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一年的雨水不夠泡杯咖啡,卻有3000人離不開

2020-12-09 行走在陌路

撒哈拉沙漠到底有多大?這個問題在過去幾十年裡一直是個謎,由於牽涉到太多國家,使得撒哈拉沙漠的面積自始自終都沒有明確數字,就連NASA和歐空局也只能通過航跡測出大致面積,也就是目前被廣泛引用的920萬平方公裡。

92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14個法國或18個泰國那麼大,也就比美國小了那麼一點點,足足佔了非洲大陸的三分之一。不計算爭議地區的話,撒哈拉沙漠一共被十個國家「瓜分」。

除了埃及相對穩定,剩下的九個國家多數時候都處在動亂中,使得撒哈拉沙漠至今都沒有機會進行系統的實地測量。另一原因是,現代環境學通常把年降雨低於250毫米(世界沙漠平均水平)的荒漠統稱為沙漠,如按此計算,撒哈拉沙漠的面積則在1100萬平方公裡以上。

除了是全球最大沙漠,撒哈拉同時也是除南北極之外的第三大荒漠,還是地球上日照時間最長的地區,撒哈拉東部每年日照都保持在4200個小時以上,無限接近理論上的陽光最大值,使得這片數百萬平方公裡的無人區常年高溫40℃以上,巔峰期曾記錄到47℃,僅次於美國加州的死亡谷。

在馬裡北部的阿扎萊鹽礦區,科學家們經常在白天監測到地表溫度80℃,蘇丹港的甲砂存儲區更是達到83.5℃,查德北部博爾庫的地表溫度也經常在75℃左右。

撒哈拉沙漠的成因至今沒有定論,科學家們只知道大概在700萬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偌大的海洋,在300萬年前的第四紀時因冰川消融造成北非大規模季風,使得這片海洋迅速蒸發消失。

然而,撒哈拉沙漠還有很多難以置信的氣候現象:由於恰巧處在地球的22-24.5°傾斜角之間,北非季風的軌道路徑與其他地區都不一樣,從亞洲刮來的潮溼信風剛到非洲就遭遇高壓下沉氣流無法形成降雨,而海洋遺留下來的鹽分卻不斷吸收日曬高溫以致地表寸草不生,在惡性循環之下日益擴大形成現狀。

按照《柯本氣候學》分類,撒哈拉沙漠中(非邊緣)可供人類建立城鎮並維持生活的綠洲只有18個。但實際上,撒哈拉沙漠裡的大型綠洲至少在500個以上,只可惜大多數綠洲水源都被鹽晶或礦物質汙染,部分綠洲湖泊的鹽度甚至超過30%,馬裡阿扎萊鹽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人們都不用曬制就能從湖中直接取得鹽礦。

而撒哈拉南部的氣候更加詭異,夏季平均溫度在40℃以上,冬季卻平均只有13℃,冬季夜裡經常有大面積的霜凍,高海拔區域甚至平均冰凍期超過25天/年。換句話說,如果誤入者對撒哈拉氣候不太了解,就算白天沒被高溫熱死,入夜後也會凍死在沙漠,誰能想到去沙漠還要帶上大棉襖?

高溫、缺水、沒有綠植又氣候反常,這些自然因素讓撒哈拉被譽為「人類禁區」,就連殖民非洲的歐洲殖民者都沒眼看,在人類有記載以來,這片偌大的沙漠幾乎沒有變化,唯一有變化的是,人口越來越多,因土地沙化而廢棄的城鎮越來越多。

因為賴以生存的淡水湖逐步萎縮變小,NASA就曾指出埃及南部的託什卡湖,2002年至2012年縮小了80%的面積。多出來的1143平方公裡土地,目前跟沙漠沒什麼區別。

令人意外的是,人類早在50萬年前就在撒哈拉沙漠中心區活動,考古學家們在摩洛哥、茅利塔尼亞以及阿爾及利亞等地都找到了古人類留下的痕跡,埃及納德拉城堡殘骸上還留有古人壁畫,其歷史能追溯至5000-5500年前。

