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茶到路,BMW 5系Li福建之旅的「閱美無界」| DAY5 武夷山

2020-12-11 Autocul

「閱美無界」全新BMW 5系福建文化探訪之旅

| DAY5 武夷山

11月22日

09:00-10:00 試駕前往大安源

10:00-10:45 媒體互動任務(蘇維埃紅軍廣場)

10:45-11:45 試駕返回茶博園停車場

11:45-11:55 乘坐大巴前往溪畔小廚用餐

12:00-13:30 午餐

13:30-14:00 乘坐大巴前往御上茗茶廠

14:00-18:15 巖茶探訪+茶酒對話

18:15-18:45 乘坐大巴返回武夷山大紅袍山莊

18:45-19:30 休息

19:30-21:00 晚宴

從船到瓷 | DAY1 廈門-泉州

傳承之美-欣賞南音

從窯到瓷 | DAY2 泉州-德化-莆田

設計之美-中德瓷器對話

從人到神| DAY3 莆田-福州

工藝之美-探訪莆田木雕

從漆到器 | DAY4 福州-武夷山

創新之美-探訪福州脫胎漆器

從茶到路 | DAY5 武夷山

操控之美-武夷山九曲溪

閩北由於山多田少,「以茶代耕」一直以來就是當地重要的生計方式,山區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無不圍繞著茶葉的產制而展開。

清中期以來,隨著茶葉的流動,西方的傳教士,山西的晉商,潮汕、廣州、下府三幫的「巖主」,江西的茶工,以及閩南籍僧人等各色人群紛至沓來,在閩北山區不斷地穿梭往返,從而使武夷山成為一個很好的透視晚清帝國內部與外部世界文化匯融的窗口。

在閩北山區,人們首先在地域空間上將其分為兩部分:九曲溪下遊為武夷巖茶產區,九曲溪發源的桐木為正山小種紅茶產區。無論是巖茶還是紅茶,在空間分布上都具有一種等級之分,即正巖/外山、正山/外山之分,「正」代表著正宗、高品質、味道純正、最高等級等一系列的價值判斷。

在閩北山區,活動於這一社會空間的歷代文人士紳與底層民眾都不斷地對武夷茶進行分類與表述,「茗、茶、荼」的劃分使茶葉有了「神聖」與「世俗」之分,並在茶與社會階層之間建立起了一種對應關係。在一段較長的歷史時期裡,通過詩詞文賦的文本表述、鄉野傳說的口述傳播、「地景」的歷史記憶等諸多方式,士紳與民眾不斷地對「巖茶」的口感差異進行文化的解釋,在感官刺激與地理空間分布上建立起一套對應關係,逐步勾勒出九曲溪內為「正巖」範圍。茶葉的等級與山場空間分布具有對應關係,其等級排序的依據是茶葉的口感和香氣,而對口感和香氣的評價又是一種非常零碎化的個人經驗。

武夷紅茶的空間結構的形成比巖茶更為複雜。以兩次新的茶葉品種——「正山小種」與「金駿眉」的誕生為標誌性事件,隨著茶葉在海外的流動,「茶意」也隨之漂移。在對市場利益最大化的訴求過程中,當地人不得不遵循著茶葉「意義」的轉變而對其原產地空間進行建構、調整與重塑。首先是「正山小種」的誕生建構起「內山/外山」的紅茶空間結構。在當地傳說中,「正山小種」本是因一次意外而做壞了的茶,茶農只是因為不想浪費才運到市場上「賤賣」,未料這種茶在海外,尤其是在英國卻被視為「最好的中國紅茶」。在這一過程中,隨著茶葉在原產地(武夷山桐木)、中間商(福州)和消費地(主要為英國)三種異質文化空間的流動,其名稱也經歷了「烏茶一煙燻小種一LapsangSou—chong一正山小種」的一次循環,群體身份的不同必然導致對茶名不同的「意義」強調。當這種紅茶在西方成功地打開了市場時,Lapsang Souchong的商品名從消費地到原產地反向流動,最終在原產地確定了「正山小種」的中文對應名。作為生產者的茶農,為了強調原產地產品的正宗性與唯一性,特別強調了「正山」二字,將茶葉的產地限制在「正山」(即桐木)範圍內,從而使其成為唯一的、獨特的、不可複製的產品。從Lapsang Souchong到「正山小種」,其意指對象在不同的語言群體間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一系列意義鏈的流動中,「詞彙」獲得了新的意義。從「正山小種」的「能指」(signifier)到「最好的中國紅茶」的「所指」(signified)的過程,事實上是「他者」的市場對本土文化的逆向塑造過程,即「我者」為了適應市場而製造文化(creating culture)的過程。

