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視科技穿越「死亡之谷」了嗎?

2020-12-10 騰訊網

來源:21Tech(News-21)

作者:白楊

編輯:李清宇、劉雪瑩

題圖:視覺中國

「啟動—高峰—低谷—爬坡—飽和」,在著名的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中,這被認為是一項新技術必經的五個發展階段。

而眼下的人工智慧,在經過數年的爆發式發展之後,已經步入到低谷期階段。敏銳的資本對行業的觀察,也恰好能反映出這一趨勢,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鄺子平7月29日表示,早期的AI出來,大家熱情都比較高,只要帶著「AI」字眼的公司,給個高估值就投了。但現在,「AI公司」越來越多,雖然沒人會懷疑AI的價值,可大家卻開始思考AI公司的價值。

與兩年前的火熱相比,人工智慧現在冷清了許多,創業者、投資人以及媒體對該行業的熱情也從高處回落。而曠視科技作為AI行業的標誌性公司,它的一舉一動,往往也能反映出整個行業的變化。

鄺子平說出上面那番話時,曠視科技的兩位聯合創始人印奇和唐文斌就坐在他的對面。作為曠視科技的早期投資人,鄺子平一路見證了曠視以及印奇和唐文斌的成長。

如今,曠視科技也正處於一場旋渦之中,IPO推遲、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等問題都壓在了這家9歲的公司身上,除此之外,當外界開始看不清AI行業的未來道路時,作為頭部企業,曠視科技無論是於自己還是於行業,也都需要進行發聲。

而這次印、唐二人少有的同框出現,也是要以「答題者」的身份來回答人工智慧。

談行業:AI供給遠遠不足

基於Gartner曲線,印奇認為所有的AI企業都已經步入到「死亡之谷」,據其預測,這個階段的時間周期將在18-24個月。而與「死亡之谷」相伴的,是AI產業落地的深水區,某種意義上來說,誰能真正實現AI產業的落地,也是最有可能走出死亡之谷的企業。

面對整個AI產業,印奇堅信的一個概念是「AI小於IoT」,他認為從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下一個時代是物聯網時代,而不是AI時代。

對比AI和IoT的關係,如果把IoT比作是之前的網際網路,那AI更像是搜尋引擎,所以,AI的定位也非常清晰,它就是物聯網的一個核心技術能力,也是IoT大洪流中的一個載體。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AI可能會是技術創新的主軸,但它不是產業落地的核心。印奇認為,AI真正的商業價值變現,一定都是面向線下與更多實體行業結合。可這個過程中,人們對AI落地的理解,也出現了偏差。

比如很多人發現人臉識別已經融合到很多生活場景以後,就會覺得「AI已經沒有什麼技術壁壘」、「AI算法已經很容易了」。但實際上,人臉識別只是AI算法中很小的一個分支,當談論更規模化的AI產業落地時,AI算法在供給方面其實還遠遠不夠。

首先是「AI算法的可交付」,平時大家說的「AI應用」可分為兩個階段,即訓練和部署,按工作量來分,訓練只佔20%,部署則佔80%。

「一個AI公司可以訓練100種算法,但不能代表它可以把這100種算法都交付給客戶並產生價值,這是因為算法部署極其複雜,還涉及到每個行業的巨大差異」,印奇說,所以,算法可能很多,但可交付的算法並不多。

其次是規模化。現在算法的生產成本依然很高,未來算法想要實現規模化,就需要一套通用工具,能夠像現在開發軟體一樣,想寫就寫,寫完且馬上就能用。同樣從供需情況來看,現在算法的供給能力,相比應用需求可能連1%都不到,而這,也是AI公司必須認清的現狀。

在印奇看來,相較網際網路行業經常說的「從0到1」,AI產業的落地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0-0.1」、「0.1-1」和「1-N」。其中,「0-0.1」階段相當於技術可行性和產品價值驗證階段,這是最本質的創新階段;「0.1-1」則是最小可行產品(MinimumViableProduct,簡稱MVP)打磨階段;「1-N」則是規模化應用階段。

印奇坦言,與網際網路行業的從0到1相比,AI行業的從0到1之路要更長,也更難。

圖:視覺中國

談組織:「命格」清奇

曠視科技身上有個非常醒目的標籤,即「學霸創業」,它的三位聯合創始人印奇、唐文斌、楊沐均來自清華大學姚期智實驗班,印奇和唐文斌是同屆,楊沐小他倆一屆,印、唐二人畢業後直接創辦了曠視。

