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投行家:跨越「死亡之谷」的關鍵

2021-01-11 經濟觀察報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報導組 「我這裡,幾乎都是失敗的案例。」

曾經,一位科研院所從事基礎研究的研究員不無失落地告訴記者。他所研發的高端設備,「可以達到國際頂尖水平,而且成本更低。」卻得不到市場青睞,落寞地躺在實驗室中。

採訪之時,他所做的一項產業化項目,是在事業之餘所做的一項技術商業化項目,是幫助一家企業解決能夠監控全場景的特殊攝像頭,與企業人員的交流,耗費了他大量心力。由於話語體系不同,雙方「難以溝通。」因此,他的工作,大部分時間仍然是承接縱向課題,學術科研,因為「這條路更穩定。」「科研人員是期待創新的,但公司不願去冒這個風險,因為他們對新產品沒把握,除非科研人員可以證明這個東西百分之百可以成功。但對於科研人員來講,他們如果只做一些維護性、穩定性的工作,這不是科研人員該做的事情。」他說。

技術商業化的「不穩定」,更多的體現在科研和產品之間的「死亡之谷」。真正做過產業化的人士都清楚,從研發到產品,然後投入市場,每一個環節,都是「驚險一跳」。一位從事新材料研究的老師,研發出了一種能夠鍍在眼鏡鏡片上的特殊材料,正好解決了某家企業的痛點,卻沒有辦起公司,因為從實驗室到量產中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除了工程化,和與企業的溝通難題之外,法律問題,也是科研人員轉化過程中面臨的難題。曾經,一位作熱泵技術的科研人員告訴記者,有一次他為一家大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口頭答應的技術授權和股份最後成了一紙空文。一位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專家告訴記者,國內很多老師,專利要麼是自己寫的,要麼是自己的學生幫忙寫的,專利寫的不專業,容易在國際上吃虧。這其中,需要更多的專業人員進來,幫助科研人員進行成果的轉化。但是,技術經理人團隊需要很強的專業性,門檻極高。一個合格的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必須具備這幾點,專業化、風險控制、戰略焦點、全球資源匯集、技術集成與工程化能力、成功的商業化模式以及與資本的緊密結合。其中,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的商業模式有,專業化的諮詢服務、以服務企業需求和提供技術整體解決方案、跨地區、跨領域、跨行業的技術許可、技術集成與技術轉讓、戰略性和行業關鍵技術的孵化,還有以技術轉移為目的的創新型企業的併購與重組。

業界觀點

在經濟觀察報科技成果轉化閉門會上的專家稱,目前的常態是,絕大多數的科研人員能夠和企業之間直接形成合作達成技術轉移轉化。技術轉移服務機構要做增量,這意味著其所需要做的一定是更難轉化的技術項目,這類轉化通常是靠科研人員自己和企業雙方之間難以達成合作的。此時,技術轉移服務機構需要挺身而出,給有轉化需求的科研人員匹配資源、缺團隊就幫他匹配團隊、缺資金幫忙找資金,一個企業的技術不夠,還要匹配其他幾家。

目前在技術商業化的供給端上,對於技術轉移服務機構來說,挖掘出來的技術一定要把其技術商業化的可行性做一個基本判斷,「現在很多人寫項目,常常是寫一個簡單的說明用來做推介,難以描述清楚技術的競爭力及應用場景;由於自身缺少對技術的深入了解,經常被別人一兩個問題就把你問倒了。」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副教授李紀珍經過研究發現,中國目前做科技成果轉化,最缺乏的就是高質量的中介機構,如果中介機構做得很好,或者說他們能夠構成一個很好的網絡,對學術創業的影響深遠。

一線體驗

長期從事產業化實踐的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賽科康侖常務副總林曉表示,他用來解決科研和產業之間鴻溝問題的方法,就是多下企業。有一回,他到葫蘆島去做項目,一年裡在那裡的時間就有11個月。

那所工廠裡的工人,超過半數是林曉和他的同事們幫忙招聘和培訓。在實踐中,他也常遇到企業的目標、思路和科研人員的目標、思路矛盾的情況。有一位科研人員去幫企業做工程項目,企業認為產品研發周期太長,但科研人員卻認為研發時間太短的話、這個項目不一定能做成,研發過程中必須要有數據,不然沒法寫文章。有時,他需要承擔這個中間人的角色,幫助企業和科研人員之間的溝通。

國際案例

根據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美國康奈爾大學訪問學者尹西明的觀察,在美國,技術轉移辦公室的組織能力建設是推動大學技術轉移和學術創業的重要部分。大學技術轉移團隊規模一般是14-20人,其中1到2個人負責某一個專業領域。斯坦福的技術轉化中心(OTL)目前有45人,是美國最大的技術許可辦公室,其中12-14人負責具體技術許可,其餘是支持人員。從事技術許可的人員大部分有生命科學或其他高科技專業背景和商業經驗,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逐漸提升對技術潛力和商業價值的判斷能力。

