雙擁模範城(縣)命名暨雙擁模範單位和個人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
時任湖州市委書記裘東耀,作為全國雙擁模範城湖州市代表參加了大會。會前,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會見與會代表,並與前排代表一一握手。
握手間隙,裘東耀向總書記匯報,我們按照您提出的「兩山」重要思想,正在科學推進南太湖的保護和開發建設。習近平聽後囑咐:「你們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設好!」
在「生態湖州」,看見「美麗中國」2020年3月3日凌晨,湖州安吉縣溪龍鄉黃杜村黨總支書記盛阿偉早早起床,租車前往2000公裡外的貴州省普安縣。「當時還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正處於吃勁的關鍵階段,出行是個大問題,無論坐飛機還是高鐵,心裡都不踏實。思來想去,最終決定租車,熱水瓶、方便麵隨身帶,一輛車請了兩個司機。」盛阿偉對澎湃新聞說。
盛阿偉如此看重這趟行程,是為了見證和指導黃杜村捐贈給普安的安吉白茶苗「白葉一號」首次採摘新茶。次日下午,在普安縣,第一杯「白葉一號」安吉白茶端到了盛阿偉的手裡,一股清香沁人心脾。「不錯,是安吉白茶的味道!」他品了一口,心中的一塊石頭終於落地。
黃杜與普安結緣,是在兩年前。
2018年4月9日,在盛阿偉的倡議和帶領下,黃杜村20名農民黨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村裡種植白茶致富的情況,提出捐贈1500萬株茶苗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脫貧,並承諾包種包銷,不種活、不脫貧不放手。
當年7月6日,新華社播發消息,習近平總書記對他們提出捐贈白茶苗一事作出重要指示,「『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黨的恩』,這句話講得很好。增強飲水思源、不忘黨恩的意識,弘揚為黨分憂、先富幫後富的精神,對於打贏脫貧攻堅戰很有意義。」
安吉黃杜村的安吉白茶園
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後,國務院扶貧辦會同有關方面立即落實,確定湖南省古丈縣、四川省青川縣和貴州省普安縣、沿河縣等3省4縣的34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作為受捐對象。受捐4縣均為國家貧困縣和省定深度貧困縣,受捐群眾都是尚未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8年10月22日,黃杜村捐贈的白茶苗第一株在普安開始種植,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高質量、高標準建成了「白葉一號」扶貧茶園2000畝,共覆蓋貧困戶862戶2577人。而在整個3省4縣,通過土地流轉、茶苗折股、生產務工等方式,已帶動受捐地1862戶5839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當時之所以給總書記寫信,是因為黃杜乃至整個安吉的白茶產業是在他的關心和肯定下才更有發展底氣和信心,步入了跨越式發展的軌道。」盛阿偉對澎湃新聞回憶。
2003年4月9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赴安吉調研生態建設,來到了溪龍鄉黃杜村考察白茶基地。他沿著泥巴路走進茶園,詢問白茶推廣種植情況——白茶是怎麼引進的,怎麼扦插、採集、加工,銷售情況如何。在了解黃杜的白茶基地建設及發展情況後,習近平充分肯定了這一綠色發展路徑:「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
如今,刻印著這10個字的石碑矗立在山頂的茶園觀景平臺上,已成為黃杜標誌性景點。盛阿偉介紹,目前,全村村民經營茶園面積已達48000餘畝,產值4個多億,人均純收入近5萬元。
距離餘村30多公裡的黃杜,同樣是個小山村。「餘村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誕生地,黃杜可以說是『兩山』轉化的實踐地。」盛阿偉說,「黃杜也是從貧困村一路走過來,靠著在荒山上種白茶才過上好日子的。我們提出捐贈白茶苗扶貧,輸出的是茶苗、是綠色產業,更是湖州踐行『兩山』理念、打通『兩山』轉化通道的方法和經驗。」
為了兌現「不種活、不脫貧不放手」的承諾,兩年來黃杜村先後派出35名種茶能手115次到受捐茶苗的3省4縣34個貧困村現場進行種、管培訓,蹲點指導的最長時間有半年以上,盛阿偉則先後23次行走在各種苗基地。「這些地方的山水,其實『顏值』比湖州、安吉高出不少,為什麼他們的綠水青山沒有變成金山銀山?關鍵一點,是沒有找到適合的『兩山』轉化途徑。」盛阿偉說。
除了點對點向全國輸出經驗,作為踐行「兩山」理念的模範生,湖州還肩負起了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打頭陣、立標杆、做示範的重任。「湖州今天生態文明建設要走的路,就是全國明天要走的路子。」時任國家相關部委負責人曾如此評價。
2010年7月,湖州市委六屆十次全會通過了《中共湖州市委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首次提出「力爭成為全省、長三角乃至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區和示範區」。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後,湖州爭創示範區的步伐開始加快。
經過近2年的努力,2014年5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等6部委聯合下發《浙江省湖州市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方案》,標誌著湖州成為全國首個地市級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這也是湖州有史以來第一個國家戰略。當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舉行湖州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動員大會,正式拉開湖州推進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的序幕。
