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起玉門關,我們馬上會想到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那悲壯蒼涼的情緒,引發我們對這座古老關塞的嚮往。玉門關,又名「小方盤城」,位於敦煌城西北80公裡的戈壁灘上。我們是從敦煌市區開車前往的,道路不太好走,那是一條用車輛在沙漠戈壁中硬壓出來的路,不遠的路程走了兩個多小時。
關於玉門關名稱的由來,主流的說法是,在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內地與西域各國的交往,內地的絲綢從此地被運往西域,西方的玉石作為貿易物品在此入關,由於貿易量逐年增加,因此被命名為玉門關。它不僅是一座軍事關隘,也是絲綢之路上非常重要的一個貿易窗口。
玉門關,最早設置於漢武帝時期,通過多年爭戰終於打通河西走廊,為鞏固戰爭成果,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無阻,設置了河西四郡,同時建立「兩關」,即玉門關和陽關。作為河西走廊最西端的軍事屏障和出入境關口,並派遣重兵把守。
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目前城垣保存完好,城堡平面呈方形,目測寬度大概在30米以內,高度在10米左右,在城堡的西側有一道門,可供遊客進入遊覽。其實,城堡之內一無所有,一片荒蕪。據說,到北宋年間,大概是公元1036年,西夏佔領河西走廊之後,玉門關就從此銷聲匿跡。玉門關自西漢鼎盛時期設置以來,到北宋走向衰落,歷時1140多年。其間,關址也經歷了幾次大的變遷,至今玉門關址的確切位置依然是謎。
據有關專家從小盤城附近出土的漢簡中分析,認為玉門關的位置應當就在附近,但小方盤城只有600餘平米作為漢朝最西面的海關實在是太小了。所以玉門關的確切位置還不能肯定,目前只是把保存比較完好的小方盤城遺址暫定為玉門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有專家進一步指出:小方盤城的的地理位置、地貌、佔地面積與「玉門關」有所差異;古代設關理應選擇在人們車輛同行的地勢險要之處,小方盤城不符;古人建關必然首選長城沿線,而小方盤城與長城有一段距離;最終認為,小方盤城應該是內城,在它周圍應該有一層外城。那才是玉門關真正的位置。
非常喜歡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生動地描繪了當年軍旅戰將鎮守關城,鐵馬金戈浴血奮戰的場景,如今的玉門關早已不是當年的國門關隘,只有一座破舊殘敗的四方古堡靜靜聳立在茫茫沙海中的沙粒黃土之上。
後來我們在嘉峪關的懸臂長城遊覽時意外地又發現了一處玉門關,原來,這也是部分專家認定的結果。懸臂長城地處石關峽,專家根據石關峽的地貌,以及其在嘉峪關位置,認定石關峽就是玉門關。知者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如此專業話題,作為外行不能說三道四。但是目前,玉門關的確切位置消失成謎是個事實。我們姑且把小方盤城稱為「玉門關」。
敦煌漢長城遺址位於玉門關以西5公裡處的戈壁灘上,漢長城在甘肅境內有1000多公裡,是漢代河西走廊軍事防禦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西漢王朝構建整個北方防禦工程的歷史縮影。雖經千百年來的風雨剝蝕,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
敦煌長城從殘存的外觀看非常奇特,它不是用磚石壘砌,而是用草木和泥土層層疊壓構成。有點像早年東北老鄉住的房子,當地叫「拉合辮」,就是先用木材支起框架,然後用草進行編織,最後用大泥兩邊抹齊。這種方法省工省料,操作簡單,缺點是牢固程度差,保溫效果不好。
資料記載,漢長城沿線,每隔十華裡就會修築一座烽隧。就是所謂的「十裡一大墩,五裡一小墩」的烽火臺。現在依稀還能分辨出烽燧的遺蹟,遐想當年,戰火硝煙,烽燧上下,旌旗飛舞,刀光劍影,多少勇士,為守國土,浴血奮戰,不破樓蘭終不還。如今烽燧猶存,國士難覓。
在古時,幾乎歷朝歷代都修築過長城,敦煌漢長城修築的時間比明代長城早1000多年,通過殘存的遺蹟依然可以展示當年的雄偉壯觀。
敦煌境內的漢長城是現存距離最長、保存最為完整的漢長城,極具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據說當年是分段建造,所以構築方式不太統一,現在看來會出現時斷時續的現象,但總體上仍能連成一線,形成一個整體的軍事防禦系統。
雖歷兩千年風沙雪雨,有些地段仍堅固如磐,屹立於戈壁沙漠之中,巍峨的漢長城,堅挺的玉門關,在河西走廊絲綢之路豎立了一道堅固的防線,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名垂青史,功不可沒。接下來我們要去西千佛洞遊覽,歡迎大家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