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金橋
前言:上市三個月,貝殼股價漲幅接近三倍
貝殼,作為今年募資規模最大的中概股之一,其股價表現也遠超今年上市的其他中概新股。
2020年8月13日,貝殼在紐交所,以20美元/ADS正式掛牌上市,按11月16日收盤價73.56美元/ADS計算,期間漲幅高達268%!換而言之,貝殼在短短三個月時間,股價漲幅接近三倍,絲毫不遜色於今年大熱的新能源賽道的種子選手,比如理想,小鵬等。
數據來源:富途牛牛
短期內,如此巨大的漲幅,必然蘊含著市場對於貝殼業績高速增長的預期,那麼貝殼上市後的第一份財報,是否符合期待呢?作為投資者,該如何解讀貝殼的Q3財報?另外,又該如何看待,伴隨貝殼Q3財報一起披露的股份增發一事?
本文即主要討論上述兩大問題:其一,對Q3財報的解讀以及評估;其二,對貝殼再次大額募資的看法。
解讀以及評估財報的表現好壞需要基於一定的標準,結合貝殼所處行業以及自身業務的特徵,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標準來衡量貝殼的Q3財報表現:
反映貝殼真實經營情況的經營數據指標,可以理解為核心追蹤指標;反映貝殼自身業績變動的財務數據指標,即縱向比較;反映貝殼與競爭對手業績比較的財務數據指標,即橫向比較。一、核心追蹤指標表現
先看下貝殼在核心追蹤指標維度的表現。
在點名追蹤貝殼的核心指標之前,投資者有必要了解如何找到這些核心指標,以及為何這些核心指標可以反映貝殼當前乃至未來的業績表現。對此,本文的邏輯是,先研究一個行業真正的痛點以及需求,而後,分析一家公司從哪些方面為行業創造了價值,從而,構成該公司創造價值的指標即為追蹤該公司經營表現的核心指標。
從上述邏輯出發,對於房地產經紀行業,真正的痛點是什麼?
需求視角來看,購房者需要的是真實房源,賣房者需要的是儘早售出,這兩點比較容易理解,就不贅述了。
供應視角來看,房地產經紀人傾向於單次博弈,畢竟對其而言,賣房給消費者基本是一輩子一次的生意。所以,站在房地產經紀人的角度想,大部分買房或者賣房的顧客就像遊客,這輩子基本只買/只賣一次,即使對顧客再好或者再壞,之後都不會再遇到。所以,這時最佳的策略就是狠狠地宰割顧客,這就是單次博弈。而單次博弈,會讓你傾向於把短期利益最大化,而不考慮長期後果。這也是為何房地產經紀人的平均從業時間只有6個月,從業生涯平均只賣1.5套房。至於房地產經紀公司,互相之間則面臨著零和博弈,畢竟一方面,為了爭奪中介費,房地產經紀公司之間競爭極度激烈,甚至於出現惡性競爭現象,比如互相撬單、無底線地降低中介費、與業主籤訂獨家委託協議等。
根據上述描述,不難看出傳統的房地產經紀行業的真正問題是:C端,房地產經紀人與消費者進行單次博弈;B端,房地產經紀公司之間面臨著無可避免的零和博弈。
那麼,作為行業絕對龍頭的貝殼是如何解決上述行業問題,為行業各大相關利益群體創造價值呢?答案是:用一套行業合作機制——ACN(經紀人協作網絡)來改變博弈結構,從而成功地解決了上述兩大問題,而這套合作機制,也是讓貝殼從無數的房地產經紀公司中脫穎而出,成為行業絕對龍頭的核心原因。
具體而言,即針對C端單次博弈,貝殼想法延長經紀人的從業時間,從而使得老客戶的口碑效應顯現,讓經紀人可以從長期誠信中收益,從而減少C端單次博弈現象;
針對B端零和博弈,貝殼利用ACN機制,讓經紀人合作賣房,按照貢獻分配經紀佣金,讓所有的付出都可以得到相應的回報,從而改變B端零和博弈的現狀。
數據來源:《與貝殼CEO的三次對談:一篇文章講透貝殼》
由此可知,ACN機制是貝殼的核心,而由於經紀人又是ACN機制的核心構成,因而追蹤貝殼的核心指標,應該是平臺上的經紀人數量。至於投資者最關注的GTV(平臺總交易額)以及各個財務數據,在我看來,只是ACN機制產生的結果,而不是因。事實上,貝殼的業績表現也證明了這一點。據最新披露的Q3財報,截至今年9月底,貝殼的經紀人數量高達47.78萬人,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1%;而首九個月的總營收為478億元,同比增長也為51%。這足以說明,貝殼的經紀人數量變動可以相當程度上反映其營收的變動。
