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園裡的藝術博物館

2020-12-21 新華社客戶端

「一流的展覽一定是發生在條件一流的博物館裡」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高雪梅 特約撰稿魯雨涵 曹璐/北京報導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全景圖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供圖)2018年11月3日下午1點53分,開館兩年的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迎來了第100萬名觀眾的到來。杜鵬飛為這位來自廣州的觀眾贈送了博物館精心準備的幸運大禮:終身會員資格、紀念證書和畫冊。

博物館由瑞士知名建築師馬裡奧·博塔主持設計,總建築面積約3萬平方米,是目前國內高校中面積最大的博物館。自2016年9月10日開館以來,博物館舉辦了40餘場展覽,並多次和義大利、法國、美國、日本等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高校進行館藏交流。

在人們的印象中,清華大學以工科見長。而清華大學校長邱勇院士曾在開館致辭中表示,藝術博物館的開館,不僅開啟了精彩紛呈的展覽,更是「清華人文藝術的新篇章」。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依託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建築學院、人文學院和出土文獻研究中心等相關院系和機構的支持,「藝術博物館展覽的整體水平和學術價值,在國內都是領先的。」

90年夢想終成真

「清華大學的博物館之夢,可以追溯到90餘年前。」杜鵬飛談到,早在1926年, 在梁啓超、王國維、李濟等人的推動下,清華就成立了考古學陳列室,已經具備了教學博物館的雛形。

1947年,有感於普林斯頓大學作為國際一流大學在藝術品收藏上的責任與成就,吳澤霖、梁思成、陳夢家聯名給梅貽琦校長寫信,建議創辦大學博物館。

一年後,清華大學成立文物陳列室,並舉辦公開展覽。1950年,文物館正式成立。至1952年,清華文物館館藏品達到13000餘件,數量之多、質量之高領全國高校風氣之先。遺憾的是,由於全國高校院系調整,與文物館密切相關的歷史系、社會系、地學系、哲學系、人類學系等被調離,大部分藏品相繼外撥,文物館隨之停辦。

機緣在1999年出現。隨著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併入清華大學,博物館項目再次提上日程。2012年,在三位校友的支持下,博物館開土動工。2016年,清華90年博物館夢終成真。

如今,藝術博物館的館藏有一萬三千餘(組)件,主要來自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歷年的收藏和陸續得到的 校友、藏家、藝術家本人或親屬的惠贈。品類包括書畫、織繡、陶瓷、家具、青銅器及綜合藝術品等六大類,其中書畫、陶瓷、織繡和家具,構成了博物館「清華藏珍」板塊的四大常設展。

值得一提的是,館內配置了先進的樓宇控制系統、恆溫恆溼系統和安防消防系統,可以根據各類藏品保護的需要,分區控制各藏品庫的溫溼度條件,確保藏品安全。

在杜鵬飛看來, 「一流的展覽一定是發生在條件一流的博物館裡。」

每件展品都有獨特之美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一千四百餘件書畫類藏品中,包含了自明代以來各個時期、各個流派名家的代表作品。其中,被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書畫目錄》收錄的藏品就有215件。目前正在展出的「清華藏珍·翰墨流芳」書畫展上,九十餘件書畫作品向觀眾呈現了一部明代以來的中國書畫藝術發展史。

「陳洪綬的《對鏡仕女圖》、丁雲鵬和藍英的《仿倪瓚山水》,都是明代繪畫精品;袁耀的《山水冊頁》、董誥的《江南十六景冊頁》,是清代繪畫中的精品;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是近現代書畫家中比較重要的幾位,館內均有比較系統的收藏……」杜鵬飛如數家珍。

從開館之初的「對話達·文西」到目前正在博物館一層展出的「西方繪畫500年」特展,博物館也注重與世界藝術的對話。

「西方繪畫500年」展出了60幅來自東京富士美術館珍藏的西方藝術經典作品,包括貝利尼的《行政長官的肖像》,魯本斯的《君士坦丁的婚禮》、莫奈的《睡蓮》、雷諾瓦的《出浴的女子》、馬奈的《漫步》、馬格利特的《抽象理念》,等等,每位藝術家都如雷貫耳、作品無比珍貴,較為完整地呈現出16至20世紀西方繪畫的發展歷程。