根據《建設方案》,湖州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的戰略定位是,努力打造綠色發展先導區、生態宜居模範區、合作交流先行區、制度創新實驗區。《建設方案》寄託了國家層面對再次站在生態文明建設最前沿的湖州的期許,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湖州生態、區位和文化優勢,堅持先行先試,力爭到2020年,使湖州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全國領先,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態文明建設「湖州模式」,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積累經驗、提供示範。
「制度創新是示範區建設的核心,也是生態文明『湖州模式』能否推廣的關鍵所在。」湖州市委辦副主任袁曉亮說,湖州在推進示範區建設過程中,用改革賦能,探索構建了立法、標準、制度「三位一體」的生態文明制度保障體系。
2017年10月,浙江生態文明幹部學院在湖州成立,這是全國第一所專門以「生態文明」命名的幹部學院。澎湃新聞記者 葛熔金 圖
在立法層面,2015年7月,湖州剛剛獲得地方立法權,就把第一部實體地方性法規的內容鎖定為生態文明建設。次年7月,《湖州市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條例》正式施行,這是全國首部就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的專門立法。「作為湖州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法』,條例在現有法律法規基礎上,進一步滿足了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司法執法剛性需求的迫切需要,為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提供了法律保障。」湖州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徐兆輝介紹。
在標準方面,湖州是目前唯一經國家標準化委員會批覆的全國生態文明標準化示範區,已制訂市級以上生態文明標準近60項,包括9項國家標準,在多個領域填補了國內空白。其中,《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指南》是全國首個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標準。「生態標準『湖州造』,就是通過標準化手段固化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的成果和經驗,為推廣、複製『湖州經驗』提供了技術支撐。」徐兆輝說。
而在制度創新領域,湖州最大的亮點之一,是在全國率先開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和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編制完成首張市、區縣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並配套出臺考核評價辦法。有了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家底一目了然,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完善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等都有據可循。這深刻改變了領導幹部的發展觀、政績觀、價值觀和財富觀。
隨著「兩山」理念在湖州、在浙江乃至全國落地、開花、結果,這一理念已成為一個令世界矚目的重大生態文明理念創新,而以其為精髓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跨越山海,推動著中國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2016年5月,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了題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的報告。在這樣級別的國際性大會上,專門就一國的生態實踐發布報告,並不多見。
與會專家學者更是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與成就不吝讚美之詞:中國生態文明理念已走向世界;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是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有益探索和具體實踐,為其他國家應對類似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挑戰提供了經驗借鑑;中國綠色發展為世界貢獻了中國方案,這是對世界的一個創造。
2018年4月19日,時任聯合國副秘書長兼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來到安吉考察生態文明建設。在餘村,索爾海姆參觀了「兩山」會址公園、村容村貌等,並觀看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兩山」理念講話的珍貴視頻資料,詳細了解餘村深入踐行「兩山」理念的歷程。
面對巨變,索爾海姆感慨地說,在浙江看到的,就是未來中國的模樣,甚至是未來世界的模樣,「中國部分地區用較短時間就取得了一些西方國家幾十年的環境治理成果,這顯示了推進環境治理、建設生態文明的決心和智慧。」
5個多月後,在大洋彼岸,湖州迎來高光時刻。
美國紐約曼哈頓,當地時間2018年9月26日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年度「地球衛士獎」中的「激勵與行動獎」,頒給習近平親自倡導並在踐行「兩山」理念過程中不斷深化的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來自安吉的農民裘麗琴與浙江副省長、省環保廳廳長一道代表浙江省委省政府及浙江5600萬人民上臺領獎。
當地時間2018年9月26日,美國紐約,安吉村民裘麗琴在聯合國「地球衛士獎」頒獎儀式上發表獲獎感言。新華社 圖
站在聯合國的頒獎臺上,裘麗琴用夾雜著方言的中文講述著發生在東方鄉村的故事:「我來自浙江省的一個村莊,15年前,我每天都要拎著滿滿的一桶髒水走到很遠的地方去倒汙水。當時,我家廚房沒有排汙水管,村裡沒有垃圾箱,河道受汙染,又黑又臭。今天,習近平主席親自推動的『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使我們村莊變成了一張靚麗的明信片。」
樸實的演講,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是對「美麗中國」、是對「綠色浙江」,同樣是對「生態湖州」的褒揚和讚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