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時報網(記者 段光平)11月27日,熊貓指南2020秋榜在重慶農交會上進行發布,此次秋榜在原有果品、糧食、蔬菜三大品類的基礎上,新增豬肉、食用菌兩大品類,更加豐富優質農產品榜單覆蓋範圍,為消費者提供多元素消費指南。近日,記者採訪了熊貓指南的CEO毛峰和COO馬禕。據悉,在頒布的中國優質農產品榜單上,有258款農產品上榜,涵蓋果品、糧食、蔬菜、食用菌和豬肉五大品類。這是熊貓指南第6次發布農產品榜單,從2018年最初的56款到如今的258款,榜單的品類和覆蓋區域不斷擴大。
熊貓指南希望讓優質農產品和匠心農人為人所知,為人所信。
據介紹,熊貓指南2017年由央企中化集團打造,中化集團是中國最早入選《財富》全球 500 強排名的企業 ,2019年名列第88位,主業分布在農業、能源、化工、金融、地產五大領域。中化集團下屬先正達集團中國,產業覆蓋農業上遊全產業鏈,綜合實力世界領先,持續為世界、為中國的可持續農業提供科技產品和服務。同時,先正達集團中國支持熊貓指南繼續以科學定義好吃,重構好吃的邏輯,樹立品質評價的標杆。
豐收
熊貓指南CEO毛峰在談到該榜單為何叫熊貓指南時說:「熊貓有竹筍不吃竹葉,有竹葉不吃竹竿,是自然界最嚴苛的食物選擇家,熊貓吃的東西都是安全的。熊貓的生命力超級頑強,也是我國的國寶。以『熊貓』命名,代表著熊貓指南的嚴格與挑剔,彰顯著這份榜單的獨立、科學與公正。」
毛峰表示:「中國農業非常大,有很多優秀農產品,但不為人知;一些農人在苦心經營,但不為人信。熊貓指南希望找到中國的匠心農產品,讓良心種植者獲得溢價,讓農產品有標杆,為中國農業的品質化、品牌升級貢獻力量,為國人健康生活打造高端風向標。」
熊貓指南邀請科研界、行業嘉賓共同體驗豬肉產品檢測環節
熊貓指南針對農產品「好吃」的評價形成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熊貓風味輪體系,它集成了同類農產品中與好吃相關的感官維度,用於對照品評農產品中所出現的外觀、香氣、滋味、質地及口感。「風味輪「讓各個評價維度被量化,減小品評員測評差異,用貼近現實,易於理解的方式,實現科學的輔助。
調研路上
熊貓指南COO馬禕認為,優質農產品榜單是基於農業,但它一定不是原生的農業,一定不是原來傳統的農業,我們希望用工業的思維,網際網路的思維,跨界的思維來打造優質農產品的榜單。熊貓指南榜單在過去三年主要是在水果、蔬菜、糧食這三大類,主要基於種植業,今年首次拓展了養殖業豬肉和食用菌。
熊貓指南累計行程240萬公裡
熊貓指南上榜產品堅持兩有一無原則,有精準地塊信息,不再是泛地理概念;有退出機制,持續評價,不再是一勞永逸;獨立第三方,不摻雜直接商業利益。五大評價標準:環境優、品種優、種植優、品質優、物有所值。優質農產品上榜產品數量種植業300個左右是上限,品質、門檻會越來越高,不會無限增加。
據馬禕介紹,在產品數據採集環節採用人機互證,熊貓指南有實驗室,有設備,產品要經過品質檢測,有電子儀、電子舌。電子舌可以模仿人的舌頭,更敏銳,更敏感。另外還有將近300人的感官評價團隊,形成機器的理性指標和人的感性指標。
調研路上
毛峰表示,安全關對於熊貓指南是一票否決,對於上榜產品必須檢測100項以上的農殘,檢測5項重金屬,如果農殘和重金屬檢出超過國家標準限量,則一票否決。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中國人民越來越富裕,消費在升級,中國農業一定會從量變到質變快速轉變。熊貓指南以榜單為基礎,集合中國優質農產品以及優秀種植者,通過品質背書、市場推廣、大數據等創新業務,為種植端及消費端搭建信任和信息的橋梁。熊貓指南希望能幫助中國品質農業建立行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希望倡導中國人的健康生活方式,加強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信任,為提高中國農業的競爭力持續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