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客觀預報不準還是主觀感受差異

2020-12-13 新華網客戶端

我國24小時暴雨預警準確率可達89%,但預報仍是世界級難題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有人說,沒有比夏天更讓人關注天氣預報的季節,雷電、暴雨、高溫、颱風,以及相應的城市高溫、內澇,山區泥石流、洪澇等災害,都曾無數次地在這個季節一一上演。

來自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的統計顯示,夏季是一年中自然災害較多的季節,過去4年,全國夏季預警佔全年預警46%,預警最為頻發,進入6-8月,最常見的就是雷電、暴雨、高溫預警。這些預警信息是否準確,又能否抵達每位公眾,是人們對於氣象部門的追問和期待。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

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客觀預報不準還是主觀感受差異

8月12日,全北京都在等一場大雨的到來。此前一天,中央氣象臺預報,京津冀地區將於次日迎來入汛以來最強降雨。

不過,直到8月12日中午前後,北京部分區域才出現一陣分散性降雨。網上很快熱議起來,有的調侃「龍王進京需要核酸檢測,大雨還在路上」,有的則抱怨「被天氣預報忽悠了,真不該為大雨取消事先定好的約會」。

在氣象專家看來,這場熱議背後存在一個誤讀,即氣象部門在預報這場暴雨時,就已明確主要降雨時段為中午到夜間,但有些人可能並未注意這一點。

當天一早,中國天氣網首席氣象分析師胡嘯也對此進行回應:大雨正在路上——從雷達圖上可以看到,大雨正逐漸北上影響北京。

中央氣象臺和北京市氣象局也分別給出進一步的天氣預報:此輪降雨在18時至22時最為猛烈,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將於明早結束。

事實上,對於天氣,人們在主觀感受上的確存在一定差異。胡嘯以暴雨為例,一般來說,氣象上所說的大雨、暴雨量級,指的是累計降雨量,即一天24小時的降雨量。24小時降水量大於25毫米的降水稱為大雨;24小時降水量大於等於50毫米的降水稱為暴雨。

「達到這個量了,都叫暴雨,但大家感受上會有不同,因為短時強降水和累計達到暴雨量級之間本身存在差別。」胡嘯說,發生短時強降水時,可能幾分鐘內雨很大,但累計降雨量不一定達到很大量級,甚至都達不到大雨量級,也就稱不上是暴雨。

相應地,有時候大雨或暴雨,雨下得比較平緩,累計雨量大,但公眾感受不深,甚至有人會認為自己遇到了「假的暴雨」。

不只是暴雨,對於高溫,有時候人們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誤解」。

每到夏天,有時就會聽到類似的疑問:大熱天,感覺地表溫度都能攤雞蛋了,為啥天氣預報才報30℃?走在大街上,為啥身上感到的溫度,明顯比氣象部門公布的實況溫度要高?

要回答這些問題,還要從體感溫度和預報溫度這對「雙胞胎」說起。預報溫度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而研究表明,夏季中午至午後,地面與兩米高處,溫度差可超10℃,這就造成了體感溫度和預報溫度之間的差異。

更為重要的是,體感溫度除了受預報溫度的影響,還受到溼度、風速和輻射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氣象局專家以風速為例,一定的風速會讓人感到空氣流動,身體散發出的熱量被吹離體表,即使溫度較高,也會感覺比較乾爽。

從這個角度來說,「預報溫度」,只是影響體感溫度4項因素之一。公眾單憑預報溫度來判斷個人感受,就會因此產生「科學的誤會」。

為何極端降水預報是全球科學難題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多位氣象專家反覆提到,儘管公眾對天氣預報有一定的誤讀,但必須承認的是,天氣預報的準確率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間。這其中,暴雨預報更是世界級難題。

有人說,下一場雨,就好像從天上往地上潑一盆水。預報員可以預測大致的水量,也能預測大概哪些地面會被水打溼,但水不會均勻地落在地面上,有些地方打溼的面積大,有些地方水落下的比較少,要預知地面上每個點被打溼的程度,難度很大。

中央氣象臺強天氣預報中心副主任藍渝說,就暴雨而言,它是不同時間尺度、不同空間尺度影響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不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範圍內,對與暴雨有關的各方麵條件和資料進行全面和綜合分析,很難得出正確的預報結論。

