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再造一份米其林指南,這家中國品牌找到了答案

2020-12-19 騰訊網

英國人寫過一本書叫做《中產階級辭典》,概括了典型中產人士日常生活的439個標籤,其中超過200個與美食相關,可見吃正成為精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19世紀誕生的恩格爾係數認為食品開支過大是底層生活的表現,但20世紀誕生的米其林指南有了不同的洞察。作為一家輪胎生產商,米其林敏銳意識到汽車擴大了城市人群的生活半徑,駕車出行的人們需要更豐富、更實用的生活資訊,哪裡有美食,哪裡有特色酒店等等,建立了完善品鑑體系的米其林承擔了這個任務。

輪胎裡為什麼會有吃貨基因?

大家會奇怪為什麼做出美食指南會是米其林輪胎而不是餐飲、飯店或旅遊協會,也奇怪它是如何在體系之外保持兼具專業和感性的公眾影響力。

其實米其林的成功基因不外三點,都可以複製或再造。

第一是跨界。由輪胎到生活,這種天然聯繫排除了局中人的利益糾葛,卻有了消費者的視角,當然更容易被接受。然而要在更深層次的農產品市場乃至食材領域再造一份權威的米其林指南,會面臨什麼困難?一家叫做熊貓指南的中國優質農產品榜單給出了答案。

執掌過4家世界500強企業的寧高寧在13年的中糧生涯結束後來到中化集團,給兩家企業帶來一個深刻變化,一是促成了雙方在現代農業方面的歷史性合作,二是找到了這種合作的落地支點,就是中化農業發布的優質農產品榜單——熊貓指南。

這也是中國第一份獨立公開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和消費指南,每年發布春秋兩季榜單,它的定位很簡單,就是解決什麼東西好吃,為什麼好吃,在哪裡能吃到等關鍵問題。

米其林當年賴以成功的第二個基因是升級。中國中產階層正經歷一個消費升級的過程,需要更精緻的生活指引,米其林指南能夠大行其道,就在於解決了這種消費信息差。

中國農產品也在經歷著一個精品化、品牌化的過程,但兩極分化嚴重,大量應季上市的普通農產品價格再低也無人問津,而帶有品牌化和鮮明地域特徵的優質農產品供不應求,還有些好東西藏在深山大川中等待著拋頭露面的機會,熊貓指南看中的就是這個需求。

第三個成功基因是感官和專業的完美結合。看起來就像吃貨的米其林白胖子到底是如何評價成為美食達人的呢?原因很簡單,既專業又接地氣,它不僅考察廚師的技藝、創新能力和食材,也考慮環境、服務、性價比、舒適和人氣等諸多感官因素,它不僅是給餐廳或廚師評級,而是真正反映消費者的需要。

做一份成功的優質農產品榜單也離不開這一點,熊貓指南的優勢是手裡的農業大數據,不僅有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地理標誌產品」、農業部的「一村一品」、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數據,還有幾千名中化集團的農業服務人員從田間地頭帶回的第一手信息,加上複雜的科學測試和感官試驗,才得到了覆蓋蔬菜、水果和糧食三大類56個品種的第一期權威榜單。

精緻生活的剛需在哪裡?

中國人有錢了,但好的產品與有消費能力的用戶之間一直缺乏恰當的連接渠道,所以聰明的平臺都瞄準了這個斷點,大眾點評的「黑珍珠」餐廳就複製了米其林指南的評價體系,為消費者推薦有範兒、有格調的精品餐廳,但真正決定美食的是食材,中國農產品市場還沒有類似的評價體系,雖然《舌尖上的中國》早就證明了這個需求。

在目前的市場格局下,中國消費者和農產品生產者有幾個典型的痛點。

第一,消費者有錢但不知道好東西在哪裡,生產者有好東西卻不知道如何宣傳自己。

在熊貓指南今年的春季榜單中,5款上榜的二星產品分別是嗎西達大米、富樂園金桔、八寶貢大米、可可果凍橙、谷魂遮放貢米,都不算是大眾熟悉的人氣網紅。

東北盛產大米眾所周知,但很多人只知道黑龍江的五常大米卻不知道延邊的嗎西達大米,人人知道褚橙,卻不知道湖北荊門漳河環庫生態園培養出來的新品種可可果凍橙。

這種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優質農產品還有很多,褚橙當年也是這樣走過來的,冰糖橙這個品種並不新鮮,但在褚時健於雲南玉溪哀牢山裡開發出口感更佳的改良品種之前,它並沒有多高的知名度,74歲的褚時健和褚橙是一個互相成就的過程,但極難複製。

