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人:穿梭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2021-12-18 行走的記憶

金黃的東非稀樹草原上,走來一隊身披紅色披風、手持木棍的馬賽人。這是肯亞馬賽馬拉國家自然保護區外一道靚麗的風景。無數遊客不遠千裡來欣賞東非草原美景的同時,也被生活在這裡的馬賽人所吸引。作為肯亞最具代表性的部族之一,馬賽人一直延續著遊牧傳統。數百年來,他們在非洲遼闊的大地上逐水草而牧,靠圍獵而生,過著遊牧民族的本色生活。但近年來隨著自然生態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多的馬賽人開始穿梭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隨意走進馬賽馬拉保護區外的一個馬賽村莊,映入眼帘的是獨特的馬賽人民居。枯樹枝圍起一個籃球場大小的小院,幾座由樹枝、牛糞和泥巴堆起的小屋前站著十幾個村民。男人們裹著被稱為「束卡」的紅色披風,手持一頭細一頭粗、用來趕走野生動物的馬賽木棍。女人們穿著色彩絢麗的「坎噶」裙裝,戴著精細彩珠串成的頭飾和項圈。

馬賽男人的披風之所以選擇紅色,是為了趕走獅子等野生動物,保護他們賴以生存的牛群。牛在馬賽人的傳統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不吃蔬菜,只喝牛奶、牛血,吃牛肉。每天晚上,村民們會把村子的大門用枯樹枝堵嚴,讓牛群聚集在村子中央。他們自己在窄小的泥屋裡守著小牛,睡在牛皮上。

馬賽人曾流傳著一個古老說法:「我們右手持長矛,左手持圓棍,就不能再拿書本了。」但隨著時代變遷,很多馬賽人的習俗已發生了很大變化。

現在大多數馬賽人的孩子都去附近的學校上學讀書。在肯亞政府大力推進保護野生動物的過程中,馬賽男子的成人禮也不再是殺死一頭獅子,而是儘可能多地養牛。每養10頭牛,才能娶一個妻子(馬賽人實行一夫多妻制)。

與此同時,成年人也開始融入現代社會。放牧不再是他們謀生的唯一手段。一些人到附近的山上開墾土地、種植蔬菜。他們不再居住在小小的泥屋中,而是和附近居民一樣生活在鐵皮房裡。還有一些人走出馬賽村,到首都奈洛比等地去謀生。馬賽村裡的人越來越少。

留在馬賽馬拉地區的人則利用靠近自然保護區的「地利」條件,加入到旅遊服務業的洪流中。保護區附近的飯店和旅遊紀念品商店中,經常可以看到特點鮮明的馬賽服務生。他們保持著馬賽男子的身體標誌:缺少一顆下門牙和長可及肩的大耳洞。記者參觀的村莊還在小院裡單獨闢出一半的地方,擺放各家做的手工藝品,包括木雕、馬賽木棍和馬賽項鍊等。村民們都遊刃有餘地掌握了推銷各類商品的技巧。湯姆介紹說,旅遊業已是這個村莊重要的收入來源。

