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醬油吃過嗎?非遺古法釀造,花了700天只為一口鮮!

2021-02-07 美媽團mumbuy

中國人烹飪,最離不開兩樣法寶

一是油,二是醬油

 

記憶裡常記起小時候母親燒的紅燒肉
又香又甜又鮮的紅燒肉最重要的是醬油

肉湯裡裹著濃濃的醬汁

輕輕咬下,

醬油鮮甜層次感讓人都癱軟起來



澆一勺醬汁在飯上拌著吃

濃鬱的香味在心頭和舌尖味蕾散開了來

醬油便成了許多人解不開的食慾情節

在我們的記憶中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味道



然而這些年,醬油被黑出天際
市面上許多醬油採用豆粕、加人工胺基酸

含有添加劑「焦糖色」,

吃多了對身體沒好處

平時燒菜味膩,吃完口乾

白白糟蹋了一道好菜



最要命的是

市面上99%都是配置醬油!

配置醬油是什麼?

所謂配製就是常見的勾兌醬油

完全用化學品調製出來的

而這種醬油能夠致癌



根據國家衛生部門公布

國家標準的糧食釀造醬油有國家標準代碼

釀造醬油代碼為GB18186



凡沒有這個代碼的醬油

都是化學黑焦糖勾兌產品

食用後使人患上肝癌!

買了也要扔掉

趕緊拿出自己醬油

看看你吃過這類有毒的產品嗎?



前段時間竟然有11款醬油

檢出微量4-甲基咪咗

而這種物質,

被確定為第2B類致癌物質元兇

來源於醬油中所添加的焦糖色,

且含鉛量超標

會損害人體的血液系統,造成貧血

傷害到人的神經系統和臟器、

損害心腦血管

同時也是兒童多動症智力發育慢的元兇



營養專家只推薦釀造醬油

專家解釋道釀造醬油就是指

用大豆、麵粉和麩皮為原料釀製而成

選材天然,製作原始

所以大家也都自然清楚了

「釀造」醬油是要比「配製」醬油好得多

不過這兩者之間由於製作方式的不同

在成本上面自然也就不同了

一般而言釀造醬油的價格也貴得多



選醬油要選珍貴的釀造醬油

而釀造醬油中當屬「沈蕩白醬油」最清白

只有採用古法手工釀製的醬油

才能品得出兒時醇厚的醬香記憶



愛酒的人一定都知道沈蕩老酒

然而除釀酒外

沈蕩釀造還專注於另一種古老的工藝

曬制白醬油



「白」並非代表醬油是白色的

沈蕩白醬油是江浙滬百姓

對高鹽稀態法生產的淡色醬油的俗稱

是區別於深色醬油的一種叫法

是指不添加焦糖色的淡色醬油

雖然色淡,但醬香更馥鬱

一、區別兩者的最重要的指標是胺基酸態氮的含量,含量越高的品質越好,相反含量越低則品質就越差了。

 