他以常規高空觀測系統為例,目前該系統所提供的有關暴雨的觀測資料和信息主要是針對天氣尺度的,而對直接造成暴雨的中小尺度觀測並不充分,甚至十分缺乏。

「這就好比用網捕魚,網眼太大,小尺度的天氣系統難免會成為漏網之魚。」藍渝說,所以暴雨預報中,常會出現「局地」這一名詞,正是因為以目前的預報能力,往往只能提前預報局地強天氣可能出現的範圍,還不能提前預知其發生的準確位置。

藍渝說,從整個世界來看,暴雨預測的準確率也一直不高,屬於世界性難題。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陳濤也表示,天有不測風雲,各類天氣有不同的「可預報性」。極端降水預報是全球共同面對的科學難題,我國的暴雨預報準確率目前與世界強國處於同一水平。氣象部門會根據天氣變化趨勢,持續滾動更新,及時發布預報預警。

他所提及的滾動預報,顧名思義,就是不斷更新的天氣預報。中央氣象臺正研級高工符嬌蘭說,天氣預報員以數值預報為基礎,再綜合運用各種信息分析,最後得出預報結論。

這並不意味著,預報員可以在一兩天前「隨便報一下」,然後全憑災害天氣來臨前再進行更新。滾動預報的關注重點包括那些中小尺度的災害天氣,這些天氣系統「船小好調頭」,「變臉係數」高,發展趨勢難以提前準確把握。

符嬌蘭因此提醒,公眾應多關注滾動預報,即不斷更新的天氣預報。因為大氣環流形勢每天都在調整,天氣系統時刻發生著變化,所以,預報員就需要用最新觀測資料和數值模式結論製作出預報產品,再進行訂正,最終給出「在此刻更新的天氣預報」。

距離「十報十準」還有多遠

那麼,我國天氣預報現有的水平究竟如何?符嬌蘭說,隨著預報技術的不斷進步,預報準確率和時效上均在不斷提升。基本上,提前3天左右可以較準確地預報出強降水落區和強度,目前我國24小時暴雨預警準確率可達89%。

據她介紹,目前我國使用的數值模式時空解析度越來越高,對強降雨的時間和空間精細分布特點預報越來越準確。同時,中央臺研發的精細化智能網格降水預報的精度空間解析度可以達到5公裡解析度、時間間隔為逐小時,同時還能根據實況進行滾動更新,不斷提高降水預報準確率。

數值模式,一個讓人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詞。今年年初,85歲高齡的曾慶存獲得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位大家的一個重要貢獻,就在數值天氣預報領域。他首創了「半隱式差分法」,成功實現原始方程數值天氣預報,這一工作成為數值天氣預報發展的裡程碑。

數值天氣預報還被世界氣象組織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技和社會進步之一,《自然》雜誌盛讚數值天氣預報的發展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全球天氣預報可與模擬人類大腦和早期宇宙的演變相媲美」。

曾慶存曾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說,如今的氣象監測,已從單純的「站點監測」變為包含氣象衛星遙感的全球監測,氣象預測,也已從經驗預報發展到數值天氣預報。

據他透露,國際上天氣預報的有效性已從早期的1-3天,提高到5-7天。目前的3天預報,在全球範圍可以達到70%至80%的準確度,如果是一定區域,比如我國華南地區的3天預報,準確度能高於80%。

這其中,颱風預報的改善效果最為明顯。

據中央氣象臺專家介紹,近年來,多個颱風的24小時預報登陸點和實際登陸點相差50公裡左右,颱風半徑是1000公裡,看相對值的話,50公裡已經是很小的誤差範圍。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說,數值天氣預報是「國之重器」,我國近年來大力研發的GRAPES全球數值預報體系,在同臺競技中表現越來越出色。2017年,中國氣象局被世界氣象組織正式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成為全球9個世界氣象中心之一,擁有自主研發的GRAPES數值預報體系是最重要因素。

據他介紹,現在和1998年相比,我國綜合氣象觀測、數值預報、預報平臺的科技支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數值天氣預報的基礎上,預報員再根據自己的經驗作出判斷,加以訂正,就形成了公眾獲得的預報預警信息。

曾慶存面對這些進步依然十分冷靜,他說,天氣預報達到「十報九準」甚至「十報十準」,目前來說不大可能,「天氣有偶然性,它不在人工實驗室裡,也不被人為控制,是預報總會有偏差。」

