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餅是童年記憶的味道,是情懷,是念念不忘的鄉愁

2020-12-13 翠柔坊

蘇式有杏仁酥,廣式就有杏仁餅,中國歷史不過兩千多年,卻創作許多聞名中外的美食,美味是沒有定義的,你不能否認蘇式的杏仁酥不好吃,而捧廣式的杏仁餅就很美味,食無定味,適口者真,而且仔細發現,杏仁酥和杏仁餅是兩回事的,杏仁酥是有其杏仁,而杏仁餅因形似杏仁,故得名況且一個是麵粉制點,一個是綠豆粉制點,兩者性質皆不同。廣式杏仁餅初始胚胎便是綠豆餅的化身,杏仁餅和綠豆餅不同的是杏仁餅裡面含有糖肉餡,再烘烤,便是杏仁餅了,綠豆餅是炒綠豆沙和黃油,杏仁餅是綠豆粉烘焙而出,果然大中華吃的花樣就有成千上百種,不過為了使其更加美觀,都是印成餅狀了,牛皮紙包紮一下,便成為廣東人的手信禮品。

杏仁餅,是極具有歷史的痕跡的,傳統老式點心的味道吃的絕不是什麼人間美味,只是因為有一種情懷的東西在裡面,我昨天看到一個抖音,裡面是一個老人踩著腳踏車,賣80後人童年記憶的冰棒,人們蜂擁而至,是因為其美味嗎,不,是童年那種難忘的情懷是一輩子都會記憶猶新的,只要還存在,那種味道便會久久不能忘懷,這便是杏仁餅存在的理由,而對於年輕人來說,他們吃慣了漂亮精緻的西點,傳統的糕點早已拋之腦後,但對於杏仁餅來說是個意外,因為杏仁餅徵服它們的是入口的美味,是酥脆的口感,是清雅的味道。

情懷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那個年代裡物質匱乏,大多數人的溫飽是尚未解決的,而其一塊杏仁餅在那個時候便是舉足輕重的,人們生活越來越好後依舊忘不掉那個年代帶給他們的美味,那是一種濃濃的鄉愁,在中國,如果食物被打上家鄉情感的烙印,便會變得動人起來,而杏仁餅能夠名聲遠揚,是因為吃到嘴裡的那口杏仁餅所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吃進嘴裡,感受到的是用心,認真與堅持。而一塊好吃的杏仁餅定要用傳統的手工工藝來完成,手工出來的美味和機器出來的定是天差地別,所以在廣東,手工招牌的杏仁餅都很大賣。

