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成熟度到死亡之谷,科技成果轉化如何打怪通關?

2020-12-10 騰訊網

近段時間,政府部門出臺了許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規定,推進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的技術轉移,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科技成果轉化可謂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但是,每年光見諸報導的新成果千千萬,但真正產業化的卻寥寥無幾。是沒有市場?企業轉化熱情不高?顯然這個歸因既不全面,也不科學。事實上,要想了解科研成果轉化難度,技術成熟度等級和「死亡之谷」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01

什麼是技術成熟度?

技術成熟度是指科技成果的技術水平、工藝流程、配套資源、技術生命周期等方面所具有的產業化實用程度。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技術成熟度(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s,縮寫為TRL)的概念,起初技術成熟度分為7級,1995年美國航空航天局起草並發布《TRL白皮書》,將其改為9個等級。2002年被美國國防部納入武器採辦條例中,並在2005年正式確定為九個等級:

基本原理被發現和闡述;

形成技術概念或應用方案階段;

應用分析與實驗室研究,關鍵功能實驗室驗證階段;

實驗室原理樣機組件或實驗板在實驗環境中驗證;

完整的實驗室樣機,組件或實驗板在相關環境中驗證;

模擬環境下的系統演示;

真實環境下的系統演示;

定型試驗;

運行與評估。

備註:一般認為第五個等級以後的成果具備一定的實用性,適合於進一步開發應用與轉化,但產品化之後的市場化與產業化問題在技術成熟度等級中並不涉及。

中國也引進了該指數並被改良編製成為國家標準GB/T22900-2009《科學技術研究項目評價通則》,用於對科研和技術開發項目進行管理和評價。GB/T22900-2009根據項目的研究層次分為基礎研究項目、應用研究項目、開發研究項目,並分別建立了對應的技術就緒水平量表(見下三表)。

02

為什麼要進行技術成熟度評價?

技術成熟度的評價從不同角度看,其價值有所不同。

01研發角度

評價結果可用於改進研究開發,調整計劃進度和資源配置,修改預算等,進而提高技術成熟度。

02投資角度

評價結果可用於對該成果做出價值判斷,或者判斷轉化該成果還需投入多少資源,離預期目標仍有多遠等。

03技術評估者角度

評價結果是科技成果價值評估的重要依據,技術成熟度越高的科技成果,其價值越大,反之越小。

04監督角度

可判斷該成果的研究開發是否按照預定的研發進度進行,是否達到預期目標,或者離預期目標還有多遠等,為改進研發路線,調整經費預算提供依據,以達到降低研發風險的目的。

05科技服務機構角度

通過成熟度評價可判斷科技成果所處狀態,轉化成果應具備的條件,還需投入哪些資源要素等,進而找到服務切入點。

事實上,技術成熟度評價在國外應用非常廣泛,如:

一、對重大項目轉階段審查

NASA非常重視在重大航天項目中開展TRL評價。在工程的初步設計評審階段,NASA就開始對關鍵技術進行TRL評價,並將評價結果與最佳實踐的成熟度等級進行對比,從而減少工程的技術風險。

2005年,美國國會立法要求NASA進入重大系統開發合同的技術應達到TRL6級。美國國防部強調只有成熟的技術才能應用於正式採辦中,美軍各軍兵種目前已普遍將TRL應用於具體採辦工作中。

依據國防部採辦文件DoDI5000.02指示、2011版《國防部技術成熟度評價指南》和2013版《國防採辦指南》,TRL評價要求進一步被規範:裡程碑A(進入技術開發階段)之前達到TRL4級(建議性要求);裡程碑B(進入工程與製造開發階段)之前達到TRL6級(建議性要求,此前為強制性要求);裡程碑C(進入生產與部署階段)之前達到TRL7級(強制性要求)。

二、對國防項目進行評價

美國審計署(GAO)每年向國會報告重大國防項目的進展情況,技術成熟度是評價國防項目的三個準則之一。自2003年開始,GAO將技術成熟度評價作為重要的審計工具。通過技術成熟度的審查,發現那些技術成熟方面存在嚴重問題的項目,然後採取相應的措施。

