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色的雌性長臂猿,懷抱幼崽坐在樹上 (資料圖片)
作為海南熱帶雨林環境的生態指示種,海南長臂猿的生存狀況關係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的成敗,是檢驗海南生態保護成效的重要指標。
目前,並沒有針對海南長臂猿保護的專門法律規定,已有的相關法律規定比較零散,尚不能對海南長臂猿實施全面有效的保護。
海南保護長臂猿的積極行動與效果
海南長臂猿系全球目前20個長臂猿物種之一,目前僅在海南霸王嶺存活有33隻,其瀕危程度遠遠高於國寶大熊貓、朱䴉等物種,被我國列為國家Ⅰ級保護物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列為「全球最瀕危靈長類動物」之一。
作為海南熱帶雨林環境的生態指示種,海南長臂猿的生存狀況不僅反映海南熱帶雨林的健康狀況,而且關係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的成敗,還是檢驗海南生態保護成效的重要指標。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以及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要求務必制定和採取一系列科學合理的措施,切實保護好海南長臂猿。我國政府和海南各界也認識到保護海南長臂猿的重要意義,不斷付諸行動,包括198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霸王嶺省級保護區、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9年經中央審議通過開展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同年成立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並把海南長臂猿的拯救保護作為一項重要任務等。相關積極行動取得了積極效果,其中標誌性成效是海南長臂猿家族近日新添了一隻幼猿。海南長臂猿是目前全球20種長臂猿中唯一保持穩定且呈現緩慢增長趨勢的物種。
海南長臂猿法律保護的制約因素
海南長臂猿保護採取的一系列舉措雖然取得了重要成效,但大多屬於政策性措施,沒有轉化成法律制度,難以行穩致遠。
從目前的法律規定來看,並沒有針對海南長臂猿保護的專門法律規定,已有的相關法律規定比較零散,尚不能對海南長臂猿實施全面有效的保護,一些規定甚至對保護海南長臂猿造成了一定的妨礙,與海南長臂猿保護的重視程度不相稱,與社會各界的預期差距較大。
例如,近距離觀測海南長臂猿,存在人和海南長臂猿共患疾病的傳染風險,可能給海南長臂猿帶來意外的病患災難。現有法律對此沒有明確許可程序和監管條件。
再如,精準修復海南長臂猿分布區及周邊退化生境,比較合理的做法是先在與長臂猿棲息地相同或相近的核心區選擇少塊樣地進行科學試驗,待科學試驗成功後再推廣。科學試驗本身是一種人為活動,必然涉及人員進入核心區,試驗的開展也可能需要在樣地上採伐林木,對此涉及《森林法》等不同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這些規定相互之間並不統一,到底該適用何種條文很難取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棲息地的優化。
為此,建議加強海南長臂猿的法律保護,特別是建議制訂海南長臂猿保護管理條例,充分發揮法治在海南長臂猿保護管理方面的引領、推動和保障作用。
海南長臂猿法律保護加強的理論支撐
長期以來,我國對海南長臂猿的研究不足。隨著對海南長臂猿重要意義認識的深入,國家有關部門和海南省有關單位開始下大力氣組織人員和投入資金認真開展相關研究,逐漸取得不少有價值的成果。如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將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申報的「長臂猿保護國家長期科研基地」列入第二批國家林業和草原長期科研基地名單;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還依託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設立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中心,吸引國內外頂尖靈長類專家團隊和科研院所參與海南長臂猿保護與研究;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成立以後非常重視對海南長臂猿的研究,2020年2000萬元科研資金就安排了1500多萬元投入《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海南長臂猿棲息地及其他熱帶雨林生態修復研究》《海南長臂猿等珍稀物種保護和國家公園建設與國際接軌研究》等3個重大項目;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成功匯聚全球領先機構的頂尖專家召開了6次「海南長臂猿保護專題會」,並於今年8月20日至21日召開了「海南長臂猿保護國際研討會」,開展海南長臂猿全球聯合攻關,取得了超預期成果,在保護理念、保護方向、保護措施等諸多方面達成重要共識;等等。所有這些研究為加強海南長臂猿法律保護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和支撐。
可借鑑的國內外單一物種專門立法經驗
針對單一物種的專門立法,雖然少見,但不是沒有。這些不太常見的針對單一物種的專門立法,為制訂海南長臂猿保護管理條例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借鑑。如1998年9月24日,海南省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海南省紅樹林保護規定》(共十九條,2020年6月16日又進行了修正),這是我省針對單一植物性物種制定的專門立法。再如,2020年5月14日,上海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了《上海市中華鱘保護管理條例》,該條例內容包括總則、保護措施、監督管理、區域協作、法律責任、附則等共六章四十條,自2020年6月6日起施行,這是省外首部針對單一動物性物種的專門立法。從世界範圍來看,1951年,印度尼西亞登嘉樓的當地政府制定了《登嘉樓海龜法令》,這是國外較早針對單一動物性物種的專門立法。這些針對單一物種的專門立法通過後,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的反響,實施後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其優秀的經驗為海南長臂猿專門立法提供了實踐依據,可以為海南長臂猿專門立法予以借鑑。
加強海南長臂猿法律保護工作
為科學合理做好海南長臂猿法律保護相關工作,需要針對當前法律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借鑑國內外旗艦物種保護法律法規資源和旗艦物種保護立法經驗與做法,進一步做好海南長臂猿法律保護的調研,深入了解海南長臂猿的生境、生態廊道試點建設、棲息地改造及法律保護方面的情況,掌握海南長臂猿生活棲息規律、種群結構和遺傳背景及其與各種環境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充分了解政府及相關管理部門、普通村民等各方主體對當前海南長臂猿拯救、保護與管理的認知、認同程度以及對今後改革的具體願望和訴求,全面梳理、總結海南長臂猿法律保護的難點和需求,充分分析海南長臂猿法律保護的總體目標、原則和路徑,總結海南長臂猿法律保護的可行措施,找出海南長臂猿保護的現實需求與法律制度供給之間的差距,設計出整合海南長臂猿保護法律制度與整個野生動物保護法律制度、森林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國家公園管理制度的總體方案,並提出合適的總體立法思路和相關條文。
在具體操作方面,可考慮由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暨國家林草局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中心組織專家進行相關調研、論證並在必要時起草海南長臂猿保護管理條例專家建議稿。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暨國家林草局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中心已然成為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的國家級平臺,也是目前在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方面唯一的國家級平臺,有能力也應該在統籌加強海南長臂猿法律保護研究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鄧和軍,系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海南大學法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