哈佛大學特色是在技術轉化中心的基礎上,創辦大學的校辦風險投資基金,來結合市場的需要,就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斷裂帶」階段進行引導性投資,即就市場需要的科技成果,與外部資金進行組合型投資,大學的風險投資基金佔學術創業企業投資總額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水平,往往能夠更好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劍橋大學創立了「劍橋企業(Cambridge Enterprise)」,將技術轉移辦公室、大學風險基金和劍橋創業者中心整合為一個新組織。劍橋企業作為智慧財產權產業化和商業化的孵化器,主要承擔以下職能:開展技術評估、保護和智慧財產權認證;為創建新公司提供諮詢和指導;提供種子基金並與有關基金組織建立聯繫;提供成本計算、合約協商、報價、保險和增值稅等專業化諮詢服務;提供展覽服務和社交網絡服務等。

相關焦點

  • 技術創新如何跨越「死亡之谷」?孫殿義:融合創新方能讓技術走向...
    技術創新如何跨越「死亡之谷」?孫殿義:企業研究院時代帷幕已滑落,融合創新方能讓技術走向商業成功技術創新與商業化之間隔著一道被全球科學家畏懼的「死亡之谷」,如何跨越?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孫殿義在接受大眾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上世紀做出輝煌業績的企業研究院時代已經走向沒落,數位化時代讓創新無處不在,創新的主體要素正在走向融合,融合合作是技術走向成功的商業邏輯。孫殿義是5月29日在山東產研博正管理學院作「跨越技術創新的『死亡之谷』」報告後接受大眾日報記者獨家專訪的。他認為,復工復產後各行業如何突破技術創新的瓶頸顯得尤為重要。
  • 歐盟投資助科企跨越「死亡之谷」
    德國《商報》24日報導稱,歐盟委員會科研與創新總司長讓·埃裡克·巴蓋特最近在芬蘭SLUSH創新創業大會上表示,歐盟計劃設立一個35億歐元的投資基金,投資面向「死亡之谷」階段的科技,以建立自己的科技創新企業,與中美科技巨頭抗衡。「死亡之谷」的說法源於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的一項研究,指的是基礎研究成果和成果轉化之間存在著一個難以逾越的地帶。
  • 從技術成熟度到死亡之谷,科技成果轉化如何打怪通關?
    一直以來,在科技成果與產業界之間存在著一條「死亡之谷」,阻礙著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這也就意味著科技成果轉化不僅取決於技術成熟度,還取決於其市場成熟度;要想實現科技成果轉化不僅需要提高科技成果的技術成熟度,還需要跨越研發成果與產品市場化之間的「死亡之谷」。
  • 英特爾,如何穿越死亡之谷?兩個方法
    小故事裡有大智慧,這裡是每日商道。
  • 小微信貸能走出「死亡之谷」嗎?
    歷經漫長而孤獨的求索之旅後,大家都希望可以找到那道跨越小微信貸「死亡之谷」的橋梁。 1988年,時任美國眾議院科學委員會副委員長的弗農·艾勒斯提到,在聯邦政府重點資助的基礎研究與產業重點推進的產品開發之間存在一條巨大的溝壑,他形象地將此比喻為「死亡之谷」(Valley of Death)。
  • 美國制裁中興,中國高科技怎樣跨越「死亡之谷」?人民日報連發三篇...
    以電子信息製造業為例,全球總的分工格局是:美國從事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高端產品製造,日本和韓國等國家從事中高端產品研發和生產,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從事組裝加工和製造。在這個格局中,中國扮演了世界工廠的角色,處於重要的一環。據統計,2017年中國生產手機19.2億部,計算機3.1億臺,家電31.8億臺,分別佔全球產量的75%、95%和85%。
  • 一群南京人闖過「死亡之谷」
    「合同科研」 一直以來,從科研到技術轉化環節,高校院所不願做,單個企業做不了,這一艱難過程被喻為「死亡之谷」。如何打通產業創新鏈中的「最後一公裡」? 自2013年12月成立以來,江蘇產研院一直專注於產業技術研發的定位,不與高校爭學術之名,不與企業爭產品之利。
  • 金李:跨越創新創業「死亡之谷」,資本市場如何助力...
    本文原標題:《金李:跨越創新創業「死亡之谷」,資本市場如何助力?| 光華觀點》中美貿易摩擦背後反映的是兩國社會經濟制度和長期國力的競爭。中國要從經濟大國轉變為經濟強國,發展創新驅動型經濟是根本。
  • 走出科技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
    火藥的發明,使人類戰爭從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蒸汽機取代風帆,改變了海戰作戰樣式;飛機、坦克的誕生,拉開了機械化戰爭序幕……技術對戰爭的影響,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今天,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電磁技術「毫不留情」地把人類推入了信息化戰爭的漩渦。
