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國慶節,與妻兩人11天、9種交通工具、7座城、7個Palace、1場婚禮、1場葬禮、1場紀念甘地150周年慶典,1次王室出行儀仗,1個歡慶節日、n多神廟及慶典、發現n多美好……從印度歸來僅一周,已迫不及待想提起筆,記錄這段難忘的旅程。
對於印度這麼特別的國家,遊記應該有個序的。本篇序包含以下內容:遊記名釋義,筆者對印度的印象,此行的行程介紹。
先說說為什麼把印度遊記取名為《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這四個字應該說在華人圈裡盡人皆知,這當然要歸功於金庸先生。這部小說也是我中學時代印象最深刻、最喜愛的小說,滿足了一個青少年對江湖、愛情的所有想像。而我當時已被蕭峰、段譽、虛竹、王語嫣......的神奇經歷而吸引,並未去細想天龍八部是什麼意思(當時也沒有網絡,想查都很難),直到20年後從柬埔寨的吳哥窟旅行歸來,在寫柬埔寨遊記,從而查閱印度教知識時,才終於捋清了天龍八部真正的含義。詳情參閱:柬埔寨遊記(三)高棉的微笑——從巴戎寺到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起源於佛教和印度教,而這兩大宗教都起源於古印度。印度雖是世俗國家,但其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宗教極大的影響。此行多有神奇經歷,如同行走江湖。此部遊記準備打破按時間地點順序的常規寫法,按人物、交通、建築、風俗、宗教、飲食、土邦主們、拾遺與總結等八個方面來寫,故將印度遊記命名為《天龍八部》。
序篇名《印象》,即印度印象之意。主要回顧去印度之前,筆者對印度的印象。
對印度的印象,最早來自於這部電影《大篷車》。上世紀80年代看的,對其情節已經完全不記得,只留下印度人擅長歌舞的印象。
讀書後,印度只作為四大文明古國出現在歷史書或地理書裡,除了偶爾吃到咖喱和飛餅能聯想到印度,印度就這樣幾乎被遺忘了。
2006年,在《世界是平的》書中,對印度班加羅爾的外包軟體工程師們的描寫首次刷新了我對印度的認知。
2009年的一天,一位同事向我推薦了一部印度電影。我一看名,《三傻大鬧寶萊塢》?這名字起得就土的渣渣,而還停留在印度電影就是《大篷車》記憶中的我將信將疑,但沒想到打開後竟欲罷不能,當晚看到凌晨1點多(印度電影一般有3個小時)。這部電影可說是一舉刷新了我的三觀,讓我首次領略到印度電影的魅力!這種魅力來自於真實、深刻、詼諧、更因為拍出了我們熟悉的機械填鴨式教育和我們不熟悉的對自身理想的追求,而那些在國內電影中是很少能看到的。總之一個字,爽!
也讓我記住了主角:阿米爾.汗。以至於在德裡的機場遇到下面的廣告牌時,雖然他留起了大鬍子,我也能一眼認出來!
《三傻大鬧寶萊塢》之後,對印度電影的興趣一發不可收,《小蘿莉與猴神大叔》、《瞞天誤殺記》、《起跑線》、《午餐盒》、《我滴個神兒》、《廁所革命》、《地球上的星星》、《印度往事》.......一部部優秀的影片不斷刷新對印度的認知,而此時《巴霍巴利王》、《摔跤吧爸爸》、《調音師》也終於代表印度電影正式進入我國院線,並得到市場的認可。
這期間,兩部捧得奧斯卡小金人的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再次為印度代言——雖不是印度拍的,但也都以印度為背景。
但《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紀實性鏡頭語言也帶來一個負面效應——給世人造成一個印象——印度就是那樣的髒和窮。
而《德裡罪案》和《一個母親的復仇》給世人的印象是印度的危險,特別是對女性......以及警察的無能
對印度的印象還有很關鍵的一個詞:開掛!
什麼是開掛?這是遊戲中的專有名詞,意思是用外掛程序作弊。而那些關於印度的照片始終在強化著這個印象:
美其名曰,他們買的是掛票!
髒、亂、危險......讓很多人望而卻步,而開掛、神秘則是吸引我們前往一探究竟的最大動力!
就在這個國慶節,我們出發了。
印度面積接近中國的1/3,旅遊景點眾多,從地理上可分為北印和南印。由於首都德裡在北方,所以首次旅行一般以首都為中心。而黃金三角為德裡、齋普爾(粉城)和阿格拉(泰姬陵所在地)。我們此行安排的較為緊湊,除黃金三角之外,增加了我們特別想去的最體現印度教特色的瓦拉納西(恆河夜祭、火葬、沐浴等),以及傑伊瑟爾梅爾(金城)、焦特布爾(藍城)、烏代布爾(白城),共七座城!
下圖路線中箭頭表示飛機前往,其他皆為火車、長途大巴,以及短途的突突、公交、地鐵。
參考閱讀:柬埔寨遊記(三)高棉的微笑——從巴戎寺到天龍八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