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向真、崇和、致遠的「種子」播撒在大地上,用他們年輕、風發、噴薄而出的力量去培育綠陰,描繪桃李滿天下的豐收圖景,讓愛滿天下。
如此樸實、如此凝重。如此的辦學理念,執意於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融化在以文載德,以文化人的氛圍中,浸染著每一名學子的心靈,不僅教書育人,更要健全人格,給未來的幼苗最強壯的園丁,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浪潮中留下堅實的足印。
由晉中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大門而入,以「愛」為魂,以「真」為徑,以「善」為基,特殊的校園布局詮釋著校方的匠心獨運;踏「積矽路」,特別的命名蘊含著校方的拳拳心意;進圖書館,無論LED屏上的「三字經」,無論一幅幅學生書畫作品展,行進中,駐足間,文化的符號始終在強勁地跳躍,於無聲處和聲為一 首高亢的歌曲,流淌在每一處角落。
揭開校園教書育人、科學研究安詳寧謐的一面,是熱情如火的文化傳承與創新。在晉中這塊文化厚重的沃土上,晉中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從學術的角度觀察,在觀察的過程凝練;從服務的角度實踐,在實踐的過程升華。
師生、學者、企業,多層面、多元化融合於這所現代化的學院,共同掌舵晉中又一艘文化航母昂首出海!
致力於地方文化人才培養的搖籃
學校圖書館大廳,因為書香氤氳倍顯莊嚴,因為滿廳的書畫作品倍顯神聖。據校方介紹,這裡是中文系與美術系「必爭」之地,出自各屆學生之手的作品或行雲流水,舒捲自如,或蒼勁雄渾,神鐵案寒,形式不同,也許稚嫩,但意蘊已在。
晉中,文化是另外一個代表性符號,只要俯首擷英,必滿手馨香。
文化強省、文化強市大幕已啟,在日趨濃厚的氛圍中,在這一塊文化蔓延著的土壤上,晉中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整合既有基礎,規劃未來圖景,提出了響亮的「文化強校」戰略,即圍繞地方特色,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研究發掘方面,突出地方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突出學生文化見識和文化視野的培養,著力為晉中文化產業的興盛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核心支撐。
於是,學校的課程設置豐滿而立體,音樂系有了太谷秧歌、左權小花戲等專業課程,劉紅慶、石佔明走進課堂,為學生展示地方文化的魅力;體育系形意拳虎虎生風,這一發端於晉中的瑰寶將隨著一批又一批畢業的學生走向一所又一所學校,走進一個又一個家庭;美術系漆畫、陶藝、剪紙、刻花瓷、書畫裝裱等課程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系學生選修,晉中,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的傳承中綻放異彩;中文系晉文學、晉方言課程生動深刻,明清晉商文化研究、太行革命鬥爭史更是將晉商文化、紅色文化在全校普及……
當教書與育人擺上同等重要的位置,文化對於學生價值觀念、理想信念、心理氛圍、行為規範等的作用尤其重要,晉商誠信創新的品德,太行老區不畏艱險的勇氣在引領著學生的人生觀,陶藝、剪紙、書法、繪畫在塑造著學生的氣質。誠然,搶救、保護和研究晉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在肩,動腦、動心、動手,共同作用之下,文化氛圍對學生的影響也愈來愈明顯。
圖書館大廳的書畫作品背後,靜靜地佇立著一位大師的身影——皇甫束玉工作室內,祖籍左權的老人把畢生收藏無償獻於學校,書、稿、字、畫,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種種文化與文明的精華凝鍊於幾十平方的一室,給予踏進這裡的孩子們一餐饕餮盛宴。
偌大的校園,無論何時何地何人,眼中都會有生動與厚重的組合,歷史與現實的重疊,前輩與後人的對話。為了滿足師生文化生活需求,學校創辦了「白塔講壇」,先後邀請了北師大勞凱聲、石中英等50名全國知名專家學者來校講學;同時,在學生中開設「大專論壇」傳播青春的聲音。文化,讓這裡的學生不僅僅在課堂或者老師的說教中成長,他們被包圍於這樣特殊的校園文化環境中,日復一日地內化為行為習慣,進而帶動教育的成效。
採訪中,欣聞梁中秀大師工作室亦將落戶於此。
一所用文化解讀的高校,必然會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吸附力,強勁的時代發展性和戰略性,從而創造出更為深廣的發展空間。
「我們在努力做到,使學校的牆壁也說話。」學校始終朝著這種境界努力。
致力於地方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基地