  • 「死亡之谷」的春天
    是一個父母早逝流浪的孤兒,從小天資聰穎,野外求生能力極強,尤其是馴馬更是一項絕活,他原本是看著天氣漸冷,想趕著這些自己耐心馴服的「朋友們」去南方生活一段時日的,前面因為期待南方的美好趕路急了點,途經此地身子有點疲憊,就忍不住眯了一小會兒,醒來發現身邊的馬兒已經全無蹤影,他仔細查看地上的腳印,發現每個方向都有,於是有點凌亂不知該往何處尋了,就在他猶豫之際,遠處此起彼伏的雷鳴聲響起,他驚呼的跳了起來,是「死亡之谷
  • 神秘的死亡之谷帝王谷
    埃及帝王谷埃及的帝王谷是一個死亡之谷。那裡有點像我國北京的13陵 ,是古代安葬最高統治者的地方,只不過那裡埋葬著的法老有28位,比13陵的規模要大多了。帝王谷的具體位置在埃及底比斯山西麓的峭壁下,地點非常偏僻,一般人不許入內。在石灰巖壁上有一條條坡度很陡的隧道,法老們的墓穴就在隧道的盡頭。後來希臘人看見這些通往墓穴的長長的隧道,覺得很像牧童吹的長笛,便把這種巖穴陵墓稱為「笛穴」。不過,令人驚奇的是,這些法老為什麼不為自己修建大大的金字塔,而偏要躲到這個荒涼偏遠的地方來呢?
  • 神秘的死亡之谷帝王谷
    埃及的帝王谷是一個死亡之谷。帝王谷的具體位置在埃及底比斯山西麓的峭壁下,地點非常偏僻,一般人不許入內。在石灰巖壁上有一條條坡度很陡的隧道,法老們的墓穴就在隧道的盡頭。所以自他之後,埃及的法老們也不在一門心思的想著建金字塔了,紛紛選擇帝王谷作為自己的安葬之地。
  • 生物醫藥原創力如何衝過「死亡谷」?滬一新增創新成果孵化平臺值得...
    圖說:「上藥-交醫創新成果」孵化平臺啟動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 攝新民晚報訊(記者 易蓉)一款創新藥從靶向篩選、驗證開始要經歷無數個階段艱難「生長」才能最終問世應用在病人身上,這也是生物醫藥領域知識創新到成果轉化的過程,而這其中存在一個「死亡谷
  • 衝出「死亡之谷」,創新精神不可少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實驗室的科技成果與被市場接受的商品之間,始終橫亙著一條技術落地的鴻溝,人們無奈的將其稱為——科技成果轉化「死亡之谷」。由於落地難,大量科技成果最後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這種情況並非中國獨有,而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世界難題。科技成果轉化,其實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 專訪吳樂斌:讓科研銜接市場,科技企業如何走出「死亡之谷」
    吳樂斌認為,對於科技初創企業,要走出「死亡之谷」,走向市場的初期一定需要政府為主導的資金支持。通過母基金的引導作用,將政府科研經費、企業資本、保險、金融機構貸款等放大投資規模,才能幫助科技企業渡過市場「認錢不認人」的難關。
  • 世界最恐怖的五大死亡之谷,有去無回!
    美國死亡之谷美國的死亡谷,坐落在加利福尼亞與內華達州的接壤處。這個山谷長達22公裡,寬度則從6公裡到22公裡不等。山谷兩側都是峭壁,形勢險惡。1949年,一支尋找金礦的隊伍,因迷途誤入谷中,結果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出來。即使極少數人逃出來,沒過幾天也一一死去。
  • 走近科學:八達嶺高速路為何成為「死亡之谷」?
    八達嶺高速公路是北京至張家口110國道主幹線的一部分,全長82公裡,而奇怪的是只在進京方向55到50這一短短的五公裡路段,從1998年11月開通到2003年9月,共發生重特大交通事故32起,導致了62人受傷,49人死亡。平均每公裡就死亡10人。難道這真是司機們所說的北京「死亡之谷」嗎?
  • 八達嶺高速的死亡之谷何時不再殺人
    12月4日晚8點從八達嶺高速那段著名的死亡之谷坡路上衝下來的那輛滿載電石的大貨車也沒有剎得住車,剛衝過拐彎處就徑直衝向前面那輛大客車。在死亡之谷消失的生命,又增加了24個。   其實據不完全統計,八達嶺高速路自開通至2003年5月,已造成94人死亡。
  • 《阿麗塔》:恐怖谷是個什麼谷?
    在匡扶正義的過程中,阿麗塔漸漸發現鎮上犯罪集團的幕後黑手指向了天空之城撒冷的控制者。電影裡的阿麗塔形象運用了 CG (計算機動畫)+動作捕捉特效製作,是一個完全虛擬的真人形象,但是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完全感受不到虛擬形象帶來的不適感,影片上映後不少影評人驚呼,無法跨越的恐怖谷被跨越了!
  • 關鍵技術「破冰」 四川廣安玄武巖連續纖維產業實現裡程碑式跨越
    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說,這標誌著廣安在玄武巖纖維產業科研攻關和市場拓展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和裡程碑式跨越,已經代表了當前我國國家水平,將推動廣安玄武巖纖維產業加速向「世界一流、國內領先」的目標邁進。攻克關鍵技術瓶頸「看了現場後,我感到非常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