典型的例子是聯合打擊戰鬥機(JSF)項目,該項目於1996年開始啟動並進入方案探索與關鍵技術開發階段,原計劃2001年轉入工程研製與製造階段。GA0在2000年通過TRL分析,提出八大關鍵技術達不到可以接受的TRL7,建議推遲項目轉入工程研製與製造階段的時間,據此建議調整JSF採辦計劃。不過,美國防部並沒有採納該建議,導致後來的進展並不順利。

三、對企業自身進行評價

波音公司非常重視對新技術成熟度的評價,並將技術成熟度水平作為企業技術發展、應用的重要標準。波音認為只有技術的成熟度達到TRL6及以上才能被應用於產品中。

對於公司的飛機產品來說,一項重要的技術從誕生到達到TRL6大約需要1O年的時間,從TRL6到應用該技術的飛機進入市場大約需要3~6年的時間。2003年,波音公司已對高超聲速技術進行成熟度評價,對其關鍵技術進行分解後再次進行技術成熟度評價,提出了發現的問題與發展建議。並以此為依據,制定了2004~2009年高超聲速技術發展計劃,並根據評價結果調整經費預算以及制定技術發展路線。

03

科技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

當然,技術就緒指數TRL是對技術本身的研發水平進行客觀的描述和評價,但技術成果本身並不當然等同於現實生產力。對於一項科技成果而言,如果不能達到預期的投資收益率,也很難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實現轉化的目的。

一直以來,在科技成果與產業界之間存在著一條「死亡之谷」,阻礙著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這也就意味著科技成果轉化不僅取決於技術成熟度,還取決於其市場成熟度;要想實現科技成果轉化不僅需要提高科技成果的技術成熟度,還需要跨越研發成果與產品市場化之間的「死亡之谷」。

「死亡之谷」魔咒

「死亡之谷」的出現原因在於高校科技人員擅長成果產業化過程的前端工作,但而產品開發和產業化生產後續工作也很繁重,他們卻不適合介入;而企業有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本能,不願承擔科技成果應用的諸多風險,他們不會輕易觸碰TRLs中低於7級的技術。因此,TRLs4-7級之間的地帶,就成了科研成果的「死亡谷」。

如圖所示,橫坐標是科研成果轉化的各個階段。按照TRLS分級,1-3級屬於基礎研究,3-5級發展到應用研究,5-7級是技術發展階段,7-9級是成品原型和系統測試階段。中間的薄弱地帶就是「死亡之谷」。

而圖中的紅線則表示各階段的資金投入量,在前期科技成果研發階段,往往有科研資金注入;後期產品市場化之後也能吸引大量社會資本;而在「死亡之谷」地帶卻鮮有資金注入。

可以說,在技術成熟和市場成熟之間橫亙的隔閡地帶,就是「死亡之谷」。

04

如何提高技術成熟度,跨越「死亡之谷」?

要想提高技術成熟度、跨越「死亡之谷」就意味著一項科技成果要完成從實驗室樣品到對市場有吸引力的商品的蛻變。

而在每個階段,面臨的問題和影響因素卻各不相同。

因此,要想提高技術成熟度,跨越「死亡之谷」,就需要相關方共同解決這一過程面臨的問題。

01科研人員

1.科研人員需要持續進行實驗、開發,提高科技成果的技術成熟度。

2.對研發成果開展專利保護。

3.明確團隊分配機制,確定轉化模式。

02高校及科研機構

1.創辦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對科技成果進行後續實驗、工程化開發。

2.建設專業技術轉移機構,壯大專業化技術轉移人才隊伍,暢通職業發展和職稱晉升通道。

3.根據成果轉化模式,協助對接需求方或開展創業培訓等。

03政府

1.扶持產業技術研究院、新型研究開發組織等的創辦,對科技成果進行熟化。

2.通過法律和政策界定或者釐清科技成果所有權、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

3.扶持第三方服務機構發展。

4.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投資。

參考資料:

1、周濤;於蘭萍;張勇.技術成熟度評價方法應用現狀及發展

2、吳壽仁;科技成果轉化若干熱點問題解析——關於科技成果成熟度的思考

相關焦點

  • 走出科技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
    但是,在將科技成果轉化為戰鬥力的過程中,存在一個巨大的鴻溝,被人們稱之為科技應用的「死亡之谷」,如果走不出這個轉化推廣的「死亡之谷」,科技對戰鬥力的貢獻率就無從談起!目前,科研成果轉化率低、轉化難是一道世界性難題。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曾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90%的科研成果還沒走向市場和戰場,就被埋沒在從基礎研究到商品化的過程中。
  • ...趙繼:4x100米接力,走出科技成果轉化「死亡之谷」的必由之路!
    近日,由君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君康人壽」)獨家冠名的《中國經濟大講堂》,特邀東北大學校長趙繼獨家解讀:怎樣喚醒那些沉睡的科技資源?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該如何接力?如何走出科技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
  • 專訪吳樂斌:讓科研銜接市場,科技企業如何走出「死亡之谷」
    近日,在2020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北京分會場上,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轉化母基金(以下簡稱母基金)掌門人、中科創投董事長吳樂斌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時作出以上表述。吳樂斌認為,對於科技初創企業,要走出「死亡之谷」,走向市場的初期一定需要政府為主導的資金支持。
  • 技術創新如何跨越「死亡之谷」?孫殿義:融合創新方能讓技術走向...
    技術創新如何跨越「死亡之谷」?孫殿義:企業研究院時代帷幕已滑落,融合創新方能讓技術走向商業成功技術創新與商業化之間隔著一道被全球科學家畏懼的「死亡之谷」,如何跨越?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孫殿義在接受大眾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上世紀做出輝煌業績的企業研究院時代已經走向沒落,數位化時代讓創新無處不在,創新的主體要素正在走向融合,融合合作是技術走向成功的商業邏輯。孫殿義是5月29日在山東產研博正管理學院作「跨越技術創新的『死亡之谷』」報告後接受大眾日報記者獨家專訪的。他認為,復工復產後各行業如何突破技術創新的瓶頸顯得尤為重要。
  • 一群南京人闖過「死亡之谷」
    「合同科研」 一直以來,從科研到技術轉化環節,高校院所不願做,單個企業做不了,這一艱難過程被喻為「死亡之谷」。如何打通產業創新鏈中的「最後一公裡」? 自2013年12月成立以來,江蘇產研院一直專注於產業技術研發的定位,不與高校爭學術之名,不與企業爭產品之利。
  • 當前沿科技遭遇「死亡之谷」,我們該如何突圍?
    也再次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當今的時代,拼的就是科技,誰掌握了最新技術誰就在國際上站穩腳跟,在國際上有更多的話語權。中國科技如何跨過「死亡之谷」日前,華為的一個消息讓沉寂已久的國內科技圈沸騰了。如果用短期的收益率考核它們,一旦雨天收傘,則會加速將它們推向死亡之谷。就拿當下炙手可熱的新能源汽車行業來講,堪稱一個投資無底洞。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直言原來覺得200億就可以,後來發現,200億隻是造車的門檻。
  • 走出「死亡之谷」,我們該如何用好「科技創新」這張牌?
    站在「十四五」開局之年,面對疫情仍未明朗、爭端隨時上演的外部環境,我們該如何在不確定之下繼續堅定走出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的步伐?在高質量發展中國經濟的道路上,又該如何用好「科技創新」這張牌?對於這一題,本屆鳳凰網財經峰會上的多位嘉賓都在演講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 衝出「死亡之谷」,創新精神不可少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實驗室的科技成果與被市場接受的商品之間,始終橫亙著一條技術落地的鴻溝,人們無奈的將其稱為——科技成果轉化「死亡之谷」。由於落地難,大量科技成果最後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這種情況並非中國獨有,而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世界難題。科技成果轉化,其實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 技術投行家:跨越「死亡之谷」的關鍵
    技術商業化的「不穩定」,更多的體現在科研和產品之間的「死亡之谷」。真正做過產業化的人士都清楚,從研發到產品,然後投入市場,每一個環節,都是「驚險一跳」。一位從事新材料研究的老師,研發出了一種能夠鍍在眼鏡鏡片上的特殊材料,正好解決了某家企業的痛點,卻沒有辦起公司,因為從實驗室到量產中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歐盟投資助科企跨越「死亡之谷」