這是人類必須要面對的現實:敬畏自然的力量,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應對「不測風雲」。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相關焦點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2020-08-26 18: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天氣預報總是報不準呢?
    1861年8月1日,菲茨羅伊在英國《泰晤士報》很不起眼的位置,給出了全球第一份天氣預報。天氣預報從此誕生了。那麼到目前為止,經歷了一百多年天氣預報,為什麼我們還是會覺得它總是報不準呢?
  • 說好的多雲卻是豔陽天 天氣預報為啥有時會不準?
    然而,也有市民反映,接連兩三天都預報柳州市區多雲,局部有陣雨,氣溫25~34℃,但從早盼到晚也未盼到一滴雨落下,多雲變成了大太陽,最高溫度更是超出了預期。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老天爺「無雨」市民盼天氣預報「失靈」最近三天,儘管柳州市氣象臺提前發布了高溫黃色預警信號,提醒市民會出現35℃以上的高溫天氣。但無論是朋友見面打招呼,還是微信朋友圈裡,都被「太熱了」「恨不得鑽進冰箱」等抱怨聲、調侃聲充斥。「昨天預報的陣雨又被『局部』了。」
  • 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縱深報導)(圖)
    打電話者來自全國各地,他們的口音各異、身份不同,但抱怨的主題卻一致:天氣預報「不準」。  道是無晴卻有晴  北京幾次漏報、空報,或造成交通大癱瘓,或導致迎戰「十年不遇的暴雨」落了空  在中央氣象臺所處的北京,天氣預報「不準」的例子就有不少。
  • 天氣預報不準?也許是故意的!
    所以在預報氣溫的時候,28°C會比29°C更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據此諾克羅斯認為,天氣預報裡的溫度就應該以偶數或5結尾。這種說法猛一看起來無疑有胡編亂造之嫌,顯得很不嚴肅很不科學,但仔細想來也並不是沒有道理。  事實上,不管是測量系統還是分析系統,本身都會存在一定誤差,往往會達到0.5°C以上。
  • 中央氣象臺吐槽:「天氣預報不準」
    雖然大部分時候還是靠譜的但是你們能記住的都是不準的時候所以,就當不準吧僅供大家參考#萌臺科普時間# 受昨天事件的影響,再和你們多嘮嘮如何正確使用和獲取天氣預報的事情第一,首先要明確,天氣預報是不準的!嗯,不是百分百保準那種。雖然大部分時候還是靠譜的,但是你們能記住的都是不準的時候,所以,就當不準吧,僅供大家參考。第二,不管你們是從什麼平臺獲取天氣預報,一般能看到的都是基於本人地理信息的城市預報。
  • 天氣預報為什麼總不準
    □域外傳真 ■摘自《黃金法則》  氣象學家愛德華,利用計算機進行「數值天氣預報」的實驗
  • 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看看背後的原因你會理解的!
    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看看背後的原因你會理解的!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天空,為了展現科技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今天我們來說一說模型,但是今天要講的這個模型並不是我們平時見到的模型,而是天氣模型,我們會知道很多種現象,比如天氣就算是精心設計的模型,也沒法得到準確的結果,這是複雜性科學的一個特徵。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這個問題簡單回答就是因為天氣預報模型實在太複雜了,對微小變動太敏感,沒有辦法準確預報,而且日常生活中預報準確的時候往往又被我們忽略,所以最終留下了一個天氣預報老是遇到不準的印象。
  • 天氣預報背後的秘密
    天氣影響著人們生活的諸多方面。從古至今,有諸多如「諸葛亮巧借東風」之類的典故,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利用天氣的步伐。天氣預報的出現,給人類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方便,那些看似簡單的預報,實際上是複雜而尖端的現代科技的結晶。那麼天氣預報為什麼能預報天氣呢?其背後又隱藏著哪些高科技呢?
  • 中央氣象臺官方吐槽:天氣預報是不準的!
    如常刷天氣預報結果被中央氣象臺一番操作驚呆了!中央氣象臺官宣:天氣預報是不準的!於是就有了昨天上午這一幕中央氣象臺髮長文怒回:天氣預報是不準的!原文如下:第一,首先要明確,天氣預報是不準的!嗯,不是百分百保準那種。雖然大部分時候還是靠譜的,但是你們能記住的都是不準的時候,所以,就當不準吧,僅供大家參考。第二,不管你們是從什麼平臺獲取天氣預報,一般能看到的都是基於地理信息的城市預報。
  • 天氣預報難在哪兒
