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獲勝的俄軍在普熱米什爾要塞內合影
今屬波蘭的小城普熱米什爾位於喀爾巴阡山深處,是連接匈牙利平原與波蘭東部、西烏克蘭的交通樞紐。一戰時期,俄國與奧匈帝國軍隊在此進行了長達133天的拉鋸戰,奧軍雖有堅固城池為依託,怎奈後援斷絕,最終不得不投降。普熱米什爾的失守,令奧匈帝國門戶大開,然而俄軍也是強弩之末,同樣因後援不繼,很快在奧軍反擊下丟掉了普熱米什爾。
戰前態勢
一戰爆發前,為了對付強大的沙皇俄國,奧匈帝國沿著綿延1300千米的喀爾巴阡山脈布防,普熱米什爾等七座控扼山口的樞紐城市全都實現要塞化。按照奧軍作戰計劃,一旦對俄開戰,奧軍將從加裡西亞(今屬烏克蘭和波蘭)出發,奪取俄屬波蘭和烏克蘭,與沿波羅的海推進的德軍攜手打垮俄國。然而,奧匈帝國的戰爭計劃早被俄國人摸得一清二楚,並採取針對性的軍事部署。
1914年8月22日,奧軍30個師從倫貝格(今利沃夫,屬烏克蘭)出發,向俄國重鎮盧布林殺去。俄軍先將奧軍誘至設伏地域,8月25日,俄國西南方面軍實施反突擊,迅速粉碎奧軍右翼,繼而切斷盧布林至倫貝格的交通線,奧軍幾十萬人馬瞬間潰散。到9月上旬,俄軍斃俘奧軍超過20萬人,奧匈帝國東部最富裕的加裡西亞省也盡入俄軍之手,只剩下普熱米什爾要塞還在奧軍手裡。鑑於該要塞控制著通往維也納的鐵路,俄軍若拿不下它,就不能向奧匈帝國腹地推進,於是俄軍第3集團軍奉命專攻普熱米什爾。
俄軍第3集團軍雖有15萬人,但它卻是個臨時拼湊的野戰部隊,缺乏攻堅重炮,不過集團軍司令季米特裡相信奧軍已無鬥志,他不等重炮部隊到來,就匆匆向要塞進軍。9月17日,俄軍小分隊試探性攻擊了普熱米什爾北面的羅瓦特堡壘,這一天被視為要塞爭奪戰的開始。
說起普熱米什爾要塞,它的建設可追溯到19世紀初的拿破崙戰爭時期,直到一戰爆發時都沒有結束,各類工事掩體隨處可見,以至於被稱為「碉堡之城」。奧軍在此部署了約12萬人,按照「重守險,輕守城」的原則,主要兵力和重炮都集中在外圍的大型獨立堡壘。這些堡壘的彈藥庫深入地下約15米,可有效抵禦敵炮火打擊,而露在地面以上的炮壘採用雙層結構,配置各種口徑火炮以及重機槍,形成密集火網,且獨立堡壘之間有交通壕銜接,形成了完整的防禦體系。普熱米什爾進入戰時狀態後,野戰工事囤積了大量彈藥和糧食,射界內的樹林全被砍伐一空(以免為俄軍所用)。為減少物資消耗,司令部還要求沒有三個月糧食儲備的居民全數撤走。
戰役經過
1914年10月5日,俄軍用中小口徑野炮轟擊了普熱米什爾一天,之後安排部隊衝鋒,一些勇敢的哥薩克騎兵衝進炸塌的奧軍堡壘,但因俄軍第二梯隊被奧軍火力切斷,衝入堡壘的哥薩克要麼被機槍打死,要麼在白刃格鬥中被刺死。戰至10月7日傍晚,俄軍傷亡達到1萬餘人,依然無法撼動奧軍要塞。
10月8日,季米特裡孤注一擲,把主力擺到普熱米什爾北面,向那裡的四座獨立堡壘展開圍攻,俄軍採取「人海戰術」,力圖打開奧軍防線的缺口。但奧軍早就對堡壘周圍的地形進行過勘察,所有炮位按事先定好的參數射擊,加之俄軍所能進攻的地段非常狹窄,因此奧軍火力殺傷效果非常明顯,用一名奧軍炮兵軍官的話說:「我們不用觀察外部情況,只需給炮膛裝彈就行了,許多火炮的身管都因長時間射擊而滾燙起來。」最終,俄軍第3集團軍因損失過半,喪失進攻能力,只能將普熱米什爾圍起來,另尋他策。