曠視創辦之後,印奇和唐文斌有了明確的分工,印奇任CEO,全面負責曠視的戰略和運營,而唐文斌負責技術價值落地與組織管理。事實上,理論上最佳的創業組合是「商業天才+技術大拿」,而印奇和唐文斌都更偏向技術,他們平時如何搭檔,也是外界好奇的問題。

印奇說,曠視是一家「命格」比較清奇的公司,創始人組合也確實不是最優組合,包括曠視創業過程中也有很多偶然,比如當初創業是一個偶然的想法,後來創業之後也沒想到能夠引領行業。

所以曠視的發展,是在摸索中進行的,在這個過程中,印奇和唐文斌也各自找到了適合的角色。雖然二人都是偏技術的背景,但印奇更善於商業和管理,而唐文斌更擅長創新型工作。

唐文斌便覺得自己是一個Quick Learner(快速學習者),而印奇是一個Deep Learner(深度學習者),在學習速度上,印奇可能沒有他快,但是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印奇要想得更深入,這也是二者互補的地方。

當然,一個企業僅僅是創始人之間互補還不夠,在推進AI產業落地時,曠視科技針對整個組織的密度和陣型也摸索出了一套模型,即AI公司的產品部門在落地一個行業時,需要具備四類人:

首先是產品經理,也相當於該板塊的CEO,他既需要有AI的背景同時也需要學習行業的背景,這個比重大概是50%的AI、50%的行業;

第二是要有相當於CTO的技術負責人,他和CEO一樣,也要對AI技術和行業具有綜合掌握能力;

第三是CAIO即首席AI官,他是能在算法上實現突破的人,而且要對算法可行性有非常好的評估能力,這個人可以只有10%的行業理解,但剩下的90%都專注於AI;

第四則是CMO,他是讓AI技術真正實現閉環的人,對他而言,可能只要了解10%的AI,而剩下的90%需要他對行業的積累和了解,且能夠推動AI產品走向市場。

印奇說,哪怕是一個小的AI產品落地,可能都需要這樣四個角色,所以曠視科技每進入一個行業,都會打好這樣一個「4 in 1」的組織架構。目前,曠視科技總共有約3000名員工,基本可以按照4:4:2的比例進行劃分,其中40%是有AI背景的,40%是來自各個行業的,剩下20%相當於職能支持部門。

圖:視覺中國

談業務:技術信仰、價值務實

從2011年誕生至今,曠視科技已經發展了九個年頭,這個時間已不算短,印奇也自我調侃稱,已經從「簡單幼稚的程式設計師」變成「簡單幼稚程式設計師的管理者」。

不過,當被問及曠視科技在近10年的發展過程中,是否沉澱出什麼企業文化時,印奇的回答是,暫時還沒有像其他公司一樣有幾個可以用來形容的詞語,但是,曠視科技有一個文化DNA,是「技術信仰、價值務實」。

印奇稱,曠視聚集了一幫很牛的技術人員,他們到其他公司可能都可以做到CTO,他們為什麼會留在曠視?這個答案可能就是「技術信仰」。

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想像,在印奇心中,最符合曠視的想像的就是登月計劃。「阿波羅計劃聚集一幫很聰明的人,去做一個從未有人做過的事情,中間肯定吃了很多苦,但最後他們的努力能夠把很多東西往前推了一步,這就是我的組織想像,也是這麼多年來,牽引我們不斷學習、不斷成長,做很多不擅長的事情學習很多不了解的東西的動力」。

不過,業內也有觀點認為,「技術信仰」和「價值務實」是相矛盾的,因為過於務實,可能會失去對技術的追求。對此,唐文斌提出,腳踏實地的技術信仰,就是價值務實,而長期主義的價值務實,就是技術信仰,「我們做每個技術時永遠會在問,這個東西做了有什麼用,不要為做一個東西而做,所以,要談得上技術信仰,一定要價值務實」。

對曠視而言,它的價值務實可以歸結為「1+3」戰略。「1」是指Brain++這個AI生產力平臺,「3」是指個人、城市、供應鏈三大物聯網。

Brain++是曠視開發了六七年時間才做出來的產品。印奇說,Brain++是曠視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它能夠把需求落地的時間縮短約80%,同時降低約55%的算法生產成本,現在,曠視內部近1400名研發人員都在使用Brain++。今年3月,曠視還對外開放了Brain++的最核心組件——深度學習框架「天元」。

