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雅加達6月27日電(記者翟景升 餘謙梁)第一次亞非會議(萬隆會議)1955年在印尼第三大城市萬隆舉行。6年後,25個亞非獨立國家在前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勒宣布組成不結盟運動,成為亞非會議的延伸和繼續,也開創了亞非拉國家南南合作的先河。時任萬隆會議秘書長的魯基蘭·阿卜杜加尼在回憶這段歷史時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萬隆會議的重要指導原則,由此產生的亞非會議十項原則保證了萬隆會議的勝利召開。
阿卜杜加尼年近90歲,行動雖然不便,但思維敏捷、精神矍鑠。他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50年前,中國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並很快得到印度、緬甸和印尼等亞洲國家的支持。1955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萬隆會議的重要指導原則,並增加了尊重基本人權和聯合國憲章等被各方所接受的條款,由此產生了亞非會議十項原則。
作為萬隆會議具體組織者和見證者之一的阿卜杜加尼回憶說,萬隆會議共有29個亞非國家參加,由於當時與會國政治背景比較複雜,因而對能否進行合作持懷疑態度。就在各國為許多政治敏感問題爭執不休時,中國總理周恩來以非凡的氣概走上講臺,頭一句話就是「我是一名共產黨人,但中國代表團來此參加會議是為團結而來,不是來吵架的,是為了尋求共同基礎而來,不是擴大分歧而來的」。周恩來總理的這句開場白,讓其他國家領導人感到,他是一位坦誠的可以打交道的人。他坦率而富有針對性的講話以及不止一次地強調五項原則,成為亞非會議期間會上會下乃至就餐時人們談論的話題。
阿卜杜加尼認為,萬隆會議不僅產生了體現亞非國家嚮往和平和自由的十項原則,即被後人所說的「萬隆精神」,掀起了亞非拉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新老殖民主義、爭取國家獨立的浪潮,同時也成為不結盟運動的前奏。他說,50年過去了,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基本原則沒有變,人們要求和平、發展和公正的基本願望沒有變。萬隆會議所體現出來的和平共處精神,在當今世界形勢下,更顯示出極富生命力的現實意義。
阿卜杜加尼最後強調,應該提醒年輕的一代,從兩次世界大戰中汲取教訓;亞非國家應該再次坐在一起,探討建立新形勢下的國際新秩序。他說:「『萬隆精神』在新的時代會有新的內容,其追求和平的宗旨永遠是解決國際爭端的核心思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