近幾年在桐木誕生的新的紅茶品種「金駿眉」,身價遠遠超越了17—18世紀時蜚聲海外的「正山小種」。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將茶青的採摘範圍限制得更加嚴格,除了必須是在正山範圍之內,還規定了海拔必須在1500一1800米之間。因此,「金駿眉」的誕生可以說是一次刻意製造的「歷史事件」。從「正山小種」到「金駿眉」,每一次實際的變遷都是一次文化的再生產。「正山小種」原本只是茶農不小心「做壞的紅茶」,但卻意外地受到海外市場的青睞,於是本地人通過外來認同與物質手段相結合的方式,確立了桐木正山範圍為「最好的中國紅茶」的產地。這是「正山」作為文化範疇的第一次生產,完成了其由「最差的茶」到「最好的茶」的意義轉換,並建構了一套空間等級的文化圖式;而「金駿眉」的誕生,一開始就特別強調其出生的「正山」這一地域範圍,是以固有的文化圖式去開闢高端紅茶市場,實現了「正山」作為文化範疇的第二次生產。將這兩次事件置於當地歷史發展的背景來看,「正山小種」的誕生純屬偶然,「金駿眉,』則是有意識地對「正山」結構進行複製和模仿。但「金駿眉」的成功卻也頗出人意料,當其在市場上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後,當地人又回過頭去對「金駿眉」事件不斷地進行「文化的闡釋」與「歷史的敘事」,導致其「意義」不斷地加深加固,並進而在當地形成一種新的、劃分更為細緻的等級「結構」。

在武夷紅茶的空間結構中,「正山」作為一個重要的概念範疇,在文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文化圖式與結構幾組概念之間建立起了對應關係。「正山小種」與「金駿眉」背後的「正山」所指的地域範圍雖然完全一致,但其文化意義卻是在實踐中被不斷操演和變化的。前者是為適應市場而建構的文化,後者則是對文化範疇的利用,再去推動市場。這正如薩林斯所說的,「當事件第一次出現的時候,它只是「神話」但當它第二次出現時,它就成為歷史了」。文化恰恰是連接於過去和現在之間的,以過去為依據的對現實狀況的組構。

武夷山的茶與路

武夷茶外銷的初期,紅茶主要輸往歐洲、蒙古、俄羅斯以及美國;青茶則主要輸往東南亞地區,後來擴大到日本。隨著外銷地區的逐步擴展,武夷茶的產量也逐漸增多。據有關資料記載,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6年)。從陸路走的外銷茶約10000普特(1普特=16.8公斤)。到道光十年(公元1820年)年就達到30000普特。1840年「五口通商」後,武夷茶外銷量增加到1350萬公斤,1878年,進一步激增至4000萬公斤,佔了全國茶葉出口總量的 1/3。

從事武夷茶外貿的商人,最初主要是山西茶幫和江西茶幫,隨後便有閩南和廣東茶幫,後來亦有一些外國商人直接來武夷收茶辦廠。最著名的要數俄商,五口通商後在閩北一帶辦了好幾個磚茶廠,大量運往歐洲和俄羅斯。不過,最大和最有影響的外銷茶商一數山西茶幫,二就是閩南茶幫。

在山西茶幫中,最大的是常家茶商。山西的地方史料中記載,從事大規模茶葉對外貿易且常到武夷山來購茶的,主要是常氏家族中以常萬達為代表的「北常」。北常從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公元1796年)始,就以大德玉商號名義在恰克圖經營對俄貿易。隨著業務的發展和資本積累的增加,常氏不斷增設商號。今天在常家大院中,還有很多印著「大德玉」商號的茶罐、裝茶的箱袋、運茶的車輛等等。雖說北常經營的項目不止一個,但武夷茶為常家成為晉中首富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而常家的事業,也在恰克圖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相當積極的作用。

閩南茶幫經營武夷茶的方式又有所不同。山西茶幫貿易的對象主要是北方的蒙古、俄羅斯,因此經銷的茶類主要是紅茶及磚茶。而閩南茶幫的貿易對象主要是南洋諸島國及我國港澳市場。因此經銷的茶類主要是烏龍茶。其中最為著名的也許是惠安的施集泉茶莊。施集泉茶莊經銷的茶主要是「鐵羅漢」、「白雞冠」、「大紅袍」、「水仙種」及「雪花」、「雪梨」等名叢品種。

今天的人們,說起當年武夷茶外銷的情況,不過三言兩語。然而誰能知道,要將一擔茶運送到目的地,無論陸路還是水路,充滿了多少艱難辛苦?