相關焦點

  • 中山特產:精緻的杏仁餅回味家鄉的味道
    怎樣才是精緻的杏仁餅?你吃過這種帶有家鄉味道的廣東中山特產嗎?相信土生土長的中山本地人,肯定也會聽說過中山咀香園了。精緻的杏仁餅回味家鄉的味道。精緻的杏仁餅,應該是這樣的:不是每個杏仁餅都是精緻的杏仁餅,而咀香園杏仁餅,每一個精緻的杏仁餅背後 ,都藏著百年工藝,以及咀香園的細心服務。暢銷百年 精選用料 純手工敲餅 口感酥脆咀香園杏仁餅給你獨特的酥脆體驗,廣東中山特產,精緻的杏仁餅讓你回味家鄉的味道!
  • 回不去的童年、記憶中的味道,家鄉農產品是你忘不掉的鄉愁
    第一、讓在外工作、生活的人們找到「鄉愁」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在外生活時間長的人,都會有「鄉愁」。雖然可以通過電話、語音、視頻和家鄉的人溝通。可是睹物思人的效果才是最好的,而這個「物「我覺得就應該是農產品。
  • 記憶中的味道,鄉愁裡的「敕勒川」
    記憶中的味道,鄉愁裡的「敕勒川」 2020-10-07 10: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帶著丁香味道的鄉愁
           文/譚虹芳         如果你經常漂泊在外獨自闖蕩,你的內心深處一定會有一段故鄉裡難以割捨的記憶
  • 記憶中的味道,鄉愁裡的「敕勒川」
    記憶中的味道,鄉愁裡的「敕勒川」 2020-10-07 10: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鄉土散文:鄉愁在懷舊的記憶中
    懷舊是一棵樹,鄉愁是一棵草;鄉愁是一碗酒,鄉愁是一杯茶;鄉愁是一種糾結的混亂,鄉愁是一種不清楚和不清楚;懷舊是在記憶中。最真實的夢想,鄉愁是一種生活;思鄉之情是遊蕩的靈魂,心靈得到支持。  一個遠離家鄉的流浪者,心中沒有人。只有熟悉和熟悉的聲音才能平息它的騷動和焦慮。無論你有多遠,你都會想到它。
  • 廣播劇丨這種香甜的味道,始終藏在童年的記憶裡
    廣播劇丨這種香甜的味道,始終藏在童年的記憶裡 2020-12-13 16: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念念不忘的澳門杏仁餅 自己做無添加 清甜不膩 比買的好吃
    念念不忘的澳門杏仁餅 自己做無添加 清甜不膩 比買的好吃澳門故事,大離不開博彩業,小缺不了杏仁餅。《澳門人家》的故事落在(當然是虛構的)百年梁記餅家身上,自然也就不足為奇。劇中梁家五代尤其是第四五代的發展、人生軌跡和恩怨情仇,也是一部紮實的澳門杏仁餅產業發展史。
  • 探尋浙江味道:一壇梅乾菜的鄉愁之旅~
    不僅是江浙,對許多地方的人來說,梅乾菜的味道早已不止是一種普通的美味,那種由味覺觸動的故鄉情懷,或許才是引發這種習慣與愛的原因。今天,我們就以梅乾菜為路標,跟隨著它的指引,探索它與各地的淵源,找尋關於美食與記憶的故事。
  • 澳門杏仁餅哪家好吃 澳門哪家杏仁餅好吃
    澳門杏仁餅想必大家都知道,這是澳門美食的代表之一,也是很多人去澳門一定要買的美味,到底澳門杏仁餅哪家好吃?今天就告訴大家到底澳門哪家杏仁餅好吃。澳門杏仁餅哪家好吃?鉅記手信鉅記手信是澳門的老字號手信鋪,也是澳門比較有名的一家,很多外地人都來這裡買,這裡不僅品種豐富,味道也很正宗
  • 尋找童年的記憶,這是老洛陽不管風吹雨打的味道
    洛陽人中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味道不僅僅是填飽肚子他也讓人想起童年近年來洛陽經歷了巨大的發展這些商店的口味是一致的01徐記辣豆腐串02海曉米線地址:劉家西街第七人民醫院南人均:18元在洛陽人童年記憶中一定有米線,曾經的1.5碗米線已經成為歷史,現在米線的市場價格是每碗6-7元,他需要一個肉夾饃來吃。
  • 那是屬於你的獨有的味道,念念不忘的,是你給我的獨家記憶!
