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

2021-02-08 雷鳥天地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遊以南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即距今約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築方面,遺址中發現大量"幹欄式房屋"的遺蹟。


1973年,第一次發現於浙江寧波餘姚的河姆渡鎮,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經科學的方法進行測定,它的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氏族村落遺址,反映了距今約7000年前長江下遊流域氏族的情況。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製作比較進步,有耜、魚鏢、鏃、哨、匕、錐、鋸形器等器物,精心磨製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紋或雙頭連體鳥紋圖案,就像是精美絕倫的實用工藝品。在眾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穀,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豐富的稻作文化遺址。它的發現,不但改變了中國栽培水稻從印度引進的傳統傳說,許多考古學者還依此認為河姆渡可能是中國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發源地。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與確立,擴大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領域,說明在長江流域同樣存在著燦爛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1981年,河姆渡遺址發掘以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河姆渡文化的分布範圍開展調查,21世紀在基本建設中也發現了一些重要遺址,至今在寧紹平原共發現河姆渡文化遺址49處,其中以姚江兩岸最密集,共有31處。

近幾年考古發掘的重要遺址有餘姚市丈亭鎮鯔山遺址、三七市鎮田螺山遺址、寧波市江北區傅家遺址。這三處遺址位於河姆渡以北10公裡之內,文化內涵和河姆渡遺址一致,僅有少量文物是首次發現。如田螺山遺址發現北方遺址經常出土的高達90釐米的深腹罐,這是南北文化交流還是自己創造發明,引起考古界的爭論(河姆渡與田螺山之間在遠古時期是一片)。不管怎樣,這些遺址發現發掘,豐富了河姆渡文化內涵,說明河姆渡遺址並不是孤立的,早在7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寧波這塊富饒的土地上勞動生息,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中國考古學家夏鼐把這一發現稱為建國以來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項重大成果,並指出河姆渡文化發現的意義在於「表示長江下遊地區在新石器早期的重要性,這裡當時已有相當發達的文化。」人類學和考古學家賈蘭坡先生說:「河姆渡遺址的發現,使人耳目一新,過去誰會想到遠在距今7000——5000年前,長江下遊會存在著如此燦爛的文化呢!」


