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俄兩國激戰波爾塔瓦,俄國沙皇彼得大帝如何一舉擊敗瑞典?

2020-12-13 騰訊網

波羅的海位於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與歐洲大陸之間,自中世紀以來,這裡就擁有"北歐地中海"之名,是當時俄羅斯到西歐各國最短的海上通道,因此奪取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就成了俄國歷代沙皇鍥而不捨的徵戰目標。1583年沙皇伊凡四世九層發動立窩尼亞戰爭,但敗於強大的瑞典軍隊之手。

一個多世紀後,沙皇彼得一世登基,再次確立了俄國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的對外政策。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俄國首先遇到的強大對手是瑞典。

瑞典在"三十年戰爭"後由於得到了波羅的梅及北海沿岸重要港口,遂成為歐洲軍事強國之一。而反觀當時的俄國,軍事力十分弱小,所以單靠本身很難戰勝強大的對手。為此,彼得一世在確定對瑞典作戰的方針後,便利用瑞典與周邊國家的緊張關係組成同盟來共同對付瑞典。

經過多次磋商,1699年,俄國、薩克森、丹麥三國反瑞典的"北方同盟"正式形成。

一、大戰前的平靜

1700年,瑞典進攻丹麥,戰敗的丹麥與瑞典在霍爾斯坦籤訂和約,並被迫脫離"北方同盟"。就在瑞典、丹麥籤訂和約的前一天,俄國對瑞典宣戰。1708年,瑞典國王查理十二率領重兵進攻俄國。但是由於決策失誤,行動遇到挫折,在這種情況下,查理十二被迫改變計劃,轉為向烏克蘭進攻。1709年5月11日,瑞典軍隊到達烏克蘭小鎮波爾塔瓦,包圍了城內的俄軍。由于波爾塔瓦事先做好了周密的防備,瑞典軍隊連續圍攻了5個星期卻毫無所獲。

彼得為了扭轉被動的戰爭局勢,遂開始支援波爾塔瓦守軍,並派突擊隊限制敵人的後勤補給。

在先前的行軍中,查理十二世腿部中了一槍。而當彼得一世得知瑞典國王負傷之後,便一改先前的作戰計劃,決心趁此機會在波爾塔瓦與查理進行決戰。由於查理腳部傷勢十分嚴重,已經不能行走了,只好躺在擔架上指揮作戰,這對瑞典軍隊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因為在一場就要展開的、決定命運的會戰中,不僅會失去一雙鷹隼一樣的戰術慧眼,而且還將失去一種能夠激發他們勇往直前,捨命衝殺的感召力。

彼得一世著手準備戰爭,在夜幕的掩護下,他從波爾塔瓦以北的營地中撤離,起兵向南。同時他們又在波爾塔瓦以南設立了一個新的設防營地。俄國人試圖通過對戰場準備,儘可能地將敵人的主力部隊分割成小塊,削減敵人的衝擊力。為此,面對彼得和孟希可夫將軍統帥的優勢之軍,瑞典軍所面臨的形勢日趨險惡。李文豪普特將軍在得知了彼得和俄國人的行動後,多次勸說查理退軍,回師波蘭,以保存軍隊骨幹,等腳傷痊癒後再重振旗鼓遠徵。

查理認真的考慮過幾位將軍的建議,因此到了6月27日,國王召集了一個全軍的作戰會議,但在會上國王仍然認為繼續作戰是對瑞典有利的選擇,因此他命令軍隊第二天就向俄軍營地發起進攻。但瑞典國王的考慮仍然有些欠妥當,

由於當時瑞典軍中的彈藥極缺,步兵在衝擊時只能使用刺刀,這無疑使作戰的難度徒然劇增。

二、夜襲!!