熊貓指南的成功就在於發明了一套機制可以在海量的農產品中篩選出真正的優質產品,除了堅持環境好、品種好、種植好、口味好以及物有所值幾個常用標準,還加入了認證官的產前、產中、產後調查,以及國內外頂尖實驗室的理化指標和感官檢測,除此之外還會配合過去10年至30年的衛星掃圖,綜合考察種植情況的具體變化。

第二個困擾是,生產者知道自己有好東西,卻不知道如何闡述自己的優勢,消費者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雙方都沒有低門檻的感知和溝通方式。

熊貓指南有一套深入淺出的提煉方式,為優質農產品定性,比如二星評級的嗎西達大米,灌溉用的是海蘭江的水,從上遊下來每公裡水溫提升0.6度,出來的米早上煮熟之後,中午和晚上都不夾生。

可可果凍橙皮薄無核,果肉沒有白筋,鮮嫩酸甜,汁水豐富,甚至可以用勺子挖著吃。

雲南德宏州的谷魂遮放貢米,稻杆高達3米,是比泰國香米更純正的香米品種。

還有只能在雲南八寶河地區生長的貢米,在明清兩朝一直是御用珍品,不能擴大種植,是真正的不可複製的優質大米。

第三是是消費者和生產者都沒有可信賴的獨立第三方評價體系。

農產品評價遠比坐在高大上的餐廳裡品味美食複雜得多,優質農產品地域屬性強,口碑判斷上有喜好度差異,所謂「橘生於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做農產品榜單有三個場景不可替代,一是田間地頭,二是試驗室,三是餐桌,三者環環相扣,缺一不可,這也是擁有中化和中糧雙重背景的熊貓指南的天然優勢。

熊貓指南為什麼成功?

最近,熊貓指南聯合中糧,在北京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感官科學實驗室舉辦了一次特殊的感官評價體驗活動,就是為了證明如何從味覺、嗅覺、聽覺、視覺等多維度定性一款好吃的食物。

在盲測環節中三碗小米粥擺在沒有受過專業培訓的媒體面前,短時間內需要分辨出口感以及是否有回甘等問題並給出一份綜合評判,結果主觀差異很大,並不能像專業感官評價員那樣總結出三款小米粥的特性,說明感官評價並不像吃貨想像的那麼簡單。

感官科學實驗室甚至還使用眼動儀和面部表情識別系統研究消費者觀察某種物品時的反映,眼光移動所形成的路線軌跡和微表情結合在一起,反映了消費者形成購買決策的過程。

要再造一份中國版的農產品米其林指南,當然不僅是感官體驗即可,既需要具有公信力的行業背景,也需要完整的評測體系支撐。

首先是專業背景。中化和中糧同為世界500強,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將兩家公司拉到一起,加上寧高寧本來就有讓這一代中國人「種好作物,吃好食物」的希望,所以就有了熊貓指南。

其次是技術+感官體驗的融合。用CEO毛峰的話說,熊貓指南堅守的是獨一無二的「兩有一無」原則:有紅線,不再是地理概念;有退出,不再是一勞永逸;獨立第三方調查,不摻雜直接商業利益。

篩選出來的優質農產品有類似於米其林的三星評級,分別為一星精選(selected)、二星優異(excellent)和三星極佳(outstanding)。

為了保證客觀,熊貓指南下設了 3 個委員會:調查委員會、標準委員會和品牌委員會。 調查委員歷時 1 年,累計行程 35 萬公裡,走遍全國 31 個省、市、自治區的鄉鎮村落,就是為了在核心種植區塊找到最佳的農產品。

最後是反商業化的理想主義。做任何榜單首重公信力,寧缺勿濫,熊貓指南今年上半年春榜發布時三星產品就空缺,二星產品也只有5個,這種近乎偏執的評測標準以及絕不私相授受的專業態度值得肯定。

熊貓指南真正想做的是在中國農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建立信任,官網上也有良心推薦的渠道,接受來自全國各地的農產品生產者的毛遂自薦,目前主要是種植類農產品,未來也可能會擴大到禽畜水產等農副產品。

對這一輩中國人來說,新消費主義的精緻生活必須打通食材生產和消費鏈條上的信息差,熊貓指南先行一步,用榜單優化消費者的餐桌,為優質農產品打開上行通道,在兩個方面都做出了很好的嘗試。