而正在四層展廳展出的「穿越大洋的藝術」,則是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埃斯凱納齊藝術博物館交流的展覽。展出的50幅經典作品,大多是19世紀前往歐洲的美國藝術家所創作。

除書畫外,博物館的家具、陶瓷和織繡三個展廳也各有千秋。家具類藏品主要以凳椅類、桌案類和櫃架類為主,年代從明至近現代,其中尤富盛名的是五十多件以黃花梨、紫檀等材質為主的明式家具。

「這批家具整體水平非常高,代表了明代文人簡潔雅適的審美觀。其中,有七件收錄於王世襄先生編著的《明式家具珍賞》。」杜騰飛介紹。

而在博物館四層的織繡展廳,明清以來的各種織繡類藏品,錦緞、紗羅、絲絨、緙絲應有盡有,無比絢爛華美。

織繡展館正中央,有一幅巨大的清代「無量壽尊佛」 緙絲佛像,面積達12平方米。緙絲是一種通經斷緯的手工織物,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此作圖案色彩多至百種,上有「乾隆御覽之寶」「宜子孫」「秘殿珠林」諸印,堪稱緙絲藝術的登峰造極之作。

這裡的鎮館之寶是什麼?杜鵬飛並不贊成這種提法。「藏品按照市場評估可能有等級高下之分,但是對於博物館人來說,對待藏品要一視同仁。」

當然,並不是說每一件藏品都是無價之寶。杜鵬飛認為,「即便是再普通的藏品,我們也會像對待無價之寶一樣對待它。每件藏品都有它的獨特之處,有它傳達的信息和教育意義。」

觀眾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西方繪畫500年」特展上觀展(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供圖)慷慨的捐贈者

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館藏中,有相當一部分藏品來自於校友及社會賢達的捐贈,其中不乏價值連城的精品和孤品。

對杜鵬飛來說,2018年9月21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120餘件珍貴的10世紀南美玻利維亞的文物,正式成為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藏品,填補了國內該類藝術品收藏的空白。

這個好消息的背後,是杜鵬飛長達四年半的努力。2014年5月,獲悉一位美籍華人老奶奶有意將丈夫生前所藏文物捐給中國博物館後,經過上百通電話和數次赴美拜訪,杜鵬飛終於用耐心和誠意打動了她,最終將36箱珍貴的文物慷慨捐贈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還有幾筆捐贈讓杜鵬飛記憶深刻。

一是清華1958級學長王綱懷先生捐贈的274面銅鏡(包括100面日本和鏡)。這批銅鏡,真實再現了從先秦到明清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銅鏡發展歷程,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2018年上半年,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了「必忠必信——王綱懷捐贈銅鏡展」,展覽名稱取自這批藏品中一面漢鏡的銘文:必忠必信,久而必親。不信不忠,久而自窮。

二是著名畫家李伯安先生的妻子張黛女士無償捐贈的《走出巴顏喀拉》。杜鵬飛向記者介紹,《走出巴顏喀拉》為李伯安先生傾盡10年心血創作而成,畫作高1.88米,長達121.5米,是中國水墨人物畫發展史上的裡程碑式作品。

據悉,清華藝術博物館擬在2020年專門舉辦一個展覽,梳理中國近百年來人物畫的探索歷程,《走出巴顏喀拉》無疑是這一探索中重要的一環。

還有一筆捐贈來自於臺灣企業家高英士先生。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高英士先生先後在清華大學設立獎學金、建設基地和平臺。欣聞清華建立藝術博物館,高英士先生拿出自己6000多件文物收藏,讓清華「隨便挑」。

前往高雄拜訪高英士先生的杜鵬飛從中挑選了200件書法繪畫,以及160餘件有重要史料價值的田契,如清吳廷琛、黃美鎬的《上疏天神祈雨文》,徐世昌的行書對聯,以及于右任的草書對聯等。博物館為此專門舉辦了「英士藏珍——高英士先生捐贈展」,以志紀念。