6月27日午夜,國王啟動了自己的戰略計劃,查理十二和雲斯克爵德元帥率領一萬兩千餘人,趁夜色悄悄地來到俄軍的防禦工事附近,他們把軍隊埋伏在這裡,準備在拂曉時對俄軍實行突然的襲擊。儘管這個行動僅有軍中的少數幾人知曉,但彼得的情報人員還是偷出了查理十二世的計劃。這位年輕的沙皇在得知敵軍的行動後,也連夜調整兵力,將軍中騎兵和步兵的主力部隊都布置在了那些碉堡的後面。28日拂曉時分,國王親率的瑞典大軍在清晨的薄霧中出現了。

由於彼得苦心修築的四個碉堡,使左右兩路瑞典軍被分隔開來,使國王查理不能統一指揮,兩部分軍隊只好獨立行動。

進攻開始後,瑞典軍奮勇前進。由於查理本人就置身在左路縱隊之中,讓左翼的將士們帶來了巨大的鼓舞,這些勇氣爆棚的士兵們毫不顧及來自碉堡的槍彈威脅,在國王的指揮下奮勇衝鋒。沒有多久,他們就從俄國人的碉堡之間衝了過去,在碉堡後面與俄軍展開戰鬥,布防在這裡的俄軍步、騎兵完全經受不住這些瑞典人的兇猛,頓時陣勢大亂。由於查理已經取得左翼陣線的勝利,

因此只要他的右翼軍隊也能夠這樣衝過俄軍的圍殺,兩軍就能順利匯合,追擊潰退的俄軍並向彼得發起衝擊了。

可誰知右翼的進攻行動卻完全違背了查理的戰術。他們沒有按照國王的命令快速衝過俄國人的防禦陣地,而是企圖攻陷每一座碉堡。這個自作主張的行動讓瑞典人陷入了苦戰,使該縱隊與進展順利的全軍其他部隊完全脫節了。

密切注視戰場情勢的彼得一世見狀,立刻向此處增兵一萬人,由俄國名將雲斯爾將軍率領,圍剿瑞典人的右翼部隊。

就在雲斯爾將軍率軍準備包圍羅斯的同時,瑞典將軍希裡彭巴赫將軍發現了左翼指揮的羅斯將軍的錯誤,他準備前往左翼軍隊把情況面陳國王。誰知,途中碰巧撞上了俄羅斯的增援部隊雲斯爾將軍將這群瑞典人俘虜。但云斯爾將軍將這些俘虜放在第一排,用槍頂著他們的背後朝前走。因此羅斯發現有大批友軍部隊向他逼近時,放鬆了警惕,並立即派勞克上尉前去查明。

結果,勞克也落入俄羅斯人之手,這樣一來羅斯和他的部隊就完全被俄羅斯軍隊圍了個水洩不通。

三、千鈞一髮

當瑞典的左翼部隊已經全部進入了通道北面平原的時候。國王查理十二回頭望著雲斯爾的俄軍,也誤以為是羅斯的部隊。可是當吉侖克羅克在尋找援兵的途中,主動向雲斯爾的部隊接近時,他這才發現原來這些人並不是羅斯的部隊,而是嚴陣以待的俄國大軍。

他匆匆趕回向國王報告,不久後查理就得知羅斯被俘的消息,他的左翼部隊也被俄羅斯擊潰了,士兵們非死即逃。

瑞典國王立刻氣得火冒三丈,在國王的感染下,軍中的瑞典士兵面對雲斯爾的部隊時,個個摩拳擦掌,準備大戰一場,挽回國王的尊嚴。再加上瑞典士兵本身就個個身強力壯,戰鬥力十分強悍,雲斯爾的部隊剛一和查理十二接觸,很快就落於下風了。

此時,彼得一世已經為瑞軍左翼銳不可擋的攻勢嚇得幾乎就要撇下他的部下逃走了。但當他看到坐鎮後方的查理十二在調整部署,等待援軍趕來的時候,就意識到了瑞典人實際上已經是外強中乾了,於是他便命令軍隊集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火炮,配置在營地中央,以對付瑞典軍隊的最後衝擊。面對佔居高臨下的彼得,瑞典人毫無畏懼,查理國王下令向列陣的俄軍衝鋒。於是四千多瑞典步兵在兩翼騎兵的掩護下,朝俄國人的陣地衝去。