與此同時,義大利考古隊也在撒哈拉中部找到河馬、大象、犀牛以及羅非魚的化石,另一組考古隊則在利比亞南部找到多個石洞和石屋,以及被丟棄在附近的山羊化石,這些化石的歷史也都在5000年左右。這些證據證明,幾千年前的撒哈拉沙漠並不像當下這麼不適宜生物存活。

如今,大約還有25個部族的250萬非洲人在撒哈拉邊緣生活,其中最大的定居點是茅利塔尼亞首都努瓦克肖特,在這250萬非洲人裡,只有不到3000人是在真正的沙漠內,也就是蘇丹人稱呼的巴卡拉族。

巴卡拉族其實就是阿拉伯半島的貝都因人後裔,他們的祖先於8世紀初期被派往徵服北非,為阿拉伯帝國第三位哈裡發(君主)立下赫赫戰功,甚至沿著撒哈拉邊緣行軍,只依靠駱駝運送物資就敢橫渡直布羅陀海峽打到西班牙本土。

在徵戰北非後,部分貝都因人被留下統管各個部族,但他們沒想到的是,阿拉伯帝國最後卻被蒙古攻陷,大多數留在北非的貝都因人選擇隱姓埋名並融入其他民族,只有少部分貝都因人堅持祖訓不與外族通婚,被多番排擠追殺後被迫隱遁撒哈拉沙漠深處,他們終身遊走於沙漠內部,沒有國籍、福利,也沒有土地,如今較大的族群只有11個,分布在摩洛哥和蘇丹境內。

沙特等中東國家在過去十年裡多次召喚貝都因人回國,並許諾以本地土著的身份給予國籍和福利,除了部分蘇丹貝都因人回去,多數人都不願離開撒哈拉沙漠,目前僅存約3000人。

機緣巧合在摩洛哥認識貝都因女子婷巴克娜,她19歲時和17歲的妹妹一起拿到摩洛哥特批的國籍,從零開始在達爾貝達大學學習英語和法語(貝都因人都會阿拉伯語),隨後又考取導遊執照成為摩洛哥少有的撒哈拉女嚮導,姣好的面容再加上通曉英法語,讓婷巴克娜頗受歐美遊客青睞。

2017年後,婷巴克娜放棄薪酬優厚的嚮導工作,回到沙漠深處與族人商議,由她帶領遊客體驗部落的遊牧生活,所得收益全部用來改善部落生活,如今,她的哥哥也加入摩洛哥籍,成為撒哈拉沙漠數一數二的「百事通」,從小到大都在沙漠深處生活的他,哪根草能吃、哪叢灌木有毒都一清二楚。

雖然有了遊客也有不少收入,但撒哈拉貝都因人的生活水準仍然處於很低的水平,因為遊客所需物資全部要依賴駱駝長途跋涉才能抵達11個部落附近的營地,就算送來的米麵和水足夠多,他們仍然要妥善保存以備不時之需,族人們的正餐經常是一杯咖啡和一塊硬如石頭的烙餅。

臨走時,婷巴克娜問我:「一年雨水都不夠泡杯咖啡的地方,你是不是呆膩了?」

我笑著反問:「那你和那3000個貝都因人為什麼不離開呢?」

婷巴克娜望著遠處的天空悠悠的說:「我們不能走也離不開,不能走是因為貝都因人的祖訓,離不開是因為我們沒有土地,就算世俗接受我們,文化習俗都不一樣的我們,怎麼維持生活?」

