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日本東京都中心的六本木新城開發商——日本森大廈公司舉行了一場特殊的防災演習。
日本是世界上地震發生頻率最高的國家,幾乎每天都有地震。日本政府預測,未來30年內在東京附近發生芮氏7級左右的地震(首都直下型地震)概率是70%。
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後,以東京為中心的首都城市圈的軌道交通、公交車等公共運輸暫停,曾出現了約515萬回家困難的人,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不便。此後,不僅日本中央政府和東京都政府都採取了大量措施,日本民間企業也積極協助解決這一問題。
六本木新城具備了辦公、居住、娛樂等多種功能及設施,約有兩萬人在此工作,平均每天出入的人數達10萬人,其中有大量外國人。與日本人不同,外國人對地震的知識和經驗匱乏,語言不通,一旦發生地震更加著急與無助。
這場防災演習設定的場景為:某一個工作日的白天,在東京都南部發生了芮氏7.3級的地震,公共運輸停運,在六本木新城出現了包括外國人在內的大量滯留者。
上午9時半,防災演習開始之後,約20名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德國駐日本大使館的館員在森大廈公司員工和志願者的指引下,有序地來到一塊寬闊的空地上。隨後,志願者詢問大家,「有沒有受傷,或者不舒服的?」此時,一部分森大廈公司員工正在準備室內臨時避難場所的各種物品。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大家又被有序地帶入大樓內,填寫登記表,領取空氣墊和鋁箔急救毯。在志願者的指導下,人們迅速地把空氣墊充滿氣,然後坐在上面,並披上鋁箔急救毯。
「我的護照丟了,該怎麼辦?」「在哪裡給孩子換尿不溼?」……森大廈公司員工和志願者耐心解答外國人提出的每個問題。隨後,外國人排隊領取森大廈提供的水和餅乾、米飯等防災食品。
「如果真正發生了地震,那麼大家肯定十分焦慮,現場情況也非常複雜。」五十來歲的港區國際防災志願者加藤雄二對本報記者說,「對我們來說,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讓大家情緒穩定下來。我們一定多用肢體語言,比如多去微笑。」
值得一提的是,六本木新城附近的一所國際學校早期教育中心的50名孩子也參加了當天的防災演習。「在學校裡,我們也經常舉行各種防災演習。參加今天這樣的防災演習有特殊意義,孩子們可以更加熟悉和了解地震發生之後應該怎麼做。」早期教育中心負責人卡裡略對本報記者說。
據東京都推算,如果發生首都直下型地震,東京都將出現約517萬返家困難人員,其中92萬人並不在自己的學校和工作單位附近,將無處可去。據悉,組織此次防災演習的森大廈公司儲備有可供5000人臨時滯留3天的飲用水、食物和毛毯等。
2013年4月,東京都開始實施《東京都返家困難人員對策條例》,要求企業儲備3天的飲用水和食物,防止災害發生後眾多人員無法返家,滯留在車站周邊造成混亂。與此同時,東京都從2013年開始實施一項措施,對於那些為非本企業員工準備防災用品的企業補助所花費用的5/6。2017年度,東京都共為此列入了4.27億日元(1元人民幣約合17.3日元)。目前,在東京都內儲備3天的食物和飲用水、毛毯等的臨時滯留點有918處,可容納32.8萬人,僅能滿足1/3無處可去的人員臨時滯留。
據調查,這項工作進展緩慢的原因是沒有空間、缺乏負責該項工作的員工、購置防災用品要花費費用等。據悉,為了推動這項工作,東京都去年9月召開了專家會,今年3月將匯總一項解決此事的方案。據悉,政府很有可能通過向大學做工作來解決這一問題。(劉軍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