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視科技香港上市臨近? AI業務商業化落地受關注

2021-01-17 全景網

  時過境遷,人們開始冷靜思考AI除了造「機器人」以外,到底還能給人類帶來什麼積極的影響?特別是在有了VR這種令人失望的經歷之後,人們變得更加的謹慎起來。

  作者:佩韋

  近日,有香港媒體爆出,曠視科技計劃4月底至5月初向香港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集資規模暫定為5億至10億美元(約39億港元至78億港元),並且正在考慮採用同股不同權的架構。

  GPLP犀牛財經向曠視科技求證,截止發稿公司尚未給出明確的回覆。

  2018年,香港市場為了吸引網際網路企業上市,修改了維持多年的「同股同權」制度。僅半年間,便引來了世界範圍內不少企業的目光,小米和美團點評也為此成為了港股市場上同股不同權的前一、二家企業。

  如今,不止是港股,大陸新上線的科創板也釋放了制度紅利以吸引網際網路公司。1月15日,在「陸家嘴資本夜話」論壇上,上交所資本市場研究所所長施東輝明言:「VIE架構和紅籌股都可以在科創板上市」。這一言論讓即將上市的曠視科技又多了一個備選。

  近20年來,A股市場因為監管制度嚴格讓很多網際網路企業望而卻步。錯過了網際網路時代,對A股本身而言是一種遺憾,有眾多國內優秀的網際網路企業,像百度、阿里巴巴、京東、紛紛奔赴美股上市。在美股市場上,除了相對寬鬆的上市條件,「同股不同權」制度也是吸引它們的一大動力。

   

  「同股不同權」的吸引力

  從字面上來講,所謂「同股不同權」,是指同樣的股票,卻擁有不一樣的表決權,又稱雙重股權結構、AB股結構。常見於網際網路科技企業、創業公司,「同股不同權」的形式可以讓創始人在持股較少的情況下繼續控制公司。

  事實上,從世界範圍來看,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是同股同權的,只有少數國家如美國、加拿大,實行同股不同權。

  這些國家的同股不同權,主要採取A/B股的雙層股權架構,其中A類股面向外部投資者發行,每股對應1票投票權或無投票權,而B類股通常是創始人、管理層等持有,每股對應N票的投票權。在美股中,谷歌、臉書、阿里巴巴、京東等,採取的都是同股不同權的架構。

  以京東為例,根據2017年5月京東提交給SEC的文件,京東前三大股東分別是騰訊(18.1%)、劉強東(15.8%)、沃爾瑪(10.1%)。

  在同股不同權制度下,騰訊持有的A類股,雖然有18.1%的股份,卻僅有4%的投票權;而劉強東持有的大部分是B類股,儘管只有15.8%的股份,卻擁有超過80%的投票權。

  這個規定合不合理呢?

  其實制定同股不同權的規則詳細又複雜,通常在設計同股不同權規則時,都有相應的平衡機制,以保證其他股東的利益。比如B類股不能上市流通,轉讓B類股時自動成為A類股。而且美國甚至還有證券集體訴訟制度,如果管理層做了有損股東利益的事,股民可以提出集體訴訟。

  這對成長型公司的意義可想而知,創始團隊手中的股份為了融資被稀釋後,又能保有較強的控制決策權。

   

  開始進入商業化落地

  曠視科技成立於2011年10月,此前以人臉識別為外界所熟知。企查查顯示,目前公司董事長印奇以51.37%的持股比例為第一大股東,螞蟻金服全資持有的上海雲鑫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持有25%的股份,為第二大股東。此外,聯想控股全資持有的聯想之星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與曠視聯合創始人楊沐、唐文斌均持有曠視科技7.5%的股份。

  曠視科技作為一家成長型的初創公司,對於該公司的發展業內褒貶不一,GPLP犀牛財經也難以評說。但是,從曠視科技的官網介紹來看,目前主攻的業務除了發家業務Face++外,還包括了Face ID、AI等,且最具關注度的AI業務也已經向下滲透到了AI+IOT中。

  在阿爾法狗大戰柯潔之後,把大家的目光都拉到了AI上面。阿爾法狗的確在當時給大家帶來了驚豔的表現,但是,時過境遷,人們開始冷靜思考AI除了造「機器人」以外,到底還能給人類帶來什麼積極的影響?特別是在有了VR這種令人失望的經歷之後,人們變得更加的謹慎起來。

  三年前,2016年,VR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走在大街上,貼滿了關於VR的各類廣告。但是,雷聲大雨點小。VR發展至今,也只是為身在遠方的人提供一個視野,僅此而已。因此,有不少人質疑AI是不是也像VR一樣,只是一張看似美好的「畫餅」?

