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到底有多大?這個問題在過去幾十年裡一直是個謎,由於牽涉到太多國家,使得撒哈拉沙漠的面積自始自終都沒有明確數字,就連NASA和歐空局也只能通過航跡測出大致面積,也就是目前被廣泛引用的920萬平方公裡。
92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14個法國或18個泰國那麼大,也就比美國小了那麼一點點,足足佔了非洲大陸的三分之一。不計算爭議地區的話,撒哈拉沙漠一共被十個國家「瓜分」。
除了埃及相對穩定,剩下的九個國家多數時候都處在動亂中,使得撒哈拉沙漠至今都沒有機會進行系統的實地測量。另一原因是,現代環境學通常把年降雨低於250毫米(世界沙漠平均水平)的荒漠統稱為沙漠,如按此計算,撒哈拉沙漠的面積則在1100萬平方公裡以上。
除了是全球最大沙漠,撒哈拉同時也是除南北極之外的第三大荒漠,還是地球上日照時間最長的地區,撒哈拉東部每年日照都保持在4200個小時以上,無限接近理論上的陽光最大值,使得這片數百萬平方公裡的無人區常年高溫40℃以上,巔峰期曾記錄到47℃,僅次於美國加州的死亡谷。
在馬裡北部的阿扎萊鹽礦區,科學家們經常在白天監測到地表溫度80℃,蘇丹港的甲砂存儲區更是達到83.5℃,查德北部博爾庫的地表溫度也經常在75℃左右。
撒哈拉沙漠的成因至今沒有定論,科學家們只知道大概在700萬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偌大的海洋,在300萬年前的第四紀時因冰川消融造成北非大規模季風,使得這片海洋迅速蒸發消失。
然而,撒哈拉沙漠還有很多難以置信的氣候現象:由於恰巧處在地球的22-24.5°傾斜角之間,北非季風的軌道路徑與其他地區都不一樣,從亞洲刮來的潮溼信風剛到非洲就遭遇高壓下沉氣流無法形成降雨,而海洋遺留下來的鹽分卻不斷吸收日曬高溫以致地表寸草不生,在惡性循環之下日益擴大形成現狀。
按照《柯本氣候學》分類,撒哈拉沙漠中(非邊緣)可供人類建立城鎮並維持生活的綠洲只有18個。但實際上,撒哈拉沙漠裡的大型綠洲至少在500個以上,只可惜大多數綠洲水源都被鹽晶或礦物質汙染,部分綠洲湖泊的鹽度甚至超過30%,馬裡阿扎萊鹽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人們都不用曬制就能從湖中直接取得鹽礦。
而撒哈拉南部的氣候更加詭異,夏季平均溫度在40℃以上,冬季卻平均只有13℃,冬季夜裡經常有大面積的霜凍,高海拔區域甚至平均冰凍期超過25天/年。換句話說,如果誤入者對撒哈拉氣候不太了解,就算白天沒被高溫熱死,入夜後也會凍死在沙漠,誰能想到去沙漠還要帶上大棉襖?
高溫、缺水、沒有綠植又氣候反常,這些自然因素讓撒哈拉被譽為「人類禁區」,就連殖民非洲的歐洲殖民者都沒眼看,在人類有記載以來,這片偌大的沙漠幾乎沒有變化,唯一有變化的是,人口越來越多,因土地沙化而廢棄的城鎮越來越多。
因為賴以生存的淡水湖逐步萎縮變小,NASA就曾指出埃及南部的託什卡湖,2002年至2012年縮小了80%的面積。多出來的1143平方公裡土地,目前跟沙漠沒什麼區別。
令人意外的是,人類早在50萬年前就在撒哈拉沙漠中心區活動,考古學家們在摩洛哥、茅利塔尼亞以及阿爾及利亞等地都找到了古人類留下的痕跡,埃及納德拉城堡殘骸上還留有古人壁畫,其歷史能追溯至5000-5500年前。
與此同時,義大利考古隊也在撒哈拉中部找到河馬、大象、犀牛以及羅非魚的化石,另一組考古隊則在利比亞南部找到多個石洞和石屋,以及被丟棄在附近的山羊化石,這些化石的歷史也都在5000年左右。這些證據證明,幾千年前的撒哈拉沙漠並不像當下這麼不適宜生物存活。
如今,大約還有25個部族的250萬非洲人在撒哈拉邊緣生活,其中最大的定居點是茅利塔尼亞首都努瓦克肖特,在這250萬非洲人裡,只有不到3000人是在真正的沙漠內,也就是蘇丹人稱呼的巴卡拉族。
巴卡拉族其實就是阿拉伯半島的貝都因人後裔,他們的祖先於8世紀初期被派往徵服北非,為阿拉伯帝國第三位哈裡發(君主)立下赫赫戰功,甚至沿著撒哈拉邊緣行軍,只依靠駱駝運送物資就敢橫渡直布羅陀海峽打到西班牙本土。
在徵戰北非後,部分貝都因人被留下統管各個部族,但他們沒想到的是,阿拉伯帝國最後卻被蒙古攻陷,大多數留在北非的貝都因人選擇隱姓埋名並融入其他民族,只有少部分貝都因人堅持祖訓不與外族通婚,被多番排擠追殺後被迫隱遁撒哈拉沙漠深處,他們終身遊走於沙漠內部,沒有國籍、福利,也沒有土地,如今較大的族群只有11個,分布在摩洛哥和蘇丹境內。
沙特等中東國家在過去十年裡多次召喚貝都因人回國,並許諾以本地土著的身份給予國籍和福利,除了部分蘇丹貝都因人回去,多數人都不願離開撒哈拉沙漠,目前僅存約3000人。
機緣巧合在摩洛哥認識貝都因女子婷巴克娜,她19歲時和17歲的妹妹一起拿到摩洛哥特批的國籍,從零開始在達爾貝達大學學習英語和法語(貝都因人都會阿拉伯語),隨後又考取導遊執照成為摩洛哥少有的撒哈拉女嚮導,姣好的面容再加上通曉英法語,讓婷巴克娜頗受歐美遊客青睞。
2017年後,婷巴克娜放棄薪酬優厚的嚮導工作,回到沙漠深處與族人商議,由她帶領遊客體驗部落的遊牧生活,所得收益全部用來改善部落生活,如今,她的哥哥也加入摩洛哥籍,成為撒哈拉沙漠數一數二的「百事通」,從小到大都在沙漠深處生活的他,哪根草能吃、哪叢灌木有毒都一清二楚。
雖然有了遊客也有不少收入,但撒哈拉貝都因人的生活水準仍然處於很低的水平,因為遊客所需物資全部要依賴駱駝長途跋涉才能抵達11個部落附近的營地,就算送來的米麵和水足夠多,他們仍然要妥善保存以備不時之需,族人們的正餐經常是一杯咖啡和一塊硬如石頭的烙餅。
臨走時,婷巴克娜問我:「一年雨水都不夠泡杯咖啡的地方,你是不是呆膩了?」
我笑著反問:「那你和那3000個貝都因人為什麼不離開呢?」
婷巴克娜望著遠處的天空悠悠的說:「我們不能走也離不開,不能走是因為貝都因人的祖訓,離不開是因為我們沒有土地,就算世俗接受我們,文化習俗都不一樣的我們,怎麼維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