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智慧有多高,以李冰的故事為例,看古人是如何治水的

2021-01-13 亮哥故事匯

古人的智慧有多高,以都江堰為例,看古人如何治水。美麗富饒的成都平原上,有一座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洶湧的岷江水衝到這裡,便乖乖地流向水渠,灌溉萬頃。每當人們看到這鬼斧神工的都江堰,總會想起戰國時期率領當地人民興建這一工程的李冰。

「江水初蕩潏,蜀人幾為魚。」二千二百年前,岷江幾乎年年都要發大水,淹沒大片田野,水退之後,又常常出現乾旱。水澇旱災嚴重地威脅著當地的人民,許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出外逃荒。公元250年,治水能手李冰奉秦王之命來蜀郡當太守,他到任後,眼見水患造成千裡荒原的情景,耳聞人民強烈治水的呼聲,下定了治好岷江,發展農業的決心。為了弄清水災的根由,李冰帶著他的兒子二郎,邀請了幾位有治水經驗的老鄉,一起到岷江沿岸勘察。他們跋山涉水,不辭辛勞,初步摸到了水患的原因。

圖片來源網絡

原來岷江上遊是岷山,山高谷狹,水流湍急,流到灌縣地勢突然低平,上遊衝下來的泥沙卵石堆積起來,淤塞了河床,每逢雪融雨多的季節,江水宣洩不暢,終於泛濫成災。灌縣以東成都平原倒很需要水流灌溉,但給灌縣城外的玉壘山擋住了水路,即使漲水季節,也常發生旱災。李冰採納群眾意見,先動手把玉壘山鑿開缺口,分出一部分江水東流,達到分洪減災,又引水灌田的目的。在李冰的帶領下,成千上萬的人來到玉壘山腳,號子聲和斧鑿聲響成一片。當時雖有鐵器,但火藥還未發明,要鑿開硬石嶙峋的玉壘山,困難真不小。正在李冰為山石難鑿傷腦筋的時候,一個老農想出了辦法,他在山石上開些槽,堆上樹枝,點火將石頭燒熱,然後用冷水澆潑,使頑石因熱脹冷縮而爆裂。李冰父子馬上要大家效仿,由此大大加快了工程速度。

圖片來源網絡

經過無數天艱苦的勞動,終於把玉壘山鑿成一道二十米寬的缺口,取名為寶瓶口。可是寶瓶口地勢較高,「水往低處流」,達不到分洪的目的,李冰想:是不是可以想個辦法,憑藉岷江水流的衝力,把水硬逼到寶瓶口呢?李冰讓大家一起動腦筋,終於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在岷江中心修築一道分水堰,使江水分為兩股,其中一股靠著衝力流入寶瓶口,李冰帶領大家將江邊的鵝卵石用船裝到江心倒下去,很快築成了分水堰。可是這個分水堰很不牢固,沒幾天就被江洪衝垮了。改用寶瓶口鑿下來的大石塊築堰,還是不行,大石塊在滾滾的洪流中搖搖晃晃,不能穩定下來。用什麼辦法好呢?當時沒有精密的測量儀器,又沒有良好的施工工具,要在湍急的水流中建築堤壩是很困難的。李冰父子為此坐立不安,只得再約幾位老鄉到岷江沿岸去查看。

圖片來源網絡

這天,李冰他們來到一個山溪水灣裡,看到婦女們用竹蓆擋住溪水,從旁邊的竹籠裡拿出一件件衣服來洗。李冰心裡一動:如果編一些大竹籠,裝滿鵝卵石來築堰,不就衝不垮了嗎?李冰講了自己的打算,大家都認為這個辦法好,也容易辦到。李冰吩咐二郎帶人上山把竹子砍下來,劈的劈,編的編,動手做竹籠。許多婦女和兒童聽說做竹籠也紛紛趕來,很快就做好一大堆。人們把裝滿鵝卵石的竹籠,沉到江底,越堆越高,漸漸在江中築起了一道牢固的分水堤堰。這堤堰前尖後寬,像個金字,大家都叫它金字堤或金剛堤:分水堰的頭部像尖尖的大魚嘴,便取名為分水魚嘴。從此,岷江被一劈為二,東面入寶瓶口的水流稱內江,西面的一天稱外江。李冰給這個工程取名為「都安堰」,後改稱為「都江堰」。人們勝利完工而興高採烈,歡呼慶祝。

