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打造古城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模式

2020-12-25 福州新聞網

  泉州通過保護古建築、植入多元文化業態、暢通出遊方式,打造古城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模式

  入城即入景 旅遊即生活

  東南網8月2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李向娟 王敏霞 何金)泉州被譽為「千年海絲、千年古城」,文化遺產豐富——擁有世界級「非遺」名錄4個,國家級34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4處,還有上百個省級以上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今年,泉州古城文化生態旅遊度假區又獲評省級旅遊度假區。

  如何更好地保護泉州古城、活化古城?連日來,記者深入泉州城區探尋。

  在保護中利用,古城更亮麗

  「這裡的傳統文化遺蹟豐富,我帶小朋友來就是為了感受濃濃的文化氛圍。」前幾天,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泉州府文廟大成殿,來自浙江溫州的蔡東明先生說,他們一家自駕來到泉州,對這裡的古建築產生了濃厚興趣。

  泉州古城區以及周邊的晉江、石獅、南安等縣市一帶,有著各類獨具閩南特色的古建築和古遺蹟,構成了泉州這座古城的獨特魅力。

  泉州古建築類型多樣、布局富於變化。從建築結構看,有「宮殿式」大厝、手巾寮、石築民居、幹欄式建築、洋樓和騎樓等;從建築功能看,有民居建築和宗教建築等;從建築用材看,有石樓、土樓、蠔殼厝、紅磚建築等等。

  為保護古建築和古遺蹟,泉州從地方立法上發力,出臺《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條例》,還陸續制定中山路騎樓建築、內溝河保護條例,目前正在起草歷史文化名城、華僑歷史遺存保護法規。對669幢歷史建築和風貌建築,逐一登記建檔,掛牌保護,分批修繕。

  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和加大投入下,近年來,泉州的府文廟、東西塔、六勝塔等古建築和古遺蹟,得到較好修繕和保護。

  今年,泉州市還將啟動街巷提升工程,分期、分批對29條分布在西街—中山路片區的古城背街小巷進行綜合提升。其中,文化類街巷蘊含較多傳統文化資源,生活類街巷以居民生活為主。目前各項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植入文化業態,古城更有味

  廟宇古物之間,俯拾即是生活。踩著石板路行走在金魚巷,體驗老泉州的生活日常,成為很多來泉州的遊客難忘的記憶。

  金魚巷是泉州首個古城背街小巷「微改造」項目,2018年5月舊貌換新顏後全新呈現。這條長271米的小巷,鐫刻著古城不同時期的歷史記憶:清朝進士故居直觀展示著閩南紅磚古厝的流光溢彩,人民電影院舊址讓人想起難忘的流金歲月……保留不同歷史階段的空間,展示原居民原真生活狀態,是金魚巷改造的核心要義。這也是近年來泉州古城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模式實踐的一個縮影。

  除了體驗當地的活態文化,來到金魚巷的人還能感受時尚和藝術的氣息。比如,在位於金魚巷41號的德蘭·書咖啡文化學院,不僅可以品嘗精品咖啡,還可參加精品咖啡分享會、手衝咖啡公益課堂等等。

  一直以「慢生活」「原生態」為文化深度遊標籤的泉州古城,正在通過引入多元的業態,保護並延續著古城可貴的煙火氣。

  泉州府文廟管委會主任何振良告訴記者,近年來,府文廟與泉州教育、文化等單位合作,開設國學講堂,定期邀請國內外國學大師前來開講;每年舉辦祭孔典禮,讓泉州中小學生參與進來,提升傳統文化對泉州教育的影響力。

  文創店、民宿、書店、美術館以及很多文藝或有趣的小店,吸引了很多天南海北的年輕人來這裡創業、生活。

  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表示,今後,泉州市將注重文化IP打造與旅遊產品、度假內容結合,挖掘在地文化內涵,打造自身的立體化IP體系,包括文化活動品牌、古城慢生活品牌等,形成內核吸引力,並加強相關服務設施建設,打造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泉州樣本」。

  複合交通助力,古城更便捷

  悠遊泉州古城,眾多的古老街巷是絕佳去處。

  縱橫交錯的老街巷,傳承著千年歷史文脈,較完好地保留了泉州古城的格局風貌。

  如何讓遊客近距離感受古城韻味?泉州市有關領導告訴記者,近年來,泉州市不斷完善市政、綠化、交通、消防等設施配套,方便遊客。其中,打造「小紅」「小白」「小黃」等多彩複合交通體系,受到市民和遊客熱捧。

  「哇,搭乘『小紅』遊老街巷,真有趣!」遊客林小姐體驗了泉州古城公共三輪車「小紅」的復古交通方式後讚不絕口,「從市區西街的遊客服務中心出發,穿過舊館驛、古榕巷、許厝埕、金魚巷、府文廟廣場等路段,一路遊一路賞,收穫滿滿。」