    那是屬於你的獨有的味道,念念不忘的,是你給我的獨家記憶!「那是屬於你的獨有的味道,一聞到它,我就想到你,那是你的味道,關於你的記憶,我念念不忘,因為那是你給我的獨家記憶!」後來男生和朋友說:「那天,在十字路口,聞到她身上的味道了!」友人當時很為男生不值,也為此覺得不可思議。但是我聽完這個事情之後,卻很能體會。因為很愛那個人,所以不管以後在哪裡,遇見什麼,只要觸碰到有關你的記憶,所有千辛萬苦築起來的堅強的表象,都會瞬間崩塌得支離破碎!原來,念念不忘的,還是你,是你給我的獨家記憶。
  • 生生說:醬油炒飯,是情懷?是愛?是童年最美好的記憶?
    還是……忘不掉的味道,念念不忘的,是記憶裡的味道●網友@ :很多年過去了,依然忘不了小時候老爸做的醬油炒飯。對我來說,能吃上一碗記憶中的醬油炒飯,就是無比的幸福!平凡簡單的食物卻是讓人難忘的味道,無論在哪裡,無論吃過多少美食,見過多少美景,也不抵停留在味蕾上的那一種魂牽夢繞。●網友@ :記憶裡,最難忘的味道是媽媽做的醬油炒飯,只有醬油和米飯,卻特別香,後來自己試著做過很多次,卻總也沒做出那種簡單純粹的醬香味了。
  • 生生說:醬油炒飯,是情懷?是愛?是童年最美好的記憶?
    還是……忘不掉的味道,念念不忘的,是記憶裡的味道●網友@ :很多年過去了,依然忘不了小時候老爸做的醬油炒飯。對我來說,能吃上一碗記憶中的醬油炒飯,就是無比的幸福!平凡簡單的食物卻是讓人難忘的味道,無論在哪裡,無論吃過多少美食,見過多少美景,也不抵停留在味蕾上的那一種魂牽夢繞。●網友@ :記憶裡,最難忘的味道是媽媽做的醬油炒飯,只有醬油和米飯,卻特別香,後來自己試著做過很多次,卻總也沒做出那種簡單純粹的醬香味了。
  • 尋找鄉愁哪裡去?嵩縣石頭部落鄉愁博物館幫你尋找童年記憶
    10月1日,嵩縣九皋鎮石場村石頭部落景區又添一處景觀——鄉愁博物館開館了。 走進全部是石灰巖壘砌成的石頭房子——柴家大院,保安樓、大門樓、前屋、後堂、廂房等整修一新,院內石牆上掛著過去用過的農具和生活用具,一下子就讓人走進了那過去的歲月,回憶起童年的記憶。
  • 河南嵩縣:石頭部落鄉愁博物館幫你找回童年的記憶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10月1日,嵩縣九皋鎮石場村石頭部落景區又添一處景觀——鄉愁博物館開館了。走進全部是石灰巖壘砌成的石頭房子——柴家大院,保安樓、大門樓、前屋、後堂、廂房等整修一新,院內石牆上掛著過去用過的農具和生活用具,一下子就讓人走進了那過去的歲月,回憶起童年的記憶。
  • 尋找鄉愁哪裡去?嵩縣石頭部落鄉愁博物館幫你找回童年的記憶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宗寬 沈若宸 通訊員 羅孝民10月1日,嵩縣九皋鎮石場村石頭部落景區又添一處景觀——鄉愁博物館開館了。走進全部是石灰巖壘砌成的石頭房子——柴家大院,保安樓、大門樓、前屋、後堂、廂房等整修一新,院內石牆上掛著過去用過的農具和生活用具,一下子就讓人走進了那過去的歲月,回憶起童年的記憶。
  • 【鄉情】信陽味道—追尋故鄉老鴨湯圓的記憶
    這些年轉輾多處最終落腳於眼下生活的城市,很多人和事都如過眼雲煙般丟在了風中,但有一樣東西卻始終沒有丟掉,它時不時地就會冒出來,那就是鄉愁。尤其在逢年過節的時候,鄉愁總會如約而至,趕都趕不走。    我的童年是在豫南地區的大山裡度過的,山水間由花崗巖砌成的蜿蜒小路通向外面未知的世界。
  • 尋找童年的記憶,這是老洛陽不管風吹雨打的味道
    洛陽人中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味道不僅僅是填飽肚子他也讓人想起童年近年來洛陽經歷了巨大的發展這些商店的口味是一致的01徐記辣豆腐串02海曉米線地址:劉家西街第七人民醫院南人均:18元在洛陽人童年記憶中一定有米線,曾經的1.5碗米線已經成為歷史,現在米線的市場價格是每碗6-7元,他需要一個肉夾饃來吃。
  • 鬧軍坡:多少海南兒女的記憶和鄉愁
    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鄉愁,如貴州黔東南州的蘆笙節,海南儋州的調聲,海南黎苗族的三月三,海南的鬧軍坡等,記錄著人們家鄉的記憶和鄉愁。因為鄉土文化來源於民間,流傳於民間,約定成俗於民間,世代相傳於民間,成了人們家鄉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