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沒有福建話?因為每過一條河,方言都不同

2021-01-09 網易

  閩語,本不存在,這是一百多年來語言學家在不斷比對、探索和調查之後逐漸形成的一個極其籠統的語言概念。

  

  圖/閩語各方言分布圖

  之所以有閩語之稱,並不是說福建內部方言具有高度統一性,反而是因為差異大,需要一個門面支撐。

  福建省內方言冗雜,彼此之間差異甚大乃至無法互相交流,但放之全國,與粵語、吳語、湘語、官話和客家話比起來,這種省內的差異又顯得沒那麼重要,於是,為了湊數成十大方言,硬生生多出了閩語這一以省為界的分類(之前的七大方言、八大方言,閩語是以閩南和閩北兩個分支獨立存在的)。

  

  圖/漢語十大方言分布圖

  或許,這是方言研究的進步,但可能僅僅只是國內的慣例,非純粹學術性的分法。但換個角度看,福建省內除了客家話之外,基本上都是表親關係,比如國內少見的「厝(cuo)」、「鼎」都是閩語各方言的通用字。

  如今,有人把福建閩語分成六大子方言,如閩北話、閩中話、閩東話、莆仙話、閩南話和龍巖話,這種分法更多的是照顧到市級行政單位及彼此間溝通的難易程度,看似有一定道理,但放之歷史考量,仍顯得有些繁冗。

  其間的過渡關係或許不必獨立看待。

  閩中話是閩北、閩東、閩南等三支閩語與客家話雜糅的緩衝期,各有各自的特點在其中,可以不必將之獨列,儘管它有著鮮明的個性。

  

  圖/閩語各方言分布圖

  龍巖話,按理說是閩南話和客家話的過渡,因龍巖市轄有省內絕大部分的客家縣,常常被誤認為市區也是客家話的天下,於是龍巖話這一代表市區方言的分類便被獨立分類。這顯得有些畫蛇添足了,龍巖和漳平的存在與客家的形成應是並列的關係,他們是地道的閩南語成員,是漳州話偏山的代表音,也可排除。

  莆仙話,在福建是絕對的特殊存在,從地理位置看,他更像是閩南與閩東的過渡,因此在語法結構上他的底層基礎和閩南話基本一致,只是發音有差異,因莆仙的前身興化軍早在北宋初年便已從泉州獨立,甚至在千百年來衍生出強大且繁榮的莆仙文化,故而人們願意將它獨立考慮,不過從根本上說,莆仙話就是閩南和閩東的結合體,只是帶有極強的個性,互不歸屬。

  因此閩語的真正獨立分支事實上就是閩北、閩東和閩南三支而已。

  在這三支中,也無所謂正不正宗,正源、延續及影響方面,三者都各有特點。

  福建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秦漢之際的閩越國,在經歷了漢武帝的攻伐後,閩越人幾乎絕跡,在當時的福建,僅留守冶縣的三兩官兵。

  

  圖/東漢福建

  此後,福建便進入北人南遷的漫長歷史中,獲得人口滋繁優先權的是閩北,特別是從閩浙贛邊區沿著閩江順流而下的山谷一線,而其中中間位置者為建安縣,即今日的建甌,故而閩北話的中心區也在建甌。

  人口日繁,北人繼續南下,或海路或山路,於是他們第二站到達了閩江下遊的福州盆地,這裡有著閩越國先年經營的基礎,發展迅速,一下子就成了早期福建的雙核之一。

  在漢晉時期,以建安為代表的閩北,和以福州為代表的閩南(非今閩南),呈現一北一南之勢,那時沒有閩南話和閩東話之說,這種平衡一直維持到東晉,閩南、閩西都被記入福州的歷史中,誠如當時的晉安郡。

  

  圖/東晉福建

  但從南北朝開始,閩南開始異軍突起,特別是以南安和龍溪為代表的南方縣,他們以木蘭溪、晉江、九龍江為基礎發展迅速,成了北人的新歸宿,於是到了隋開皇年間,福建呈現四縣的格局,閩北為建安縣(邵武當時被劃給江西,否則算兩縣),閩東為閩縣,閩南為南安和龍溪二縣,在此格局下,閩南的範圍被擴大了,甚至龍溪還包含了現在的閩西。