就在這時,俄軍的王牌部隊——火炮部隊趕到了。這支部隊集中起來的一百餘門火炮,黑洞洞的炮筒朝向衝鋒的瑞典步兵。拼命衝鋒的4千名瑞典步兵,在俄軍炮火的猛烈轟擊下,幾乎有一半被擊倒,就連查理國王的24名隨員和擔架兵,也死傷了21人。瑞典軍隊再也難以保持隊形,被俄軍團團包圍了。

混戰的最後,勝利無望的查理只好在一批官兵的護衛下逃離了戰場。俄國軍隊很快獲勝。

結語

在這場兩大強國的主力會戰中,瑞典的一萬兩千五百人中,死傷人數超過五千,將近三千人淪為俘虜,這裡面就有雲斯克爵德元帥以及其他四位將軍,瑞典陸軍的首席遠徵大臣皮佩爾伯爵和其他一些大臣也全都當了俘虜。

相比之下,俄軍的勝利十分明顯了,彼得一世率領十萬大軍奔赴前線,但死傷者不過一千餘人。

波爾塔瓦會戰的結局,是整個北方戰爭的重要轉折點,奠定了俄國在這場戰爭中的勝利基石,使北歐大國強弱易位。從此,瑞典從歐洲列強的行列中消失了。

由於俄國勢力的增長,'北方同盟'的力量得以迅速恢復和擴大,歐洲的力量格局再一次改變。

參考資料:《俄羅斯帝國》、《北歐五國簡史》、《彼得一世》

相關焦點

  • 北方戰爭--俄國稱霸波羅的海
    彼得繼位後開始全面改革,辦工廠、修水利、促商業,使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對於軍隊的改革,他積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興辦兵工廠,造船鑄炮,改善部隊的裝備,擴大徵兵,建立海軍。當時,俄國基本上為內陸國,為了使俄國富強起來,彼得一世開始為俄國尋找通往西方的出海口,因此與波羅的海的強國瑞典爭戰。
  • 瑞典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一場戰役,九千名瑞典士兵被俄國軍隊殺死
    公元1708年的秋天,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率領一支三萬餘人的軍隊遠徵俄國,這位當時年僅二十七歲的國王並不是泛泛之輩,他在十八歲的時候就曾在納爾瓦戰役中擊潰了俄國人的大軍。在波爾塔瓦要塞被包圍三個多月之後,沙皇彼得一世率領一支四萬人的大軍前去解圍,這些大軍很快便趕到了波爾塔瓦,查理十二世得知情況後,便親自前去偵查俄軍的布防情況,結果一名俄軍步兵用滑膛槍擊中腿部。
  • 俄國何時打通波羅的海出海口?1721年,由此擺脫偽沿海國命運
    重建核心的俄國逐漸掌控局勢,但尚無力與瑞典爭雄,1617年俄瑞訂立和約,俄國喪失了其全部波羅的海出海口,又回到了地理相對閉塞的狀態,唯一可以同外國通商的港口僅剩北冰洋的阿爾漢格爾斯克。但該港一年中有九個月封凍期,且駛往西歐要比經過波羅的海的路程多一倍。此種出海通道的困窘局面一直持續百餘載後才逐漸扭轉。
  • 18世紀初,西遷的蒙古人如何幫助沙俄打瑞典?
    在沙皇俄國崛起的關鍵一戰——大北方戰爭中,就有一部分蒙古人加入沙俄陣營,為沙皇彼得一世四處徵戰。那麼他們在大北方戰爭中,扮演的究竟是什麼角色?而造成這一結果的關鍵事件,就是沙俄與北歐強國瑞典陣營之間的大北方戰爭。俄國沙皇彼得一世(1672-1725)彼得一世為了沙俄的崛起,指出沙俄必須奪取波羅的海的出海口,為沙俄拓展戰略生存空間。而當時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都由陸海軍實力十分強大的瑞典王國佔據,沙俄要想奪取出海口就必須擊敗瑞典人及其同盟軍。