  「泉州的古街巷,多數窄而小,騎行公共三輪車『小紅』和公共自行車『小黃』比較方便,可以近距離一睹老城芳容。」泉州公交集團溫陵分公司經理陳志東告訴記者。

  陳志東說,公共三輪車「小紅」,採用的是定點、不定線、巡遊、招手即停的運營模式,運行區範圍為泉州市區古城,深受遊客青睞。此外,還投入了130輛小型的純電觀光巴士「小白」,隨叫隨停。多彩複合交通體系串起了古城的大小景點,更加方便遊客觸摸老街巷背後的文化底蘊。

  如今,泉州這座「古早味」的古城,正散發時尚和藝術的現代氣息,便捷通達的出行吸引八方來客前來品味古城。

相關焦點

  • 泉州古城保護:入城即入景 旅遊即生活
    泉州通過保護古建築、植入多元文化業態、暢通出遊方式,打造古城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模式入城即入景 旅遊即生活臺海網8月27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泉州被譽為「千年海絲、千年古城」,文化遺產豐富——擁有世界級「非遺」名錄4個,國家級34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4處,還有上百個省級以上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 福建省大力推動非遺區域性整體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
    目前,保護區內有雕版印刷技藝、石壁客家祭祖習俗等8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另有35項省級、177項市級非遺項目;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76名,已建立60個傳習中心(所)。  「建設『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就要把非遺項目與孕育、滋養它的環境一起保護。」專家強調,閩西客家文化生態由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及其人文環境、生態環境互相依存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 泉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豐州古城納入核心
    海都記者獲悉,和1983年版規劃相比,此次修編,將豐州古城列入古城歷史城區範圍,同時泉州市域的整體保護結構定位為「一核、兩軸、九片區」。其中,建議在泉州大橋—江濱北路立交節點新增互動匝道,以此有效緩解義全南路早晚高峰交通擁堵,內部開展車輛限行方案研究;提升交通換乘體驗品質,結合古城外圍過境環路及內部交通型道路,依需設置多個出入歷史城區交通換乘節點,通過實施轉換為慢行交通進入歷史街區,支撐古城區內部綠色出行。  二是打造公交+慢行的綠色出行模式。
  • 推窗見綠!泉州口袋公園裝著滿滿幸福~
    泉州新車站、美食街、刺桐路寶洲街口、成洲路小遊園、湖心街口、仁風新村……過去五年,泉州的口袋公園如玉珠般散落在古城新區,特別是在熙熙攘攘的古城,口袋公園的人氣持續高漲。無須走太遠,在這裡跳跳廣場舞、散散步、跟厝邊話話仙,生活在家門口就「鬧」了起來。「十三五」期間,「推窗見綠,出門進園」的美好願景,正在泉州加速鋪開。你家附近有口袋公園嗎?你喜歡什麼樣的口袋公園?
  • 又見平遙,又見古城,又見晉商
    由室外實景演出走向室內情景體驗的《又見平遙》,也是國內第一部大型情境體驗演藝項目,是山西省的文化標杆項目。《又見平遙》給平遙旅遊帶來活力,帶來變化,成為推動平遙、晉中乃至全省文化旅遊發展的動力。「《又見平遙》講述了平遙城一個票號東家抵盡家財,保回沙俄掌柜唯一血脈的故事。鏢局232名鏢師與東家同去,七年過去,老東家連同鏢師全部客死他鄉。
  • 推窗見綠!泉州口袋公園裝著滿滿幸福
    泉州新車站、美食街、刺桐路寶洲街口、成洲路小遊園、湖心街口、仁風新村……過去五年,泉州的口袋公園如玉珠般散落在古城新區,特別是在熙熙攘攘的古城,口袋公園的人氣持續高漲。無須走太遠,在這裡跳跳廣場舞、散散步、跟厝邊話話仙,生活在家門口就「鬧」了起來。「十三五」期間,「推窗見綠,出門進園」的美好願景,正在泉州加速鋪開。   你家附近有口袋公園嗎?
  • 泉州之旅 | 入城即入景,旅遊即生活
    「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鮮活古城,更是一座「有情、有義、有愛心」的有愛之城。見人、見物、見生活千年文脈,生生不息。、泉州市圖書館的投入使用讓廣大市民享受更多優質的文化發展成果,也助力我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2017年,泉州市被住建部列為第二批全國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城市,加快了泉州古城保護利用步伐,讓泉州古城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實踐取得更多實效。
  •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好的景區需見物見人見未來