武夷茶的外銷運輸路線,大致分為陸上和水上兩條路線。陸路主要是往北,一般是從武夷山啟程,過分水關到江西的鉛山。在鉛山裝船,沿信江過鄱陽湖,經九江,過長江轉漢水至湖北襄樊起岸,然後經河南到山西大同、張家口,再出關穿過蒙古草原到達恰克圖。水路主要是往南,一般是從下梅、赤石碼頭裝船,沿溪入閩江到福州碼頭,再出海到廣州,改裝大船,或到南洋,或到歐美諸國。五國通商後,因福建有廈門、泉州和福州3個口岸,武夷茶就不繞廣州而從「海上茶路」直接出口。

20世紀前的中國,交通極為落後,沒有任何機械化運輸工具,陸路全靠人力和畜力。常家大院裡陳列著一些當時運茶的工具。一種是單人推的木製獨輪小車,前窄後寬,約能裝100公斤,俗稱「雞公車」,適合在狹窄彎曲的山路使用。另一種是騾馬拉的平板木輪大車,能裝上千斤東西,適合在平原地區的大道上使用。當年從武夷山到江西鉛山的那一段,因為全是山路,就只能用「雞公車」。從襄樊起岸後,才能用騾馬大車。除此外,還有一些肩挑背扛的圖片,說明在運茶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路段只能使用這種最原始的辦法。肩挑背扛翻越陡峭山路的辛苦自不用說,即使到了北方平原地區,用上了騾馬大車,運茶的人也並不輕鬆。尤其過了張家口,一眼望去全是茫茫草原和荒漠,幾百裡地沒有人煙。有時還有狂風暴沙,劈頭蓋臉打下來,想躲都沒地方去。而最可怕的是,萬一遇上劫匪,不但千辛萬苦掙來的錢保不住,連小命都有可能丟掉。為了記住這種艱難,常家商號創始人在建設大院時,特意在書房的門楣上畫了一組彩圖,從挑擔、推車、趕馬及至駱駝運茶,以此告誡後代,創業是如何的不易。

水路運輸雖說要比陸路省力氣,但也並非都一帆風順。從武夷山到福州,溪流兩岸崇山峻岭,水面狹窄,落差大,水流湍急,到處礁石,稍不小心,就有可能撞個船翻人亡。尤其是春夏雨季,建溪隔三岔五就要發一次洪水。洪水在峽谷中翻湧騰躍。但為了及時將新茶運抵市場,仍有許多商家冒著危險,在風浪上顛簸奔走。

儘管路上充滿如此風險,武夷茶的外貿卻沒有因此停止,雖然數百年來因為種種原因,起起落落,但總是源源不斷地翻過山野,越過重洋,傳向四面八方。

陳年大紅袍的收藏

大紅袍極富收藏價值,明崇禎進士周亮工《閩茶曲》就曾說:「雨前雖好但嫌新,火氣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來年陳。」這裡就道出了「大紅袍以陳為貴」自古有之,而現今武夷山更有「陳三年是藥,陳五年是丹,陳十年是寶」的說法。

陳年大紅袍除了口感極好外,其藥理作用是非常明顯的。陳茶功效有:暖胃祛寒,消食減肥,明目安神,活血通絡祛邪氣。總之,優質的陳年大紅袍不論從品飲還是養生來講,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中國國家博物館在2007年10月10日也舉行了隆重的收藏大紅袍儀式。

大紅袍的燉火工藝決定了大紅袍「以陳為佳」

大紅袍的傳統製作工藝是獲得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猶以燉火技術為最。燉火即用碳火低溫久烘,以火調香,以火調味,以達到熟化香氣,增進湯色,提高耐泡度的目的。

經過燉火的武夷新茶存留了很重的火味,會遮蓋茶的本味和香氣,馬上喝的話,不僅品不到巖茶的真正內質,而且火香味衝,很多人難以接受。如果等上幾個月後再來喝的話,就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隨著火氣的漸漸退去,武夷巖茶本質的各種芬芳物質就顯露出來,此時的茶葉芳香四溢、柔順甘甜,甚至會感覺完全是另外一泡茶了。這也是巖茶不像綠茶那樣追求喝新茶而是講究「以陳為佳」的原因。