  但是,從今天來看,AI帶給我們的收穫遠不止於此。很多人不知道,在中國大陸做AI的企業當中,曠視不僅是一家技術型公司,更是一家做商業布局公司。眾所周知,再高端的科技手段如果不能實現商業化落地、不能給客戶帶來價值,便沒有意義。

  曠視科技官網顯示,「Face++」曾是曠視的第一代產品。隨後,將業務拓展到了深度學習領域和AI技術領域。其商業化布局對於AI技術下沉到產業端,做出了很大的貢獻。2015年之後,人工智慧的創業熱潮來臨,曠視也藉機找到了它的商業化路徑。從與螞蟻金服合作刷臉支付,到為美圖提供人臉檢測成為長期合作夥伴,再到最近兩年主推城市管理等,曠視逐漸找到一條機器視覺的落地之路。

  人臉識別目前是曠視科技的最大營收來源。曠視科技總裁付英波此前曾在公開發言中提到,公司2017財年已經實現收支平衡,其中安防的收入佔比約40%。

  不僅如此,在過去幾年中,曠視僅是基於自主研發的人臉識別、圖像識別等技術,曠視通過人工智慧算法和解決方案,將產品觸角伸向金融、手機、安防、物流、零售等領域。根據曠視官網信息顯示,其服務的客戶包含了阿里巴巴、螞蟻金服、華為、聯想等行業級頭部企業,同時服務於稅務總局、中信銀行、招商銀行、華潤集團等部門和國企集團。

   

  AI模式資本市場是否買單

  可以說,曠視的商業化進程已見成效,但是開疆擴土必然需要資本支持。

  GPLP犀牛財經注意到,曠視科技的公開融資記錄目前仍停留在2017年11月。當時曠視科技獲得了由螞蟻金服、富士康等方參與的4.6億美元融資,刷新了當時AI公司的融資紀錄。

  近幾年,媒體多次盛傳曠視上市時間表,雖然一再澄清,但這樣的消息屢見不鮮。因為所有人都知道,曠視科技在經歷了多輪融資和產品的不斷迭代後,何時上岸只是時間問題。

  但是市場對於尚未大規模商業運營的AI以何種價格買單還是尚有分歧。對於曠視科技來說,只有在證明了能夠實現規模化收入才會真正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GPLP)