一般來說,每100毫升的醬油當中,胺基酸態氮含量大於0.8克就是特級醬油了,而沈蕩白醬油胺基酸氮含量甚至高於國標特級。



二、優先選擇「佐餐醬油」

醬油有烹調和佐餐的不同用途,佐餐醬油因可以生吃涼拌,所以衛生要求就更嚴格,如規定菌落總數不能超過3萬cfu/mL。所以「佐餐醬油」比「烹飪醬油」更乾淨。



三、看泡沫

搖晃醬油瓶,釀造醬油泡沫大小比較均勻並且不容易散;配製醬油泡沫大小不一,很容易散去。



四、聞氣味

釀造醬油具有濃鬱的醬香,沒有其他異味;配製醬油需要搖晃後再聞,氣味沒有釀造醬油香,且醬香味不夠正。



五、看掛壁性

搖晃醬油瓶後,釀造醬油掛壁性好,停留在醬油瓶內壁的時間較長,內壁易著色;配製醬油的掛壁性差,著色力也較差。



這款白醬油是僅存的鹽幫醬油
不含添加劑,嚴格符合國家標準

始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的泰興醬園

至今已有130多年歷史

是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浙江老字號


追溯我國醬歷史

海鹽師傅幾乎獨佔螯頭

因海鹽東部沿海有食鹽,

西部沈蕩等地有黃豆

所以歷史上海鹽人很早就開始制醬業



縱觀歷史上的醬業界

離開「鹽幫」,就成不了氣候

足以證明海鹽人在醬業界的作用

而至今唯一還在堅持的「鹽幫」醬油

就只有海鹽沈蕩釀造的泰興醬園

是海鹽縣歷史最悠久的企業

也是海鹽縣唯一經商務部門認定的

浙江老字號企業

更是是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沈蕩醬油特點

原料實在,

原顆非轉基因黃豆釀造

是真正的醬「油」

醬香濃鬱,釀造過程採用天然曬露發酵

低溫長時間發酵、日曬夜露

醬油風味更好



純手工古法釀造,足釀足陳

沈蕩釀造現在的師傅秉持著

「祖輩怎麼釀,我們就怎麼釀」的信念


 

春天制曲,夏天曬制

秋天出油,冬季存儲

共耗時700多天

醬香濃鬱,用它做菜很入味


一年最酷熱的三伏天是最好的釀醬日

成熟的黃豆曲塊被裝進醬缸

加入高濃度鹽水,「作頭師傅」頂著炎熱

用雙手對每缸重達500公斤

60℃的醬料進行兜底翻攪

陽光讓發酵菌更有活力



▲老師傅翻缸,靠經驗和手感去感受每一缸的溫度,確保翻缸徹底,利於發酵,這是機械替代不了的

 

精選優質黃豆,絕不使用豆粕


採用黑龍江省非轉基因黃豆釀造

在500公斤陶缸中曬制360天以上
整個過程豆板醬要翻10次以上



圓滾滾的黃豆經過10多個小時的浸泡

在大型的蒸煮容器裡被蒸熟

變成細長的橢圓狀

師傅將黃豆在晾曬區將黃豆攤開晾涼



1小時左右

將摻了酒麴的麵粉灑入黃豆堆

由師傅用工具不斷的翻攪黃豆

使麵粉能均勻包裹住每顆黃豆

保證其後期可以正常發酵

拌粉接種↓↓↓



裹好麵粉和酒麴的黃豆通過管道到達曲箱室,師傅們將黃豆鋪放均勻,整個曲箱經過多年的發酵作業,四周遍布酒麴,讓黃豆在整個過程中可以更好地發酵。

 

整個發酵過程持續2天,師傅們每隔幾個小時便要觀察黃豆的變化,打散團結成塊的黃豆,調整曲箱溫度。



經過幾天的發酵,米麴黴菌種已在黃豆和麵粉表面生長24小時,菌絲和孢子清晰可見,而顏色也逐漸由白色轉化為黃色直至黃綠色。 



米麴黴菌株主產蛋白酶,而蛋白酶可以將黃豆中的蛋白質水解成胺基酸,使醬油產生鮮味。48小時後,師傅們將其裝在竹筐裡運往釀曬場。

 

然後曬足起碼6個月的時間甚至更久,天然曬露能讓生產出的醬油原汁原味

 

曬制醬油



凌晨四五點翻缸,一年翻缸20次

天晴去蓋暴曬、天雨遮蓋防雨

胺基酸含量決定醬油的鮮度

只有不厭其煩重複

如此才能得到更多的胺基酸成分



大豆等原料置於缸內,

經過陽光的曝曬洗禮

多糖降解為單糖,蛋白質轉化為胺基酸

進而生成色素

這一系列複雜的化學反應

為沈蕩醬油增添一種奇異的色澤和清香

醬缸中的醬醅散發出濃鬱的醬香


第一次吃,就喜歡上了這種細膩的醬味。而且吃起來無負擔,我也不怕把自己吃「黑」了。

 

湊近聞,它的味道濃鬱而純粹,有自然的古樸感。而家裡的醬油,鮮得有股味精味兒,吃多了嘴巴會不舒服。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如何快速領略它的美味?拌飯就可以!