數據來源:富途研究,貝殼招股說明書,Q3財報
另外,從投資者最關心的人均GTV、GTV同比增速、加權平均佣金率等指標來看,貝殼都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在平臺加權平均佣金率(定義為總營收/總GTV)方面,貝殼連續三年穩定在2%;在人均GTV方面,因為貝殼自2018年起,由高人均GTV的自營模式升級為相對較低人均GTV的平臺模式,所以近三年,貝殼的人均GTV有所下滑,由2019年的595萬元,下降至今年Q3的498萬元;在GTV方面,貝殼繼續維持了高速增長,今年前三季度的總GTV合計高達2.38萬億元,同比增長64%!此外,貝殼還首次披露了其APP的月活數據。據其Q3財報,其月活用戶高達4800萬,相比去年同期,增速高達82%。
數據來源:富途研究,貝殼招股說明書,Q3財報
二、縱向比較表現
相信看完上述核心經營指標後,投資者對於貝殼的實際經營情況已經有一定了解,無論從哪個核心經營指標來看,貝殼的表現都令人較為滿意。
那麼貝殼的財務數據表現如何呢?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十分亮眼。
縱向分析,可以分為兩個維度展開,其一:根據公司披露的原始財報數據,從同比及環比的角度,觀察貝殼的營收、淨利、EBITDA、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等核心財務指標變化;其二:使用財務調節後的數據,尤其是經調整EBITDA和經調整淨利潤這兩個核心財務指標。
如果是基於公司披露的原始財報數據,那麼除了今年一季度外,貝殼近兩年的季度營收同時實現了同比和環比增長!單季度來看,貝殼在今年第三季度的營收和淨利分別錄得205.49億元和0.75億元,相對於2019年第三季度,同比分別增長71%和-80%;相對於2020年第二季度,環比增速分別為2%和-97%。相信投資者看到這個數據,第一印象應該是本文出現錯誤,不然不會出現營收增速和淨利潤增速背離這麼離譜的情況。
數據來源:富途研究,貝殼招股說明書,Q3財報
那麼實際的經營情況和財務表現如何?實情是一季度的新冠疫情、股權激勵費用扭曲了真實地經營業績。
具體來看,營收方面:今年一季度,受新冠疫情的衝擊,貝殼的營收僅錄得71.20億元,首次出現下滑,同比下降13%;到今年二季度,受益於國內對疫情的良好控制,貝殼的業績出現了大幅反彈,單季度營收高達201.42億元,相對於較低基數的一季度,實現了環比183%的超高速增長,這也與購房者的部分需求由一季度轉移至二季度有關。這也解釋了為何貝殼在三季度同比增速高達71%的情況下,環比增速僅為2%,核心原因在於一季度基數過低及二季度基數較高。
利潤方面:如果投資者僅看財報中披露的原始淨利潤數據,那麼很可能會對貝殼的實際經營成果產生嚴重的誤判。為什麼?因為今年第三季度的股權激勵費用扭曲了真實地業績。根據Q3財報,貝殼在今年第三季度錄得16.68億元的股權激勵費用,相比之下,2019年第三季度的股權激勵費用僅為0.63億元,而2020年第二季度的股權激勵費用為0,這也是為何貝殼第三季度的淨利潤同比下降80%,環比下降97%。
數據來源:富途研究,貝殼Q3財報
那麼,如果對被扭曲的因素進行財務調節,貝殼真實地經營業績又如何呢?實際情況是,貝殼在今年第三季度的經調整淨利潤高達18.58億元,今年前三季度的經調整淨利潤合計為37.1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1倍及1.3倍!實質上,經營性活動現金流量淨額更能反映貝殼的真實經營業績。今年前三季度,貝殼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高達82.57億元,遠超同期的經調整淨利潤,這足以證明盈利的含金量非常高。
數據來源:富途研究,貝殼招股說明書,Q3財報
三、橫向比較表現