  

  圖/隋代福建

  可以這麼說,閩北萌芽並繁榮於漢,兩晉看閩東(衣冠南渡的主要目的地),南北朝輪到了閩南。

  以至於在經歷唐代大發展及五代休養生息之後,福建開始呈現出明顯的文化分層。

  根據成書於北宋初年宋太宗時期的《太平寰宇記》記載,福建當時存在三種文化,建州一種,福州一種,泉漳兩州一種,而汀州在當時和福州是一致的,莆仙和泉漳是一致的。

  這種格局,便是閩語三大支的基礎。

  只是從宋亡之後,原本人口稀少的汀州發生的變化最大,以至於自成一派(汀州的人口多數從贛南進入,少去了閩北、閩東和閩南的閩語區過渡和浸潤),而閩北、閩東和閩南即使有陸續不斷的新移民由北進入,卻好似石沉大海融入其中了,因山水之隔及政區不同,閩西與這三個地區漸行漸遠罷了。

  

  圖/清代福建

  如從閩語正宗程度看,閩北成形最早,算是正源最遠,而福州歷來處於福建的首府,延續最長,然閩南人口最具,移民最多,在全世界、全國影響最深遠,甚至是福建話的代稱,故而閩語無所謂的正宗之說,應是呈現三足鼎立的狀況。(圭海春秋公 / 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福建話比廣東話更難懂
    網上流傳一份《中國十大最難懂方言》排行榜,其中溫州話排名第一,廣東話緊隨其後,之後依次是蘇州話、閩南話、陝西話、長沙話、四川話、山東話、天津話、東北話。說閩語的除了福建本省以外,四分之三的臺灣人也說閩語。在廣東的潮汕地區,浙江南部地區、江西的上饒地區,廣西的中南部地區都有說閩語的。為什麼十大最難懂方言基本上都在南方?
  • 中國方言種類最多的省份:十裡不同音,隔一條河等於雞同鴨講
    我國是一個國土面積非常大的國家,一共有著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裡都有著自己的方言文化。因為所處的地方環境不相同,所以大家之前講的方言也不一樣。目前我國最多的民族人口就是漢族,所以也是一個方言品種眾多的一個國家,根據調查顯示現在我國存在方言第一多的省份就是湖南省了。
  • 海陸豐方言的淵源:古色古香的福佬話
    在外地人聽來,海陸豐話和潮汕話幾乎是沒有區別的,所以人們習慣將海陸豐福佬話劃歸潮汕方言。說什麼樣的方言是一個群體很重要的標誌,海陸豐人在潮汕身份的認同上為何這樣矛盾?「河洛」一詞頗有深意,河指的是河水(黃河古稱河水),洛指的是洛水。黃河與洛水之間的語言——洛陽官話,那是唐宋時期的官方語言,是當時的國語。實際上「Hok-lo」之為「河洛」,並非諧音的附會。同屬「中原遺音」的福佬話與客家話,怎麼會演變成兩種完全不同的方言?
  • 為什麼福建話那麼難懂?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為什麼福建話那麼難懂。 (各種粵語元素的裝飾物。 福建省的方言之所以複雜難懂,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在福建省內有超過50個民族生存在這裡。要知道,我們國家的民族總共也就56個。因此,當多個民族在一起混合之後,語言就變異的更為複雜,這也從底層造就了福建話難懂的基礎。 當然,人口的遷徙流動也帶來語言的改變。
  • 新加坡福建話的獨特性:警察為什麼叫「馬打」
    電影中,男主角李國煌的其中一句福建話臺詞「mata來了」,激起我臺灣朋友的好奇心。他問我為什麼新加坡的警察叫「馬打」。我啞口無言了一陣後,便回答說在新加坡,「馬打」就是指警察,沒有為什麼。  回國後,我開始對朋友的提問感到好奇,上網查了之後才恍然大悟。
  • 福建,全國方言最複雜的省份,你聽得懂幾種呢
    福建的方言特別複雜,各大地區的方言差異很大,不能相通的方言就有數十種之多,相互間根本無法交流。俗話說「三裡不同俗,十裡不同風」,實際上,福建方言的差異已經達到了翻過一座山,越過一條河,兩地的語言就有明顯的差異。