相關焦點

  • AI寒冬、巨頭擠壓,曠視科技能走出「死亡谷」嗎?
    AI寒冬,曠視科技「被動上市」 從2019年起,曾經火熱的AI受到了投資人的冷遇,不少著名AI創業公司都有1年多沒有獲得新的融資。但是AI獨角獸們商業化落地情況並不理想,盈利無望,還需要大量研發投入,正處於特別燒錢的階段。因此,一級市場上投資人的冷淡,讓行業直接進入了「寒冬」。
  • 曠視上市夭折一年後:依圖、雲從爭相IPO,誰能成為AI第一股?
    受疫情影響,曠視上市籌備工作不順,直到今年5月底也未遞交補充材料,早在今年2月顯示失效的招股書一直未恢復。今年6月初,有媒體報導稱曠視中止了港股上市計劃,系主動放棄上市,且在港股和科創板上市中搖擺。當時,曠視回應稱,中止港股上市消息不屬實,並表示科創板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是中國科技企業發展的好機遇,曠視正在積極考慮。
  • 曠視科技穿越「死亡之谷」了嗎?
    談上市:要選擇合適的時間 2019年8月,曠視科技向港交所遞交了IPO申請,它也成為AI行業新創企業中首家尋求上市的公司,對行業的意義不言而喻。 然而,時至今日,曠視科技的IPO申請已經過去近一年,上市仍然遙遙無期。
  • AI第一股會是誰?獨角獸依雲科技/雲從科技跑步上市
    一直以來,商湯科技、曠視科技、雲從科技、依圖科技並稱為計算機視覺的「AI四小龍」。這四小龍都在籌備著ipo上市工作。AI第一股會是誰?有一種哲學叫快慢。在這四家獨角獸之中,曠視科技率先遞交了招股說明書,然而,直到如今還沒下文!2019年8月25日,曠視科技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說明書。融資額或高達10億美元。隨後因被美國商務部列入「黑名單」導致其估值發生變化,曠視科技首次聆訊未獲得通過。
  • 人工智慧成經濟政策重點 紅利之下曠視科技推動AI加速應用
    作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公司,曠視科技已經基於自研AI生產力平臺Brain++推進了業務在個人物聯網、城市物聯網、供應鏈物聯網三大物聯網場景的落地,也將在政策紅利之下繼續推進AI落地,助推人工智慧產業的進一步成長。AI的落地需要從底層算法向上生長,再實現應用與解決方案的開發與賦能。在曠視科技看來,人工智慧應用層的場景是無限的,因此對於算法的需求也是無限的。
  • 李開復「口誤」背後 曠視科技是家什麼公司?
    紅星資本局發現,這家被稱為「AI四小龍」之一的公司,比起智能攝影、設備解鎖這些令人耳熟能詳的業務,「人工賦能的攝像頭」才是其營收佔比最大的業務。攝像頭產生的數據屬於曠視還是客戶?如果沒有得到螞蟻集團等公司的人臉數據,曠視科技最初的算法是如何實現和優化的?9月13日,紅星資本局致電曠視科技,至截稿時暫無回應。
  • 中國AI公司首批上市潮來襲:18家獨角獸總值超2700億,兩年內將集中...
    第一批擬上市 18 家 AI 公司中,多達 14 家公司明確表示衝擊科創板。囿於技術和業務敏感性,視覺類公司選擇明顯少於語音類,後者通常也將海外上市納入備選。比較科創板五套上市標準,標準一市值門檻最低(10 億元),核心關注點是盈利性,出於求穩心理,絕大多數企業選擇風險較低的標準一。不過,AI 公司選擇稍顯不同。
  • AI「獨角獸」雲從科技衝刺科創板
    近年來,AI「獨角獸」掀起上市潮,此前曠視科技、依圖科技均披露了上市文件。對此,市場分析師認為,「由於AI市場規模很大,AI公司上市潮有利於市場充分競爭,加速賽道化、龍頭化,推動產業發展。」研發投入大公開資料顯示,雲從科技成立於2015年,是AI頭部企業中成立時間最晚的一家,但成立時間短、以計算機視覺技術起家的雲從科技卻走得快速且穩健。近年來,人工智慧備受資本熱捧,行業企業估值也水漲船高,但AI落地難、盈利困難等也引發關注。
  • 揭秘曠視C計劃
    歷經三年探索,如今的曠視不再是站在行業外的極客,更成長為行業裡的重要玩家。對於如今的曠視而言,以物流為代表的供應鏈物聯網已經成為其非常有想像力的一塊業務。而如若將視角放在AI賽道上,對於伴隨行業起落,同樣遭遇了關於商業化前景質疑的曠視而言,圍繞供應鏈物聯網的C計劃,也是深入了解這家公司、釐清其前路的真正窗口。
  • 年均增速達358.47% AI獨角獸雲從科技真的在「大步快跑」嗎?
    1雲從科技在AI四小龍中絕對算是異類。首先是年輕,雲從從創立到上市,僅5年時間。與經常一起比較的AI四獸等公司相比,都要更年輕,更快實現技術創新到商業模式落地。這既有雲從的努力和奮鬥,但也說明,以深度學習驅動的AI技術創新,正在不斷臨近商業模式大爆發的臨界點,節奏會越來越快。AI技術的研發、落地和應用的基礎設施,正在日趨完善。
  • 曠視推出城市級全棧式AI解決方案,業務地圖再擴張