茶青、堅持傳統工藝、儲藏方式的差異性決定了其收藏價值

陳年大紅袍上品者,條索烏褐緊結,飲之香氣四溢,有木香及陳香,湯色紅豔透亮猶如陳年紅酒一般,茶湯入口順滑綿柔,醇厚甘甜,飲後潤滑生津,喉韻明顯,舌如泉湧,且耐泡度極高,泡至十多泡仍有餘味,且越泡越甘甜。但是到底什麼樣的陳年大紅袍才稱得上「上品」值得收藏呢?

三個必備條件:

1.採用正山巖茶產區的「三坑兩澗一巖」的正巖茶青才有存放價值,經過存放才會有「內涵豐富,口感醇厚」的感覺。

2.必須是堅持傳統工藝製作的茶,每一道工序都必須嚴格按照傳統工序標準去做,特別是焙火要焙透焙足。

3.需要正確的存儲方式,陳年大紅袍一般從第二年起,年年焙火後用內膜兩層的木箱裝箱以蠟封口,再放入米倉內儲存。

隨後,在這裡黃老還特別指出喝陳年大紅袍不要一味追求陳茶的年份,必須是講究茶青的產地,製作工藝以及存儲方式,而且陳年大紅袍不具備烏龍茶特有的綠葉紅鑲邊,多次的焙火與多年的發酵,新茶時特有的巖骨花香都淡化,代之以陳茶的醇厚與蜜香。

白雲禪寺與大紅袍的歷史淵源

在武夷山,茶的蹤跡,和山水的走向,和人文的脈絡幾乎重合。大紅袍茶因山水而來,更因三花並蒂、三教同山之奇觀,生出諸多不同的香氣。

「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這兩句中,「茶」是最後一字,緩緩道來,正是前面九字精、氣、神的最終結晶。在這裡,大紅袍茶是杯底那抹香,解謎的關鍵還在於山水人文之中。

白雲深處小結茅廬。

描寫白雲的詩句大多很美,「春晚綠野秀,巖高白雲屯」,「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在武夷山景區北端,一座寺廟巧借山巖築寺,取「白雲」為名,恰似一團雲霧懸繞於山腰之際,比之詩句更多幾分意境。

寺廟座落於白雲巖—雙乳峰景區。在寺中憑欄南眺,可一覽武夷九曲平川、群峰秀色。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徐霞客登此寫道:「登樓南望九曲上遊,一洲中歭,溪自西來,分而環之。至曲複合為一。洲外兩山漸開,九曲至盡。」視野極為開闊。從星村大橋過來,順山路往東北行五裡後抵白雲巖腳下,過半山亭,續登即到。

白雲禪寺原名白雲庵,宋代與朱熹、張栻齊名,同被尊為「東南三賢」之一的學者呂祖謙曾在白雲巖結廬修學,留有「東萊先生講學處」遺蹟。白雲寺沿一條狹長巖罅修建,盡頭為山門,倒序連接大殿和膳房。各殿的後半身藏於巖洞中,前一半則利用山勢以杉木支架,遠遠望去有如空中樓閣。寺內有彌勒殿、三寶殿、觀音閣、祖師壇,相傳觀音閣每天早晚都有白雲從中湧出,勝似仙境。

寺廟的聞名還得益於一種名叫「金佛大紅袍茶」的禪茶,是寺中的供佛茶。《武夷大觀》中有首《金佛茶》詩云:「金佛儼如在,殿前響金鐘;晨昏誦功課,千古茶一盅。」後世認為講的就是白雲庵禪師慈覺和尚以茶禮佛、幽居靈巖的寺院生活。昔時,有位悟禪者,到武夷山悟禪拜訪慈覺和尚,一杯供佛茶入口,含笑悟禪。相傳,朱熹還曾將此茶贈與陸遊。

從白雲禪寺的後門可望見三教峰、貓耳石等名勝,寺院大殿佛龕的後壁上,有清代名僧捧日大和尚在白雲巖上摩刻的「大觀」兩字。白雲巖上還有一處白雲洞,傳說《封神演義》一書中提及的夜遊神喬坤,曾在此修養,從此自稱為武夷山白雲洞「散人」。

