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杜加尼: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萬隆會議重要指導原則

2020-12-24 網易新聞

    新華網雅加達6月27日電(記者翟景升 餘謙梁)第一次亞非會議(萬隆會議)1955年在印尼第三大城市萬隆舉行。6年後,25個亞非獨立國家在前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勒宣布組成不結盟運動,成為亞非會議的延伸和繼續,也開創了亞非拉國家南南合作的先河。時任萬隆會議秘書長的魯基蘭·阿卜杜加尼在回憶這段歷史時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萬隆會議的重要指導原則,由此產生的亞非會議十項原則保證了萬隆會議的勝利召開。

    阿卜杜加尼年近90歲,行動雖然不便,但思維敏捷、精神矍鑠。他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50年前,中國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並很快得到印度、緬甸和印尼等亞洲國家的支持。1955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萬隆會議的重要指導原則,並增加了尊重基本人權和聯合國憲章等被各方所接受的條款,由此產生了亞非會議十項原則。

    作為萬隆會議具體組織者和見證者之一的阿卜杜加尼回憶說,萬隆會議共有29個亞非國家參加,由於當時與會國政治背景比較複雜,因而對能否進行合作持懷疑態度。就在各國為許多政治敏感問題爭執不休時,中國總理周恩來以非凡的氣概走上講臺,頭一句話就是「我是一名共產黨人,但中國代表團來此參加會議是為團結而來,不是來吵架的,是為了尋求共同基礎而來,不是擴大分歧而來的」。周恩來總理的這句開場白,讓其他國家領導人感到,他是一位坦誠的可以打交道的人。他坦率而富有針對性的講話以及不止一次地強調五項原則,成為亞非會議期間會上會下乃至就餐時人們談論的話題。

    阿卜杜加尼認為,萬隆會議不僅產生了體現亞非國家嚮往和平和自由的十項原則,即被後人所說的「萬隆精神」,掀起了亞非拉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新老殖民主義、爭取國家獨立的浪潮,同時也成為不結盟運動的前奏。他說,50年過去了,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基本原則沒有變,人們要求和平、發展和公正的基本願望沒有變。萬隆會議所體現出來的和平共處精神,在當今世界形勢下,更顯示出極富生命力的現實意義。

    阿卜杜加尼最後強調,應該提醒年輕的一代,從兩次世界大戰中汲取教訓;亞非國家應該再次坐在一起,探討建立新形勢下的國際新秩序。他說:「『萬隆精神』在新的時代會有新的內容,其追求和平的宗旨永遠是解決國際爭端的核心思想。」(完)