相關焦點

  • 米其林指南在中國是怎麼跌下神壇的?
    2008年米其林指南在中國香港澳門地區首次發布,中國成為亞洲繼日本後第2個擁有米其林指南的國家。然而即便是如今在大陸版指南的襯託下顯得還不錯的港澳版指南,在發布之初也引起過非議,主要原因在於酒店餐廳大舉摘星,而福臨門、鏞記等廣受認可的粵菜館只拿到一星。
  • 這家公司去年營收5210億,現在要做中國版米其林
    3月21日,中化農業旗下的中國優質農產品榜單——「熊貓指南」在北京首次亮相,熊貓指南主要針對中國農產品,遵照五大標準:「環境優、品種優、種植優、品質優及物有所值」,進行三星評級,每年發布兩次。在「熊貓指南」品牌發布的同時,熊貓指南2018春榜正式發布,涉及蔬菜類、水果類、糧食類三大類,共56種農產品,其中一星產品51種,二星產品5種,三星產品空缺。
  • 米其林指南「敗」給了大眾點評?評審專家全匿名,評審標準不透明
    京味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符號,米其林的評審們走進胡同、四合院和現代化大廈,品味小吃、宮廷美食和各種佳餚,感受到「講究」代表了北京態度。對於這個百年老品牌來說,中國還是一片非常陌生的土地,雖說它面對4萬億廣袤的餐飲市場,但同時也不得不面臨著文化、飲食和審美上的差異。所以,即使米其林有著非常強大的品牌和成熟的評審機制,但想要贏得消費者的認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米其林指南》入華折戟,什麼才是中國好味道?
    比如,有人認為這份《米其林指南》「京味」不純,上榜餐廳中主打北京菜的寥寥無幾,唯一一家3星餐廳竟然是溫州海鮮館;再比如,一些眾所周知的老字號並未入選;此外,依託於《米其林指南》、相對平價的「必比登」榜單雖然出現不少老北京小吃,卻讓本地老饕無法苟同。實際上,這並不是《米其林指南》進入中國以後首次遭遇爭議。
  • 首版《北京米其林指南》發布,你了解米其林餐廳嗎?答案就在這裡
    截止目前,這個享譽全球,拿了就像演員得奧斯卡獎一樣的美食榮譽,已經在中國三個城市發布了米其林指南,分別是2016年首次被納入的上海,2018年加入了廣州,如今2019年發布了《北京米其林指南》,數十家餐廳在米其林的嚴苛標準下,成為了餐飲界的超級明星。
  • 米其林指南官方合作夥伴歐麗薇蘭橄欖油助燃「上海米其林指南發布...
    作為本次米其林指南食用油品類唯一的官方合作夥伴歐麗薇蘭橄欖油,以研究美食的美味健康的探索精神,助力米其林指南打造高標準、權威的餐廳推薦榜單,並攜手品牌代言人謝霆鋒與上海美食愛好者共赴一場「感味自然」的舌尖盛宴。
  • 最新版《米其林指南》出爐引發刷屏!究竟是如何篩選的?(附榜單)
    2016年9月21日,對於上海甚至於整個中國的「吃貨」來說,都是意義非凡的一天,在這一天,《2017上海米其林指南》正式發布。這是中國大陸第一本《米其林指南》,上海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29個迎來米其林星級的城市。
  • 首版北京米其林指南發布 「洋評審」抓住「中國胃」了嗎?
    「京味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符號,米其林的評審們走進胡同、四合院和現代化大廈,品味小吃、宮廷美食和各種佳餚,感受到『講究』代表了北京態度。」米其林中國區總裁偉書傑在講話中連連表達了3次致敬,「通過這份榜單致敬京城精神,致敬京味美食選料講究、博採眾長,致敬凝聚了中華美食的匠心。」然而,全國尤其是北京本地網友對此卻並不買帳,認為這樣一份榜單完全無法代表北京美食。
  • 德國餐廳主廚稱「不歡迎中國人」 被米其林指南除名
    北京青年報記者5月16日了解到,針對位於德國杜塞道夫的「Im Schiffchen 」(舟上)餐廳主廚Jean-Claude Bourgueil(讓-克洛德·伯吉爾)的歧視性言論,米其林指南5月15日深夜發布聲明表示強烈譴責,並立即從官方網站的推介榜單上移除「Im Schiffchen
  • 「五問」米其林上海指南:評出真正的中國美食了嗎?
    上海作家、美食評論家孔明珠認為,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外:「一方面,海外中國菜的代表確實是以粵菜為主,外國人對粵菜的接受度會更高;另一方面,上海的餐飲品牌和本幫菜達到米其林標準的沒那麼多,這也給我們提了醒。」沈嘉祿認為,廣州早在兩三百年前就已經是一個開放的窗口,粵菜本身就有西方菜系的影子,而上海本幫菜更多是「土菜」,堅守傳統很少改變,確實需要更多與世界潮流接軌,比如少油少糖等等。
  • 米其林「星探」之謎 米其林指南詳解