杜鵬飛說,「四筆捐贈來自四類人群:一是海外收藏家的遺孀,希望讓收藏品在中國發揮作用;一是校友兼收藏家,希望幫助母校博物館成為某一門類藏品的領跑者;一是已故藝術家的親屬,將遺作託付給我們妥善研究、保護和利用;最後是一心做教育和慈善的企業家。」

「在博物館工作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讓我遇到了許多高風亮節的人。」杜鵬飛說。

學術支撐與教育使命

「藏品要變成展覽,就必須有學術研究的支撐。」在杜鵬飛看來,清華大學的多學科研究體系是藝術博物館的優勢和保障。

「開館以來我們做的每一個展覽,都是依靠相關學科的專家來進行學術把關的。」杜鵬飛給本刊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博物館四層的常設展「竹簡上的經典——清華簡文獻展」,展出了清華大學收藏的戰國竹簡的部分複製品。這批竹簡總計約1500枚,距今大約2300餘年,由於其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受到「焚書坑儒」的衝擊,所以能夠最大限度地呈現先秦古籍的原貌。

這一展覽的學術帶頭人,正是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學勤先生。作為戰國文字研究的第一人和開創者,其為展覽提供的學術保障不言而喻。

而目前正在展出的「一個大學設計院的現代建築史」,既是對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建院60周年的回顧,也是中國現代建築史的一個縮影。此前曾經展出的「營造`中華」,是對梁思成領導的營造學社開展中國建築史研究的一次系統回顧和梳理,展覽由建築學院王貴祥教授等一批專家學者把關,並請吳良鏞先生做顧問。

除此之外,藝術博物館也在校園文化和公共教育上發力,成為學生和公眾的第二課堂。展覽除特展外都向校內師生免費開放,老師可以將課堂移到展廳內,讓學生在國內外大師的真跡實物前進行鑑賞和臨摹。

藝術博物館還致力於打造優秀的志願者團隊,迄今為止,加入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志願者已超過300人,不僅有校內學生,更多的是社會各界人士。「有些志願者原來是國家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的志願者,經驗豐富,講解也很專業。有的志願者一年的服務時間超過300個小時。」