在寺院北面的盡頭有一處巖洞稍為寬敞,這裡也被稱為「極樂國」。洞臨崖而存,崖下即是深淵,無欄杆可倚,路徑之險,可謂武夷第一險境。膽大者伏身蛇行,手腳並用,方能爬入洞中。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徐霞客首次入閩武夷山時,曾半歷其境,並動筆記下這段驚險歷程:「餘從壁坳行,已而坳漸低,壁危,則就而傴僂;愈低愈狹,則膝行蛇伏。至坳轉處,上下僅懸七寸,闊上尺五,坳外壁深萬仞。餘匍匐以進,胸背相摩,得度其險。巖果軒敞層疊,有斧鑿於中,欲開道而未就也。」洞內現存有清康熙二十八年建立的「漳梁山洞玄師祖舍利塔」一座,可容納多人,端坐於洞中,可靜心悟憚,也可俯看星村煙火,一覽美景。據說寺中主持白雲師太年屆八十,還常於山洞中打坐,往來動作輕捷,閒庭信步。

11月22日,「閱美無界」全新BMW 5系福建文化探訪之旅車隊駛入武夷山。武夷山是福建第一名山,屬典型的丹霞地貌,山貌雄奇瑰麗秀美,這裡保存了世界同緯度帶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

舉世聞名的大紅袍生長在九龍窠谷底靠北面的懸崖峭壁上,六株古樸蒼鬱的茶樹,枝繁葉茂,已有340餘年的歷史。一路蜿蜒曲折,一路探幽訪勝,新5系在秀美山路上矯健自如,操控之美與環境完美契合。

新5系出色的操控和行駛舒適性是整車設計的要點,也是車身、底盤和動力三大核心技術精湛結合的結果。

新5系的車身由於採用智能輕量化設計而非常堅固和輕盈,比上代產品減重最多達130公斤。

底盤調校是寶馬的傳統強項,而新車更是根據中國路況進行了大量測試與調校,首次引入自適應舒適型底盤,提供動態減震控制系統和後橋空氣懸掛,而後橋採用能夠兼顧運動與舒適性的五連杆結構。新車還提供了自適應駕駛模式,讓車輛迅速學習和習慣駕駛者的風格。

新5系的動力系統也臻於完美,渦輪增壓、高精度直噴和電子氣門的結合是寶馬的獨門絕技,配合高效、可靠、平順的8速手自動一體變速箱,汽油高效燃燒的化學能快速轉化為驅動汽車行駛的動能,讓新5系擁有了呼之即來的動力,無論在高速公路、城市道路還是起伏不定的山路上都遊刃有餘。

新5系的操控樂趣不止於傳統範疇,其增強型駕駛輔助系統不僅帶來更高安全性還帶來全新的駕駛體驗。自適應巡航控制系統,帶堵車輔助功能的轉向及主動車道跟蹤系統攜手工作,使車輛在0-210公裡/小時的速度區間內可以自動控制制動、油門和轉向,駕駛者只需要將手掌輕輕搭在方向盤上。在車隊行駛中或在走走停停的城市交通中,新5系可以跟隨前車保持車距並自動轉向,讓操控更為輕鬆。新系統的限速信息識別系統還可以高度識別道路上的限速信息,結合用戶提前設定的速度信息,在不同路段自動把控行進速度。

「開寶馬」得到了再次驗證,而新5系先進的底盤、匠心獨運的後排空間和座椅設計也為「坐寶馬」提供了保證。對駕駛感受的全面關注,如利用SYNTAK技術對發動機艙進行隔音降噪處理,並在車頂集成嵌入式的隔音板,使新車的靜音效果達到了新高,讓新5系在行駛舒適性方面也完勝對手。在風景迷人的武夷山路上,開5系、坐5系的愉悅同樣迷人。

22日下午,一行車隊來到了御上茗茶葉研究所,體驗了一場別具一格的「中德茶酒對話」——中國武夷巖茶與德國雷司令葡萄酒的交替品鑑。福建茶人世家(四代傳承人)王劍平先生與葡萄酒品鑑專家方珍妮女士執盞,為到訪嘉賓精挑細選了數款武夷巖茶與德國葡萄酒,茶酒共飲,別有韻味。

茶與葡萄酒,是東西方不同類別飲品的典型代表,也是彼此迥異的文明土壤孕育出的產物。由於它們彼此所在地區的特殊氣候、土壤、植被、工藝及社會歷史的差異,賦予了這兩種飲品截然不同的性格,但二者彼此之間又有似曾相識的稟賦和氣質。