    》(Le Guide Michelin)是法國知名輪胎製造商米其林公司所出版的美食及旅遊指南書籍的總稱,其中以評鑑餐廳及旅館,書皮為紅色的「紅色指南」(Le Guide Rouge)最具代表性,所以有時《米其林指南》一詞特指「紅色指南」。
  • 米其林紅色指南
    一,《米其林指南 舊金山 2015》最新發布 新增兩家三星餐廳,今年《米其林指南》為您展現北加州的繽紛美食。在舊金山灣能夠找到世界上最令人垂涎的美食,加州主廚的烹飪技巧細緻而嚴謹,善於運用質量上乘的本地食材,同時,亦深受全球不同地方料理文化的影響,這樣才營造出如此豐富、生機勃勃、獨一無二的飲食氛圍。」    兩星餐廳方面,Acquerello從一星晉升至兩星。主廚Suzette Gresham擅長精緻優雅的義大利菜式。她做的菜餚不僅味道一流,還透露出獨特的現代感。
  • 2021北京米其林指南出爐 都有誰家?
    9月22日,廣州米其林指南榜單發布,共有89家餐廳入選,其中2家二星餐廳,10家一星,31家必比登推介餐廳和46家米其林餐盤餐廳。1家餐廳晉升二星,1家首次入榜獲得一星,另外5家餐廳新上榜必比登推介餐廳,繼續證明廣州餐飲業復甦和發展的強勁活力。與此同時,米其林指南也首次在中國大陸地區頒發了「2020米其林年輕廚師」和「2020米其林服務」兩個特別獎項,旨在褒獎廣州餐飲人的專業精神與執著態度。
  • 首版北京米其林指南首發,或成為外地人手中的觀光手冊?
    都說「一千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當大家來到北京之後,大概可以滿足任何人的口味需求,上至米其林精緻餐點,下至街巷小吃,都能夠在北京找到你心中對於美味的定義。最近,米其林指南也是來到了北京,相信廣大的吃貨們也是有福氣了!在這份榜單上,詳細的列明了北京當地的米其林餐廳,其中最高等級的米其林三星餐廳只有一家,那就是位於北京新源南路店的新榮記。
  • 當米其林「血統」餐廳來到廣州 品牌效應幾何?
    近年不少有米其林「血統」的餐廳更是大舉進軍廣州。因此,消息一出,馬上引起廣泛關注,本地餐飲名店都十分希望能摘到這顆星星,因為伴隨而來的,除了是餐飲業界的無上榮譽外,還能產生巨大的品牌效應及經濟利益。  近日,廣州市旅遊局副局長譚愛英接受新快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去年米其林正式進入中國內地,相信會拓展更多城市。
  • 米其林指南首次登錄北京遭質疑,本地人拷問:米其林指北?
    先不說好吃這個基礎門檻,這家餐廳創造了一個新的世界餐飲格局,讓北歐風格的料理佔了法餐的上風,並風行世界。 這與新榮記張勇的做派相似,憑藉一己之力讓台州菜走出世界,成為橫亙中國的一大菜系。
  • 2021 北京米其林指南發布,京兆尹榮升三星!
    2021 北京米其林指南發布會於今日在北京四季酒店盛大舉行。由於疫情影響,今年北京餐飲界歷經振蕩、洗牌,既有餐廳歇業,亦有新餐廳開幕,但是面對困境,餐飲人始終堅強不息。如此狀況之中,米其林評審員會做出怎樣的評判?大家所關注的餐廳是否成功上榜?今年的榜單還有哪些變化?我們一起來揭曉答案。
  • 上海米其林指南又要來了 除了星級餐廳還有這些平價美味和美食指南...
    2016年9月21日,對於上海甚至於整個中國的美食愛好者而言,都是意義非凡的一天,就在當日,《2017年上海米其林指南》正式發布。這是中國大陸第一本米其林指南,上海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29個迎來米其林星級的城市。而一年之後,新版上海米其林指南即將於2017年9月20日公布,註定又將迎來一次餐飲界的盛會。
  • 米其林指南的下一站,大灣區?
    深圳,或是大灣區,是否也需要這樣一份榜單?採寫 | 南都周刊記者王琦璋 圖 | 受訪者提供編輯 | 何童高端餐飲業在國內發展迅猛,關於美食的評論榜單越來越多。兩天前上海米其林指南頒布之後,熱潮還沒過,「下一本米其林美食指南」的消息已在食家們的討論中,這其中,深圳以及大灣區的呼聲最高。
  • 2017年上海米其林指南正式發布 彰顯上海高品質美食文化
    米其林品牌與對外關係總監、集團執行副總裁、集團執行委員會成員董可蘭(Ms. Claire Dorland-Clauzel)女士和米其林指南國際總監米高·艾利斯(Mr.Michael Ellis)先生與獲譽餐廳廚師及代表親切合影 米其林品牌與對外關係總監、集團執行副總裁、集團執行委員會成員董可蘭女士(Ms Claire Dorland Clauzel)表示,「繼新加坡米其林指南之後、首爾米其林指南之前,我們非常自豪地推出中國大陸的第一本米其林指南,繼續我們在亞洲的發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