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段)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憂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
這時,參加法會的還有「比丘」:「比丘」意譯為「乞士」、俗稱「和尚」。佛教指年滿二十歲、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尼」:「比丘尼」意譯乞士女、俗稱尼姑或尼僧。指歸入佛門,受持具足戒的女子;五眾、七眾之一。「優婆塞」:「優婆塞」意譯清信士等名。指在家信佛、行佛道並受了三皈依的男子叫作優婆塞;受了三皈依及五戒並戒行圓滿的人,稱為滿分優婆塞,現在稱為居士。優婆塞都是以《優婆塞戒經》為修行準則。「優婆夷」:「優婆夷」意譯清信女等名。指在家信佛、行佛道並受了三皈依的女子叫優婆夷;受了三皈依及五戒的女子,稱為滿分優婆夷,現在稱為女居士。優婆夷也都是以《優婆塞戒經》為修行準則。這些出家男女二眾和在家男女二眾,在佛門中合稱四眾或四眾弟子。
那麼什麼是「天」呢?天有三個含義,一、天體:指有日月星辰運行的整個虛空宇宙。二、天界:指天人們生活的天堂,天堂分布在二十八重天界裡,每一重天界裡都有許許多多的天堂。三、天神:稱為提婆族。天人們都有大小不等的神通,所以天人們都可稱為天神,這些天神源自於三界,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主要是色界天和欲界天的天神,下面要介紹的天神共有二十四位,很多都是掌管各類天堂的天主,他們還兼管人間四時節氣,風雨災疫,吉兇禍福等,這些天神擔任佛教護法的共有八大類,稱為天龍八部,具體是:
1、天神:一、大梵天;二、帝釋天;三、多聞天王;四,持國天王;五、增長天王;六、廣目天王;七、金剛密跡;八、大自在天或摩醯首羅;九、散脂大將;十、大辯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韋馱天神;十三、堅牢地神;十四、菩提樹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宮天子;十八、月宮天子;十九、娑竭龍王;二十、閻摩羅王。隋代天台智者大師依據《金光明經功德天品》,制定了《金光明三昧懺法》。後代據此簡略成《齋天科儀》,為寺廟中祭天的儀軌,依《金光明經鬼神品》等所說,選下二十位天神,即此二十諸天。到了明代,又增入了四位天神,則成了「二十四天」,即二十一緊那羅、二十二紫微大帝、二十三東嶽大帝、二十四雷神。後三位是道教神明,也成了佛教的護法神,而前一位是天龍八部之一。
在佛教中,天神是靠修五戒十善輔以禪定而成就的,最大的好處也僅僅是比人類能受到更大更長久的福報而已,天命最長的可享壽八萬大劫,但福報享完後,照常墮入輪迴,因為他們只知修福,不知修慧,沒有脫離見思無明,更沒有證得無生法忍,所以除了由菩薩擔任各類天主以外的所有天神也是要死的。天神臨死時有五種徵象,即:1、衣裳垢膩;2、頭上花萎;3、身體臭穢;4、腋下汗出;5、不樂本座或者說是「玉子離散」。這就是所謂的「天人五衰」。五衰現前,再入輪迴,這是天神最大的悲哀。
2、龍:「龍」梵語稱為那迦,是護衛佛法的有功之臣,專司興雲降雨。在佛經裡,龍擁有大量的珠寶,是海裡的富豪,人間視為富貴吉祥的象徵。印度神話和佛經中的龍與我國傳說中的不同,印度的龍包括類似中國的龍,還包括有神格的蟒蛇、毒蛇等等。古印度人很尊敬龍,認為水中生物以龍的力氣為最大,下雨是龍從海中取水而灑下人間的。
3、夜叉:「夜叉」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捷疾鬼」、「能咬鬼」、「輕捷」、「勇健」。若從音譯上來看,它又被譯成「藥叉」、「閱叉」、「夜乞叉」等。是形象醜惡的鬼,勇健暴惡,能食人,後受佛陀教化而成為護法之神,列為天龍八部眾之一。