一路走來,除了秀美的風景,所到之處,福建當地經濟的繁榮景象無不令人印象深刻。最具代表性的「閩商」文化就源自這殷實富饒的閩南之鄉,這一商幫在唐代中後期萌發、宋代形成,是中國傳統三大商幫中唯一一個延續至今的商幫,被譽為:華商第一族。縱觀歷史長河,「閩商」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離不開其社會價值觀中「敢想敢幹、敢為人先」的創新和進取精神。而這與BMW 5系Li的「時不我待」的當代精神訴求完美契合,而這也正是全新BMW 5系與當代消費者的共鳴之處。

▲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公共關係及企業社會責任副總裁楊美虹認為,傳承經典,秉持創新,最富進取精神的運動豪華商務座駕——全新BMW 5系Li以動感優雅設計、超凡駕駛樂趣、越級豪華體驗與前瞻智能互聯四大核心優勢,為時代精英帶來最好的體驗

全程參與活動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侯樣祥先生認為,五天時間,去了五個地方,探訪了五種福建代表性「非遺」:泉州南音、德化白瓷、莆田木雕、福州脫胎漆器、武夷山巖茶等。五天來,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寶馬「抓大」而「不放小」的處事風格。所謂「抓大」,是指寶馬始終以民間文化交流的形式,通過將中國最好的「非遺」與德國最好的「製造」完美對接的方式,試圖探求東西方文化的共同性與差異性。所謂「不放小」,就是每到一處,一進賓館,早已事先為團隊每個人準備好了賀卡,以及當地特色小吃等等,讓團隊所有成員都有「賓至如歸」的溫馨無比的親切感。

侯樣祥先生得出如下結論:「寶馬這何止是在做市場,更是在做文化;何止是在做今天,更是在做人類的未來。當今世界十分需要這種大格局、高境界。」

汽車有文化認為,中德茶酒對話——中國武夷巖茶與德國雷司令葡萄酒的交替品鑑;參觀德化白瓷的同時,鑑賞德國名瓷麥森瓷器的各自內涵,這是「閱美無界」全新BMW 5系福建文化探訪之旅的兩個亮點。

中德瓷器的對話,發現設計之美跨越時空的相遇,「中國白」是法國人對明代德化白瓷的讚譽,他們認為這是「中國瓷器之上品」。德化白瓷因其產品製作精細,質地堅密,晶瑩如玉,釉面滋潤似脂,故有「象牙白」、「豬油白」、「鵝絨白」等美稱。在BMW5系看來,德化白瓷、德國麥森瓷器與BMW5系三者之間在技藝的求進的追求並無二致,同時在設計之美的追求上更是各取所需地選擇發展路徑,且三者之間是上品之間的對話。

中德茶酒對話,看似與BME 5系無甚關係,其實,無論是茶、酒還是車,對於愛惜之人,都是上癮之物。

「閱美無界」全新BMW 5系福建文化探訪之旅活動的意義在於,昭示這是一部擁有真正大美氣質的豪華商務轎車,「它的美感與魅力深邃而厚重,由內及外詮釋著BMW的品牌精神和美學內涵」,而這些通過

