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外 山 ○ 始創於1903 ○
杭州經營「杭幫菜」的老字號眾多,山外山菜館主營傳統名菜,自1903年成立以來就一直深受食客們的喜愛,吳昌碩、魯迅、馬寅初、蓋叫天、六齡童等老一輩文化名人都是它的擁護者。吳昌碩晚年的時候更是逢吃酒席必去「山外山」,稱之為「無上上品」的美味。
吳昌碩,山外山的忠實粉絲
吳昌碩,晚清民國時期著名的藝術大師,近代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他的作品包含了野逸與高古之氣,不僅將中國國畫推進到一個新的境界,更對中國現代繪畫界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作為「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吳昌碩還有另一個被世人所熟知的身份,那就是民國「四大吃貨」之一。
吳昌碩一生酷愛美的事物,美食也在其中。晚年時候對外宣稱耳聾的他,有賓客來訪問候一概以「聽不見」為由不作答,但是只要兒女們小聲談論他愛吃的零食,他一定會第一時間加入話題,並且說得頭頭是道。因此,也被不少人說他晚年犯「作」病,老小孩一般「裝聾作啞」。
吳昌碩晚年在吃上一共有兩大愛好,一個是吃甜食,另一個便是吃酒席。只要有人跟他說吃酒席,不管什麼天氣、不論多晚,都逢請必到。
1903 年,山外山菜館前身「鼎園處」開業的時候,不少吳昌碩的好友都邀請他前去品嘗。「八寶魚頭皇」作為招牌菜一上桌,便牢牢吸引了他的眼球、勾起了他的食慾。
只見鮮嫩酥滑的魚頭置於青花瓷盆內,湯汁濃釅如奶,輔以鮮紅的河蝦、碧綠的菜心、紫紅的火腿、黝黑的海參、嫩白的魚圓等一眾配料,精緻得猶如一幅水墨畫。
「聽說鮮魚運到菜館後,需要用珍珠泉的水再養上三五日,等魚身上的土腥味完全去除了,才拿來烹飪」,吳昌碩的好友介紹說,「相傳乾隆有一年夏天微服出遊杭州,就曾吃過這道燉魚頭,味道鮮嫩無比,吃完後回京仍然念念不忘,多次讓御廚根據他記憶裡的味道進行烹飪。今天咱們有幸吃上升級版的燉魚頭,您老快嘗嘗,看看合不合您的胃口。」
作為藝術大師,深諳「美學與美食」之道的吳昌碩連連拍手叫絕:「這道菜簡直太美了,不僅做法妙,而且典故也好,讓我這種老餮都捨不得下筷子。」只嘗一口,吳昌碩又說道:「再沒有比這更好吃的菜了,如果這菜館早開幾十年,恐怕我這一輩子的飯都要在這裡吃了。」
自此,吳昌碩便與「山外山」正式結緣,爾後 20 餘年裡只要吃酒席,必去山外山菜館。
靈隱食府鼻祖,只做精緻菜
清朝光緒年間,杭州有一個做得一手正宗「杭幫菜」的廚子,在給飯館打工多年,積攢了一定的積蓄後,便在靈隱合澗橋附近租了門店,僱了夥計,開了一家主營傳統杭幫菜的小菜館。
開業之初為了討「吉利」, 在大門與堂口處貼上了寫有「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鼎鼐調和常滿座,園林風味娛嘉賓」之類的楹聯,沒想到果然應驗,自開業便生意火爆、食客絡繹不絕。說起來,這位廚子就是「山外山」的創始人倪鼎園,這個菜館便是「山外山」的前身——「鼎園處」。
因為合澗橋附近景色秀美、野味眾多,所以「鼎園處」的菜品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竹筍、河蝦、馬蘭頭等現點現採,烹飪出的菜餚不僅充滿山水的靈氣,更集鮮嫩、鹹甜於一身,口感極佳。
不少文人雅士們都將這裡視為聚會交流的首選地,於青山綠水中品嘗各種時鮮佳餚,吟詩作畫,陶冶情操。
1912 年,倪鼎園將鼎園處交到了三兒子倪永廉的手裡,因為菜館易主,所以不少老顧客都建議倪永廉給鼎園處換個名字。經過仔細推敲,倪永廉結合合澗橋的景色,於南宋詩人林升《題臨安邸》的名句「山外青山樓外樓」中摘取了「山外山」三個字,將鼎園處更名為山外山菜館,自此生意愈發興隆,一直延續至今。
人無我有,人有我精
自 1903 年開業至今,山外山菜館雖幾經易主,但在經營理念上卻始終遵守著倪鼎園先生所留下的「人無我有、人有我精」八個大字,在繼承傳統杭幫菜的基礎上,結合四季特色,陸續推出「梅花宴」、「桂花宴」、「傳統茶宴」等創意佳餚,讓食客在一飽眼福與口欲的同時,更能領略到杭州傳統飲食文化的精髓與華夏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2001 年,山外山菜館改制,出身名廚世家、曾在山外山擔任總經理近 17 年的徐麗華成為了山外山的新股東之一,在她的帶領下,山外山菜館繼承百年精髓,大膽開拓創新,先後研發出了一批色香味形俱全、深受各界食客好評的佳餚美饌。中國著名社會活動家王光英先生在品嘗過山外山的特色美食後,熱情邀請徐麗華到北京開分店,並承諾「開張那天,我一定是第一個光顧者」。
2005 年山外山菜館榮獲「全國綠色餐飲企業」稱號;2006 年,被國家商務部認定為首批「中華老字號」企業;2015 年被廣大食客評選為中國餐廳獎的「最佳中餐廳」。
近年來,為了順應時代發展趨勢,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品嘗到最正宗的「杭幫菜」,山外山菜館走起了「親民」路線,12 元一份的東坡肉、油淋筍乾,18 元一份的桂花糖藕、靈隱素鵝等等,接地氣、近民生,不僅獲得了實打實的好生意,更是贏得了百姓的好口碑。
「堅持實實在在做生意」是山外山人最常說的一句話。作為一家開設在西湖風景區的老字號餐館,「山外山」將繼續傳承經典、創新發展,在為海內外遊客提供最地道「杭幫菜」的同時,用「美食」來展示杭州形象,讓更多的人從「山外山」認識杭州、了解杭州、愛上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