  • 芬蘭如何從瑞典、俄國手中獲得獨立?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芬蘭成為發達國家的歷史與英、法、美、德、荷等國家相比並不悠久,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都在接受瑞典和俄國的統治,直到俄國十月革命後,才正式成為獨立主權國家;直到蘇聯解體後,才正式可以自由決定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那芬蘭到底是如何走向獨立的呢?
  • 俄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
    葉卡捷琳娜二世是沙皇俄國繼伊凡四世、彼得一世後統治時間最久的沙皇,在沙俄歷史上只有兩位皇帝被授予大帝稱號,一位是彼得一世,另一位就是葉卡捷琳娜二世。少女時代的索菲亞1761年12月,伊莉莎白一世病故,彼得即位,稱彼得三世,但是彼得智力平庸,上臺後彼得的一系列舉措侵犯了俄國貴族的利益,招致了貴族階層的不滿,葉卡捷琳娜利用了貴族的不滿
  • 莫斯科的改革新成就:沙皇彼得攻佔納爾瓦,新文明的建設歷程
    沙皇彼得親自指揮滿載士兵的船隻,並驅趕瑞典的運輸隊。希爾默託夫指揮塹壕戰。城堡投降。兩艘瑞典船靠岸過晚,無法救助。沙皇雕塑沙皇彼得使用自己的戰艦進攻,並捕獲了這兩艘瑞典船。為了獎勵這次作戰行動,他的日記記載說:"射石炮炮兵隊上尉被聖安德烈騎士團首席騎士海軍上將哥洛溫冊封為騎士。"
  • 俄國為什麼把首都遷到邊境城市聖彼得堡?
    其瀕臨芬蘭灣,涅瓦河穿城而過,不但是全俄第二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最接近北極的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但值得一提的是,聖彼得堡的建城歷史算不上悠久,1703年距今也不過三百多年,此前僅僅是一片不毛之地。但它建城僅僅九年後,俄國沙皇彼得一世便宣布將首都自莫斯科遷至聖彼得堡,此後的聖彼得堡從1712年到1918年期間一直作為俄國首都而享譽於世。
  • 葉卡捷琳娜一世:從女俘到俄國首位女沙皇,她的人生可謂傳奇
    我簡單跟大家捋一下葉卡捷琳娜一世的人生軌跡,簡單說就是:農奴--俘虜--情婦--皇后--女沙皇。她是真正的貧寒出身,父母是農民,而且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寄養在親戚家,有非常不幸的人生開端。後來作為俘虜到了俄國,不想卻成為了皇后,更不可思議的是,竟然成了俄國第一位女沙皇。
  • 大北方戰爭解讀:俄國戰勝成為東歐最強國,瑞典從此不再是大國
    反瑞典同盟各國統帥及戰略意圖(1)俄國沙皇彼得一世,掌權後曾派出龐大使團出使西歐學習先進科學技術,在俄國推行全面深入的歐化改革,一直尋求奪回之前被瑞典佔領的領土和從新建立在波羅的海影響力。1700年8月,俄國對瑞典宣戰。1700年10月,俄國開始圍攻愛沙尼亞東北部城市納爾瓦。1700年11月,瑞典查理十二世率軍8千人從丹麥回援納爾瓦要塞,擊敗俄國3萬餘人的圍攻部隊。納爾瓦戰役,瑞典以少勝多,震驚了歐洲。當時瑞典軍隊火炮比俄軍多,把俄軍炸的人仰馬翻,血肉橫飛。此外,俄軍火炮數量不多而且還是瑞典製造的。
  • 葉卡捷琳娜:一個普通德國姑娘,如何成長為手段鐵腕的俄國大帝?
    最近《凱薩琳大帝》馬上就要開播了,其中的「凱薩琳大帝」還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葉卡捷琳娜二世,她就是曾經說過「假如我能活到二百歲,整個歐洲都將匍匐在我腳下!」這句遺言的人。那麼問題來了,葉卡捷琳娜二世作為俄羅斯唯一一位被冠以「大帝」之名的女皇,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一生呢?