    做出準確的天氣預報究竟難在哪兒?  對大氣自身活動的隨機性難以準確把握  大氣科學界普遍認同,內在隨機性使得人們對於未來大氣運動的描述不可能做到精雕細刻。在隨機性的多重影響下,氣象預測的結果,往往是一系列預測結果的「集合」。無論是經驗預報還是數值預報,千百年來,人類預報天氣、預測氣候,本質上就是在尋找這一「集合」中發生概率最大的值,即「最佳結果」。
  • 張工你好,為什麼現在天氣預報經常不準,並且連小範圍的預報都不準...
    ,並且連小範圍的預報都不準。第一,範圍越小,預報難度越大。以前我們一個城市就只有幾個觀測站,這幾個測站的氣象數據就被用來代表整個城市,我們的預報也是一樣的,預報範圍比較大,比較粗糙。現在隨著我們觀測網絡的建設和數值預報模式性能的提高,我們已經可以越來越精細的作出預報,但要做出很小範圍地點的精確預報,目前難度還是很大的。第二,小範圍出現的往往是對流性天氣,局地性強,預報難度大。
  • 怎樣看天氣預報準不準
    氣象臺的同志說,其實在天氣預報的表述中,白天是指早上8點到晚上8點,氣象臺並沒「瞎報」!    這種現象並非個別。比如某地報雷陣雨,事後有市民到臺裡反映說,「就掉了幾滴雨,你們預報錯了」。然而實際上,出現打雷並伴有陣性降水就是「雷陣雨」,雷陣雨並不一定意味著大雨。    由於公眾對不同預報產品的含義理解有偏差,產生了「預報不準」的誤解。
  • 天氣預報到底準不準?氣象專家有話說
    想要正確應對變化莫測的天氣,少不了要關注天氣預報。但人們常常會發現,好像自己感受到的氣溫,和氣象局對外公布的數據不一樣。  難道,是天氣預報真的不準嗎?  「當然不是!」貴陽市氣象臺正研級高工姚正蘭告訴記者,市民會覺得數據有所偏差,完全是因為客觀因素造成的。5月7日,天眼新聞記者來到貴陽市氣象局地面觀測場,看到了「天氣預報」的真容。
  • 被吐槽的天氣預報 短期天氣預報準確率80%?
    但凡天氣預報不準,預報員和氣象狗一塊兒掉坑。   那麼,是天氣預報不靠譜麼?   (張文華/文)   短期天氣預報準確率80%?   每一天,每一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天氣。   你可以不關心政治,不關心時尚,不關心美食,但你能不關心天氣麼?
  • 四問天氣預報準確率:能否對預報失誤多些寬容與理解?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科學系教授張慶紅稱,構成「原料」的氣象觀測數據,由於觀測儀器的誤差可能導致數據不準確;將觀測數據放入預報模式這個「加工廠」進行計算時,要用差分的方法,這也會引起計算的誤差;最後進行「產品檢測包裝」的是預報員,但預報員還有人工分析在裡面,也不能做到完全客觀。  「我認為,要客觀看待天氣預報的準與不準。」黑龍江北安市趙光農場副場長蘇興俊說。
  • 北京科技報:天氣預報為什麼總'不準'?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你是否遭遇過這樣的情況,是否因為天氣預報不準而影響生活?&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
  • 【宜蘭天氣】宜蘭今天天氣預報,今天,今天天氣,7天,15天天氣預報...
    16-40天預報屬於客觀預報產品,反映的是未來天氣變化趨勢、請隨時關注最新預報..... 16-40天預報數據來源於國家氣候中心,是根據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客觀預報系統加工而成,未經預報員主觀訂正,反應未來一段時間內天氣變化趨勢,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供公眾參考,欲知更加準確的天氣預報需隨時關注短期天氣預報和最新預報信息更新。
  • 【酉陽天氣】酉陽今天天氣預報,今天,今天天氣,7天,15天天氣預報...
    16-40天預報屬於客觀預報產品,反映的是未來天氣變化趨勢、請隨時關注最新預報..... 16-40天預報數據來源於國家氣候中心,是根據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客觀預報系統加工而成,未經預報員主觀訂正,反應未來一段時間內天氣變化趨勢,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供公眾參考,欲知更加準確的天氣預報需隨時關注短期天氣預報和最新預報信息更新。
  • 【溮河天氣】溮河今天天氣預報,今天,今天天氣,7天,15天天氣預報...
    16-40天預報屬於客觀預報產品,反映的是未來天氣變化趨勢、請隨時關注最新預報..... 16-40天預報數據來源於國家氣候中心,是根據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客觀預報系統加工而成,未經預報員主觀訂正,反應未來一段時間內天氣變化趨勢,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供公眾參考,欲知更加準確的天氣預報需隨時關注短期天氣預報和最新預報信息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