相關焦點

  • 光輝燦爛的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一處重要聚落遺址。它是1973年夏天當地農民興修水利時發現的,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自下而上疊壓著4個文化層,根據C14測定,第四文化層距今約7000年,第三文化層距今約6500年,第二文化層距今約5600年,第一文化層距今約5000年。
  • 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
    大家好,我是石林芳,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長江下遊太湖平原和杭州灣地區新石器文化的發展序列。這一地區的新石器考古,解放前做了一些工作。1936-1937年曾在杭縣良渚和嘉興雙橋進行過發掘。新中國成立後,這一地區的新石器考古陸續展開,並取得了許多新發現,不僅豐富了對良沽文化的認識,還確立幾個考古學文化。
  • 在「浙」裡,遇見河姆渡文化
    【在「浙」裡,遇見河姆渡文化】浙文化今年,浙江評出了首批「浙江文化印記」,這個假期,小布帶你走近它們。河姆渡遺址位於寧波市餘姚河姆渡鎮,是浙江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重要遺址。河姆渡文化時代較早,出土遺物特別,對研究古代農業文明和生態環境有重要價值。其中「雙鳥朝陽」象牙雕刻作品,已成為長江史前文化的重要標誌。
  • 餘姚河姆渡文化又有新發現
    著名的河姆渡文化又有新發現。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遺址附近的田螺山一帶最近出土了一批夾炭黑陶片、動物骨骼、木板等文物。專家認為,這批文物的出土,再一次佐證了河姆渡文化在長江下遊浙東地區是一個獨立的整體。    2001年底,田螺山附近的一家工廠要打兩口井。
  • 富有藝術感的牙齒——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牙雕
    點擊音頻,和我一起聆聽歷史叭~ 今天小編帶大家繼續走進浙江省博物館,去了解鎮館之寶——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牙雕,它也叫「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象牙蝶形器」,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藝術珍品。
  • 餘姚河姆渡遺址入選首批「浙江文化印記」
    中國寧波網記者 張子琪 通訊員 曹依 楊明(河姆渡遺址標誌)今天,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首批20個「浙江文化印記「名單。其中,餘姚的河姆渡遺址入選!記者了解到,這首批20項「浙江文化印記」按歷史時序排列,分別是:河姆渡遺址、良渚古城遺址、杭嘉湖絲綢、青瓷、西施傳說、紹興黃酒、天台山、《蘭亭序》、京杭大運河浙江段、杭州西湖、普陀山、錢塘潮、南宋皇城遺址、南宗孔廟、浙東學派、婺劇、龍井茶、西泠印社、南湖紅船、越劇。
  • 河姆渡文化遺址是世界上最早,最古老的稻作文化遺址
    河姆渡文化是距今約7000年,長江下遊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而得名。河姆渡遺址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包含4個文化層。
  • 保護利用河姆渡文化
    保護利用河姆渡文化 2020-10-10 20: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讀《中華上下五千年》第13集 河姆渡文化
    1973年,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村在建設水電站時,發現了一處古代文化遺址。經過浙江文物工作者歷時4年多的考察、發掘,一個面積2630平方米的古代文化遺址呈現在世人面前,這就是「河姆渡文化遺址」。消息傳出,引起了海內外學術界轟動。
  • 河姆渡是誰?河姆渡為什麼而奮鬥?河姆渡與智能建築有何淵源?
    今天,河馬哥也想蹭一下熱點,給大家介紹一下河姆渡是誰?河姆渡為什麼而奮鬥?河姆渡是誰?河姆渡為什麼而奮鬥?世上有兩個河姆渡,一個在江浙餘姚,一個在智能建築。作為新時代的發展產物,智能建築已遍地開花,並逐步走入尋常百姓的工作、生活與學習中。可即便如此,真正了解智能建築的人仍然寥寥無幾。作為一名智能建築從業人員,我覺得這是時代的悲哀,也是行業的悲哀。
  • 奚明:弘揚河姆渡文化 厚植城市底蘊 努力讓餘姚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更...
    10月16日上午,餘姚市委書記奚明在河姆渡考古遺址公園總體規劃座談會上強調,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論述,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深入謀劃推進河姆渡文化保護利用工作,高標準高質量做好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編制
  • 河姆渡:海洋的向度
    在十七年前的一個夏天,我寫了這一首《夢旅河姆渡》。沒過多久,發表在外地的一份省級刊物。嗯,河姆渡賜予了我無盡的遐想或靈感。數年後,我在陳忠來先生的《河姆渡文化探原》中看到,他老家所在村落離河姆渡遺址不過十餘公裡。我特意找來餘姚地圖,發現,假如沒有群山阻隔,那直線距離無非是如今熱衷健身的城裡人一次夜跑的路程。我在百度地圖上搜索,從我老家騎自行車去河姆渡遺址,只需約一小時。
  • 2018-2020年姚江谷地河姆渡文化核心區考古調查的主要收穫
    餘姚境內的河姆渡、鯔山、鯗架山和田螺山遺址,江北區慈城鎮的慈湖、小東門、傅家山遺址等經過考古發掘。2019-2020年,又發掘了埋藏深達6-10米、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多年的井頭山遺址,取得了重大突破。2020年,發掘了施岙遺址古稻田,發現了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時期的大範圍古稻田,為研究當時社會的生業模式提供了新材料。
  • 古老的河姆渡文化,在經歷歷史歲月的沉澱,如今的它飽含故事
    1973年,在餘姚市的河姆渡村因建設水電站而發現了古代文化遺址。經有關方面初步考證,發現的遺址距今已經有7000年以上的歷史。消息傳播出去,轟動了海內外學術界。浙江省的文物工作者於1973年和1977年進行了兩次大規模正式發掘,發掘面積2630平方米,取得了輝煌的成果,這就是「河姆渡文化」的由來。該處的文化層堆積可以分為4個層次。最下層距今年代為700-500年,即「河姆渡文化層」。
  • 河姆渡,先民故土魚米香
    距今8000多年的餘姚井頭山貝丘遺址發現,讓河姆渡文化再次進入了大眾視野。考古專家說,我們找到了河姆渡人的「爺爺輩」,他們是中國東部沿海最早的漁民和航海者。直到70年代,河姆渡遺址甫見天光,就以其空前豐富、極其珍貴的文物遺存成為長江流域乃至中國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重要代表。  那麼,河姆渡文化來自何方,去往何處?這個問題,某種意義上成為我們梳理此後浙江史前考古的一條脈絡。河姆渡遺址就像拼圖中最先浮現出的那一塊,浙江大地上後續不斷被發掘出的史前遺址,都免不了把自己的方位與河姆渡比較一番。
  • 浙江餘姚市河姆渡村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的第4、3層和第2、1層,分別代表河姆渡文化的早、晚兩期。①早期:約前5000~前4000年。陶系簡單,夾炭黑陶佔絕對優勢。它與馬家浜文化桐鄉羅家角遺址出土的稻穀,年代都在前5000年,是迄今中國最早的兩例稻穀實物,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這對於探討中國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農業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義。河姆渡文化代表性的農具有骨耜,僅河姆渡一處就出土上百件。
  • 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追憶
    通過第一期發掘,搞清了地層關係,確定了遺址各文化層的年代,認識了河姆渡文化的內涵,確立了河姆渡文化在史前史研究方面的重要地位,也為第二期發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引起了各級文化主管部門和專家學者的重視,在發掘期間,前來檢查、指導、參觀、考察的便絡繹不絕。
  • 浙江餘姚發現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的史前遺址
    經考古勘探進一步確認為一處埋藏很深、時代較早的史前文化遺址。5月30日拍攝的井頭山遺址發掘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梅花鹿角。 新華社記者 鄭夢雨 攝經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碳十四實驗室等多家實驗室測定,井頭山遺址的年代在距今7800~8300年之間,遺址年代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
  • [視頻]原始社會的河姆渡男人造獨木舟尋妻
    CCTV.com消息: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遊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經科學的方法進行測定,它的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 47年前,我們是如何發現河姆渡遺址的
    7月5日省考古隊一行9人抵達挖掘現場勘查、試掘,發掘出土文物240餘件,初步認定為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存,系浙江省內最早的原始文化堆積層。11月至次年1月,省考古隊對遺址進行第一次科學發掘對發掘出的文物進行系統的整理和分析。隨後,中共浙江省委、省革命委員會決定成立餘河姆渡遺址發掘領導小組,於1977年10月至1978年1月,由省考古隊對遺址進行第二次科學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