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中午,一架航班載著9名攜程遊客飛離上海。他們大概是春節「封禁」前,最後一批飛往俄羅斯的跟團遊客。2小時後,浦東機場跟團通道關閉。攜程領隊吳小東回憶起當時的忐忑:團裡客人都問我能不能走。他們為出國準備了很久,很擔心被攔下。
機場之外,攜程客服中心迎來10倍呼入量的「巨浪時刻」。除夕夜,國家要求暫停團隊遊。隨後,各地文旅局出臺細則,將1月27日設定為最後「關門日期」。晚於1月26日下午出發的遊客,幾乎都被擋在「門」外。
相比之下,吳小東團裡的9位「包郵區」客人覺得幸運:就差那麼一點,門就要關了。
摩爾曼斯克最後一個極光團:一路喝泡騰片 測體溫到北極
最初疫情離上海還遠。但到了俄羅斯後,疫情消息擴散,氣氛開始變得微妙。很多當地酒店、飯店要求中國遊客測體溫。一些酒店退房前,會在早上9點單獨開闢一間屋子,留給中國遊客測體溫、檢查喉嚨、填寫健康表,確認健康後才能放行。
領隊吳小東雖然是個豪爽的東北爺們,卻在出發前細心地備好口罩、泡騰片。「當時就感覺疫情有些不對勁,加上俄羅斯天氣寒冷,怕客人感冒」。俄羅斯的餐廳提供熱茶。每到一家餐廳,吳小東都要求店家撤下茶,換成白開水。他把泡騰片逐一發給客人,每天服用。特殊時期,千萬別在異國他鄉感冒、咳嗽。
從莫斯科一路北上,這支「2020春節最後一個極光團」,終於到了摩爾曼斯克,看到北極光,打卡北極圈地標。「2020年開年太難了。還好看到極光,真是黑暗中的一點小確幸」一位團友感嘆。
以大年初二下午為出境遊最後「關門日期」計算,4至6天的東南亞旅遊團,一般在初七返回。這也是疫情爆發前,人們原定上班的日子。9天左右的出境長線遊,在2月4日返回。現在境外僅剩下極少數中東、北非、南美等多國連線遊,最晚會在2月8日前後回國。
他們搬了26箱口罩回國 全團忘記退稅 旅客:感覺自己參與一件大事
疫情數字在變,俄羅斯的口罩也被當地華僑、華人搶購一空,非常難買到。在攜程渠道事業部、攜程自營俄羅斯產品組、領隊管理組多方努力下,總計26箱、2.4萬個口罩從俄羅斯各地匯總到莫斯科。這批口罩若走國際物流運回中國,可能要半個月以上。特殊時期,還是「人肉快遞」靠譜。於是,吳小東帶著9名團友,提前1小時到莫斯科機場承接任務。而在30分鐘前,攜程渠道事業部才剛爭取到回國航班上的託運口罩的位置。
團隊回滬當晚,莫斯科機場堆積大量華僑華人準備運往中國的捐贈物資。成百上千個箱子,在吳導身後堆積成山,而航班承載能力有限。攜程渠道事業部提前很久聯繫國內醫院開出受贈函、捐贈人協議等全套手續,經大量疏通工作,攜程捐助的這批口罩,終於上了傳送帶。
登機回國當天,莫斯科下雪,氣溫只有零下4℃。口罩箱子上的封條被雪水打溼,團友跑到便利店,自費買膠帶封好。每箱口罩900多個,非常沉重。團友自發分組:老人照顧孩子、看行李,男團友搬箱子,女團友貼封條。
疫情之下,身在海外的中國人擰成一股繩。聽到這26箱口罩即將捐給湖北、上海、河南、四川等地醫院,團友們非常興奮,感覺「在參與一件大事」。全團從老人到孩子,竟沒有一句怨言。
全部9名團友像經歷完一場洗禮。一名男團友說:「出力搬口罩,給前線幫點忙。口罩全部捐給各大醫院。」另一位團友表示「中國加油,武漢加油」。全團忙到忘記退稅,換回疫情下的獨家記憶。
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唐小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