    如果說今年的安博會上,有什麼驚喜,那麼曠視發布的城市級作業系統絕對算一個。自2015年進入城市管理領域以來,曠視已經在城市安全管理、樓宇園區智能化等場景都有了長足發展。全場景連接,數據挖掘的最大化全新升級的曠視城市級全棧解決方案,無疑是現今國內少有以AI為基礎的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之一。此次升級的重點在於,曠視面向城市管理核心應用場景,推出的「城市物聯網作業系統(CityIoT OS)」。在實際應用中,城市中各個終端傳感設備的數據難以連通,以及業務環節難以打通始終是應用的難題。
  • 依圖科技欲搶摘「AI第一股」桂冠 經營存短板如何支撐高估值?
    除了虧損持續之外,依圖科技的存貨近幾年來也呈現出逐年增多的趨勢。據招股書介紹,公司存貨主要由庫存商品、發出商品等構成。近三年以來,由於依圖科技的業務規模持續擴大,且受行業供貨特點限制,各報告期期末,發行人存貨呈現逐年增長趨勢,其中,2017年至2019年,依圖科技的存貨帳面價值分別為0.32億元、0.75億元和2.60億元。
  • 曠視CEO印奇:AI企業進入死亡之谷,穿越周期18-24個月
    曠視科技早期投資人、啟明創投合伙人鄺子打趣說,早年AI剛出來,只要帶著「AI」兩個字,他們給個高估值就傻傻地投了。現在AI公司多了,過去認的價值很多公司都能做到,比如很多小區都有人臉識別,「現在AI公司還值那麼多錢嗎?」企業創始人的心態也在這種市場情緒的波動中發生了變化,他們減少PR,抓落地、抓變現,也更加務實。
  • IPO日報|李嘉誠旗下長實33億美元收購英國啤酒商;曠視科技回應同股...
    曠視科技擬「同股不同權」方式上市 籌78億港元有媒體引述消息指,人工智慧公司曠視科技將採用「同股不同權」(WVR)架構,在短期內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計劃集資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曠視科技核心業務涉及人臉識別、圖像識別等人工智慧算法,客戶包括阿里巴巴、OPPO、中移動等。公司有望成為小米、美團後第三家「同股不同權」企業。對此,曠視科技表示:不予置評。
  • AI加速「走出去」:曠視Koala走進阿聯、巴西、泰國等地
    作為人工智慧行業的領導者,曠視也正加緊推進先進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布局。目前,包含自研Koala人臉通行平臺在內的曠視AI解決方案已經在阿聯、巴西、泰國等國家和地區落地,讓世界共享中國科技的力量。據了解,曠視Koala人臉通行平臺依託計算機視覺算法打造,具備多種規格的產品形態,軟體功能可開發,能夠滿足不同企業用戶在門禁、考勤等輕應用場景的個性化需求。
  • 中銀香港上市為中國銀行商業化之路開河打氣
    首先,中銀香港是香港的三大發鈔銀行之一,一家發鈔銀行長期沒有上市地位,業務狀況不透明,業務素質提不高,實在說不過去。現在中銀香港上市了,不僅自身有了名分,有了地位,以發鈔銀行與香港金融業的關係論,當然起到了穩定作用。
  • 數據安全向前,曠視科技向後
    被稱為「AI四小龍」的依圖、雲從、曠視、商湯,以及雲天勵飛等在內的CV獨角獸,不約而同地衝向股市大門。上市的鐘聲還未敲響,人臉識別的警鐘已經開始隱現。從「人臉識別第一案」勝訴到多地拆除人臉識別等一系列訴狀,將「人臉識別應用的合法性」問題真正帶入大眾視野。
  • 後疫情時代 AI獨角獸群像:逡巡的資本
    獨角獸IPO上市潮在全球股市行情還並未很樂觀的情形下,這些或將走向公開資本市場的獨角獸們,它們的IPO募資會否順利?不管是去年就已經報送港股IPO的曠視科技,還是近期傳言或取消IPO計劃的商湯科技,抑或近期對外披露科創板IPO申報資料的寒武紀,AI獨角獸們的上市潮似乎已經到來。
  • 曠視、科大訊飛人工智慧亮相淘寶造物節,WiMi微美全息AI人臉全息雲...
    在充滿硬核工業風的杭州鍋爐廠,不僅有人造肉、「淘寶打手」、火箭餐廳等超嗨玩法,更有最IN、最炫的AI黑科技登場!淘寶造物節可以說是刷爆網絡,這個號稱造物節史上規模最大、創意最豐富的展會,帶給大家一場綿延14天的創意狂歡。在這場狂歡中,各種「新物種」齊聚,讓創造力得到最大的釋放。其中,AI遊戲成為了備受關注的創意展品之一。
  • AI洞觀 | 四超多強 一文看懂中國CV獨角獸格局
    商湯、雲從、依圖、曠視還被稱為「四小龍」,他們之間的故事由來已久,談及最多的當屬他們之間高度重疊的業務比拼和節節攀升的融資紀錄。巨大的發展潛力吸引了人才、資金、政策不斷注入,身在其中的領航者始於CV但不止於CV,他們在不斷探尋邊界和想像力,高融資額紀錄的背後需要強大的落地業務支撐。落地!對於2018年的人工智慧行業而言已進入決勝期,錯過之後機會將更加渺茫。緊張的落地進程之外,則是持續火熱的融資紀錄「外圍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