對於來往參觀的車輛和外國人,馬賽孩子已經習以為常。他們的眼中,呈現的是一個交織馬賽族遊牧傳統和現代商業生活的世界。 

相關焦點

  • 穿梭在傳統與現代間的馬賽人
    新華社發金黃的東非稀樹草原上,走來一隊身披紅色披風、手持木棍的馬賽人。這是肯亞馬賽馬拉國家自然保護區外一道靚麗的風景。無數遊客不遠千裡來欣賞東非草原美景的同時,也被生活在這裡的馬賽人所吸引。作為肯亞最具代表性的部族之一,馬賽人一直延續著遊牧傳統。數百年來,他們在非洲遼闊的大地上逐水草而牧,靠圍獵而生,過著遊牧民族的本色生活。
  • 走進馬賽人原始部落
    進入馬賽人部落後,馬賽男子開始表演原地彈跳。據說這是馬賽男子向馬賽女子求婚的一種傳統方式。對於來往參觀的車輛和外國人,馬賽孩子已經習以為常。馬賽族女人剃光頭,她們喜歡將各色片狀串珠製成的花紋項圈套戴在脖子上。馬賽人擅長跳躍,腳後跟不著地。
  • 探秘非洲原始部落|生喝牛血、一夫多妻的馬賽人為何如此彪悍?
    他們與野獸為伍、與天地相伴,他們排斥現代的交通工具、拒絕融入城市,但隨著畜牧土地不斷縮減,他們也逐漸向現代化妥協,開始走入城市。今年6月,去坦尚尼亞做碩士畢業論文田野調查時,我有幸接觸到一些生活在東非的馬賽人,並探訪了他們位於塞倫蓋蒂大草原上的傳統村落。旅行對我而言,要探索世界,更要了解各地風土民情。這次探訪讓我有機會走進了馬賽人的生活。
  • 馬賽人害怕照相折壽
    當地報紙報導說,一些馬賽人的村落拒絕作選民登記,理由竟然是照相會縮短他們的壽命。    馬賽人是坦尚尼亞的少數民族,歷史上以遊牧為生。他們主要分布在東非肯亞南部和坦尚尼亞北部的交界地區,人口大約50萬到100萬。馬賽人一直到現在還保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以牛羊肉及其奶、血為主要食物,而且馬賽男子在吃肉時,女人不得在場。
  • 做一名馬賽人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順便說一句,這裡是東非大草原,造房子沒有鋼筋混凝土,用的是牛糞、草木灰、樹枝和泥土,隨著與現代社會的接觸,馬賽人們也漸漸學會了使用塑料布甚至太陽能照明燈! 1月11日在肯亞安博塞利國家公園內航拍的一處馬賽人村落。這裡位於肯亞安博塞利國家公園內,是一個由枯樹枝圍起的約半個足球場大的圓形馬賽人聚落。
  • 遊記:打卡馬賽人的村莊
    馬賽人(Masai),是東非現在依然活躍的,也是最著名的一個遊牧民族,人口將近100萬,主要活動範圍在肯亞的南部及坦尚尼亞的北部。如今的馬賽人一方面仍然堅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更多地加入到了當地的旅遊業中。
  • 走進馬賽人原始部落
    進入馬賽人部落後,馬賽男子開始表演原地彈跳。據說這是馬賽男子向馬賽女子求婚的一種傳統方式。對於來往參觀的車輛和外國人,馬賽孩子已經習以為常。馬賽族女人剃光頭,她們喜歡將各色片狀串珠製成的花紋項圈套戴在脖子上。馬賽人擅長跳躍,腳後跟不著地。
  • 馬賽人 | 非洲最出名的民族
    結果,馬賽部落失去了他們已經徵服的土地,當英國和德國的殖民者到來時,馬賽人無法避免殖民徵服,他們的土地減少了。       儘管如此,馬賽人拒絕接受西方提供的獎賞和誘惑,儘管受到教育、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影響,他們仍然忠於他們的祖先和傳統生活方式,使他們成為今天東非文化的有力象徵。
  • 我所見到的坦尚尼亞馬賽人
    如今的馬賽人一方面仍堅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加入到了當地的旅遊業中。馬賽人一襲紅衣,手握長矛,在烈日下守著自己的牛羊。放牧的馬賽小男孩在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附近最容易見到馬賽人,猩紅的束卡,在野外格外醒目。他們堅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政府也默許他們在恩戈羅保護區內生活。
  • 【獵奇】東非遊牧民族馬賽人的萬能刀