「傳承之美-欣賞南音」

「設計之美-中德瓷器對話」

「工藝之美-探訪莆田木雕」

「創新之美-探訪福州脫胎漆器」

「操控之美-武夷山九曲溪」

一一展現。

相關焦點

  • 閩東北茶文化體驗之旅|武夷山|東北|大紅袍|福建|旅遊景區
    茶文化是一種「傳播」文化體現著東方國家的傳統思想道德與人文精神茶文化是一種「養生」文化包含有茶的禮儀、茶道、茶規、茶技、茶藝等茶文化也是一種"綜合"文化涉及到歷史、人文、建築、舞蹈、繪畫、戲曲等諸多文化領域作為烏龍茶故鄉的福建茶文化早已融入到福建的每一寸土地
  • 萬裡茶路起點——巖骨花香武夷山
    一簾青山,一剪修竹,再加幾許茶香,便是武夷山明淨的早晨了。早上淅淅瀝瀝的小雨,已下到人犯難,到上午9點,小雨索性變成了瓢潑大雨。五年的準備,1800多個日夜的奔忙,若是雨勢不減,我們的心血該有多少是付諸東流?然而,神奇的武夷山,給了我最大的恩賜:10點的出發儀式時間剛到,剛剛還是瓢潑的大雨,忽然嘎然而止。而且短短幾分鐘,天空已是一片晴朗。
  • 福建武夷山:首屆5·13(武夷山)旅遊電商節正式啟動!
    5月13日晚,「首屆5·13(武夷山)旅遊電商節」在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武夷山正式啟動。「武夷山水」福袋等大禮包各100份,參與直播企業也免費送出企業禮品若干,讓大家通過直播真真切切地感受武夷山的山水、文化、好茶、美食。
  • 據說到福建武夷山,只要做過這三件事旅途就完美了
    作為一個好山者,我之前的旅行多以尋訪名山大川為主,很少往山少、山不高的東南沿海地帶走,所以很少關注到福建。但看看了地圖,福建周邊的省份都去過了,是不是到時候該去福建逛逛了?福建之行從哪裡開始呢?既然是好山者,那還是從山開始吧。
  • 走進武夷山下梅:萬裡茶路開始的地方
    走進武夷山下梅:萬裡茶路開始的地方  解說在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福建武夷山,不僅能領略秀美的山山水水,還能靜下心來品上一泡上好的武夷巖茶。當然來到武夷山,有個地方不得不去,那便是萬裡茶道的起點—武夷山下梅村,11月12日,中新社記者一行來到下梅,感受這裡的明清古民居風情,聆聽茶商的往事。  走進武夷山下梅:萬裡茶路開始的地方  解說在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福建武夷山,不僅能領略秀美的山山水水,還能靜下心來品上一泡上好的武夷巖茶。
  • 晉閩情深 山西福建攜手萬裡茶路
    300年前,晉商祁縣喬家大院掌柜喬治庸來到武夷山時,他也許不會想到,在他及其後幾代人的努力下,萬裡茶路成了今日橫貫歐亞的商業大動脈。幾百年來,晉商都是從福建、湖南、湖北等地買茶、販茶,一路北上,將茶香輸送到歐亞兩大洲。然後,再將那兒的皮貨等,帶回國內。
  • 盛夏之福建武夷山騎行遊記
    福建車茶機車俱樂部盛夏之武夷山騎行遊記,騎著心愛的小摩託,福建武夷山騎行之旅啟程!:清香盈秀色、盛譽動京華、御駕紅袍罩、人間第一茶!交友結友在於大紅袍之茶!在這段溫馨的旅程中, 福建車茶機車俱樂部盛夏之武夷山騎行遊記
  • 歷史上武夷山通往世界的五條主要茶路
    點擊上方「武夷山茶產業」關注。武夷茶是最早出口到西方的茶,在歐洲曾被稱為中國茶。17-19世紀,以武夷茶為代表的中國茶被西方的東印度公司源源不斷地販運到世界各地,成為當時中國對世界影響最大的物產,也由此開闢了從武夷山通往世界的多條茶葉之路。
  • . | 4-Day Wuyi Mountain Nature WonderlandTour中秋武夷山四日之旅
    登山乘筏採茶自然人文發現之旅旅行地點:福建武夷山旅行日期:2018年9月對愛茶的人而言,走大紅袍至水簾洞的茶田步道,聞著滿谷的茶香,也是讓人無法割愛的選擇。 徒步難度指數 ★★★☆☆ 一半驚險刺激,路況比較好,可能會有些爬坡,毫無危險性的河流,不需要太大的強度即可走完。
  • 一山一水一好茶,福建武夷山周末清新遊!