至於三大物聯網領域,曠視進入最早的是個人物聯網(2012年),從面部識別做到計算攝影,再到軟硬一體,目前,全球有10億部手機在使用曠視的產品;其次是城市物聯網(2015年),曠視主要是面向公共安全、交通、城市管理等場景,目前,這也是曠視科技最主要的營收板塊,2019年上半年,曠視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的營收達6.94億元,佔總營收73.2%。

最後是供應鏈物聯網(2017年)。這是曠視最年輕的業務場景,也是印奇等人最喜愛和看重的場景。針對這一場景,曠視此前發布了一個名為「河圖」的產品,據介紹,截至目前,基於河圖的商業項目已經近百項,而曠視在該場景的布局也從局部的機器智能做到了整倉的智能優化。

印奇稱,曠視將會長期踐行「1+3」戰略,未來三年都不會超出這個版圖,曠視的業務也會在這三個最大的行業裡展開並深入,去做真正的技術創新和健康的規模化發展。

據其透露,圍繞這三大場景,曠視今年內部設定的KPI是在每個場景中都推出一款旗艦型的硬體產品。比如在個人物聯網行業,未來大家不僅會在手機中看到曠視交付的算法,還可能使用到曠視的傳感器;在供應鏈體系下,曠視的核心產品是機器人,而且曠視要做的不只是一個產品,而是產品族。

「我們希望今年年底之後,外界可以把曠視稱作是『最硬的科技公司』」,印奇說。

談上市:要選擇合適的時間

2019年8月,曠視科技向港交所遞交了IPO申請,它也成為AI行業新創企業中首家尋求上市的公司,對行業的意義不言而喻。

然而,時至今日,曠視科技的IPO申請已經過去近一年,上市仍然遙遙無期。此前有媒體報導稱,曠視科技中止了港股上市進程,接下來公司將進一步討論在港股或者A股上市的可能性。

對於這個消息,曠視當時做了一個模稜兩可的回覆,一方面,曠視稱「中止港股上市消息不屬實」,但另一方面,曠視又表示,科創板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是中國科技企業發展的好機遇,曠視正在積極考慮。

對於公司的上市問題,印奇在7月29日也首次進行了回應。

他表示,曠視上市背後有幾個想法,第一代表自信,曠視已經能用上市標準去審視公司業務以及治理,除去股權資本的虧損,曠視在運營上已經實現盈利,這不算多牛,但在同類型公司裡已經是出類拔萃的。

第二點,印奇稱他們是真的把上市當成手段而不是目的。當時上市的初衷,就是覺得曠視「1+3」的戰略已經成型,未來3-5年的路徑也非常清晰,所以希望到一個公開的平臺上,讓大家更透明的看到這個公司的治理,也能看到這個行業的發展路線。

但是,去年年底到今年,國際環境的變化,打亂了曠視科技的上市節奏。尤其是2019年10月,曠視科技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印奇坦言,這件事情對中國所有的科技企業都有影響,因為基本上中國很多科技底層技術還需要通過美國來供給。

這種影響也為企業在資本市場增長了一些不確定性。「我們認為曠視上市是手段,所以要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點,企業上完不是終點,還要看上市之後的表現,我們希望曠視上市之後股價是堅挺、穩定的」,印奇說,所以現在,曠視的現金流很充裕,上市也不是特別急缺的東西,以後會在合適的時間穩步推進。

至於美國實體清單的影響,印奇認為這個影響更綜合,比如對資本市場的影響,但對曠視實際業務的影響相對有限。因為AI裡最核心的算法引擎,曠視是完全自主的。雖然從供應鏈來看,曠視確實有些晶片和模塊需要做替代,但印奇認為這不是特別本質的問題。

展望未來,曠視五年後會變成什麼樣的公司?印奇說,曠視不會像很多AI公司宣傳的那樣成為一個特別平臺化的公司,而是會有幾個支柱型產業,比如現在的個人、城市、供應鏈物聯網領域,肯定會有1-2個產業逐步擴大變成支柱。這就像現在BAT等平臺化的網際網路公司,它們也都有自己的立身之本,如電商、搜索、社交等。