相關焦點

  • 萬隆會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新華社北京4月11日電(記者李建敏)1955年4月18日─24日,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團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亞非會議,史稱萬隆會議。  這是亞非國家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自行召開的會議。會議討論了國際形勢和有關亞非國家人民共同利害關係的問題,反映了亞非人民團結反帝的共同願望和要求。
  •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經成為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和國際法基本原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經成為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和國際法基本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精闢體現了新型國際關係的本質特徵,是一個相互聯繫、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體,適用於各種社會制度、發展水平、體量規模國家之間的關係。1955年,萬隆會議通過的十項原則是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引申和發展。上個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不結盟運動把五項原則作為指導原則。1970年和1974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有關宣言都接受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 萬隆會議十項原則
    萬隆會議一致通過的《亞非會議最後公報》在《關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這一決議中,提出了各國應當在下列原則的基礎上,作為和睦的鄰邦彼此實行寬容,和平相處,發展友好合作:一、尊重基本人權,尊重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二、尊重一切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 張潔: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代表了東方國家的智慧與貢獻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亞太安全外交研究室主任 張潔 今年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由中國政府提出,並與印度、緬甸共同倡導的在建立各國間正常關係及進行交流合作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 情人關係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首先聲明,本文作者堅決反對以任何形式、任何原因勾搭婚外情人的行為,但是,如果不小心一時意亂情迷,把生米做成了熟飯,那麼請遵守以下「情人間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保你波瀾不驚,直至圓滿收場。周恩來總理風採1953年12月,周恩來總理提出國際間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 萬隆會議:新中國融入世界的重要努力
    「求同存異」的方針得到與會各國的支持,促成會議達成了各項共識。這是中國代表團對於會議取得成功作出的重要貢獻,也為亞非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間發展互相關係、實現合作發展提供了指導方針。  中國倡議並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推動會議達成重要共識,成為「萬隆精神」的精華。
  • 紀念萬隆會議50周年:萬隆精神具有強大生命力
    拉赫曼充滿深情地說:「每當提到萬隆會議,我的耳邊總能迴響起周恩來總理在大會上的發言———『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他認為,中國代表團在會議的關鍵時刻響亮地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不僅為萬隆會議的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礎,而且成為發展中國家幾十年來圍繞反帝、反殖、反霸和振興民族經濟的目標而團結合作的共同基礎。
  • 我外交理論的核心與實踐指南——外交官講述五項原則的故事
    兩國無論是結盟還是對抗,都是不成功的,中蘇關係還是要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戈巴契夫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蘇中高級會晤標誌著兩國關係進入了新階段,兩國關係將建立在國與國交往的普遍原則以及和平共處的原則基礎上。通過這次高級會晤,中蘇終於結束了幾十年的不正常狀態,重新建立起正常的國家關係。中蘇關係正常化的實質就是做到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來辦事。
  • 萬隆會議及其精神
    這是亞非國家和地區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討論亞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國際會議。這次會議由於在萬隆召開,所以也稱萬隆會議。    【參與國家】    這次會議由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錫蘭(斯裡蘭卡)、巴基斯坦五國發起。
  • 紀念萬隆會議60周年:讓萬隆精神綻放新的光彩
    這次通過多邊主義、主權平等原則解決國際問題的嘗試,打破美蘇兩極格局,開闢出一個更公平、更有包容性的議事平臺;會上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引申發展而來的「萬隆十原則」,奠定了亞非攜手合作的基礎,帶來了亞非兩洲復興期待已久的黎明。「團結、友誼、合作」的萬隆精神,如同一粒有著強大生命力的種子,撒入危機四伏的叢林當中,掀開了改變世界歷史的嶄新篇章。
  • 比如,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的萬隆會議上,發表了著名的...
    新聞中心 > 專題 >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 > 文字 比如,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的萬隆會議上,發表了著名的《關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宣言提出的十項國際關係原則包括了這五項原則的全部內容。
  • 萬隆會議對當前中國外交的啟示
    ,依然對國際關係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會議發表的《關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提到:任何國家都有權按照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自由選擇政治、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會議重視亞非國家之間的經濟與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國家主權的基礎上實行經濟合作的建議。可以說,亞非會議第一次提出了南南合作的思想,為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開闢了道路。  萬隆會議更持久的歷史意義是萬隆精神和相關的原則。
  • 萬隆會議,為何讓人念念不忘
    此外,習主席出訪的一大重點,在於參加在印尼舉行的亞非領導人會議和萬隆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  1955年,戰後國際形勢和亞非形勢已生巨變,民族獨立風起雲湧。如何保障亞非新興國家的國家權益,如何推動傳統國際關係的轉型,正是當時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任務。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和緬甸,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將這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家間關係的準則,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支持。
  • 中國為會議成功作出重要貢獻-萬隆會議50年回眸
    中新網4月20日電 應印尼總統蘇希洛和南非共和國總統塔博·姆貝基的邀請,胡錦濤將出席在印尼舉行的2005年亞非峰會和萬隆會議50周年紀念活動。這是亞非國家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討論亞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國際會議。由於這次會議在萬隆召開,所以也稱萬隆會議。  這次會議由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錫蘭(斯裡蘭卡)、巴基斯坦五國發起。
  •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今天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六十周年紀念...
    新聞中心 > 專題 >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 > 文字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今天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六十周年紀念日,我們在這裡隆重集會,來紀念這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
  • 讓萬隆精神綻放新的光彩——寫在萬隆會議召開60周年之際
    這次通過多邊主義、主權平等原則解決國際問題的嘗試,打破美蘇兩極格局,開闢出一個更公平、更有包容性的議事平臺;會上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引申發展而來的「萬隆十原則」,奠定了亞非攜手合作的基礎,帶來了亞非兩洲復興期待已久的黎明。「團結、友誼、合作」的萬隆精神,如同一粒有著強大生命力的種子,撒入危機四伏的叢林當中,掀開了改變世界歷史的嶄新篇章。
  • 萬隆會議的舉辦地原來在這座城市,會議現場依然維持著當年的樣子
    提到萬隆這座城市可能大家很陌生,甚至不知道它是哪個國家的城市。但如果提到萬隆會議相必多少都有耳聞,萬隆會議又稱亞非會議,這是1955年亞非國家第一次在沒有殖民主義國家的參與下進行的一次促進和平發展的國際會議。
  • 回望60年前萬隆會議:周恩來率團參加 提"求同存異"促成共識
    亞非各國領導人也將於4月24日在萬隆重走60年前亞非領袖的「歷史性步行」,紀念、繼承與發展萬隆精神。 1955年4月18日,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的亞非會議,對新中國外交有著特殊的意義。當時,為了爭取有利於建設的國際和平環境,中國成為萬隆會議的積極參與者。周恩來總理兼外長率領中國代表團參加會議,提出並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為會議的成功舉行作出了重要貢獻。
  • 慶萬隆會議60周年 印尼邀30多個國家領導人參加紀念活動
    原標題:慶萬隆會議60周年 印尼邀30多個國家領導人參加紀念活動  原標題:「求同存異,協商一致」 印尼預借慶祝萬隆會議回歸世界大國行列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朱福寧):4月18日至24日是印尼人民引以為豪的日子。這是萬隆會議召開的日子,也是著名的萬隆精神誕生的日子。
  • 萬隆會議60年之際 回眸首次萬隆會議:周恩來「舌戰」外國代表
    ,也是有史以來亞非國家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討論亞非事務的大型國際會議,主要討論了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等各國共同關心的問題。 《亞非會議最後公報》中《關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處理國際關係的十項原則。這十項原則體現了亞非人民為反帝反殖、爭取民族獨立、維護世界和平而團結合作、共同鬥爭的崇高思想和願望,被稱之為「萬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