當要塞之戰處於僵持之際,一戰的東線戰局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奧匈帝國的盟友德國對俄屬波蘭首都華沙發起進攻,奧軍總司令康拉德則命令波伊納指揮的第2集團軍去為普熱米什爾解圍。俄軍為了保衛華沙,只好從西南方向抽調人馬,結果加裡西亞的俄軍變得勢單力孤,呆在普熱米什爾城外的俄軍第3集團軍抵擋不住奧匈援軍的壓力,撤回桑河東岸。值得一提的是,奧軍雖然解了普熱米什爾之圍,卻在作戰中消耗掉城內大部分給養物資,但誰也沒在意這一點,因為當時的形勢是奧軍正在收復加裡西亞失地,俄軍似乎再也不可能回來了。
奧軍之所以反攻得手,主要得益於盟友德軍牽制了俄軍主力。當10月底德軍在華沙附近的維斯瓦河會戰中失利後,騰出手來的俄軍向加裡西亞發起新的進攻,奧軍抵擋不住,紛紛退往匈牙利平原,這些潰兵臨走時還不忘把普熱米什爾要塞裡僅存的糧食帶走。11月9日,俄軍第11集團軍包圍普熱米什爾,第二次要塞攻防戰拉開序幕。
與之前的統帥不同,第11集團軍司令薩利瓦諾夫深知面對敵人的深溝高壘,有時候圍而不打,將敵人困死是更好的方法。於是,俄軍環繞要塞挖起封鎖壕,騎兵則四處抄掠,粉碎奧軍解圍企圖。隨著1914年冬季來臨,要塞守軍的日子更加難熬,為了充飢,他們宰殺了1.3萬匹戰馬,部隊士氣降到低點,許多斯拉夫族士兵乾脆爬出陣地,向俄軍投降,而守軍裡的德意志族高級軍官害怕夜裡被心存貳心的士兵「打黑槍」。
1915年3月13日,俄軍通過土工作業,用地雷炸毀了普熱米什爾北部的伊莉莎白獨立堡壘,並在那裡建立起可俯瞰整個要塞的觀察哨和炮兵陣地,普熱米什爾的失守已不可避免。絕望之下,守軍司令貝格努斯塔登決定組織部隊突圍,哪怕衝出去一部分人也好。3月19日夜,奧軍打開城門,悄悄向克拉科夫(今屬波蘭)轉移,沒想到當晚雨雪交加,道路泥濘溼滑,加之隊伍裡還有不少隨軍婦孺,哭喊聲驚動了俄軍,結果在俄軍全力堵截下,奧軍被迫打道回府,繼續困守孤城。
眼見局勢無可挽回,貝格努斯塔登只得下令部隊自行銷毀武器,拆除堡壘,然後燒毀密碼本和電臺,完成這些「自殺動作」後,他向俄軍指揮官薩利瓦諾夫遞交了投降書。3月22日上午,俄軍開進普熱米什爾城,擺在他們眼前的是一片廢墟,城內再無任何完整的房屋,而以貝格努斯塔登為首的奧軍靜靜地等候在道路兩邊,接受徵服者的「檢閱」,按照俄方的要求,當薩利瓦諾夫騎馬經過時,奧軍俘虜們依次將自己的軍旗丟棄在地上,以示認輸臣服。
戰後評價
前後持續133天的普熱米什爾戰役,俄奧雙方共投入40多萬大軍,奧軍光被俘人員就多達11萬人,包括102名高級軍官,奧匈帝國的軍事精英幾乎為之一空。而俄軍也在圍城戰中死傷了10餘萬人,他們在加裡西亞-喀爾巴阡方向的作戰力量受到嚴重削弱,無力再向奧匈帝國腹地發動進攻了。
攻陷普熱米什爾後,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於4月25日來此參觀,他讚揚俄國軍人的英勇,期待他們不久後能攻克維也納,可是對於前線將領有關增兵的要求,沙皇卻無能為力,他手裡已沒有多少戰略預備隊了。與此同時,普熱米什爾失守令同盟國大為震驚,為阻止俄軍繼續西進,德國和奧匈帝國從別的戰線抽調大批部隊回援,於5月30日開始反攻普熱米什爾。由於該要塞在奧軍投降前遭到系統性破壞,以至於俄軍難有工事作為依託,結果被德奧軍隊的炮火打得落花流水。6月3日,普熱米什爾重回奧軍之手,筋疲力盡的俄軍在幾天內就被完全趕出加裡西亞,這意味著奧匈帝國挺過了最危險的階段。 (畢曉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