相關焦點

  • 距今2000多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仍在使用,古人的智慧不可估量
    都江堰景區在公元前256年,李冰率領眾人修建的都江堰無壩水利工程,一直到現在,仍然在使用,此工程全世界僅此一例。可以想像一下,這個水利工程已經2000多年了,古人的智慧真的不可估量,甚至比現在的某些專家更加專家!
  • 天府石犀:李冰治水的最萌實證
    掃碼查看網紅「萌牛牛」的自白「李冰治水可以有!暴雨真不是我的鍋……」     文物檔案 天府石犀文物級別:未定級出土時間、地點:2012年 成都天府廣場館藏地點:成都博物館  2000多年以前,蜀守李冰修築都江堰,令成都平原從此「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為「天府之國」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 【地理視野】從兩處世界遺產看古人如何防洪
    只做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6月以來,南方連日暴雨,多省發生洪澇災害。全國超過400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長江、黃河上遊、珠江流域的西江和北江、太湖都發生今年1號洪水,防汛形勢嚴峻。
  • 古人打井為何要放倆烏龜在井裡?看完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一、面對大自然時古人的智慧眾所周知大多數文明都是傍河而起,倚居長江黃河流域的中國古文明,沿著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生長的古巴比倫文明,在印度河和恆河滋生的古印度文明等等。可見水對於人類來說有多麼重要,拋卻文明發展不說,水最本質的作用便是維持人類生存的基礎需求。
  • 從大禹治水到李冰治水,歷史在教我們怎麼治水
    當前洪水在長江中下遊地區肆虐,而歷史上也湧現出了很多跟洪水作鬥爭的經典故事,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最為著名的大禹治水和李冰治水。回顧歷史,以史為鑑。大禹治水大禹,是黃帝的後代。他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 千年都江堰,沃野千裡造就了天府之國,嘆古人智慧觀世界奇蹟
    ,奇花異草數不勝數,水池噴泉,布局精巧,園中有紫薇花瓶,紫薇屏風,經二三百年培育而成,獨具匠心;有一株古銀杏樁頭,傳說為東漢末年張鬆手植枝繁葉茂,像一支仙鶴。相傳古代李冰建堰時在內河河床下埋有石馬,作為每年淘灘的標準,後來演變為臥鐵。現有4根臥鐵分別是明朝萬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國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
  • 李冰治水的神話傳說_《山海經》
    李冰治水的神話傳說_《山海經》由於李冰治水成功,在民間就流傳了許多關於李冰的故事傳說。相傳李冰上任之後,聽說成都附近的江神年年要娶新婦,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打扮起來,準備送給江神,但是江神毫無動靜。李冰大怒,奮力拼殺,終於殺死由江神變成的蒼牛。
  • 李冰和都江堰(下)
    「金堤」是古人對堤的常用稱呼,《漢書》卷二九《溝洫志》有這樣的記載:「至淇水口,乃有金堤,高一丈。」「金」象徵堅固,漢語裡有一個成語「固若金湯」可以為證。至遲在晉代,就有了都江堰「金堤」的確切記載,晉代文人左思《蜀都賦》這樣寫道:「西逾金堤。」李善注引劉良:「金堤在岷山都安縣西,堤有左右口,當成都西也。」《水經注》卷三三《江水》也言:「俗謂之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謂之金堤。」
  • 古人如何存茶?原來歷朝歷代有那麼多辦法,千萬別小瞧古人的智慧
    還別說,這真是一個既有趣又有料的問題哩! 眾所周知,茶葉特別的嬌貴,天生小姐脾氣,怕光、怕溼、怕熱,真是特別不好「伺候」。要是說到茶葉儲存,說實話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其重要性,並不特別放心上。
  • 冬季古代人如何取暖,取暖材料有哪些,看完真的佩服古人的智慧
    窮苦人民可能是多蓋被褥,那麼皇宮的人還有達官貴族們怎麼取暖呢?冬季古代人如何取暖,取暖材料有哪些,看完真的佩服古人的智慧。我們看劇最先接觸的是這個,帝后妃嬪們的取暖利器——炭爐和手爐。看《紅樓夢》的時候,總是見裡面的大家閨秀,總是放一個小手爐在袖套裡,很是暖和。其實這個最早是宋代的燻爐。宋代的燻籠到了明清時期,分為盆和籠兩部分。
  • 二王廟——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們推崇他的恩德
    二王廟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們推崇他的恩德。公元497年,祠中僅塑李冰石像一尊。及至宋開寶五年(公元972年),成都平原五穀豐登,人們懷念李冰疏江導水的恩德,增塑像李二郎石像一尊。宋、元兩代,李冰父子先後敕封為王,故將崇德祠改為二王廟。