上述分析基本都是針對貝殼自身的情況展開,如果與同行業其他競爭對手相比,貝殼三季報的表現如何呢?只能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相比起主要競爭對手的慘況,比如我愛我家今年前三季度的營收和淨利分別大幅下降22%及62%,易居企業控股今年上半年的營收和淨利分別爆降34%和95%,貝殼的日子簡直過得太舒服了,在其他競爭對手面臨業績暴跌之際,逆勢而上,在今年前三季度,營收和淨利分別錄得51%和79%的超高速增長,這份業績顯得更加難得。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貝殼向著競爭對手望過去,竟然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數據來源:富途研究,Wind,貝殼招股說明書,Q3財報
綜上,貝殼的業績表現,從上述三大標準中的任意一個來衡量,都可以說表現地極為優秀,也略微超越此前的預期。
數據來源:富途研究
雖然,貝殼的Q3財報整體表現非常優異,也滿足了市場對其業績高增長的期待。但是,相信有不少投資者,對於貝殼最新拋出來的股票增發方案感到一定的困惑,那麼應該如何看待貝殼短期內再次大額募資一事呢?
四、不缺錢的貝殼為何短期內再次大額募資?
11月16日,伴隨貝殼Q3財報一起披露的,還有一份股票增發方案,裡面點名貝殼本次準備增發1.22億A類股,最大的每股定增價格不超過24.17美元,按照1ADS=3股,即每ADS的定增價格不超過72.51美元,本輪定增最大募資淨額有望達到29.52億美元,甚至超過3個月前貝殼IPO募資額——23.15億美元。
數據來源:貝殼最新招股公告
如果貝殼是處於缺錢狀態,那麼本次定增也就無可厚非。但問題在於,截至今年9月底,貝殼的現金、現金等價物,受限制現金和短期投資的總額高達592億元,公司的有息負債不足75億元,且貝殼完全具備通過日常經營活動造血的能力,今年前三季度,貝殼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高達82.57億元,一言以蔽之,貝殼不僅根本不缺錢,相反,貝殼還非常有錢,帳上的現金充裕到購買了184.46億元的短期投資(含短期銀行存款及理財產品)。
因而,相信不少投資者應該會深感困惑,3個月前,貝殼通過IPO已經籌集了23.15億美元(按最新匯率1美元=6.54元人民幣,折成151億元人民幣),為何3個月後,又要再次增發募集29.52億美(折成193億元)?本次增發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哪?
如果貝殼既不缺錢,也不是用於還債,也不是為了打敗競爭對手(畢竟主要競爭對手基本都趴在地下了),那麼管理層增發的理由是什麼?
對此,貝殼高管在Q3業績會的回答是「中國住房交易市場還遠未成熟,對貝殼而言還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我們希望募集資金來加速成長。這次配售募集的資金當中,40%將用來擴展服務種類、進入新的地理區域和投資我們的基礎設施;40%將用來尋找潛在的戰略機遇,這些戰略機遇能夠鞏固我們的市場領導地位,促進主營業務的發展;20%將用於補充營運資金和一般公司用途。」
管理層的回答,是否真的能令人信服?
數據來源:貝殼最新招股公告
在招股公告中,貝殼也直白地提示了本次增發的風險,即管理層可以靈活和自由地安排募資額的具體用途,最終不一定契合公告上寫明的三大用途,且上述募資額也可以用於購買短期的理財產品。這是否真的有必要?
對此,管理層有必要嚴肅對待增發一事,且重新向投資者解釋本次募資的必要性和具體用途。畢竟,從招股公告披露後的股價表現來看,投資者對此不是很買單。
數據來源:富途牛牛
最後,無論貝殼是否成功實施新一輪的股票增發,其畢竟還是一家非常優秀的公司,也具備長期投資價值。至於貝殼後續的業績增長空間以及合理估值,留待下篇再分享,敬請期待。
編輯/e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