高校,知識和文化的重要產出地與輻射源。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三項基本功能之外,文化傳承契合其中,實為基本功能之綱——高校的一切工作其實就是為了文化發展,包括傳承文化、啟蒙文化、保存文化、批判文化、選擇文化、創新文化。綱舉目張,引領文化是高校的基本功能之一,更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晉中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作為地方高校,長期浸潤在晉中文化之中,擁有明顯的區域文化印跡,擁有別樣的區域文化感覺。近年來,隨著晉商精神蜚聲海內外,太谷秧歌以交響樂的形式走上首都的大舞臺,晉中六張名片綻放異彩,文化建設風生水起,學校主動承擔起引領區域文化發展,促進區域文化創新的重任。
晉中文物陳列館,在學校與市文物局「兩廂情願」的前提下,走進了校園。推開古樸凝重的大門,戰國、漢、唐三個展區陳展了青銅器、陶瓷、玉器、晉中地域出土的古墓群隨葬器物和部分傳世文物。輾轉這300平米的展廳,從久遠的古代文明到輝煌的近代歷史到燦爛的現代成就,追隨穿越時空間歷史,始終激蕩著文化激情與文化自豪。
地方文物陳列館落戶高校,晉中師範高等學校開全國之先河。
這是使命使然,在矢志不移的追逐下,學校有了更多的內涵。晉商詩書畫研究院和晉中大眾書畫院先後成立,以此為平臺,市內外的專家、學者與學生有了面對面交流、創作、研究的機會,晉中名家作品薈萃一堂,也成為學校珍貴的教育資源。醉心詩書的學者、詩人郭齊文先生欣然受聘為學校客座教授,專門的工作室正在建設之中,先生長期以來對文史、詩詞、書史、書論、美學以及晉商文化的研究,對儒、釋、道精髓的領悟,將在這裡傾囊相授。
接受外來滋養的同時,學校組織教師、學生開展了《開展節日文化教育,改進學生德育的研究與實踐》、《挖掘晉商文化和太行紅色文化資源,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與實踐》、《美術專業民間美術課程體系建設研究》、《左權小花戲研究》、《室內裝飾設計專業課程建設研究》、《用合唱形式表演山西民歌的實踐與研究》、《晉商文化精品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晉方言研究》等學術探討,既注重對地方傳統文化的弘揚,更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發展,充分發揮了地方師範教育在人才培養、文化研究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增強了學校文化傳播、選擇和創造的功能,引領學生價值取向。
開門辦學,學校不僅引進來,更走出去,近在咫尺、博大精深的晉商文化成為學生們生動的現實教材,明清晉商文化研究的講堂更多地設置在三多堂、喬家大院、平遙古城等古蹟內,帶動著學生們去思考、發現……
致力於地方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地方文化事業與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核心支撐。近年來,晉中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成為一支活躍在晉中文化領域的優秀力量,用青春的活力助推晉中文化走得更遠、更穩。
在學校,有一段校方與晉中翔龍黑陶公司「聯姻」的佳話。由公司訂單培養,負責學雜費、生活費,學校專門設置專業課程的40多名陶藝專業學生畢業後,短短時間內已成為公司的中堅骨幹。
今年下半年,專門面向晉中各晉商文化旅遊景點的導遊班亦將開班,系統、深入學習之後的第一批針對地域文化的專業導遊將走上市場,在晉中提升文化旅遊素質的進程中搭起一個個有力的支點。
學校,在自我的努力中,亦逐漸成為晉中地方文化傳播、發展、創新的主陣地。
「紅色頌歌——晉中市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群眾歌詠活動」由學校主辦;晉中市紀念建黨90周年黨史、軍史知識競賽、晉中市「天星杯」青年歌手大賽、「關心農民工子女」青年志願者結對幫扶活動、山西省孝老愛親模範事跡晉中專場報告會、山西省第五屆中小學班主任素質展示活動等,如春風、雨露更加催綠文化的土壤。
2010年,學校的120名學生參加了上海世博會為期四個月的「歡樂盛裝大巡遊」演出活動,大家把晉中的文化風採展示給世界的同時,更把晉商精神與太行精神帶到了上海。
2011年美術系學生畢業作品中,蛋殼技術在漆器中的成熟運用突破了我市推光漆藝術的一項瓶頸。
陶藝工作室,幾間屋子包含了陶藝製作的全流程,學生們跳躍的思維張揚在自己親手製作的作品中。
傳承之外的創新,如星星之火之勢,起於這一群懷揣夢想的年輕人,也必將在更大的舞臺上有所作為。
去年7月,學校晉韻女子合唱團赴港參加2011香港國際青少年合唱節比賽,《看秧歌》、《走西口》兩首富有濃鬱地方文化特色的歌曲深深感染了現場觀眾,得到評委專家的一致盛讚,斬獲銅獎。同年11月,校武術隊參加山西省「聯盛黃河杯」大、中學生武術比賽,獲得4金、3銀、1銅的好成績。目前,學校有七彩剪紙、晉商研究協會、書俠形意拳社、文學社、朗誦社、書法協會等各類社團40餘個,成為一張張靚麗的「校園名片」。
且行且遠且縱歌,幾年如一日,晉中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執著紮好「文化」的根,去澆灌明天的參天大樹。(壓題照片由本報通訊員攝)本報記者郭書民 田文杰
來源:晉中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