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林子人1
繼杭州天目裡店之後,日本蔦屋書店的第二家中國大陸門店將於今日在上海開幕。這家蔦屋書店坐落於有近百年歷史的上生·新所(Columbia Circle),它位於有「上海第一花園馬路」盛名的新華路歷史風貌區,園區由萬科改造更新後在2018年重新開放,形成了集辦公、娛樂、生活、文化等多重功能業態於一體的國際化文化藝術生活圈。
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選址在園區內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Columbia Country Club)。這座具有濃鬱西班牙建築風格的歷史保護建築建成於1924年,由美國建築師艾略特·哈沙德設計,曾為在滬美國僑民的社交休閒場所,1952年後還曾作為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和員工活動場所使用。該建築的舊稱縮寫恰好和蔦屋書店的母公司文化便利俱樂部(Culture Convenience Club)的縮寫一致(在一樓東西兩側的壁爐上還能看到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的「CCC」徽章),仿佛冥冥之中自有緣分。
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外觀 圖片來源: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
據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店長松尾祥平介紹,為了尊重和保護歷史建築,書店的整體設計理念是「和諧和對比」,在老建築的基礎之上做全新的設計。書店以「美育」為整體概念,旨在打造一處能培養感性的「美學樂園」和「精神棲居地」。「上海是一座現代化的、什麼都有的城市,」松尾說,「上海居民需要的空間是能夠激發靈感和創意的空間,因此我們想打造一個磨練感性的場所。」
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共兩層樓。一樓以「磨練知性」為主題,以人文社科、文學和生活方式類書籍、雜誌、文具雜貨為主。一樓空間完整保留原建築的壁爐、螺旋形狀的柯林斯柱、地板、窗戶、樓梯、天花線腳和其他特色裝飾。為了契合原建築的圓拱形窗洞,在書架的設計上採用了拱形元素,走廊天花板則遵循「修舊如舊」原則,刻意模仿出斑駁古舊的質感。在的「人文自然」和「假日」圖書區,幾根標誌性的柯林斯柱被圍上了玻璃,玻璃上貼出了建築歷史、上海民國時期的地圖等介紹性圖文,營造出一種「歷史博物館」的氛圍。
一樓走廊的科林斯柱細節 攝影:林子人
一樓場館內被玻璃圍起來的科林斯柱 攝影:林子人
玻璃上貼出了建築歷史、上海民國時期的地圖等介紹性圖文,營造出一種「歷史博物館」的氛圍。攝影:林子人
二樓的主題為「收穫感性」,展示設計、時尚、建築、美術、攝影、大型書籍和工藝品。在空間設計上二樓更明亮現代。店內咖啡和酒吧區分別位於一樓和二樓。在一樓咖啡區外擺位周邊,樹木鬱鬱蔥蔥,讓人置身園區綠色自然的環抱之中。而在二樓的觀景露臺,可以一邊享受戶外風景,一邊享用美食美酒。
一樓咖啡區 攝影:林子人
開設於2011年12月的代官山蔦屋書店曾被《世界最美的書店》一書作者清水玲奈選為「全世界最美的20家書店」之一,也成為了許多遊客在東京一定會去「打卡」地標。中國目前所開的兩家蔦屋書店按照書店方的介紹是打造「生活方式提案型書店」——它有高級的概念,足夠上鏡,讓人願意前來「打卡」。
近年來「打造生活方式」實際上是包括書店在內的很多零售店積極擁抱的概念,單論書店的話,它的意思是在書之外提供更多的「附加值」。蔦屋書店的特別之處是提出「生活提案」的概念,店員(即「生活提案顧問」)能向顧客進行「提案」,在和顧客的交流中「提案最佳的生活方式」,而書,只是構建生活方式的其中一個環節。於是我們可以在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看到藝術展、日本手工藝品、全球限量文創、原創周邊,正式開業後還能在這裡喝咖啡、享用美酒、聽講座……據《第一財經》報導,和「賣書」相比,蔦屋書店更看重的是它打造的品牌形象是否吸引人。「當這個品牌成熟時,人們並不需要感受這間書店實際上選了什麼書,提供了什麼服務。只要他們看到『蔦屋書店』這個四字招牌,就會自願走進去,喝杯咖啡或者拍張照。」