  • 古人講:「不嫖莫轉,不賭莫看」是什麼意思?古人智慧教你為人處世
    古人講:"不嫖莫轉,不賭莫看"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教你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古人講的一些俗語,作為一種口頭流傳的、形象的、定型的語句,是人民群眾的口碑,反映著時代的風尚和人們的思想感情。幾乎人類社會文明的各個領域、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都有它攝取的"鏡頭",或讚揚,或批評,或進諫,無不出自肺腑。今天為大家講解的是:"不嫖莫轉,不賭莫看"簡明扼要地反映當時的社會風氣和人們對於世間百態的看法及態度,短短八字就道出了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 古堰故事 | 李冰治水千秋都江堰
    李冰的豐功偉業造福了天府沃野良田也造就了川蜀文化的璀璨光芒古堰之水從遠古流淌至今風雲變化、歲月更替都江堰的故事講述了上千年今天,我們再講李冰治水總結前人治水的經驗,李冰提出「分洪以減災,引水以灌田」的治水方針,決定在岷江上修建一座防洪、灌溉、航運兼用的大型綜合水利工程。這就是都江堰工程。
  • 李冰治水與石犀考
    說得很清楚:李冰在蜀中治水,曾讓人鑿了五隻石犀牛。後來搬了兩隻進城,所以有三隻石犀沉在江浦中,搬來的兩頭犀牛,一隻在市橋,還有一隻在淵中。先說江中,此「江」可不是今天都江堰之岷江。據史記等考證,李冰治水開二江(撿江,又名外江,即為今日之府河。郫江,又名內江,古河道)①,所以說三在江中,以二江秦時位置推斷,石犀所在之「江」,實為二江之內江。
  • 毒五月來臨,智慧的古人都是如何解毒養生的?
    今天是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兩千多年前的今天,屈原因悲憤家國被侵心如刀絞,憤然投江,老百姓為紀念他在五月初五的當天划龍舟、吃粽子。其實,這只是一個開始,古代人們同樣把五月看作很「毒」的一個月,稱之為「毒月」!
  • 探訪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古人智慧
    5月4日,天府新飛躍主流媒體瞰四川活動進行到第二天,全國40餘家主流媒體記者來到四川都江堰,實地觀看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古人治水智慧。據景區導遊介紹,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率眾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該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魚嘴、飛沙堰以及寶瓶口三大工程相輔相成、巧奪天工,科學地解決了江水的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長存的「不壞金身」。兩千多年來,都江堰把滔滔東洩的岷江水引到廣袤的成都平原,造就出水旱從人「天府之國「的富饒與美麗。
  • 古人的智慧只是辨認四方和確認四季嗎?
    古人的智慧令人嘆為觀止。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天文學也是我國古代最發達的四門自然科學之一,其他包括農學、醫學和數學,天文學方面屢有革新的優良曆法、令人驚羨的發明創造、卓有見識的宇宙觀等,在世界天文學發展史上,無不佔據重要的地位。
  • 《西遊記》中的二郎神——神話傳說的融合,古人信念的象徵
    他的故事承載著一個又一個時代的信念,見證了人們精神需求的改變,同時也促進了無數神話傳說的融合。他是跟隨父親修造都江堰,造福蜀地無數百姓的治水英雄;他是英勇搏鬥斬殺蛟龍,而後白日飛升的清源妙道真君;他是不畏艱險擔山逐日,用開山神斧劈山救母的二郎小聖。
  • 都江堰是李冰修建的麼?3點證據可以證明,李冰兒子是二郎神原型
    ---《史記》這兩本史書,在中國歷史上的權威性還是比較高的。尤其是司馬遷的《史記》,他在寫書的時候,採集了很多民間資料,所以搜集得到的東西很多,更具有參考價值。根據史料的推測,李冰應該是秦昭王時期的人,這個時候秦國已經佔領了蜀地,所以李冰完全有資格被秦昭王派往蜀地擔任太守。
  • 古人的智慧,從這個成語中就能看出,不得不感嘆古人的胸襟
    古人的智慧,從這個成語中就能看出,不得不感嘆古人的胸襟文/錦老師講歷史 圖/網絡前幾天,在抖音上有刷到papi醬的一條視頻,她在視頻中吐槽媽媽的俗語,看似吐槽,實則是秀了一把一個母親對女兒的愛。不知道你們是不是,反正我這個人看到有趣的視頻時,總喜歡去刷評論,很好奇我們這屆神通廣大的網友們會有怎樣獨樹一幟的觀點。其中我就刷到了一個網友這樣評論:有時候真怕俗語和俗語打起來。其實,我們的生活中本就是充滿了矛盾。而古人留下來的俗語或者成語也不一定就是針對某一件事的,我們要善於運用古人的智慧來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句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