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山夫婦在夜市上忙活。
彷徨與堅守
王景山是幸運的。
他沒有想到有這麼多的老客戶專門跑到環聯夜市,找他的爆肚。
2002年,王景山攜妻子來到濟南打工,2009年失業後便在洪樓夜市賣起了小吃,最早賣麻辣燙,後來改賣麻辣爆肚。
「以前為了方便幹夜市,我在花園小區租了房子,這樣出攤收攤都方便。」王景山說,白天妻子洗菜擇菜,他去進貨,到了下午5點半,他和妻子從花園小區騎三輪車到夜市擺攤,一直營業到第二天凌晨2點,凌晨3點回到家休息。
王景山說,5月份得知洪樓夜市要被取締時,大家都很焦慮,因為不少人全靠夜市還貸款,供孩子讀大學,贍養著老人。「夜市作為我們唯一的經濟來源,毫不誇張地說,當時就有幾個大老爺們兒抱頭痛哭。」王景山說,幹了七八年,如果不幹了就等於失業。
「當時政府說,到環聯夜市能免攤位費,還給我們提供免費的公用照明和水電,我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向商貿城報了名。」王景山說,不過自從搬過來以後,他發現這裡的環境比以前好了很多,而且客流量不小,收入雖然暫時沒有以前那麼多,但還算可以。
「當時我也差一點回老家。」在9月11日晚上的環聯夜市上,烤魷魚的範玲正在忙活著。洪樓夜市準備遷入到環聯夜市時,她和家人也彷徨猶豫過,但經過仔細分析,她覺得還是應該試一把。讓範玲自己都沒想到的是,她的生意現在應該是整個夜市上最紅火的,不少人正在排隊買魷魚,保守估計,一晚上能賣2000多元。還有不少顧客從洪樓夜市找來,專門吃她做的魷魚。
「在洪樓幹的時候積累了不少老客戶,許多來這裡光顧我的生意,真的很感謝他們。」王景山動情地說,現在他一晚上能賣700多元,已能滿足一家人的日常開銷,他和妻子都很知足。
12日凌晨1時, 小吃街上仍有不少顧客。
汗水與未來
「我們掙的都是辛苦錢,現在挺知足的。」這是環聯夜市很多商家的心聲。
2006年,範玲就和老公一起賣烤魷魚,那時候的洪樓夜市還不成氣候。可能連她自己都沒想到,到了環聯夜市,她的生意依然這麼火爆。
「幹烤魷魚這個活挺受罪,平常我老公都是穿兩層牛仔圍裙,可是腰上磨得到處是水皰,手上也是繭子。」範玲說,夏天室外溫度就超過30℃,爐子旁邊少說也要40℃,站著烤魷魚時汗水不停地往下流,有時候流進眼睛裡,遮擋了視線,就容易傷著手。
「家裡有點事,老公回老家了,今天我和公公出攤。」範玲稱,11年前,第一次出攤時他們只賣了80元錢,後來生意火了後,一天能賣到近3000元,說到這裡面的辛酸,範玲眼圈有點紅。
「3個頭,6個須,3個片……」範玲記憶力很好,隊伍再長,她也能把數量記得一點不差。她公公一次能烤80多串,壓、翻、撒調料等動作一氣呵成,動作嫻熟。
「對咱老百姓來說,能掙到錢才是最實在的。」範玲說,現在一晚上能烤六七百串,賣2000多元錢,跟在洪樓夜市掙的差不多。
「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們是幸運的。」範玲說,洪樓夜市整體遷移到環聯,效果還不錯,「環聯這裡有燈,有水,衛生也變好了,而且市場進行統一管理,治安也好多了。」
範玲說,她相信,環聯夜市一定會有不錯的未來。
與剛來時相比,王景山的生意慢慢好了起來,他的心情也變好了。王景山說,他最大的願望就是陪孩子一起去看海。「我們這些幹夜市的,沒白沒黑的,孩子想去看海,可是一直沒有時間,有機會我想帶他去看海。」
「老王,來一碗毛肚,老樣子!」熟客的呼喊,把他拉回到現實。
「好嘞,少放辣椒,大份!」王景山熟練地操弄著手裡的傢伙什,兩分鐘後一碗香噴噴的爆肚就做好了。
在昏黃的燈光下,看到顧客津津有味地吃著,王景山露出了微笑。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