  • 福建方言:閩中莆田,與閩東、閩南大不同!
    300年期間,古莆田出過5個狀元,990個進士,6個宰相。 平時,當其他省份的人看到福建人時,一般都認為他會說閩南話,實際上並不一定。僅僅是福建沿海的閩東、閩中地區,與同為沿海的閩南口音就區別挺大的,就連在福州和泉州位置中間的莆田聽閩南人說話,都只能聽懂六七成,聽閩北福州人說話,只聽懂在兩三成左右,更不用說叫莆田人去聽閩西龍巖客家話和閩北吳語系了。 莆田話也叫莆仙話,就像古漢語的活化石,保留了很多古代口語的印跡。
  • 為什麼北方的方言都差不多,南方卻是「一寸一口音」?
    我們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幅員遼闊、地大物博著稱,並且還有五十多個民族,因此造成各地的風俗差異等有很大的不同,並且各地的語言也不相同,例如我們熟悉的土豆,南方叫馬鈴薯,西紅柿南方叫番茄,紅薯南方叫地瓜,等等,這些都是各地的風俗和方言的體現。
  • 為什麼福建的方言這麼難聽懂?北方網友這麼認為
    北方很多地方的方言,如山東話河南話東北話,基本都很容易聽懂,南方的方言,像什麼閩南話粵語,那麼難聽懂,這是為什麼?@淺矜風北方很大一片區域都說著相同的口音,南方方言種類極多。究其原因,老白說歷史認為這跟歷史有關係。
  • 方言被人低估的中國城市:比潮汕話還難以理解,與溫州話並列第一
    論方言難懂的程度,其實早在2013年就有網友討論過這一問題,在當時人們就選出了心中最難懂的方言,那就是溫州話,其次就是廣東話與閩南話。不過這份榜單一直在人們心中存疑,因為有很多地區難懂的方言都還沒有被計算到這份排名之中,這也就造成很多城市的方言難懂程度被低估了,今天就要來說這最被人低估的方言以及其所在的城市「福州」。為什麼會說福州的方言難懂呢?其實早在2013年網友討論這一問題的時候,就有人提出福州話難懂程度被低估這件事了,很多人甚至覺得這裡的話聽起來就像是外語一樣。
  • 福建大學宿舍最難懂方言排名出爐!第一名竟然不是閩南語?
    我們先來看個視頻感受一下    @笛子貓糧:福建舍友給家裡打電話,我能聽出來的詞比韓語都少……  @吃飯煮茶不喝酒:哪裡有叫福建話的,沒有這個統稱。咱們福建有閩北方言閩南方言閩東方言莆仙方言閩贛方言閩中方言客家方言官方言等。舉個慄子閩北方言你要是在建甌那我說松溪話和你就不太一樣你就可能有點懵逼  @bunny_lepetitprince:這個是福州方言,純福州方言哈哈哈哈哈!!!和閩南話什麼的也不太一樣。
  • 漢語有13種方言,福建一省就佔了5種,福建為啥這麼特殊?
    所謂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不同地方的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方言,隨著普通話的普及,我們能夠聽到方言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了。對於漢語方言來說,你又了解多少呢?資料顯示,漢語被認為是一個語族,包含13種方言。這13種方言大多在南方,尤其是福建,福建一個省就佔據了其中5個方言。這13種方言包括閩東語、閩中語、閩北語、閩南語、莆仙語、晉語、徽語、贛語、湘語、吳語、粵語、客家話和官話,前五種方言都源於福建。福建究竟為什麼如此特殊呢?區分方言的方式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看能不能聽懂。
  • 那些也有清邊擦音的福建方言
    但實際上不是所有的本地話都有這個讀音,鄙以為真拿它當回事兒莆田山區很多口音都可以開除了,因為多數口音讀[ɬ]的字在這些地方都是讀[θ]——這個音相當於英語裡面thanks、three的th:[ɬ]、[θ]分布圖而且[ɬ]真不是什麼特殊的發音。雖然漢語方言裡面不多見,但還集中出現於兩廣一帶,福建省內則零散分布,所以根本算不得什麼特色。
