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中國黑龍江北部,我們有一個佔地617075400平方公裡的鄰居,在我們的教科書中我們稱它為:俄羅斯。而在現代網際網路高度發達的社會,「老毛子」這個名號越來越活躍在各大交際網站以及形形色色的論壇中。甚至,發展到後來,基本「老毛子」三個字一出,人們就明白這是對俄羅斯人的代稱。
事實上「毛子」這個給俄羅斯人所起的外號,並不是最近幾年才創造出來的,在封建晚清時代就有民眾稱呼俄羅斯人為「毛子」。
「毛子」這個外號的前身是「羅剎」和「斡羅思」,這三個外號是不同階段對俄羅斯人的稱呼。最初「羅剎」和「斡羅思」都是音譯過來最後廣為流傳的。例如:「羅剎」就是民族語言「loca」這個單詞音譯過來的,而「羅剎」在中國佛教文化中代表惡鬼,啖人肉噬人骨的那種大兇鬼怪。所以,用來稱呼那時的俄國人自然不是什麼褒義詞。
俄羅斯帝國本來是位於東歐一角的小國,後來,俄國成功改革平息各大內亂,往東邊開啟了開疆擴土模式。在先後佔領了葉尼塞河流域和勒拿河流域之後,他們開始與中國人接觸。在一些牧民的談資中,他們得知中國的黑龍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土地富饒,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生長旺盛,生活在那裡的達斡爾族資源富饒。
此時,俄國人便開始垂涎起這塊土地,最後,終於整裝待發,興衝衝的帶人來到了黑龍江區域。他們在到達這裡之後,沒多久就顯出了他們窮兇極惡的可憎面目,可以說是無所不做。甚至,當地居民以「令人憎恨的殺人惡魔」描述他們。
清代何秋濤在自己著作《朔方備乘》中交代了「羅剎」由來,他在裡面說明了「日羅剎」是「俄羅斯」三個字轉換音調有意取得諧音。俄羅斯是俄國人的總稱,而可薩是俄羅斯部分部落的名稱。並且,可薩與「羅剎」一詞音近,加之該詞又很符合這些白種人在我國境內燒殺搶掠的形象,所以,在還不清楚這些侵犯我國邊境的強盜到底是什麼底細時,該詞最早用來稱呼:俄國人。
而當時,不止只有清政府深受其害,那時候還沒有納入清朝政治版圖的蒙古部族也與俄羅斯接觸良多。
而蒙語的發音特殊,「羅剎」的發音他們無法順暢的發出,因此,蒙古諸部落就稱呼俄國人為Oros。十七世紀中期俄國人派使節來與清王朝進行外交,然而,由於語言上的障礙,清朝人不會俄國人的俄語,俄國人也聽不懂清朝的漢語和滿語,最後,只能折中處理——雙方以蒙語進行交流。
蒙古語對俄國人的稱呼「Oros」也就是「俄羅斯」也廣為流傳,沿用至今。
中俄邊境自從籤訂了一個政治合同也就是後來著名的《雅克薩條約》之後,著實安生了好長一段日子。然而,這樣的日子沒有維持多久,在一次戰敗之後,元氣大傷的俄國又開始把眼睛放在了清朝控制力孱弱的邊疆上。到清朝中後期,邊境巡檢制度基本荒廢的差不多了,俄國趁虛而入,又開始新一輪對當地原住民的蹂躪。
而此時,當地居民以及後來定居在關東的一些漢人因對其惡劣的行徑不滿,加上,那些俄國士兵皆毛髮旺盛,鬚髮滿面。並且,在冬天的時候那些騎兵全身上下都裹著毛皮衣服,所以,「老毛子」的稱號便橫空出世。
清朝末期,「毛子」不僅有「老毛子」,還出現了一個「二毛子」的新詞彙,該詞彙是用來形容那些信奉國外宗教的中國人。
隨著外國侵華越來越頻繁,外國宗教也開始在國內流傳,信奉外國宗教的教徒也越來越多。而這些教徒因為有洋人教會的庇護,有的直接抗衡當地鄉長、團長,甚至,一些戲份和團保也不繳納。這些教民在享受這些特權的同時,也被國民仇視,所以,國民將他們這些信奉異教的教徒起一個「二毛子」的稱謂以此來排斥他們。
還有一種說法是,有二分之一俄國血統,二分之一中國血統的人則被稱為二毛子。有四分之一俄國血統,四分之三中國血統的人則被稱為三毛子,如此類推。不過,四毛子之類的說法比較罕見。張西曼《辛亥招募革命騎兵記》就曾說過這麼一段:
「不過先要照看一下,外面可有打熊獵人或是老毛子(俗稱俄國人)軍隊經過沒有。」王統照《銀龍的翻身》:「老師,水雲觀裡新到的是不是外國人?……人家說是老毛子,對不對?」
《辛丑條約》之後,哈爾濱開始開發,修建鐵路也都在穩定進行,入境的俄國人越來越多。由於兩國的文化政治大不相同,所以,矛盾也不可避免的多了起來。而當時的中國孱弱不堪,人們敢怒不敢言,只能用「毛子」這樣的詞彙表示不滿。
當然,除了「老毛子」這個稱呼,中國還有「日本鬼子」等一系列稱呼。「日本鬼子」有時會簡稱為「鬼子」,比如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中的「鬼子」指的就是日本侵略者。可以說,日本鬼子,源自針對西洋侵略者的「洋鬼子」一詞,在甲午戰爭之後,「鬼子」也被用在對日本侵略者的指代上。
抗日戰爭結束後,「日本鬼子」就逐漸演變成為華人地區常用的對日本人的蔑稱。
而現在中國已是一個不容人忽視的大國強國,當年受到的種種屈辱籤訂的種種不平等條約已隨風逝去,只有「老毛子」、「日本鬼子」這個稱謂還活躍在網際網路上,時刻提醒我們不忘國難,強大國家。
參考資料:
『《二毛子的稱呼是怎麼來的?》、《辛亥招募革命騎兵記》、《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