    有人喜歡喝茶,也有人喜歡爬山,如果你兩個都喜歡,那武夷山以及大紅袍一定是你不能錯過的地方。懷著激動的心情,也第一次踏上了武夷山周末遊玩之路。第一站:武夷山的交通還是很方便,自駕遊或者高鐵都是比較合適的出遊方式,如果第一次到武夷山的話,建議高鐵直接到武夷山東站。在東站出站直接乘坐K1快線公交,可以直達武夷山風景區。第二站:來到景區,景區挺大,好多地方是茶園與景區結合部,最好的遊玩方式是坐竹筏。
  • 葡萄牙公主曾把它當嫁妝,武夷山茶到底有多香?5天4晚,開啟愜意茶韻...
    中國有四個一級茶區,分別是江南茶區、華南茶區、西南茶區和江北茶區。其中福建武夷山是中國最適宜茶樹生長的地區之一,而且茶資源的種類也極為豐富,主要以出產武夷巖茶、正山小種、烏龍茶、紅茶、花茶和白茶為主。
  • 重走萬裡茶路 揭秘 武夷山下梅古村為何成為晉商辦茶首選地?
    9月12日上午,作為晉商故裡的晉中市,在茶香四溢的武夷山下舉行了規模宏大的文旅推介暨招商宣傳活動。  在古渡口祖師橋前的販茶實景表演,真實重現了300多年前晉商在福建武夷山下梅村販茶時的一幕。  當溪邊上南北兩條街是過去的老茶市,站滿了下梅的父老鄉親,他們興奮地說「當年的晉商又回來了!」
  • 大事記:武夷山茶的2017
    ,標誌著武夷山茶文化研究、傳承與保護取得階段性成果。10月20日,舉行首個子庫(審評專家)入庫實操考核,全市36人報名,24人通過考核(5人免試);11月16日在第十一屆海峽茶博會上向首批29名人才庫成員頒發了證書。
  • 尋茶之旅,福建武夷山正山小種紅茶簡介
    說到紅茶,很多朋友都聽說過也喝過正山小種紅茶。這裡小編給大家科普一個知識點:世界紅茶鼻祖正山小種紅茶就誕生在武夷山。山場實景照片(海拔略高山林的植被多為針葉林)由於小編在武夷山待過幾年,當時,給自己的定的一個小目標是——「聽懂茶、簡單喝茶」。這一玩就是好幾年,從烏龍茶到六大茶類,再玩到花茶。
  • 第一站→→武夷山 時間:50分鐘 票價119.5元(福州—武夷山北)
    以下為動車前計劃(火車團),收客中!水秀舞臺上設有114個噴水器,幾乎囊括全球所有的水特效:水幕、自動搖擺水柱、水炮、水拱、水霧、水爆、落水、攀登式噴水和水簾。設計團隊法國ECA2公司隸屬於法國陽獅集團
  • 比奔馳E級有內涵,體驗寶馬5系Li的五大亮點設計
    從廈門,到泉州,再到德化、莆田和福州,再一路向上進入武夷山,是一條並不被大家所熟知的路線。但這條蜿蜒在福建省境內的路線,卻是一條探尋中國文化很好的「絲綢」。在路徑德化的時候,寶馬5系Li更加展現它的在產品強大實力的一面。德化空氣中瀰漫的泥土味,是從宋穿越千年來的味道。德化窯發源自宋,在明清時期逐步改良,一直傳承到今天。
  • 1869年的福建武夷山老照片
    1862年4月開始,他開始了耗時十年的遠東行攝之旅,用影像記錄了遠東的人、風景和東方文化。本組照片是他1869年在福建武夷山拍攝,圖為山中的馬路。1869年的福建武夷山,圖為北嶺茶園。1869年的福建武夷山,圖為兜鍪峰。1869年的福建武夷山,圖為仙女峰。1869年的福建武夷山,圖為去永福寺(方廣巖寺)的路上。
  • 福建武夷山大紅袍母樹,長得像雜草,20克茶葉卻賣到20.8萬的天價
    從種茶、制茶、泡茶再到品茶,有著獨特流程,也成就了中國的茶文化。悠久的茶葉歷史,也形成了國內眾多的名茶。這其中福建武夷山巖茶,從茶葉的口感、名氣以及價格,都算得上是茶葉中的翹楚。武夷山,地處福建省和江西省的交界處,屬於典型的丹霞地貌。
  • 桂林首開動車遊福建,5小時車程可到武夷山欣賞好風光
    1月5日,全國鐵路進行了新一輪列車運行圖調整,這一波調圖為廣西人打開了一條全新的動車出行通道。新圖實施後,廣西與福建兩省區首次實現高鐵直通,兩地的旅遊和經濟互通駛上了快車道。作為重要高鐵樞紐的桂林,也是這條動車線路上的重要一環。目前,桂林至福州的動車售票已經開始,桂林人動車遊福建已成現實。
  • 晉中牽手南平:晉商萬裡茶路再出發!晉中帶著「好家底」做客武夷山...
    「作為萬裡茶路起點城市的武夷山,與山西晉中情誼深厚,源遠流長,今日我們再次相聚武夷山,共同探索、發現、整合茶路歷史、文化、旅遊資源,打響『萬裡茶道』品牌最強音。開啟從歷史到現實,從區域性到國際性的品牌發展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