 

配上沈蕩白醬油,即使是一碗簡單的醬油拌飯都變得美味異常,隨你蘸著吃,紅燒吃,都是那麼鮮美,真是愛美食,愛醬油~



最適合澆飯吃的醬油!

 

年少的時候,總是喜歡用菜湯泡飯,有了沈蕩白醬油在米飯上桌時澆一勺醬油秘制滷汁,就能把簡單的飯食變得不同!



榨取醬缸頭道醬油所得,一級白醬油胺基酸含量在0.75~1.0之間。

 

用來做紅燒汁,菜色很誘人,但有點可惜了。拿來做提鮮的調汁,很合適。只需少許,菜就變得鮮香,無添加吃著也更放心。



試吃實拍↑

因釀造醬油是以大豆、小麥等原料

經過原料預處理、制曲、

發酵工藝的調味品

營養極其豐富

包括胺基酸,可溶性蛋白質,鈣,鐵等

有效地維持了機體的生理平衡

還能產生一種天然的防氧化成分

它有助於減少自由基對人體的損害

比常見的維生素C和維生素E

防氧化劑高十幾倍


老話說得好:

最好的醫生,是自己

最好的醫院,是廚房

最好的藥物,是飲食

 

白醬油中胺基酸有18種

早上起來蒸一碗雞蛋羹

加上一勺沈蕩白醬油,營養又健康

還能減少皮膚色素沉著

使皮膚柔嫩光滑,起到美容養顏之功效



烹調食品時加入一定量的白醬油
可增加食物的香味

並可使其色澤更加好看,從而增進食慾

醬油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可降低人體膽固醇

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



因白醬油的主要原料是大豆

大豆因富含硒而有防癌的效果

 

曾經有人報導日本人胃癌發病率低

是因為日本人愛吃醬油的緣故

後來美國威斯康星大學

一份研究報告就肯定了這一說法

科研人員給老鼠餵致癌物亞硝酸鹽

同時又餵醬油

結果發現醬油吃得越多的老鼠

患胃癌的概率越低


 

海鹽沈蕩醬油是目前仍在生產的鹽幫醬油

追溯上海醬油歷史

分本幫(上海產)、鹽幫(海鹽產)

寧幫(寧波產)三大品系

鹽幫醬園家數177家,居行業之首

「作頭師傅」幾乎清一色的海鹽人代代相傳



出產的醬油依靠就是實打實的優質原料

精湛人工和經年累月的日曬

不添加任何人工增鮮劑色素和防腐劑

堅持保留醬油天然的醬香和自然色澤



因為百餘年來都遵循古法釀造

出產的每一滴醬油

都至少要經歷兩年的自然釀曬



符合國家標準

醬油顏色完全是自然日曬產生

不添加任何色素,鮮味純正

不添加胺基酸液等成分

追求醬油該有的原始風味

老底子的味道



快快掃碼加客服小姐姐吧!申請進群,更能享受每天群內福利商品特惠哦。


超多商品, 超多實惠,等你來挖掘!


美媽優品 ∣用心甄選好物

100%正品,安全放心,千萬女性的信賴之選!

