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通過保護古建築、植入多元文化業態、暢通出遊方式,打造古城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模式
入城即入景 旅遊即生活
東南網8月2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李向娟 王敏霞 何金)泉州被譽為「千年海絲、千年古城」,文化遺產豐富——擁有世界級「非遺」名錄4個,國家級34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4處,還有上百個省級以上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今年,泉州古城文化生態旅遊度假區又獲評省級旅遊度假區。
如何更好地保護泉州古城、活化古城?連日來,記者深入泉州城區探尋。
在保護中利用,古城更亮麗
「這裡的傳統文化遺蹟豐富,我帶小朋友來就是為了感受濃濃的文化氛圍。」前幾天,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泉州府文廟大成殿,來自浙江溫州的蔡東明先生說,他們一家自駕來到泉州,對這裡的古建築產生了濃厚興趣。
泉州古城區以及周邊的晉江、石獅、南安等縣市一帶,有著各類獨具閩南特色的古建築和古遺蹟,構成了泉州這座古城的獨特魅力。
泉州古建築類型多樣、布局富於變化。從建築結構看,有「宮殿式」大厝、手巾寮、石築民居、幹欄式建築、洋樓和騎樓等;從建築功能看,有民居建築和宗教建築等;從建築用材看,有石樓、土樓、蠔殼厝、紅磚建築等等。
為保護古建築和古遺蹟,泉州從地方立法上發力,出臺《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條例》,還陸續制定中山路騎樓建築、內溝河保護條例,目前正在起草歷史文化名城、華僑歷史遺存保護法規。對669幢歷史建築和風貌建築,逐一登記建檔,掛牌保護,分批修繕。
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和加大投入下,近年來,泉州的府文廟、東西塔、六勝塔等古建築和古遺蹟,得到較好修繕和保護。
今年,泉州市還將啟動街巷提升工程,分期、分批對29條分布在西街—中山路片區的古城背街小巷進行綜合提升。其中,文化類街巷蘊含較多傳統文化資源,生活類街巷以居民生活為主。目前各項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植入文化業態,古城更有味
廟宇古物之間,俯拾即是生活。踩著石板路行走在金魚巷,體驗老泉州的生活日常,成為很多來泉州的遊客難忘的記憶。
金魚巷是泉州首個古城背街小巷「微改造」項目,2018年5月舊貌換新顏後全新呈現。這條長271米的小巷,鐫刻著古城不同時期的歷史記憶:清朝進士故居直觀展示著閩南紅磚古厝的流光溢彩,人民電影院舊址讓人想起難忘的流金歲月……保留不同歷史階段的空間,展示原居民原真生活狀態,是金魚巷改造的核心要義。這也是近年來泉州古城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模式實踐的一個縮影。
除了體驗當地的活態文化,來到金魚巷的人還能感受時尚和藝術的氣息。比如,在位於金魚巷41號的德蘭·書咖啡文化學院,不僅可以品嘗精品咖啡,還可參加精品咖啡分享會、手衝咖啡公益課堂等等。
一直以「慢生活」「原生態」為文化深度遊標籤的泉州古城,正在通過引入多元的業態,保護並延續著古城可貴的煙火氣。
泉州府文廟管委會主任何振良告訴記者,近年來,府文廟與泉州教育、文化等單位合作,開設國學講堂,定期邀請國內外國學大師前來開講;每年舉辦祭孔典禮,讓泉州中小學生參與進來,提升傳統文化對泉州教育的影響力。
文創店、民宿、書店、美術館以及很多文藝或有趣的小店,吸引了很多天南海北的年輕人來這裡創業、生活。
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表示,今後,泉州市將注重文化IP打造與旅遊產品、度假內容結合,挖掘在地文化內涵,打造自身的立體化IP體系,包括文化活動品牌、古城慢生活品牌等,形成內核吸引力,並加強相關服務設施建設,打造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泉州樣本」。
複合交通助力,古城更便捷
悠遊泉州古城,眾多的古老街巷是絕佳去處。
縱橫交錯的老街巷,傳承著千年歷史文脈,較完好地保留了泉州古城的格局風貌。
如何讓遊客近距離感受古城韻味?泉州市有關領導告訴記者,近年來,泉州市不斷完善市政、綠化、交通、消防等設施配套,方便遊客。其中,打造「小紅」「小白」「小黃」等多彩複合交通體系,受到市民和遊客熱捧。
「哇,搭乘『小紅』遊老街巷,真有趣!」遊客林小姐體驗了泉州古城公共三輪車「小紅」的復古交通方式後讚不絕口,「從市區西街的遊客服務中心出發,穿過舊館驛、古榕巷、許厝埕、金魚巷、府文廟廣場等路段,一路遊一路賞,收穫滿滿。」
「泉州的古街巷,多數窄而小,騎行公共三輪車『小紅』和公共自行車『小黃』比較方便,可以近距離一睹老城芳容。」泉州公交集團溫陵分公司經理陳志東告訴記者。
陳志東說,公共三輪車「小紅」,採用的是定點、不定線、巡遊、招手即停的運營模式,運行區範圍為泉州市區古城,深受遊客青睞。此外,還投入了130輛小型的純電觀光巴士「小白」,隨叫隨停。多彩複合交通體系串起了古城的大小景點,更加方便遊客觸摸老街巷背後的文化底蘊。
如今,泉州這座「古早味」的古城,正散發時尚和藝術的現代氣息,便捷通達的出行吸引八方來客前來品味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