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根在河洛;古都神韻,盡在老城。洛陽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十三朝古都,而老城區作為古都歷史文化的核心,其厚重的歷史文物資源,如今正被逐步喚醒。
說起洛陽古城的文物復興,王渡升可以說是一位先行者,他的願景就是「做新旅遊場景的創造者,讓所有古城的文物都活起來。」
洛邑古城正是王渡升在古城文物活化創新上的一次成功嘗試。他帶領團隊對老城區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了創新式的保護利用,以「留住洛陽老底片,建好城市新客廳」為宗旨,打造了以非遺傳承為核心,運用現代科技復活老城文物資源的洛邑古城園區,每年吸引數以萬計的海內外遊客來此打卡,成為當下最具影響力的古城之一。
但在洛邑古城建成前,這裡的文物保護狀況堪憂。由於缺乏整體規劃和保護,這片有著金代古城遺址的土地已沉寂百年,淪落為老城的棚戶區,能夠反映傳統風貌的歷史街區逐漸被蠶食甚至消失,民生狀況極度落後,治理難度極大。過去十幾年雖然採取了一定程度的修繕和治理,但補丁式的修補仍然無法從根本上改善古城風貌,整治與保護勢在必行。
經過充分醞釀和科學規劃,2017年1月,古城整治與保護項目正式啟動,但緊接著王渡升團隊就面臨了一個生死攸關的挑戰:三個月內必須開園。47000平方米的一期園區建設、200餘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鋪面招商......擺在他們面前的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沒有了退路,反而孤注一擲,王渡升帶領團隊奔波忙走,項目會議從早到晚,通宵琢磨修改方案,許多團隊成員吃飯睡覺都不離崗,積日累月扎在園區,才終於實現三個月開園的目標,在誰都未曾預料的情況下一夜爆紅,並且在隨之而來的五一小長假成功經受考驗,實現日均入園突破4萬人次,旅遊零投訴。
回顧這一切會發現,洛邑古城的火爆並非偶然。在王渡升看來,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創新。文物遺產作為文明沿襲的具象載體,除了保護和傳承,更重要的是讓古城的文物都活起來,把其內在的精神傳遞給所有人。
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重點是在古城文物的「活化」上做文章,他和團隊將理念落實在兩方面:一是深入挖掘洛陽的歷史記憶、古城符號和洛陽元素,彰顯古城風貌;二是用科技復興傳統文化,讓文物古蹟看得見,文物故事聽得到,讓文物蘊含的價值融入人們的生活。
比如將3D投影技術應用於古老的文峰塔,用光影講述歷史故事,展現洛陽的深厚歷史底蘊,成功吸引億萬遊客駐足領略中國文化之美。以及創新演繹的全息故事《入周問禮》、全息國樂《聞箏玉臺》等,同樣利用現代科技再現當時洛陽歷史發展盛況,讓古典故事真實展現在遊客面前,「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還有率先將大數據管理平臺應用於古城園區,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集成技術打造商戶、運營方共贏的智慧型景區。
幾年來,王渡升對於傳統文化在商業創新上的不斷探索,使洛邑古城成為洛陽古城區文物保護、繼承和復興的亮點。而王渡升一直在思考,帶來經濟回報的同時,如何對社會和環境產生正面的影響,如何帶來更廣泛的社會參與。
2020年疫情期間,王渡升宣布減免洛邑古城園區所有商戶2020年2月至4月三個月期間的200餘萬元綜合服務費;提前發放員工工資,延長員工假期,繼續為員工繳納社保;洛邑古城捐助10萬元現金和愛心物資支持洛陽老城疫情防控工作。2020年6月,洛邑古城被洛陽市老城區授予「重大傳染病防控工作特殊貢獻獎」。在洛陽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中,洛邑古城為一線社會群體送去愛心物資......用行動踐行公益力量。
在談及可持續發展道路轉型過程中的創新時,王渡升說,現如今是商業向善、社會向善、金融向善、人心向善的時代,更是商業和公益相輔相成、相互融合的時代,未來實現自身可持續的商業收益的同時,解決社會問題、助力公益事業發展,是每個企業都應有的使命感。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文物領域活化利用+社會參與的大門會越開越大,洛邑古城將繼續乘勢而上、順勢而為,讓文物活起來行穩致遠、進而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