相關焦點

  • 撒哈拉沙漠的年降雨量少得可憐,幾乎無人生存,卻有3000人離不開
    在我國的西北地區就有一片非常廣闊的沙漠,因為人類的過度放牧等原因導致土地沙化,為了治理沙漠化問題,我國這些年正在積極治理,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如今我國的沙漠化問題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不過在當今世界上還有一個面積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但是至於撒哈拉沙漠形成的原因,人們也是議論紛紛,曾經人們認為撒哈拉沙漠形成於第四紀(大約300萬年以來),由於受到非洲夏季風影響,導致撒哈拉沙漠的出現。
  • 有著極端的氣候的撒哈拉沙漠中,還會有什麼更「極端」的氣候?
    撒哈拉沙漠位於北非阿特拉斯山脈和地中海南部。西起大西洋海岸,東臨紅海。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是阿拉伯語中「沙漠」一詞的音譯。雖然在撒哈拉沙漠地區偶爾可以看到一些小綠洲,但絕大多數的土地是礫石沙漠、巖石沙漠和沙漠。
  • 旅遊:在撒哈拉沙漠中的查德
    【旅遊:在撒哈拉沙漠中的查德】導語:如果你想到撒哈拉沙漠,想像沙子,乾燥和熱量。很少有人知道,在查德東北部,16個湖泊可以提供茶點。這個國家還有更多驚喜。Diamir Adventure Tours旅遊團提供前往撒哈拉沙漠最高峰Tibesti以及Zakouma National Park國家公園的旅行。在查德有1750公裡,南北長和來自全國各地的薩赫勒撒哈拉延伸到內部的大草原。三個植被區也定義了該國中心的OuadiRiméOuadi Achim自然保護區面積約為80,000平方公裡,幾乎與奧地利一樣大。
  • 撒哈拉沙漠的年降雨量少得可憐,幾乎無人生存
    不過在當今世界上還有一個面積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但是至於撒哈拉沙漠形成的原因,人們也是議論紛紛,曾經人們認為撒哈拉沙漠形成於第四紀(大約300萬年以來),由於受到非洲夏季風影響,導致撒哈拉沙漠的出現
  •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是如何形成的?
    撒哈拉沙漠地貌高程圖(左圖)及盆地分布圖(右圖)(據網際網路資料) 撒哈拉沙漠周圍的水系撒哈拉沙漠的沙丘儲有相當數量的雨水,沙漠中的各處陡崖有滲水和泉水出現。公元前3500年以後,撒哈拉地區氣候又趨向乾燥,茂盛的森林逐漸轉化為草原,成為黃牛、綿羊、羚羊、長頸鹿等動物的樂園。河馬、水牛等動物絕跡,捕魚業也不復存在。公元前2000 年以後,氣候乾燥程度加劇,只有公元前750年和公元500年前後有過兩次短暫的雨水稍多時期。由於氣候長期乾燥,導致河流斷流,湖泊變小、乾涸或消失,植被枯萎退化,由草原變為沙漠,許多草原動物被迫退出撒哈拉的歷史舞臺。
  • 撒哈拉沙漠下雪攝影師驚呆 去沙漠旅遊要穿什麼鞋注意什麼
    一名業餘攝影師拍下撒哈拉沙漠下雪這一罕見奇景,紅色沙丘上覆蓋的白雪宛如咖啡上蕩漾的稀薄奶泡。英國《每日電訊報》20日報導,撒哈拉沙漠面積約達932萬平方公裡,橫跨北非諸多國家。攝影師卡裡姆·布謝塔塔19日在阿爾及利亞的沙漠小鎮艾因塞弗拉拍下雪景。「看到沙漠下雪,每個人都很吃驚。這太少見了,」他說,「雪落在沙上看起來棒極了」,這成為拍照的絕佳場景。
  • 撒哈拉沙漠有多深?如果把它挖空,它的內部會有什麼?