相關焦點

  • AI寒冬、巨頭擠壓,曠視科技能走出「死亡谷」嗎?
    曠視科技CEO印奇在今年7月份對外溝通時提到,在經歷了5、6年的早期爆發期後,AI產業如今進入「深水區」,行業正處在「死亡之谷」的泡沫期。「所有的AI創業公司現在都很累,越走越重,又不得不往前走。」印奇說。而要穿越這個死亡之谷,需要3-5年時間。
  • 曠視CEO印奇:AI企業進入死亡之谷,穿越周期18-24個月
    所有AI企業進入「死亡之谷」「所有AI企業都已經進入『死亡之谷』,穿越的周期我個人認為可能會在18-24個月。「曠視科技創始人&CEO印奇在7月29日的交流會上說道。曠視科技早期投資人、啟明創投合伙人鄺子打趣說,早年AI剛出來,只要帶著「AI」兩個字,他們給個高估值就傻傻地投了。現在AI公司多了,過去認的價值很多公司都能做到,比如很多小區都有人臉識別,「現在AI公司還值那麼多錢嗎?」企業創始人的心態也在這種市場情緒的波動中發生了變化,他們減少PR,抓落地、抓變現,也更加務實。
  • 英特爾,如何穿越死亡之谷?兩個方法
    小故事裡有大智慧,這裡是每日商道。
  • 李開復「口誤」背後 曠視科技是家什麼公司?
    來源:成都商報原標題:李開復「口誤」背後 曠視科技是家什麼公司?2019年9月,曠視科技對外展示了其開發的「智慧教學」系統,可以在屏幕上準確的捕捉到學生的面部細節,不過在「課堂監控」實踐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後,曠視科技稱該圖片只是概念演示。
  • 雲鑫創投、聯想之星紛紛出質曠視科技股權
    快訊 | 詳情 雲鑫創投、聯想之星紛紛出質曠視科技股權 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5月15日新增7條股權出質信息,出質人分為別北京貝眉鴻科技有限公司(李開復任董事長)、上海雲鑫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由螞蟻金服百分百持股)、天津聯想之星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北京納遠明志信息技術諮詢有限公司以及公司的三位持股人
  • 走出科技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
    但是,在將科技成果轉化為戰鬥力的過程中,存在一個巨大的鴻溝,被人們稱之為科技應用的「死亡之谷」,如果走不出這個轉化推廣的「死亡之谷」,科技對戰鬥力的貢獻率就無從談起!目前,科研成果轉化率低、轉化難是一道世界性難題。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曾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90%的科研成果還沒走向市場和戰場,就被埋沒在從基礎研究到商品化的過程中。
  • 崑崙山死亡谷穿越探險記
    自古以來,素有「地獄之門」之稱的崑崙山死亡谷一直籠罩著濃鬱的恐怖色彩,相傳死亡谷能吞噬切生命,無人敢貿然踏進,著名小說《鬼吹燈》中出現的墳閻王殿百眼窟,出處就是這裡。據說,附近的牧羊人寧願讓牛羊餓死在戈壁灘上,也不敢讓它們進入這個草木繁茂、古老而沉寂的深谷覓食。
  • 穿越「死亡谷」
    新華社烏魯木齊9月1日電 題:穿越「死亡谷」劉小紅、張慶良吾甫浪溝,又稱「死亡谷」,因道路艱險只能騎犛牛巡邏。這裡山高路險,冬季暴風雪肆虐,夏季常遭遇洪水,新疆軍區某邊防團紅其拉甫邊防連官兵,每年只能在洪水和暴風雪間隙巡邏。記者近日在該邊防團,採訪了前不久巡邏歸來的官兵,聽他們講述巡邏故事。
  • 曠視科技香港上市臨近? AI業務商業化落地受關注
    作者:佩韋  近日,有香港媒體爆出,曠視科技計劃4月底至5月初向香港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集資規模暫定為5億至10億美元(約39億港元至78億港元),並且正在考慮採用同股不同權的架構。  GPLP犀牛財經向曠視科技求證,截止發稿公司尚未給出明確的回覆。  2018年,香港市場為了吸引網際網路企業上市,修改了維持多年的「同股同權」制度。
  • 從技術成熟度到死亡之谷,科技成果轉化如何打怪通關?
    03 科技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 當然,技術就緒指數TRL是對技術本身的研發水平進行客觀的描述和評價,但技術成果本身並不當然等同於現實生產力。對於一項科技成果而言,如果不能達到預期的投資收益率,也很難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實現轉化的目的。
  • 衝出「死亡之谷」,創新精神不可少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實驗室的科技成果與被市場接受的商品之間,始終橫亙著一條技術落地的鴻溝,人們無奈的將其稱為——科技成果轉化「死亡之谷」。由於落地難,大量科技成果最後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這種情況並非中國獨有,而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世界難題。科技成果轉化,其實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 ECCV 2018 | 10篇論文+5項世界第一,記曠視科技ECCV之旅