  • 「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語」,我國方言最多的省,你知道是哪裡嗎
    在我們國家,湖南的方言在我國的漢語方言種類中,數量上可以算是方言最多的一個省。在民間有一種說法就是:「湖南的方言種類多,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語。」哪怕是可能只相差一條河,他們所說的方言可能就不一樣,而且還是發音相差甚遠的那種。
  • 寧德話PK閩南話,哪個更硬核?《福建方言,硬核防疫》系列小...
    臺海網2月3日訊 據福建新聞廣播微信公眾號報導 說到「胡建」的方言,全國人民能想到的好像只有閩南話,實際上,由於多山環境,交流不便,福建的方言是非常複雜的。兩個小方言區之間,都存在很大語言障礙,甚至十裡不同音,相鄰的村和村之間可能都聽不明白對方說什麼。
  • 我國方言種類最多的省,一個村子一種方言,是哪裡呢?
    我國方言種類最多的省,一個村子一種方言,是哪裡呢?最近一段時間,東北話在網絡上十分火,因為我國面積大,語言更是十分豐富,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方言,說到北京話,大家想起的都是京片子,而廣東話則是粵語,但是要說福建話,想必大家都無法確定這裡說的是哪種方言吧?這是因為福建的方言太多了。那麼福建的方言到底多到什麼程度呢?
  • 作為方言界的兩大巨頭,為什麼北京話可以贏過四川話成為標準版?
    更不可思議的是,四川人有時候都聽不懂四川話,十裡不同音的四川會讓你每到一個地方就學到一種新的四川話,當你以為自己掌握了四川話的精髓後自信地和四川人進行生活交流,你猛然間發現,這和想像的不一樣!圖片來源於百度百科川菜館點菜中,你和一朋友入座,你很客氣的說:「隨便整,算我的。」
  • 四川和福建的方言最具代表性,古代人是怎麼說方言的?
    據統計,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共有129種方言,口音互嘲早就成了家常便飯,小編寫過關於方言的文章,評論區早被噴子們炸的慘不忍睹了。都說四川人和福建人方言特徵明顯,經常成為被群嘲的對象,一個NL不分,一個FH不分,其實他們背後站著大半個中國,不只四川人,你認識的西南、西北,江淮地區,可能統統都有NL不分的毛病。而FH不分的鍋,可能要由閩南方言區背上了,當然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廣東、海南、甚至臺灣,都有一大群FH不分的人。大半個中國說話不利索的情況,是怎麼出現的呢?
  • 福建最難聽懂的方言,比客家話都難懂,很多當地人聽完都一臉懵
    正所謂十裡不同音,我國的方言種類很多,每個省的方言不同,就連一個省中還有多種方言存在。北方的方言普遍比較好懂,而南方的方言則比較難懂,很多外地人聽了完全是一臉懵,如果語言天賦不好的人,待很長時間都一定能聽懂。福建的方言文化濃厚,最知名的便是廣為人知的客家話,這種方言在當地使用人數較多,在全國也是出了名的難聽懂。
  • 為什麼陝西方言歌沒有像粵語歌、閩南語歌那樣走出本地文化圈?
    西北風從西北民歌中汲取了大量的營養,在中國流行樂壇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卻沒有像粵語歌那樣,用陝西方言唱歌,印象中只有一個叫石國慶的人,用陝西方言清唱著「我叫王木犢,我叫王木犢」,在萬象更新的80-90年代裡,王木犢最終銷聲匿跡,甚至在網際網路上都僅存幾個段子而已,生於1941年的石國慶(藝名王木犢)如今已經77歲了。陝西方言歌為什麼不能唱響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