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樹治多縣並不為人熟知,但這裡有一個如雷貫耳的地名——可可西裡。
可可西裡保護區位於玉樹州治多縣,這裡是三江之源、中華水塔、萬裡長江第一縣,生態保護尤其重要。如何利用生態優勢實現脫貧致富,北京援青幹部謝智剛動足了腦筋。
2019年8月,謝智剛從北京豐臺來到玉樹治多。天高雲淡的高原風光讓人沉醉,隨處可見的犛牛更成為生態發展的標誌。謝智剛告訴記者,「犛牛是藏族同胞的親密夥伴。犛牛的皮毛可以禦寒,犛牛奶可以飲用,犛牛肉可以食用,犛牛糞可用來燒火取暖。」
治多犛牛肉在市場上的認可度很高,但因為沒有穩定的產量,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謝智剛說:「治多縣在雪域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這塊有兩個季節,冬季和大約在冬季。到了冬季,特別是三四月份,平時四五百斤的犛牛瘦得跟驢一樣,所以冬季沒有供應量。」
謝智剛此前任街道工委副書記,對畜牧產業了解甚少。援青一年,謝智剛靠著不斷調研、學習成了半個專家,也找到了破題的關鍵。在治多縣發展畜牧產業不能局限於這一畝三分地,而要發展「飛地經濟」。謝智剛暗下決心,積極聯絡青海本地的龍頭企業。他說:「要找一塊飛地,既符合3000米以上的高原特徵,又不會像玉樹一樣冬季高寒缺氧少食,既要補飼又不會成本太高,因此發展飛地經濟就可以獲得穩定的供應量。」
近期,青海海西州農牧業企業金泰實業與治多縣籤約,雙方將合作發展生態畜牧產業。這家企業在海西州烏蘭縣有一片5萬畝的草場,那裡海拔相對較低,草料充足,同時擁有大型牛舍。冬季之前,治多縣三四歲的犛牛可以運到這裡,通過飼料餵養,經過幾個月或者半年就可以掛肉,穩定供應市場。
從街道工委副書記到犛牛養殖的半個專家,謝智剛的身份實現了多重轉變。隨著援青工作深入,謝智剛逐漸找到了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之間平衡點,「既要因地制宜適度發展畜牧業產業,讓牧民過上更好的日子,也要更加注重保護生態、以草定畜。生態保護優先是發展產業的前提,更是底線和紅線。」
空氣稀薄、高寒缺氧,很多行動都變得非常艱難。治多縣政府有一座四層小樓,謝智剛的辦公室在三樓。身處高原,爬兩層樓都無法連續完成。謝智剛需要先從一側的樓梯到二樓,水平走過十幾米的二樓的走廊,從另一側樓梯爬到三樓。但他的工作從未中斷。
謝智剛積極協調原單位長辛店街道工委發動所屬各個支部為治多縣貧困戶捐款特殊黨費19萬元,為困難老人、困難學生獻愛心,同時協調長辛店鎮黨委捐款20萬元用於犛牛產業科技研發。
謝智剛對記者說:「來到治多,就是治多的幹部、治多的居民。有了這種柔情和情懷,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記者:李如意
編導: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