    Maasai的意思是馬賽人,馬賽人是東非的一個遊牧民族。 他們主要生活在肯亞和坦尚尼亞。 Seme是一種短劍,是馬賽人使用的劍。 由彈簧鋼製成,刀片是雙刃。
  • 驍勇善戰-生飲牛血的馬賽人
    這群打敗了其他部族,佔據著恩戈羅恩戈羅地區的馬賽人。他們生飲牛血,把嗜血當成生活中飲食的必備。獅子、鬣狗、獵豹是草原的王者,但馬賽人卻是它們的噩夢。按照馬賽人的傳統:男子只有獨自殺死一頭獅子才會被視作成年。
  • 東非 肯亞 馬賽人傳說
    從小伴著趙忠祥的動物世界長大,也一直對獅子王故事裡的東非大草原的壯闊景觀充滿嚮往,東非大草原在我心中成了一個遙遠而充滿冒險精神的夢。而我要講的這個在肯亞旅行的故事,和馬賽馬拉草原上生生不息的動物無關,而是關於一個遠離現代社會文明的原始宗族—馬賽人。這是一支生活在肯亞和坦尚尼亞邊境的「戰鬥」民族。
  • 從殺死獅子的「戰士」,到保護獅子的衛士,馬賽人做了些什麼?
    從殺死獅子的「戰士」,到保護獅子的衛士,馬賽人做了些什麼?提起生活在非洲東部的馬賽人,大多數人對他們的印象是「這是一個連獅子都懼怕的民族」。的確如此,在馬賽人長期的傳統中,一個男子的成人儀式就是用長矛殺死一頭獅子,以證明自己的勇敢和力量。
  • 坦桑那些事 | 馬賽人-雄獅終結者的前世今生
    所以,獅子見到馬賽人都要退避三舍。不過,因保護動物的需要,肯坦政府已明文限制馬賽人的獵獅傳統。不少國家公園內外的酒店也向他們提供工作機會,並允許他們在一些酒店售賣編織飾品。另有保護組織興辦學校,讓馬賽小朋友得以接受現代教育。所以這些年,馬賽人也慢慢從獅子終結者變為動物保護者。獨特的財富觀念和婚俗但不管怎樣,牛羊在馬賽人心中的地位卻未曾動搖。在中國,大家招呼朋友的方式是:「吃了嗎?」馬賽人則是問:「你的牛羊好嗎?」
  • 肯亞最後的遊牧民族馬賽人
    馬賽部落是非洲最有名的十大部落之一,人口約100萬,主要分布於肯亞南部和坦尚尼亞北部,為尼羅特人的最南支系,馬賽人有嚴格的部落制度,由部落首領和長老會領導。馬賽人以肉,奶,鮮牛血為食。實行一夫多妻制,可以借妻,用牲畜為聘禮。馬賽小孩從小拔掉兩顆門牙下齒,據說是為了方便灌藥。
  • 馬賽人就註定原始落後?南航這位美女絕對會顛覆你的傳統印象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非洲馬賽族還過著落後的、茹毛飲血的部落生活。但事實上,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馬賽人的生活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 坦尚尼亞——遊走在文明與狂野邊緣的馬賽人
    在塞倫蓋蒂遊獵的這幾天,嚮導告訴我,正是因為馬賽人的這種生活習慣,才使得大草原保留了如此眾多的動物種群。;入夜後,從房間到帳篷餐廳,每位客人身旁都有一位馬賽戰士貼身保護,後來嚮導告訴我們,馬賽人是天生的獵手, 眼睛的視力可以達到驚人的6,這樣的能力可以確保他們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輕易的發現潛藏的獅子;據說,馬賽人的成人禮就是親手在草原上殺死一頭獅子。
  • 連獅子都不怕的「馬賽人」,有多彪悍?看到這些習俗就明白了
    連獅子都不怕的「馬賽人」,有多彪悍?看到這些習俗就明白了遊遍世界美景,品讀百味人生,非洲是當今世界上貧窮國家最集中的地區,既有多種多樣的野生動物,也有許多原始部落,原始文明與現代文化激烈碰撞,尤其是一些較為傳統部落中的生活方式。
  • 馬賽人是兇猛的動物
    黑人司機告訴我們的名單是:馬賽人、獅子、豬玀、長頸鹿、羚羊、斑馬、角馬等。馬賽人是最兇猛的動物!  在東非200多個部族中,居住在肯亞和坦尚尼亞邊境的馬賽人是最為著名的一支部落,馬塞人一直是東非草原上原始遺留部落的象徵。不論男女,終年穿著紅色的鮮豔服裝,帶著漂亮的大耳環和項鍊,很有「黑非洲」的味道。
  • 在百年歷史建築,通過瑜伽感受穿梭傳統與現代
    上海與現代瑜伽的情緣,來自於一名寶萊塢著名女演員、捷克駐印度外交官的妻子,Indra Devi。作為一名外國女性,Indra Devi克服了許多障礙才贏得瑜伽大師的青睞,也是第一位被Krishnamacharya認證為瑜伽老師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