    德國《商報》24日報導稱,歐盟委員會科研與創新總司長讓·埃裡克·巴蓋特最近在芬蘭SLUSH創新創業大會上表示,歐盟計劃設立一個35億歐元的投資基金,投資面向「死亡之谷」階段的科技,以建立自己的科技創新企業,與中美科技巨頭抗衡。「死亡之谷」的說法源於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的一項研究,指的是基礎研究成果和成果轉化之間存在著一個難以逾越的地帶。
  • 生物醫藥原創力如何衝過「死亡谷」?滬一新增創新成果孵化平臺值得...
    死亡谷」。一同跨越「死亡谷」生物醫藥研究從「0」到「1」,轉化過程周期長、風險高,投入也大,但通常前端支持來自國家財政經費對高校科研院所的投入,後端則來自社會資本落到企業,轉化率低的原因正在於兩端之間存在斷檔。這一溝壑亟待跨越,而現在科研院所和企業也都願意互相靠近,一起越「谷」。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揭曉,兩位科技功臣的轉化平臺和科技成果落地徐匯...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揭曉,兩位科技功臣的轉化平臺和科技成果落地徐匯楓林 2020-05-22 02: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萬鋼:高校、研究院轉化科技成果存在四大障礙
    中央電視臺央視網和央視新聞客戶端記者:我想問的是《政府工作報告》中61次提到了創新,而且明確提到2020年科研成果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我們經常遇到的是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難題,如何才能夠保證讓更多的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在市場大潮中開花結果?
  • 重慶成立大數據成果轉移轉化中心
    11月27日,重慶市大數據成果轉移轉化中心正式授牌成立。據介紹,該中心依託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建設,由重慶市大數據應用發展管理局作為指導單位,重慶技術評估與轉移服務中心(重慶易智網科技有限公司)負責運營,主要將圍繞我市大數據產業發展方向和大數據企業需求,搭建資源共享平臺,遴選一批技術成熟度較高、市場前景較好的科技成果,建立高價值成果庫;開展線下和線上相結合的科技成果發布、技術供需對接,促成國內外大數據應用成果在渝轉化落地
  • 錢永華談農業大學如何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及服務地方經濟
    在主題為「提升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論壇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錢永華圍繞「科技成果轉化」及「服務地方經濟」兩個課題,進行了經驗分享。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校於1934年,建校的初衷就是解決當時西北地區的農業科技和人才培養問題,服務當地的農業發展。錢永華介紹,「多年來,學校一直致力於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問題。
  • 科技成果轉化「成都30條」來了
    日前,成都市科學技術局等11部門正式印發《成都市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促進科技成果在蓉轉化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以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造積極性,加快職務科技成果在蓉轉移轉化,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此次,《實施方案》提出了十項改革舉措共30條具體內容,與成都近年來出臺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成都十條」有效銜接。
  • 人民日報新知新覺:破除科技成果轉化「中梗阻」
    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作用,一個關鍵環節是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然而,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總體狀況並不理想,轉化率遠低於發達國家,相當一部分科技成果獲得鑑定後就被束之高閣。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對科技成果中試階段的投入不足,缺乏從實驗室科技成果到產業化技術的中間平臺。
  • 杭州讓「紙面」專利邁出「高閣」——疏通氣象科技成果轉化中的...
    3月25日,杭州佐格通信設備有限公司成功摘牌,並與杭州市氣象局籤訂技術轉讓合同。摘牌企業每銷售一臺含專利成果的設備,支付轉化效益0.5萬元。不少氣象科技成果在轉化前「停在紙面上」,以智慧財產權等形式存在。
  • 曠視科技穿越「死亡之谷」了嗎?
    來源:21Tech(News-21) 作者:白楊 編輯:李清宇、劉雪瑩 題圖:視覺中國 「啟動—高峰—低谷—爬坡—飽和」,在著名的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中
  • 發揮科技優勢 中國農業科學院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再上新臺階
    新華網北京12月20日電(李楠) 12月17日, 中國農業科學院召開脫貧攻堅與成果轉化工作會。會議全面總結「十三五」中國農業科學院脫貧攻堅與成果轉化工作成效,謀劃部署「十四五」工作思路和目標舉措,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