「隨著時間的推移,藝術博物館必將顯現出越來越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杜鵬飛說。

相關焦點

  • 清華園十二生肖集合給您拜年啦
    子鼠在清華園裡,你大概見過、拍過、等待過小松鼠吧。雖說此「鼠」非彼「鼠」,但都「鼠」你最有福,快找出在清華園裡拍過的鼠寶寶,趁著小年許個願!醜牛「俯首甘為孺子牛。」想起在園子裡,每每遇到超級月亮的驚喜,浮想起見玉兔哇,玉兔又早東升。辰龍盤屈交結之龍,是「水木清華,為一時之繁囿勝地」的近春園遺址,矗立在籠著輕紗的夢的荷塘旁,守望百年清華園。巳蛇你聽說過「綠衣天使坐蛇臺」嗎?
  • 清華園的前世今生
    從古代的皇家園林到近代的遊美肄業館,再到如今枝繁葉茂的頂尖大學,清華園承載了太多,也變化了很多。但不變的是,無論何時,它都彌足珍貴。古代的皇家園林從名稱上談,清華園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朝萬曆年間。大約在1580年,萬曆皇帝的外祖父李偉築私人花園冠名清華園,位置在今北京大學西門外。
  • 清華園裡最著名又最受冷落景點
    清華園每天遊人如織,尤其是每年暑假,更是摩肩接踵,成為北京旅遊的必到景點之一。為了儘可能地減少遊客對正常校園次序的幹擾,學校甚至不得不每天限流限量。即便是在這座紀念碑裡,陳寅恪先生提出了著名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可謂是清華大學前輩留給這所大學最珍貴的遺產。即便如此,這裡仍然是每天門前冷落鞍馬稀。
  • 清華園限定!夏日的記憶
    ON一轉眼2020春季學期已經圓滿結束期末的成績剛剛到手才驚覺和清華園的匆匆一別竟然已經走過了兩個季節腦海裡關於園子上個夏天的記憶是冰鎮酸梅湯和沙瓤大西瓜還是學堂路的綠蔭和荷塘下的月色在家的日子裡 你是否也時常回想著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裡的中國風
    其實早在南北戰爭之前,紐約的諸多富豪已經有了系統的收藏行為與成規模的藏品,但真正意義上的博物館卻在美國起步較晚,一度造成私人收藏想展示卻找不到可託付機構的現實情況。於是,當美國首任首席大法官的孫子約翰·傑伊律師在這次巴黎聚會上關於籌辦藝術博物館的建議一經提出,頓時引發了廣泛的共鳴。1870年4月13日,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正式成立,並從此踏上一個新興博物館的崛起之路,這其中也與中國結下不少情緣。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瑞士這家博物館為何深諳中國哲學?
    近期,推出【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系列,試圖觀察在東西歷史文化具有巨大差異的背景下,海外博物館如何理解中國藝術?各大博物館在研究與展示中國藝術時的側重與角度有何不同?他們的研究又為中國藝術注入怎樣的活力?該系列的第一篇,我們推出的是瑞士裡特貝爾格博物館。
  • 發現日本藝術: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裡的收藏史
    原標題:發現日本藝術: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裡的收藏史   東洲齋寫樂作品   本報訊 為紀念亞洲部成立100周年,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於2月14日推出的「發現日本藝術」特展引人關注,展覽呈現了大都會博物館深厚的日本藝術收藏歷史。
  • 鄭州清華園集團董事長李軒:做努力奔跑的「追夢人」
    近日,映象網記者走進了獲獎企業單位鄭州清華園。捐款252萬餘元,被譽為「2018年滎陽慈善推動者」;年度銷售額佔據滎陽區域第一名……對於鄭州清華園集團來說,2018年這個「經濟寒冬」並不寒冷,鄭州清華園集團董事長李軒這樣評價集團的2018年——「日子過的很充實,步伐走的很堅定。」
  • 清華園裡勝因院的風景
    拐彎看見,有松鼠在草坪裡散步,抬頭一望,是喜鵲在枝頭追逐撒歡。勝因院始建於1946年, 由中國近代著名建築事務所基泰工程公司設計,具體事務由建築師張鎛先生負責打理。當時的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林徽因也曾指導住宅設計。1947年9月,原計劃中的40所住宅正式竣工,其中樓房17座,平房23座,總建築面積5103平方米。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 | 這家日本博物館槽點眾多,為何仍備受...
    原創 李家麗 雅昌藝術網 收錄於話題#博物館9#藝術144#展覽57全球化視野之下的今天,我們關注中國藝術,海外博物館成為不可被忽略的重中之重。諸多海外博物館大規模、系統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徑。
  • 天津音樂會 利順德博物館裡有藝術