長按,識別二維碼,進入商城購買



相關焦點

  • 嘉興海鹽縣局:稅惠相伴 古法釀造譜寫百年傳奇
    沈蕩釀造,醇香百年。在海鹽,沈蕩釀造的牌子家喻戶曉,老底子海鹽人都是喝著沈蕩黃酒、吃著沈蕩醬油長大。歲月更替中,沈蕩釀造不廢傳統,沿襲古法釀造,歷經百年風雨,成為海鹽醬園行業的僅存碩果。步入沈蕩釀造廠區,白牆黛瓦與「官酵槽坊」的百年招牌,讓人仿佛置身於那個久遠的年代,千餘只醬缸整齊排列,老師傅不斷掀起缸蓋「翻缸」。這裡沒有現代化工業氣息,有的只是傳統技藝的默默堅守。
  • 重慶特產傳說(182)|江津醬油:百年古法釀造,只為一口鮮香
    天下食為先,食以味為鮮。如果說食材是美食的精華,那麼調配食材的醬料,則是調動起食物精華的靈魂。釀造醬油在中餐中一直起著「畫龍點睛」的重要作用。無論是紅燒肉的精緻醇香,還是亂燉的豪放粗獷,從南到北,醬油都是廚房裡無法忽略的角色。
  • 金種子:古法釀酒為舌尖釀造驚喜
    俗語說「可三天不飯,不可一日無酒」!酒,對於部分人來說,那可是精神食糧,喝酒不僅要選糧食酒,還要以高粱釀製的白酒為佳!釀酒原料與釀酒容器,是穀物釀酒的兩個先決條件,酒文化也傳承至今。雖然隨著技術和工藝的進步釀酒行業也越來越現代化,但金種子還在傳承著古法釀酒的技術。
  • 【八閩美食非遺購物節】日曬夜露,滋養每一缸,千年傳承,只為一滴古法醬油
    本次活動將持續至6月30日,還有眾多非遺美食等著大家。廈門古法釀造醬油技術是中國最原始的醬油釀造方法之一。製作一缸醬油,從豆子入缸到出缸,有著一整套完整的工序——選豆浸泡,蒸豆拌曲,發酵入缸,到日曬夜露,成熟抽油,沉澱滅菌。這些工序每一個步驟看起來不複雜,卻絕不是大工廠裡按一按設備按鈕那麼簡單。
  • 百年古法釀造—傳承人任業入庫《中國傳承•人才智庫》
    2020年07月08日,經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專委會召開專家組評審會議,一致認同四川省丹稜縣任業同志申報的「張場白酒古法釀造技藝」具有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價值,並向中國傳承人網、中國鄉土文化網《中國傳承·人才智庫》推薦入庫。經審核完全符合入庫標準,準許入庫,授予受國家知識版權保護的非遺和傳統文化《中國傳承·人才智庫》認證入庫榮譽證書和「中國傳承人」榮譽徽章。
  • 山東萊西:古法釀造 這裡的老酒高8度
    我們憑藉獨特的古法釀酒工藝,能生產出20度老酒。 」在萊西市大沽河畔沽韻酒業的酒窖中,王麗萍言語中透露著自豪。她釀出的老酒如何能高8度?日前,王麗萍談到了與老酒結緣的經歷。源於對傳統文化著迷米酒含有十多種胺基酸,其中有8種是人體不能合成而又必需的,據統計每升米酒中賴氨酸的含量比葡萄酒和啤酒要高出數倍,被稱為「液體蛋糕」。
  • 金種子傳承古法釀造,匠心出好酒
    2014年,「醉三秋酒傳統釀造技藝」入選安徽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除去種種名酒光環,金種子酒最根本的還在於其釀造工藝。精選原糧、水源高粱作為釀酒原料之一,在我國已經有著700多年的歷史。金種子酒精選東北黑山綠色原糧種植基地的高粱,東北黑山高粱具有無汙染、無農藥、無公害,色澤鮮豔、顆粒飽滿、富含豐富澱粉酶和礦物質等特點,是名優白酒釀造用糧的首選。水為酒之骨,釀酒用水的選擇至關重要。金種子釀酒用水取自地下400多米水源,屬上第三系含水層組。作為釀造用水,水源無汙染,綠色健康,水質甘甜清爽、富含多種有益礦物質。得益於優質水源,金種子酒窖香濃厚。
