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和
去年底,北京大紅門建欣苑小區居民終於盼來了「下樓就能逛公園」的日子,緊鄰著大紅門西路,一片拆違留下來的土地變成了口袋公園。 「十三五」以來,北京市新增城市綠地3600公頃,新建城市休閒公園190處、新添小微綠地和口袋公園460處。(《北京日報》10月17日1版)
像北京這樣「寸土寸金」的城市,將一些拆違等留下來的土地,不用於蓋樓或其它商業性用途,而是見縫插綠、留白增綠。近5年來,修建了居民家門口的口袋公園多達460處,實屬不易,體現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和不變初心,彰顯的是濃濃的為民大情懷。
口袋公園,其面積小,常散落或隱藏在城市居民區內而得名。雖無法和頤和園、故宮等著名風景名勝相提並論,但也卻深受市民喜歡和好評。因為口袋公園「下樓就能逛公園」,這對於高樓林立的城市居民來說,猶如沙漠中的一片綠洲,讓他們在車馬喧鬧的都市有一分靜美的回歸,不僅有效提升了城市品質和形象,也切實滿足了市民就近逛公園的需求。
毋庸諱言,現在許多大中城市的建設發展很快,大多已不缺少大型的公共文化場所和大型公園,但百姓家門口的小型公共文化設施和小型公園,相對而言還比較少,或多或少地影響了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有了口袋公園等居民家門口的文化設施,有效補上了這一短板。讓居民一出家門,就有身邊的公共綠地和戶外活動場所,可謂是為民服務真正服務到了居民的家門口。
微中窺大,小處不小。一個城市需要有現代化的大型公共文化活動場所和大型公園,這可以說是一個城市的標誌或面子。但也不能忽視分散在各居民小區的小型公共文化活動場所和小型公園建設,這是城市的裡子。它和百姓生活更貼近、更現實,也更受百姓關注。民生無小事。期望全國各大中城市修建更多的口袋公園,惠及更多平民百姓,更多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