    「旅遊景區不僅是自然空間和歷史遺址,也是生活空間和當代場景。好的景區一定是見物見人見未來」。戴斌在演講中表示。旅遊景區不僅是自然空間和歷史遺址,也是生活空間和當代場景。好的景區一定是見物見人見未來,而不僅是驚嘆大自然的傑作和逝去的繁華記憶。
  • 紅軍長徵粵北紀念館|見物 見人 見精神 塑造凝練感動與永恆記憶
    為進一步宣傳紅軍長徵過境廣東的光輝歷史,充分保護利用紅色軍事文化遺產,推進我省愛國主義教育和黨史軍史教育,2017年韶關市仁化縣獲中共中央辦公廳批准,承建「紅軍長徵粵北紀念館」,該項目於10月22日正式開館!
  • 泉州文旅集團 城市美好生活的運營商
    ,見人見物見生活2017年3月,泉州市被住建部列為第二批「城市雙修」試點城市,泉州古城6.41平方公裡是「城市雙修」重點區域,泉州市委、市政府力爭通過對古城的保護與提升,讓古城「留形、留神、留人」和「見人、見物、見生活」。
  • 阿克塞哈薩克族非遺傳承:見人見物見生活
    原標題:阿克塞哈薩克族非遺傳承:見人見物見生活
  • 見人見物見生活 非遺就這樣「活」下去
    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主題是「多彩非遺 美好生活」,通過非遺的保護和創新,讓人們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早在2015年11月19日,文化部(現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的項兆倫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注重三個理念,一是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的理念,二是提高中保護的理念,三是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時至今日,「見人見物見生活」這句話已經成為各地非遺保護的重要理念,浙江,作為全國非遺保護先行先試,一直努力走在全國前列的省份,在非遺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
  • 見山見水見眾生
    見山見水見眾生有一塊地方開始出現荒蕪的跡象,早上就著手準備打理一下。結果發現這是生活,心已不定,便準備啟程。春天的跡象越發的明顯,陽光在極力的喚醒這一切,20多度的春天是最適合生活的地方,可內心總是能夠接收到遠方的聲聲呼喚。像一首沁人心脾的歌,傳進了山的耳朵裡,讓這裡的人兒觸摸到了希望的感覺。有了煩躁的情緒,也就有了迫切離家的想法。積壓依舊的對自己的不滿,對生活的憧憬在這裡得到了極大的爆發。於是你看山就不是和藹可親的山,你見水就不是纏綿溫柔的水。
  • 泉州古城:顏值氣質 活韻生香
    生,是原住民、原生態生活的生生不息,是古城保護發展背景下湧現的全新活力。近年來,「見人見物見生活 留人留形留鄉愁」的保護發展理念、「低衝擊、微幹擾」的修復模式的踐行,以及古城雙修「七個一」工程的實施,留住原住民,維繫最為核心「人」的生機,也以綜合提升改造的實效,為老片區、老街巷、老水系、老空間,帶來新風景、新風潮、新人氣,造就文旅融合發展蓄勢勃發的生機。
  • 泉州「美麗古城 家園共造」社區營造競賽迎來中期匯報
    城南地保隊在青龍巷打造的牆繪現在紅了  去年,由社區幹部、專業人士和熱心人士組成的10支泉州社區營造團隊,在6.41平方公裡的古城範圍內選取街巷開展活化文化業態、提升居民對文化認同感、增強居民凝聚力等工作。
  • 人文氣息與市井氣息交織 泉州通政社區打造共治共享模式
    再過不久,這條巷子將作為泉州古城29條背街小巷綜合提升工程首批啟動的巷子,率先動工。這條全長不足200米的巷子,人文氣息與市井氣息交織,一半詩意一半煙火,將成為古城裡具有獨特生活美學的巷子。小巷裡,大幸福。得益於泉州古城的保護提升,通政社區打造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模式,為街巷居民的幸福指數持續「做加法」,通政社區已成為泉州古城高品質社區建設的生動實踐。
  • 泉州 | 周末登高去,見一見初冬山色
    收錄於話題以下文章來源於泉州文旅 ,作者文旅君 泉州文旅我們是文旅產品的締造者,我們是美好生活的運營商,我們傾盡所能,發掘海絲古城的魅力,創造行走之間的感動,或許是一道優美怡人的風景,或許是一座歲月悠長的古厝,又或許僅僅是一段簡單純粹的生活……泉州文旅,探尋海絲之美。
  • 2019海絲泉州古城徒步報名啟動 五千名額穿越古城
    中新網泉州11月2日電 (記者 孫虹)覆蓋古城200多條古巷的2019海絲泉州古城徒步活動正式啟動報名。本次徒步活動規劃人數5000人,以福建泉州古城文化為背景,透過每一條街巷、每一段歷史文化,結合泉州多元宗教文化特點,讓參賽者們在以雙腳丈量古城風貌之餘,探尋古城脈搏,感知古城風味。
  • 歸來又見金魚巷--福建頻道--人民網
    原標題:歸來又見金魚巷 五處名流宿儒的宅邸、三種閩南古早風味的美食、兩座造型獨特的天橋、一處歷史悠久的宗祠……草樹斜陽裡,最不尋常的是舊巷陌。在福建泉州這個浸潤了唐風宋韻的都市裡,稍不留神就會闖入歷史的天空和傳統的後院。
  • 人見人愛用優秀少年團 開拓少兒版AKB48模式試驗田
    公司在MCN布局上相對完整,除去被選為出道的優秀少年團7人,其它未出道的練習生也會在短視頻平臺發力,並已經積累了一定粉絲量。由此可見,優秀少年團的打造模式,是聯動偶像行業上中下遊產業鏈,並與市場趨勢緊密結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