4、乾闥婆:「乾闥婆」又名香神或樂神,原為婆羅門教崇拜的群神。據稱是侍奉帝釋天而司奏伎樂之神。乾闥婆是佛教中歡樂吉祥的象徵,大多被描述為少女形象,體態豐滿,飄帶飛揚,凌空飄蕩,極為優美。在印度神話中,乾闥婆是不吃酒肉,只尋香氣作為滋養,是身上發出香氣的神。他們熟諳並揭示上天的奧秘和聖理,被視為太陽光焰的化身。他們為天神備制蘇摩酒,是帝釋天的樂師,而且與蘇摩極有淵源,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就是他們,又名香音族,是天界中支配香料與音樂的藝術民族,深受其他各族的喜愛。乾闥婆在梵語中是變幻莫測的意思,因為香氣和音樂都是縹緲隱約,優雅而難以捉摸的。
5、阿修羅:「阿修羅」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佛教經籍稱其為「非天」或「劣天」,意思是無端挑起戰爭,其形象是:男性極醜、女性極美。一般分為四種,即:天道阿修羅、人道阿修羅、畜生道阿修羅、鬼道阿修羅。其中天道阿修羅和人道阿修羅屬於六道中的三善道之一、畜生道和鬼道阿修羅屬於六道中的三惡道之一。
天道阿修羅的神通最大,據佛教傳說:天道阿修羅王與帝釋天是冤家對頭,總是互相爭鬥不休。因為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食、天族有美食而無美女,所以互相嫉妒搶奪,最後阿修羅族戰敗被逐出天界,居於彌盧山洞窟中。後來天界眾神在痛飲不死甘露的會議中,一個叫羅喉的阿修羅混了進去,因被月神與太陽神發現砍了腦袋,但他偷喝的不死甘露雖然只到了喉嚨處,也救得了他的頭顱不死,死掉的只是身子,而不死的頭顱卻懷著怨氣衝到了天上,化成暗星羅喉星,不停地追著太陽月亮咬,但因為他沒有下身,吃下去不久就會掉出來,這就是有關日食月食傳說的因緣。至於剩下的身體,則化成了另一顆暗星計都星。
6、迦樓羅:「迦樓羅」在古印度神話中是大神毗溼奴的坐騎、眾鳥之王。其形象為半人半鳥,生有鷹首、利爪和喙,身軀和四肢則與人無異。佛經中稱為金翅鳥、妙翅鳥、頂潁鳥,食吐悲苦聲等。迦樓羅居住在四大洲的大樹上,渾身金光閃閃,翼展竟有三百三十六萬裡之長,平時靠捕食龍和大毒蛇為食,據說迦樓羅飯量極大,每天要吃掉一條大龍王和五百條小龍,吃飽了就飛回樹上睡覺,等他臨終時,不能吃了,大龍小龍就一起吐出毒焰,飢腸轆轆的迦樓羅在天空上下翻飛七次之後,便落到金剛輪山頂上。這是他一生所吃的龍的毒素一起發作所致,迦樓羅也因此自焚而死,身體化為灰燼,只剩下一顆心臟被火煅燒後成為純青琉璃色的寶珠,成為天神們喜愛的裝飾物。
7、緊那羅:又被稱為歌神、歌樂神、音樂天,原為印度神話中的神仙,後被佛教吸收為天龍八部中的歌神。據《羅摩衍那》所述:緊那羅形象為人軀馬首、或馬軀人首、又說為人首鳥軀。據《華嚴經探玄記卷二》載:緊那羅外形像人,但頭頂長一角,人見人疑,故也稱為疑人、疑神。緊那羅擁有美妙的歌喉,還善於舞蹈,是帝釋天的執法樂神,是天界著名的歌唱家。佛教畫作中,緊那羅通常膝上安放橫鼓或兩個豎鼓,作擊鼓演奏法樂之勢。
8、摩侯羅伽:即大蟒神,形象為人身蛇頭。維摩經略疏卷二記載:摩侯羅伽系無足腹行之神,因毀戒、邪諂、多嗔、少布施、貪嗜酒肉、怠慢持戒,遂墮為鬼神;其體內多嗔蟲啃食其身,痛苦異常。摩侯羅伽除了戒律有漏外,也能修行佛法,善於演奏樂器、同時也力大無比,為天龍八部之一。
除了以上所說的八種神祗外,還有「人非人」,人非人有二個含義,即:一、為緊那羅的別名:似人而非人。《法華文句》說:「緊那羅,亦云真陀羅,此雲疑神,似人而有一角,故號人非人。」二、為天龍八部眾的總稱:《法華經義疏》說:「人非人者,八部鬼神本悉非人,而變作人形來聽說法,故云人非人也。」這裡說的人非人代表整個天龍八部。
以上說的出家男女二眾和在家男女二眾,在佛門中合稱為四眾弟子。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合稱為天龍八部,是佛教的護法神。這些四眾弟子和天龍八部等諸多眾生,也早早地來到了法華會場,非常高興地準備聽佛宣說無上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