  • 芬蘭戰爭:芬蘭如何由瑞典領土淪為俄羅斯附庸國
    1808年俄軍入侵瑞典,佔領了芬蘭。1809年俄國強迫瑞典割讓芬蘭。俄國在芬蘭成立芬蘭大公國,芬蘭大公由俄國皇帝兼任,芬蘭由瑞典領土變為俄羅斯附庸國。那麼俄羅斯是如何擊敗瑞典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一,法俄和解
  • 沙皇俄國為什麼一直在進行領土擴張?
    說起俄羅斯前身之前是沙皇俄國,沙皇俄國起源於莫斯科公國。主體民族是斯拉夫人,更具體點是東斯拉夫人。之前莫斯科公國是受蒙古人建立的金帳汗國統治的。莫斯科公國建立後的俄羅斯統一戰爭,類似於金人的內部統一戰爭。來自林海雪原的莫斯科人推翻金帳汗國的鬥爭,則類似於同樣來自林海雪原的金人推翻遼帝國的戰爭。統一俄羅斯之後,莫斯科大公國就走上了對外擴張之路。
  • 俄羅斯帝國的最後歲月,滴血教堂見證沙皇走進歷史
    17世紀,俄國基本完成了對西伯利亞的擴張。俄國的東方色彩越來越濃厚。從17世紀開始,俄羅斯逐步與西方接近。 當時,彼得大帝執政後,俄羅斯首次定為俄羅斯帝國,引進國外新式武器和戰 略技術,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 海軍。在經濟方面,彼得大力鼓勵工商業的發展,允許企業主買進整村的 農奴到 工廠做工,批准外國人在俄國開辦工廠。
  • 沙皇俄國的神奇擴張,800餘人佔領西伯利亞,800餘人入侵大清帝國
    沙皇俄國是從公元1547年「伊凡雷帝」——伊凡四世第一個稱「沙皇」後開始的時代;俄羅斯帝國則是從公元1721年彼得一世打敗瑞典王國後,被俄羅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後開始的時代。兩者其實是同一個政權,只是格局不一樣而已。
  • 英劇《凱薩琳大帝》:篡改歷史的女頻爽文
    她之所以會被選中嫁入俄羅斯王室,在於當時在位的女沙皇伊莉莎白一世(或稱伊莉莎白女皇)想要與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加強俄、普兩國關係。 這裡有個非常拗口的人物關係,請詳見「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家譜
  • 1594年後,俄國領土暴增1200萬平方公裡,它是如何做到的?
    俄羅斯向外擴張俄國最開始的版圖,是以莫斯科為中心,向周圍擴張的非常小的一個國家,在當時的時代,國家小就代表著國力弱,在歐洲東部的瑞典和波蘭是當時的俄國無法戰勝的敵人,於是當時的俄國沙皇,以伊凡雷帝的策略便是向東擴張,跨過烏拉爾山,挺進亞洲。
  • 昱見|卡爾十二世,栽在俄羅斯寒冬裡的瑞典國王
    在他們之前,見識過俄羅斯之冷的,還有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1700年的11月30日,剛18歲的卡爾十二世以劣勢兵力擊敗了沙皇俄國彼得大帝,幾乎鎖定了對俄戰爭的勝局。但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會成為領教俄羅斯寒冷冬天的第一個悲劇性人物。自1700年起一打就是20年的「大北方戰爭」,可謂一場被忽略的「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