    近幾年來,盜墓探險題材的影視劇盛行,很多人也對沙漠有了嚮往之情。曾經的我們提到沙漠時,總會想到神秘乾旱和死亡。但數千萬年前的沙漠並非如今的模樣,有些沙漠甚至掩埋著人類文明。撒哈拉沙漠可以說得上是世界上最大沙漠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好奇過,如果把撒哈拉沙漠的沙子全部挖空,可以到達多深?在它的內部又隱藏著什麼呢?沙漠並非一成不變在我們看來,撒哈拉的表面被沙子所覆蓋,其實仔細來看,它的表面大部分都是由巖石構成的,真正的砂礫所覆蓋的區域只有20%左右。
  • 摩洛哥:撒哈拉沙漠之旅
    今天開始撒哈拉沙漠行程,想訂的kamkamtune沒有訂到,找了家口碑還不錯的店。司機小哥很準時的過來接我們,為了舒服,我家選擇了3人包車。不過可能因為他不是這兒的人有關,家在撒哈拉沙漠附近。阿伊特·本·哈杜村村落下面的瓦迪河,但是基本已經乾涸了,所以回去時候直接從河床走到新村的。阿伊特·本·哈杜村回酒店路過瓦爾扎扎特城堡。
  • 撒哈拉沙漠有多深?沙子全挖光,會有什麼?
    撒哈拉沙漠地表然而有一個問題出現了,我們所知道的沙漠到底有多深呢?如果把沙子全挖光,底下會出現什麼呢?撒哈拉沙漠位於非洲北部,位置在赤道附近,常年光照強度最強,也是地球上最大的沙漠了,以它為例子來講解。撒哈拉沙漠有多大?
  • 他用鋤頭和古老耕種術,終於馴服撒哈拉沙漠.他被稱為擋住了沙漠的人
    正當人們對撒哈拉沙漠的步步緊逼束手無策的時候,有一個人站了出來,他勇敢地帶領當地人,採用一種古老的傳統耕種技術Zai。歷時25年,最終擋住了撒哈拉沙漠的進攻,並不斷收復失地,將曾經的沙漠變回了森林和良田….
  • 在空中瞭望撒哈拉沙漠
    流動沙丘順風向不斷移動,撒哈拉沙漠的流動沙丘一年有移動9米的記錄。沙漠西部邊緣的加那利寒流,降低了氣溫,從而減少了對流雨,但溼度加大時則會出現霧。 撒哈拉沙漠的交通,過去傳統上都是通過駱駝隊,既緩慢、艱苦,也很危險。需冒迷路、過熱、窒息人的沙暴以及餓死、渴死等危險,再加上還可能遭到打劫。儘管有這麼多危險和困難,泛撒哈拉沙漠的商業和貿易,從很早的時候起就一直延續了下來。 03 別看這裡地廣人稀,寸草不生,下面卻埋藏著多種貴金屬礦產。
  • 撒哈拉沙漠——遺失而獨立的神秘,漫漫黃沙無邊無際
    提及撒哈拉沙漠,人們立即會以諸多稱謂冠之,「沙漠之王」「不毛之地」「生命的墳墓」,等等。以上種種描述,足以顯現出撒哈拉沙漠自然環境的險惡,加之影視文學作品對其大肆渲染以及理解的空白,使得本有好奇之心的探險者對其望而卻步,不想去接受這份本已存在許久的真實,更沒有了置身其中的勇氣,把它看做是存在於地球上的甚至比南極、北極以及喜馬拉雅山更難以逾越的生命禁區。
  • 撒哈拉沙漠擴張,亞馬遜縮小了,中國沙漠尷尬了:中國人有魔方?
    世界平均每年約有5~7萬平方公裡土地荒漠化,以熱帶稀樹草原和溫帶半乾旱草原地區發展最為迅速。1、撒哈拉沙漠的擴張-無人可擋?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什麼?那麼撒哈拉沙漠當之無愧,總面積達到9065000平方公裡,已經接近中國的國土面積大小了。
  • 撒哈拉沙漠的沙到底有多深,撒哈拉沙漠下又埋藏著怎樣的失落文明
    很多人可能認為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它的面積超過900如果論大小,撒哈拉沙漠只能排第三,最大的兩個沙漠是南極和北極,這多少有點違背直覺。儘管極地被冰雪覆蓋,但它們足夠乾燥,可以被稱為沙漠。撒哈拉沙漠的沙子有多深?
