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不準?上海預報精度將細化到社區

2021-01-09 中國青年報

    中青在線訊(實習生 周文琦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燁捷)暴雨來襲,如何避免城市內澇?寒潮來臨,如何提前預警城市居民做好水管防凍工作?記者日前從上海市氣象局了解到,目前上海正在探索建設「精細化」氣象風險預警服務體系,天氣預報精度將細化到社區層面。

    傳統的氣象預報,往往預報的是氣溫、氣壓、溼度,而上海氣象部門正嘗試朝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轉變。

    所謂的氣象風險預警是一種新型交互式預報服務,它是在氣象災害來臨前,提前預估對城市各個方面可能產生的影響,並通過部門聯動,積極採取有針對性的防範措施,達到減災的目的。包括天氣要素預報、影響預報、風險預警和聯動響應四個核心環節。

    未來,什麼樣的天氣城區垃圾會增多?什麼樣的天氣室外水管會凍裂?什麼樣的天氣城區流浪乞討人員需要得到幫助?這些城市運行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將會通過氣象風險預警技術逐漸被預測。

    上海市氣象局副局長馮磊表示,精細化的風險預警和影響預警將在上海全市推廣,並針對各個區縣不同特點做個性化的「定製」。此外,傳統的天氣預報也會變得更加精準,過去天氣預報的空間精度是9公裡,現在已經發展到了3公裡,未來將進一步細化到社區。

