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智慧有多高,以都江堰為例,看古人如何治水。美麗富饒的成都平原上,有一座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洶湧的岷江水衝到這裡,便乖乖地流向水渠,灌溉萬頃。每當人們看到這鬼斧神工的都江堰,總會想起戰國時期率領當地人民興建這一工程的李冰。
「江水初蕩潏,蜀人幾為魚。」二千二百年前,岷江幾乎年年都要發大水,淹沒大片田野,水退之後,又常常出現乾旱。水澇旱災嚴重地威脅著當地的人民,許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出外逃荒。公元250年,治水能手李冰奉秦王之命來蜀郡當太守,他到任後,眼見水患造成千裡荒原的情景,耳聞人民強烈治水的呼聲,下定了治好岷江,發展農業的決心。為了弄清水災的根由,李冰帶著他的兒子二郎,邀請了幾位有治水經驗的老鄉,一起到岷江沿岸勘察。他們跋山涉水,不辭辛勞,初步摸到了水患的原因。
原來岷江上遊是岷山,山高谷狹,水流湍急,流到灌縣地勢突然低平,上遊衝下來的泥沙卵石堆積起來,淤塞了河床,每逢雪融雨多的季節,江水宣洩不暢,終於泛濫成災。灌縣以東成都平原倒很需要水流灌溉,但給灌縣城外的玉壘山擋住了水路,即使漲水季節,也常發生旱災。李冰採納群眾意見,先動手把玉壘山鑿開缺口,分出一部分江水東流,達到分洪減災,又引水灌田的目的。在李冰的帶領下,成千上萬的人來到玉壘山腳,號子聲和斧鑿聲響成一片。當時雖有鐵器,但火藥還未發明,要鑿開硬石嶙峋的玉壘山,困難真不小。正在李冰為山石難鑿傷腦筋的時候,一個老農想出了辦法,他在山石上開些槽,堆上樹枝,點火將石頭燒熱,然後用冷水澆潑,使頑石因熱脹冷縮而爆裂。李冰父子馬上要大家效仿,由此大大加快了工程速度。
經過無數天艱苦的勞動,終於把玉壘山鑿成一道二十米寬的缺口,取名為寶瓶口。可是寶瓶口地勢較高,「水往低處流」,達不到分洪的目的,李冰想:是不是可以想個辦法,憑藉岷江水流的衝力,把水硬逼到寶瓶口呢?李冰讓大家一起動腦筋,終於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在岷江中心修築一道分水堰,使江水分為兩股,其中一股靠著衝力流入寶瓶口,李冰帶領大家將江邊的鵝卵石用船裝到江心倒下去,很快築成了分水堰。可是這個分水堰很不牢固,沒幾天就被江洪衝垮了。改用寶瓶口鑿下來的大石塊築堰,還是不行,大石塊在滾滾的洪流中搖搖晃晃,不能穩定下來。用什麼辦法好呢?當時沒有精密的測量儀器,又沒有良好的施工工具,要在湍急的水流中建築堤壩是很困難的。李冰父子為此坐立不安,只得再約幾位老鄉到岷江沿岸去查看。
這天,李冰他們來到一個山溪水灣裡,看到婦女們用竹蓆擋住溪水,從旁邊的竹籠裡拿出一件件衣服來洗。李冰心裡一動:如果編一些大竹籠,裝滿鵝卵石來築堰,不就衝不垮了嗎?李冰講了自己的打算,大家都認為這個辦法好,也容易辦到。李冰吩咐二郎帶人上山把竹子砍下來,劈的劈,編的編,動手做竹籠。許多婦女和兒童聽說做竹籠也紛紛趕來,很快就做好一大堆。人們把裝滿鵝卵石的竹籠,沉到江底,越堆越高,漸漸在江中築起了一道牢固的分水堤堰。這堤堰前尖後寬,像個金字,大家都叫它金字堤或金剛堤:分水堰的頭部像尖尖的大魚嘴,便取名為分水魚嘴。從此,岷江被一劈為二,東面入寶瓶口的水流稱內江,西面的一天稱外江。李冰給這個工程取名為「都安堰」,後改稱為「都江堰」。人們勝利完工而興高採烈,歡呼慶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