  • 溧陽烏飯的獨家秘方,200多次試驗還原古法釀造!
    一碗清香四溢的烏米飯,而在慶豐村酒坊主人潘葉飛手中,烏米經過古法釀造技藝,成了醇香的佳釀。200多次試驗 還原古法釀造走進潘葉飛在南渡鎮慶豐村的酒坊,一股濃濃的酒香撲面而來,讓人沉醉不已。桂花米酒、糙米酒、紅麯酒……酒坊裡各式各樣的美酒吸引著遊客駐足選購。在釀酒室裡,潘葉飛和工人正在忙碌地灌酒裝瓶,一刻也不停歇。
  • 國家非遺傳承人重拾古法釀造技藝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10月29日,用純手工製作釀造六年的黃酒工藝在2020首屆中國塔牌本酒節上揭開面紗。中國美術學院品牌研究專家丁強說,黃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一座紹興城,演繹著半城黃酒文化。古時紹興釀酒,全賴自然。水需取自鑑湖源頭,糯需來自上品太湖糯米,立冬時投料發酵,經年後方能成酒。承襲至今,科技發展,製法大改。
  • 遺世承美|汁多味美,古法傳承的一口鮮——魚島碼頭大骨湯包
    時至今日,許多非遺與傳承者仍然在營口的土地上譜寫著動人的頌歌。今天,跟著小編,穿過歷史走到文化遺產的背後,探尋這一門門精巧技藝背後的質樸與人物背後的溫度。-第三十二期-魚島碼頭大骨湯包在上世紀30年代,牛莊(舊時營口)就有經營天津包子,製作者為許國錚師傅。1956年公私合營後,1957年在遼河飯店(當時營口最大的國營飯店)建成後,許國錚師傅進入遼河飯店繼續製作天津包子,直到逝去。一生只收了兩個徒弟,師姐:明桂芝,師妹:錢鳳文。二人均在遼河飯店天津包子鋪工作一輩子直至退休,健在,但已暮年。
  • 【家門口的故事】堅守古法釀造 傳承非遺文化
    然而天津市直沽釀酒廠卻捨棄了現代化的生產手段,百年如一日地沿用古法釀造。如今,其釀製出的白酒不僅廣受消費者的喜愛,釀造技藝還被列入了河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大直沽的釀酒業始於元代,到了清代天津酒業大興,燒鍋總數已達70多家,多集中在海河東岸的大直沽,故在民間這裡有「人馬過直沽,酒聞十裡香」的美譽。清朝年間著名詩人崔旭在《津門百詠》中以「名酒同稱大直沽,香如琥珀白如酥」的經典詩句,稱讚大直沽美酒。至今,這兩句詩詞依然題寫在天津市直沽釀酒廠的門廊上,這也是歷盡百年滄桑,大直沽地區匯集幾十家燒鍋,唯一保留下來的釀酒廠。
  • 16種醬油家族,你用過幾個?你可知白醬油?
    蠔豉(牡蠣幹)熬製成的湯,經過濾濃縮後即為蠔油。它是一種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調味佐料。蠔油做法程序繁多,最重要的步驟是用水將鮮蠔煮至理想黏度,此步驟亦是最花時間的程序,做出優質的蠔油應帶有蠔的鮮味。蠔油一般加有味精,另有用冬菇製造的素食蠔油。
  • 口子酒業:口子窖代代相傳,遵循古法釀造技藝
    口子酒業:口子窖代代相傳,遵循古法釀造技藝一杯酒的背後,蘊藏著時代的印記!口子窖作為中國兼香型白酒的代表,為了更好地傳承經典,歷經千年沉澱,傳承古法釀造技藝,多曲並用確保兼香的基底,高溫潤料堆積法做足兼香的潤色,三步循環貯存法促進兼香的平穩,最終實現口子窖酒獨特複雜的兼香風味。
  • 這些舌尖上的青島「非遺」,你都吃過嗎?
    非遺美食,大都是老百姓身邊的家常,但卻凝聚著一方土地最特色的煙火氣,延續著一座城市的生活情結。舌尖上的青島「非遺」,你吃過幾個?7月3日,青島鍋貼、鄭莊脂渣獲授牌,記入李滄區第四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自此,市民熟知且常吃的青島鍋貼、鄭莊脂渣等開啟了未來市級、省級的非遺晉級之路。