    曠視科技作為全球人工智慧獨角獸代表,是計算機視覺三大 「C 位」會議的積極參與者,ICCV 2017 曠視科技打破谷歌、微軟壟斷,成為第一個問鼎 COCO 冠軍的中國公司;CVPR 2018 曠視科技全面進擊,論文、Demo、挑戰賽、酒會,一個不少,掀起一股產學研交流熱潮。這次的 ECCV 2018,曠視科技同樣保持著較高的參與度並收穫頗豐: 1.
  • 數據安全向前,曠視科技向後
    被稱為「AI四小龍」的依圖、雲從、曠視、商湯,以及雲天勵飛等在內的CV獨角獸,不約而同地衝向股市大門。上市的鐘聲還未敲響,人臉識別的警鐘已經開始隱現。從「人臉識別第一案」勝訴到多地拆除人臉識別等一系列訴狀,將「人臉識別應用的合法性」問題真正帶入大眾視野。
  • 當前沿科技遭遇「死亡之谷」,我們該如何突圍?
    也再次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當今的時代,拼的就是科技,誰掌握了最新技術誰就在國際上站穩腳跟,在國際上有更多的話語權。中國科技如何跨過「死亡之谷」日前,華為的一個消息讓沉寂已久的國內科技圈沸騰了。但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華為再強,只是在某些個領域裡強,華為只是起到一個好的帶頭作用,中國科技要想全面取得突破,必須要依靠國內相關的科技公司共同發力。但是長期以來擺在中國科技公司面前的一大難題是,眾多前沿技術的落地面臨著資本供血不足的威脅。不同於傳統產業,科技創新具有結果不確定性大,信息不對稱性高,回報長期長的特點,意味著投入不一定能成功,存在著巨大的風險。
  • 專訪吳樂斌:讓科研銜接市場,科技企業如何走出「死亡之谷」
    近日,在2020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北京分會場上,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轉化母基金(以下簡稱母基金)掌門人、中科創投董事長吳樂斌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時作出以上表述。吳樂斌認為,對於科技初創企業,要走出「死亡之谷」,走向市場的初期一定需要政府為主導的資金支持。
  • 人工智慧成經濟政策重點 紅利之下曠視科技推動AI加速應用
    作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公司,曠視科技已經基於自研AI生產力平臺Brain++推進了業務在個人物聯網、城市物聯網、供應鏈物聯網三大物聯網場景的落地,也將在政策紅利之下繼續推進AI落地,助推人工智慧產業的進一步成長。AI的落地需要從底層算法向上生長,再實現應用與解決方案的開發與賦能。在曠視科技看來,人工智慧應用層的場景是無限的,因此對於算法的需求也是無限的。
  • 小微信貸能走出「死亡之谷」嗎?
    歷經漫長而孤獨的求索之旅後,大家都希望可以找到那道跨越小微信貸「死亡之谷」的橋梁。 1988年,時任美國眾議院科學委員會副委員長的弗農·艾勒斯提到,在聯邦政府重點資助的基礎研究與產業重點推進的產品開發之間存在一條巨大的溝壑,他形象地將此比喻為「死亡之谷」(Valley of Death)。
  • 歐盟投資助科企跨越「死亡之谷」
    德國《商報》24日報導稱,歐盟委員會科研與創新總司長讓·埃裡克·巴蓋特最近在芬蘭SLUSH創新創業大會上表示,歐盟計劃設立一個35億歐元的投資基金,投資面向「死亡之谷」階段的科技,以建立自己的科技創新企業,與中美科技巨頭抗衡。「死亡之谷」的說法源於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的一項研究,指的是基礎研究成果和成果轉化之間存在著一個難以逾越的地帶。
  • 走近科學:八達嶺高速路為何成為「死亡之谷」?
    八達嶺高速公路是北京至張家口110國道主幹線的一部分,全長82公裡,而奇怪的是只在進京方向55到50這一短短的五公裡路段,從1998年11月開通到2003年9月,共發生重特大交通事故32起,導致了62人受傷,49人死亡。平均每公裡就死亡10人。難道這真是司機們所說的北京「死亡之谷」嗎?
  • ...趙繼:4x100米接力,走出科技成果轉化「死亡之谷」的必由之路!
    近日,由君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君康人壽」)獨家冠名的《中國經濟大講堂》,特邀東北大學校長趙繼獨家解讀:怎樣喚醒那些沉睡的科技資源?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該如何接力?如何走出科技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