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MW對新車的命名體系裡,「新」代表改款車型,「全新」意味著換代車型,而這兩年出現在2系旅行車上的「創新」,指的是此前沒有過、且第一次出現的新車。對於BMW來說,M的科技是「創新」一詞出現頻率較多的地方 ,這是BMW追求極致的根本。
1972年,M系車型的鼻祖BMW 3.0 CSL誕生。CSL做為當時M的開山之作,稱霸了各種國際房車賽事的冠軍長達十年之久。由門檻高的賽車延伸出面向普通駕駛者的高性能車如今已經成為車迷們心中的經典。而BMW M對於技術的不斷創新和進步是其得以發展強盛的最大動力。
BMW M對於高科技的研發運用算是其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7擋順序換擋手動變速(SMG)、M Power發動機,緊接著,我們還能看到M車型完全是獨立研製的,最多達80%的零部件為M專屬或者重新開發與設計,無可挑剔的50:50的前後軸車身重量比,碳纖維輕量化材質,不單純追求大馬力的高效動力……這些創新科技,吳佩頻道都曾有過專門的介紹,在這裡就不加贅述了,而這次我們想一起來探討的是,BMW M工程師們的極致追求能否將M推向極限運動的範疇?
做任何一件事,想要做到極限必然是要試探潛力的,於是你可以看到設立在紐博格林北環賽道邊上的M部門測試中心,但試探並不意味著是絕對的挖掘和釋放。M車型之所以能從生產線下來,是因為工程師們重在把握一個度,這大概就能將極致和極限區別開來了。類似的觀點吳佩也曾撰文:BMW M的New Balance,他指出:工程師的極致不單是要讓M能漂移、能下場,還要用機械造就寬容度,給M留出一個基本的寶馬屬性。延展是雙向的,M向右延展的同時,也向左延展。
換個角度來講,極限運動必然是小眾的,跳傘、蹦極、攀山,我們經常能看到的運動達人對於極限的挑戰,但這未必是集群玩耍,而在我親身經歷了一場BMW M駕控體驗日後,再次佐證:M是BMW義無反顧的極致運動。
今年是BMW M駕控體驗日的第七個年頭,成為推廣M賽車文化、展現M創新科技和分享M駕駛樂趣的重要平臺,正是BMW M這樣接地氣的一面,才有我們對汽車運動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而這普及的範圍,不再只局限於資深車手和專業車迷。
BMW M駕控體驗日每年主打的明星產品都不一樣,今年的重點放在全新M2身上,同場的還有為紀念賽道傳奇BMW M3誕生30周年,專為中國推出的BMW M3與BMW M4競速限量版車型,以及BMW M運動性能(M Performance)車型。
M車型在高性能領域已經完成了細分,以BMW M車型、BMW M運動性能(M Performance)車型和BMW M運動套件車型,三層架構來滿足不同消費者對於M的渴求,這是忠於運動駕駛樂趣的車迷的福,也是BMW創新與動感的品牌價值的利。
BMW M駕控體驗日活動現場根據M各款車型的突出性能設計了不同的體驗環節,例如:
全新BMW M2雙門轎跑車在「激擎迴旋」金卡納挑戰中,用靈敏的轉向和完美的平衡,散發出遊刃鋒芒的靈動
「迷你賽道中」中,挑戰者駕駛著BMW M3和BMW M4不斷超越各類彎道極限。
在經典的「賽道計程車」環節,挑戰者與專業車手共同駕馭BMW M5、新BMW M6以及重量級悍將新BM
BMW M工程師們大可將賽場作為M的主場地,肆無忌憚地造純種高性能車,以表達其極限的一面,但是你卻能發現每一代M3依然有強烈的房車屬性,高轉速發動機+快變速箱+操控樂趣的格局, 這決定了M能接納絕大多數駕駛者,從車手,到愛好駕駛的車迷,再到吸引前來學習駕駛技巧的車主。極限運動滿足的是一時的需要,而像M3、M4依然留下的是3系和4系的實用性,這一點是不少車主願意為M買單的加分項。最後哪一款M,是你願意免試下單的?
本文為「吳佩頻道」原創,作者: 李創澤。
吳佩頻道:由車評人吳佩創立,和他的朋友們一起,專為深度懂車、玩車人群、意見領袖打造的一個高端受眾品牌。
產品建議及投訴請聯繫:shoujibaidu@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