    天津音樂會演出推薦,在眾多音樂會演出信息中選擇優秀的專場推薦呈現,本期推薦博物館裡的音樂會,喜愛的朋友可以在大麥和貓眼購票,還有更多平臺均有展示,全案支持瑞龍。這是一場經典音樂的演出,不僅是音樂會,還是博物館藝術的一次暢遊,可以早些來到利順德博物館,因為已經包含了利順德博物館的門票,換上民國服裝的體驗,可以換裝兩個小時到百年利順德的樓內照相留念,這些內容都包含在博物館音樂會中。
  • 清華園中最美的風景線
    無標題文檔清華園中最美的風景線   春天,清華園裡陽光燦爛,綠草茵茵,到處是盛開的紫荊花。然而2003年的春天,清華園中最美麗的風景線卻在校醫院。在學校慶祝五一勞動節的大會上,校醫院副院長石宏敏代表全院醫護人員發出響亮的誓言:「我們一定不辱白衣戰士救死扶傷的神聖使命,恪盡職守、赤誠奉獻,我們要用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保衛全校師生員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保衛我們可愛的清華園。」
  • 旅遊風光:近春園荷塘是清華園水系兩湖一河之一
    鹹豐登基之後,就將東邊的熙春園改名為「清華園」了。 清華園是清代鹹豐皇帝所賜。原址為清康熙年間所建的熙春園的一部分。道光年間,熙春園被分成東西兩個園子,西邊的園子起名為「近春園」;東邊的園子仍名為「熙春園」。鹹豐登基之後,就將東邊的熙春園改名為「清華園」了。 清華園是清代鹹豐皇帝所賜。
  • 藝術博物館的新顏
    那些頂級的老牌博物館或藝術館,為了進一步拉近觀眾與藝術的距離,讓藝術儘可能地接近大眾,都在傳統基礎上對博物館空間進行了翻新和再造,為觀眾提供了近距離、全方位感知藝術的全新體驗方式。在充滿藝術氛圍的環境裡享用美食在如今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很多博物館或美術館裡都坐擁米其林星級餐廳,但你有沒有大膽地設想過,有一天和藝術品共處一室,美餐一頓?
  • 鐵路唯一的國家級專業博物館——中國鐵道博物館!
    正陽門館是中國鐵道博物館的主館,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南側,是由原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舊址改建而成,2010年10月開館。中國鐵道博物館正陽門館的展覽內容為「中國鐵路發展史」。清華園火車站建成於1910年,最初是京張鐵路出京的第一站。當年京張鐵路清華園火車站站房上有由詹天佑先生親筆題寫的站名。原清華園火車站位於當時清華大學東門附近。車內安裝了原車180度可調旋轉座椅,供觀眾體驗。
  • 走進時間博物館:探索「時間」裡的藝術故事
    作為保利文化集團旗下的博物館之一,博物館在文化藝術領域集聚了較為豐富的資源優勢及運營管理經驗,除了為社會各界人士、藝術愛好者開啟精品文化藝術的窗口,還為資深藏家與藝術家提供了學術高度與市場敏銳度兼備的展示中心,為藝術收藏愛好者創建了集專業性、多樣性、深度化為一體的交流與服務平臺。
  • 國際女高音歌唱家和慧做客清華園-清華大學新聞網
    在高三的一次表演中,和慧被老師發現具有音樂天賦,接著她在極短的時間裡備考並考取了西安音樂學院,開啟歌唱事業的大門。接觸聲樂學習後,和慧異常刻苦——「決定學音樂的那天起,我的人生就改變了」。夜以繼日的努力中,和慧享受著音樂裡真善美的東西,也盡情發揮著「上天賦予」的音樂能力。講到這裡,和慧感謝現場的父母說:「我很感激他們給了我這種能力」。
  • 復旦副教授致敬母校105周年慶:春天又回到清華園
    可多年以後我每每想起北京,總有清華園滿園的春花和北四環瑰麗的晚霞,抹不去。作者:徐佳,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春天我又回到清華園。記不清這是第幾次回來,只是畢業以後很少有機會再在園子過夜。從去年開始,每到北京出差,我都特意安排來甲所住宿,這樣,在辦完一天的工作以後,我可以在晚上回到清華園,早晨在這裡醒來開啟新的一天,像從前一樣。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日本這家博物館為何獨愛中國之美?
    原創 李家麗 雅昌藝術網 收錄於話題#博物館7#藝術114#展覽43全球化視野之下的今天,我們關注中國藝術,海外博物館成為不可被忽略的重中之重。諸多海外博物館大規模、系統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徑。
  • 下月起京張鐵路清華園站取消 北京北站客運停辦3年
    清華園站的老站長劉鳳強回憶,清華園火車站是京張鐵路老車站中距離北京城最近的一個,建設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站名因位於圓明園外延清華園而命名,老火車站站名為詹天佑親筆題寫。  1949年3月25日夜,中共中央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等由西柏坡遷到北平,從涿縣乘坐鐵路專列進京。因當時前門車站一帶特務猖獗,臨時決定在清華園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