蔦屋書店原創商品展區 攝影:林子人
二樓的工藝品區陳列了由和服織物做成的文創產品 攝影:林子人
攝影:林子人
中國藝術家許靜為書店開幕帶來主題為「凝」的書法展 攝影:林子人
日本藝術家名和晃平的雕塑作品「王座」(Throne),據了解銀座蔦屋書店也有一尊同樣的雕塑 攝影:林子人
但無論如何,圖書的選擇和陳列依然是一家書店的根基。一位去過代官山蔦屋書店的讀者告訴界面文化,代官山蔦屋書店美則美矣,但因為自己看不懂日文書,也只能草草逛一遍就離開了。那麼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的圖書選擇如何?據生活提案顧問鄧莉向界面文化介紹,全店11位提案顧問中有六位負責圖書提案,他們當中既有在出版社、書店有多年工作經驗的資深從業者,也有剛畢業的新人。就店內的中文圖書陳列而言,可以看出提案顧問了解國內出版行業的動態,亦敏感地體察到社會熱點問題。而在外文書(特別是藝術、設計類書籍)的選擇和陳列上,鄧莉表示更多參考日方的經驗。
在社科書架上,讀者能在「傳染病與社會」「風險社會」「銀髮社會」「異鄉人」「女性與性別論」「教育」「消費主義」等主題下瀏覽相關書籍;中國文學書架則在以知名作家為單位陳列的同時,展示今年國內討論度較高的年輕作家的作品。一位此前曾在其他書店工作的提案顧問表示,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在圖書的選擇上更貼近人的生活,更看重讀者想看什麼,關注如何讓讀者在書架上能看到日常生活中感興趣的話題。為此,社科書架特別增設了「傳染病與社會」和「風險社會」單元。
在社科書架上,讀者能在「傳染病與社會」「風險社會」「銀髮社會」「異鄉人」「女性與性別論」「教育」「消費主義」等主題下瀏覽相關書籍。攝影:林子人
中國文學書架在以知名作家為單位陳列的同時,展示今年國內討論度較高的年輕作家的作品。攝影:林子人
歷史圖書區位於一樓場館的中心——十字形過道的東西兩頭是壁爐,南北通向的是書店的進出口,它於是有了一個詩意的名字「歷史的十字路口」。歷史圖書區面對面的兩個書架分別是中國史和世界史,大致以史論、年代史或國家史、專門史的次序從左到右排列,營造出某種歷史和時空交錯的感覺。壁爐兩側的落地展櫃亦有特殊主題,靠近假日圖書區的東面壁爐主題是「疆域」,精選了介紹全球各地風土人情的書籍;靠近人文自然圖書區的西面壁爐主題是「觀念」,精選政治、哲學、社會領域的重點書籍。兩者呈現出「廣度」和「深度」的對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月一換的主題展臺。目前共有三個主題展臺,包括配合書店開幕的「1924」「城市美學踐行者」和紀念回顧過去一年去世人物、社會熱點的「2020」。
書店一樓中央區「歷史的十字路口」圖片來源: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
《第一財經》指出,鑑於中國消費者更傾向於在電商平臺購買折扣更多的圖書,蔦屋書店在中國可能會面臨比在日本更加激烈的競爭。「書店不賺錢」實際上早已是行業共識,也正是因為如此各家書店才如此強調「生活方式」或「複合文化空間」。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是否能超越「遊客打卡地」的意義,成為真正融入本地居民文化生活的場所,某種程度上取決於有多少讀者願意時不時來這裡逛逛,邂逅發現新書。而這就要看生活提案顧問的「提案力」是否能夠一直滿足讀者的期待了。
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正式開業後入店實行預約制,預約通道於12月21日下午開通,可從蔦屋書店微信小程序和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微信公眾號進行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