相關焦點

  • 今年汛期,天氣預報真的不準嗎,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天氣預報準不準,也不能完全憑感覺判斷,要靠數據來綜合比對分析。汛期還沒過完,現在就說不準,還為時過早。但是,網友們的感覺,確實也說明,在洪水災害比較嚴重的今年,天氣預報沒有達到一部分熱心網友的期待。而其中原因,我們認為可能有以下幾點:一、大家對天氣預報的要求越來越高。
  • 上海試點天氣預報向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轉變 預報精度可細至3公裡...
    上海正探索讓氣象服務從傳統天氣預報向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轉變,3月22日,界面新聞從上海氣象部門獲悉,目前上海氣象精細化區域數值預報已經從9公裡細化至3公裡,未來還將進一步細化至1公裡。他還透露,自2015年起,上海就在楊浦區聯合民政、社區等相關部門試點開展了城市內澇風險預警服務,「通過與相關部門對接,獲取該地區的交通、房地等信息,將這些大數據導入模型進行計算,一旦出現降水偏強的天氣,模型會自主計算是否會形成內澇,並標註重點關注區域。氣象部門隨即向相關部門做出預警,提前做好應對措施。」預警模型精確度如何?
  • 天氣預報準不準?——關於概率預測
    我總覺得小時候的天氣預報比較科學,該說啥說啥,明天中到大雨三級風,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至於下不下那再說。現在可好,降水概率60%,這叫啥態度,報不準你可以說不一定,啥叫60%?那到底是下雨還是不下雨?有沒有人也這樣質疑過?
  • 北京科技報:天氣預報為什麼總'不準'?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數日前,北京突來一場冰雹,將外出採訪的記者砸了個正著,而前一天的天氣預報說次日將晴空無雲。 &nbsp&nbsp&nbsp&nbsp為什麼天氣預報會如此不準?
  • 數值預報:有效提高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精度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    GRAPES未來20年的發展規劃將著重於「風雲」衛星資料同化。    根據GRAPES的2020年至2040年發展計劃,全球同化預報系統模式水平解析度將高於5千米(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2025年目標是5千米),模式頂層將達到80千米或更高;區域水平解析度將高於1千米(2016年英國氣象局水平解析度達到1.5千米)。    要實現這一目標,數值預報模式所需要的觀測信息要同步發展。
  • 天氣預報不準?也許是故意的!
    超強颱風「飛燕」近日在日本肆虐,成為日本25年來遭遇的最強颱風,此前颱風「安比」「雲雀」「溫比亞」則罕見地接連在上海登陸。災害天氣令人們對天氣預報更為關注,但美國氣象專家道出真相:你看到的天氣預報也許並不是真實情況。
  • 中央氣象臺吐槽:「天氣預報不準」
    「害,又來騙人了……」「男人的嘴,騙人的__」「這天氣,咋能信呀?」……那麼問題來了天氣預報,到底準不準呢???官方回答來了喲~昨天中央氣象臺發微博來了這麼一句「天氣預報是不準的!」第一,首先要明確,天氣預報是不準的!嗯,不是百分百保準那種。雖然大部分時候還是靠譜的,但是你們能記住的都是不準的時候,所以,就當不準吧,僅供大家參考。第二,不管你們是從什麼平臺獲取天氣預報,一般能看到的都是基於本人地理信息的城市預報。
  •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天氣預報總是報不準呢?
    1861年8月1日,菲茨羅伊在英國《泰晤士報》很不起眼的位置,給出了全球第一份天氣預報。天氣預報從此誕生了。那麼到目前為止,經歷了一百多年天氣預報,為什麼我們還是會覺得它總是報不準呢?
  • 怎樣看天氣預報準不準
    氣象臺的同志說,其實在天氣預報的表述中,白天是指早上8點到晚上8點,氣象臺並沒「瞎報」!    這種現象並非個別。比如某地報雷陣雨,事後有市民到臺裡反映說,「就掉了幾滴雨,你們預報錯了」。然而實際上,出現打雷並伴有陣性降水就是「雷陣雨」,雷陣雨並不一定意味著大雨。    由於公眾對不同預報產品的含義理解有偏差,產生了「預報不準」的誤解。
  • 智能網格氣象預報:細化到公裡 人工智慧是核心-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
    其實雨只是沒下到你身邊。  智能網格氣象預報將會把這些變成歷史。未來,你頭上會不會有雨,什麼時候有雨,天氣預報會精細地告訴你。  按照中國氣象局的計劃,今年12月底前,我國氣象預報服務統一數據源的「一張網」網格預報業務將正式運行。
  • 中央氣象臺官方吐槽:天氣預報是不準的!
    如常刷天氣預報結果被中央氣象臺一番操作驚呆了!中央氣象臺官宣:天氣預報是不準的!當時,就把@中央氣象臺給嚇到了:來「颱風」我居然沒有預測到,這是重大失職啊!結果一查,並不是颱風……只是一種強對流天氣。根據中國天氣網統計,颱風通常在6月-9月才會「光顧」中國。但是,網友並沒有因此放過氣象臺,紛紛舉例,你家天氣預報就是不準的!於是就有了昨天上午這一幕中央氣象臺髮長文怒回:天氣預報是不準的!
  • 天氣預報能100%準確嗎
    理解:社會公眾對預報準確性的認識 老百姓理解的準確率同氣象學嚴格的準確率有一定差別。例如,預報北京局部地區有雨,雨下在北京南部,南部地區的人大部分會認為準確,但北京北部、東部的老百姓就會認為預報不準。這既有預報本身難度與準確性的問題,也有準確率評價標準以及對氣象預報空間、時間解析度精度的需求問題。
  • 張工你好,為什麼現在天氣預報經常不準,並且連小範圍的預報都不準...
    X 張工你好,為什麼現在天氣預報經常不準,並且連小範圍的預報都不準。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客觀預報不準還是主觀感受差異
    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客觀預報不準還是主觀感受差異8月12日,全北京都在等一場大雨的到來。
  • 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縱深報導)(圖)
    打電話者來自全國各地,他們的口音各異、身份不同,但抱怨的主題卻一致:天氣預報「不準」。  道是無晴卻有晴  北京幾次漏報、空報,或造成交通大癱瘓,或導致迎戰「十年不遇的暴雨」落了空  在中央氣象臺所處的北京,天氣預報「不準」的例子就有不少。
  • 天氣預報為什麼總不準
    □域外傳真 ■摘自《黃金法則》  氣象學家愛德華,利用計算機進行「數值天氣預報」的實驗
  • 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 看完就知道了
    許多人總抱怨天氣預報員是「最不靠譜的人」,說多雲卻下雨,說大雪卻沒見著雪花……那為什麼,天氣預報總讓人覺得不準呢?其實,天氣預報面對的,是一個充斥著「蝴蝶效應」的「混沌」天氣系統。也就是說,在複雜的大氣運動中,任何一點點微小的擾動,都可能引起翻天覆地的氣象變化,而誤差不可能完全避免,所以要對天氣進行百分之百的精確預測,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天氣預報所做出的各種預測,只能是一種「概率」。
  • 預報說要下雨偏偏陽光燦爛 天氣預報為何不準
    前幾天不是一直預報陰雨相間,為什麼卻陽光燦爛?這幾天的天氣預報為啥這麼不準?別著急,對於這些問題,本報記者特地請教了氣象專家,給您一一解答。另外,也告訴大家一聲,今天冷空氣就會殺到,降溫和雨水真的要來了。24.2℃,60多年同期最高溫「有多少人是走在大街上想當街脫衣服的!」「早上穿冬衣走15分鐘都出汗了啊!!」
  • 你知道為什麼我們的手機天氣預報不準嗎?
    現在大家出門之前都會習慣的看一下天氣預報,大致感知一下當天的溫度及天氣,以便出行。但是小編卻覺得天氣預報員是「最不靠譜的人」,說多雲卻下雨,說大雪卻沒見著雪花……那為什麼,天氣預報總讓人覺得不準呢?並由世界氣象部門統一處理,再統一把氣象要素分析成果分發到,全世界各個終端客戶。各地氣象相關部門根據不同高度和地面上各因素的變化規律進行分析,由專門人員分析判斷:什麼地方可能有雨、雨量大概多大、可能什麼時候發生等等。再發送給新聞媒體,由新聞媒體發布給廣大受眾。
  • 時間跨度越長,天氣預報越不準的「魔咒」怎麼破?
    時間跨度越長,天氣預報越不準的「魔咒」怎麼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精準把脈氣候  本報記者 張 曄  天氣、氣候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過去每天晚上7點30分準時守在電視前收聽中央氣象臺第二天的天氣預報,到如今隨時在智慧型手機上查看未來15天的天氣情況,足以可見人們對天氣、氣候的關注。  但是,細心的人們會發現,24小時之內的天氣狀況預報結果比較準,時間越往後,預報結果越容易出現偏差,而一個月之後的天氣狀況幾乎無法準確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