  • 蘇貞昌秀"學識",稱"臺灣和撒哈拉沙漠緯度相同,理應缺水" 網友瘋了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全臺水情吃緊,臺「行政院長」蘇貞昌26日前往石門水庫視察水情時,竟說出「臺灣和撒哈拉沙漠緯度相同」,理應缺水,但有「老天爺照顧」這樣的話。此話一出,島內社交論壇上一片嘲諷,「地理老師哭了」「結果怪人民浪費水?」據《聯合報》26日報導,蘇貞昌指示相關單位,要留住水資源,提到自來水漏水也十幾年都沒辦法改善。
  • 蘇貞昌稱「臺灣跟撒哈拉沙漠同緯度應該算缺水」,網友...
    「同樣的緯度……在非洲是撒哈拉沙漠,在阿拉伯半島是阿拉伯沙漠……臺灣應該是缺水的,但老天爺對臺灣非常好。」10月26日,臺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視察水情時說出了這樣一番話。此後他認為「同緯度就應該缺水」的邏輯引發議論,有網友調侃稱,「地理老師哭了」,也不乏網友感嘆,這是「什麼智慧發言」。綜合臺灣聯合新聞網、中時新聞網報導,受到56年來首度豐水期無颱風影響,島內部分地區面臨缺水,當天,蘇貞昌前往石門水庫視察水情。
  • 非洲:鹽路是撒哈拉沙漠中最大的財富
    在撒哈拉沙漠的蒼涼與死寂中,最大的金脈,是足以與亞歐間「絲路」匹敵的「鹽路」。截至20世紀初,縱橫撒哈拉沙漠的鹽商,每年仍帶著兩萬頭駱駝的隊伍橫越非洲,堪稱前所未有的壯觀景象。如今,這些商隊依然行走於撒哈拉沙漠,但面臨現代化貨車的挑戰,數目已然銳減。 中世紀及後來的阿拉伯旅者,都會談起非洲的金礦,使得非洲產金成為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直到1826年,法國探險家荷內·凱耶終於進到「廷巴克圖」(Timbuktu,現今中非馬利共和國的城市),卻發現廷巴克圖根本不是什麼傳說中的大城市,只不過是個小村。
  • 撒哈拉沙漠冒險之旅,迷人又危險的旅遊勝地!
    撒哈拉沙漠,傳統上都是通過駱駝隊,緩慢、艱苦,也很危險。需冒迷路、過熱、窒息人的沙暴以及餓死、渴死等危險,再加上還可能遭到打劫。儘管有這麼多危險、困難,沿著連接綠洲的商隊路線的泛撒哈拉沙漠貿易從很早時候起就一直延續了下來。撒哈拉沙漠氣候由信風帶的南北轉換所控制,常出現許多極端。
  • 面積和中國一樣大的撒哈拉沙漠,曾經竟然是一片草原?
    三毛說:「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但其實我們對於撒哈拉的了解,更多來源於讀書時期地理課本上的內容。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的沙質荒漠,面積為906萬平方公裡,僅比中國略小一些。但是你絕對想像不到,撒哈拉沙漠在數萬年前,也是一片芳草萋萋的草原。那後人是如何推斷撒哈拉曾經是一片大草原的呢?主要是因為舉世聞名的撒哈拉巖畫。1933年,一支法國騎兵隊在撒哈拉沙漠中部的塔西利臺、恩阿哲爾高原上發現了長達數公裡的壁畫群。
  • 撒哈拉沙漠擴大,亞馬遜縮小,中國沙漠尷尬:中國人有魔法嗎?
    沙漠和荒漠化土地在非洲佔55%,北美洲和中美洲佔19%,南美洲佔10%,亞洲佔34%,澳大利亞佔75%,歐洲佔2%。全球平均每年約有5萬至7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沙化,其中熱帶草原和溫帶半乾旱草原地區發展最為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