  • 婺源古法坑頭米酒,一年僅一釀,非遺傳承人親制,冬至開壇!
    潘潢與當朝首府嚴嵩同朝為官為友,每年將家鄉坑頭「兩絕」贈予,從此,坑頭米酒更是聲名遠揚。「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他的故裡也在婺源。而這首出處《觀書有感》中的的半畝塘,被稱為「婺源第一塘」,就坐落在坑頭村村頭。「坑頭水酒」的誕生,不是一種意外,而是集天時地利人和。
  • 【永泰特色】最後的白醬油
    過去靠農家供應,現在只有在廠裡特別定做,按傳統工藝製作的白醬油已十分少見。永泰嵩口古鎮一度盛產白醬油,目前鎮上只剩一家老式手工作坊。林志祥揭開一口缸上的防雨布介紹說。記者舀起一些來看,它的色澤是淡黃色的,味道沒有市面上各種品牌醬油那麼討喜,有點像蝦油,但沒有一絲腥味,味鹹帶點清甜。
  • 古法釀造曬出醬香
    每年小暑過後是曬醬的黃金季節。白天,工人們趁著好太陽,翻曬大陶缸中的醬品,讓豆醬充分享受太陽的熱度,炎熱和高溫使其更好地自然發酵,這是日曬。該曬場170畝,目前放置12380個大缸,每缸醬料重約600公斤。
  • 古龍食品榮登《世界遺產》雜誌 古法醬油釀造技藝再獲關注
    37年來,他和同事們堅守傳承著這項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法醬油釀造技藝。  曬場上的6萬口大缸和這一獨特的古法醬油釀造技藝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海內外的知名媒體紛紛報導這種鮮見的中國傳統文化。  近日,由外交部主辦的《世界遺產》雜誌聚焦古龍食品,對其古法醬油釀造技藝進行深度報導,這是廈門古法醬油釀造技藝繼先後在《舌尖上的中國2》、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寰行中國》亮相後,再度受到媒體關注。  《世界遺產》雜誌深層次介紹世界遺產動態,對全球世界遺產現象及文化進行全方位展示分析,同時配合中國申遺工作,關注並宣傳國內具有重要遺產價值的傳統文化、人文、地理等內容。
  • 非遺技藝釀造 酒香能留大半天 這樣的黃酒為何難覓知音
    「我們酒廠是國家級非遺項目,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基地,為了保證品質,釀造好的酒起碼要儲存八年以上才出廠。」何學軍說,雙曲釀造和陳年發酵,使得浙牌的金華酒擁有了醇香的特點。  「這股酒香經久不衰。」他取來一瓶20年醇的金華酒,開封後倒了三四毫升在記者手心,「你雙手搓幾下,等會去盥洗間好好洗個手,用肥皂、洗手液都可以,過大半天你再聞聞,酒香一定還在。」
  • 比利時啤酒,古法釀造新口味
    廠房經歷幾次擴建,如今保留下來最老的廠房建於1856年,老式的釀造設備仍在工作。老廠房旁邊是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新廠房,裡面四口每個容量1.8萬升的銅製鍋爐和一個3萬升容量的冷卻槽構成了新的生產線。蘭比克啤酒是用大麥芽配以小麥為輔料釀造,且用陳年啤酒花代替新鮮啤酒花。釀啤酒先要做麥汁,這幾口鍋爐各有分工,用於做麥汁的不同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