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唐曄 曄問仁醫
人 物 介 紹
李桂超,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射治療中心副主任醫師,美國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院訪問學者,獲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二等獎(第四完成人),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中國抗癌協會放療專委會胃癌學組委員兼秘書,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營養專業委員會化療營養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放射腫瘤治療醫師分會胃腸學組委員,CSCO結直腸癌診療指南局部進展期直腸癌診療執筆人,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腹部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腫瘤放射治療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抗癌協會放療專委會青年委員。擅長胃癌、直腸癌、肝膽胰腺癌等消化系統腫瘤的放射治療和綜合治療。擅長各種腫瘤靶區的精確勾畫,減少正常器官或組織的損傷。
採訪筆記
也許你沒去過臨沂,但你多少聽過沂蒙山小調的悠遠婉轉,見過王羲之與顏真卿的雋永靈動,讀過孟良崮戰役的熱血激蕩。蒙山沂水在臨沂,也在每個中國人的文史記憶中,那裡滋養過無數名流賢士,也孕育著多少樸實的人民。
李桂超,一個從山村裡赤腳上學的山娃子,一路走到上海,在腫瘤醫院放射治療中心施展本領治病救人,就是普普通通卻又獨一無二的臨沂人。
選擇放射治療,是李桂超人生中的一個關鍵,不同於手術臺前外科醫生「長戟大刀」的拼殺,放療醫生更像埋伏在隱蔽中,用無影劍畫出一個作戰範圍,擊殺對手。剛開始從事這個並不「出風頭」的行業時,難免對自身價值和未來有些迷茫,但經手的一位位病人病情改善,又賦予他信心和力量。
「雖然多數情況下,我們都在打輔助,但放療也是不可替代的。有很多外科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可以解決;還有很多類型的腫瘤轉移,外科無可奈何,化療也無法立竿見影,就輪到放療出馬。」
他相信,在癌症治療這臺機器上,每顆螺絲釘都同等重要,他不是最閃亮的那顆,但只要盡心運轉,就能一同協力為更多患者的生命帶來希望。
從醫近20年,他一直篤信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致良知。他認為,作為醫者,需按照為善的原則起始,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內在,不變初心,勤於實踐,言行一致,表裡為一,兼知兼行,以這樣的信念作為指導,才更能在今後的道路中,沉澱乃至升華自身。
兒時,他和小夥伴們會追逐夜空明亮的繁星,他光著腳板在田埂上不惜力地奔跑,不知追的是什麼,只想把一片光芒留在心中。如今,他已年入不惑,離開山東心愛的土地,在黃浦江畔追逐另一番醫學的繁星,他要用知識與歷練,將那星光採下,帶著心靈的溫度,播撒進更多患者的生命裡。
1
良師引路,循道而行
李桂超與放療的緣分,是在大學畢業時就定下的。
醫學影像專業的他,在畢業時,偏偏不想走「尋常路」,為了更多的可能性,這個魯地青年,隻身來到蘇南,在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放療科,開闢天地。當時,科室條件艱苦,機器只有一臺鈷60,但正是在這四年,讓他安穩了內心,完成了基礎知識的學習,實現了理論到實踐的轉換,同時,也見證了科室從起步到壯大。
爾後,李桂超考入復旦讀研,拜師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療中心主任章真教授。
進入腫瘤醫院,又是李桂超人生另一個轉折點。不僅開闊了眼界,行事風格剛柔並濟的章真教授,更是讓他受益匪淺。
「我遇到了人生中的貴人。她的諄諄教導,總是令人如沐春風。」在李桂超眼裡,章教授對患者無微不至,在治學上又極為嚴謹,對於專業的嚴格態度,令他肅然起敬。而這些,都漸漸融入李桂超身上的印記。
「章教授從不放過診療的任何細節,她會認真查看每個治療計劃——計劃做得是否合理,重要器官的劑量是否在安全範圍內,每一處細節都一絲不苟,嚴格把握適應症,如果沒有達到要求,必須立即推翻重新來過。她在放療技術以及整個診療策略中,可謂煞費苦心。」
章教授認為,放療的發展方向,就是讓劑量給足的位置愈發精準,而需要保護的組織,受到最小的劑量傷害。為了更好地控制定位,章真與放療科團隊研發了被動呼吸控制技術,應用於胃癌放療時,能夠降低周圍正常組織放射劑量18%,對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具有很大的幫助。
在老師的教導和帶領下,李桂超逐漸可以精確勾畫腫瘤靶區,他的目標只有一個:儘量減少正常器官或組織的損傷。
李桂超坦言,沒少挨老師批評,尤其是剛開始寫病歷和論文時。但正是老師的人格,深深感染了李桂超,讓他能夠越來越接近,心中理想醫生的模樣。
2當好「助攻」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療中心,是中國最早從事腫瘤放射治療的單位之一。
在逐漸成為習慣的工作中,李桂超找到了放療和其他治療手段之間的平衡。在他看來,胃腸道腫瘤不論放療還是化療,大抵都是對手術的輔助治療,放療近似於球場上的「助攻」。「必須做好助攻,配合前鋒進球。手術、放化療一起配合,能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生存質量,這就是放療在整體治療中的意義。」
李桂超說起「打配合」,意猶未盡。
疫情期間,有一位胃癌病人,因腫瘤侵犯十二指腸,與胰腺貼近,外科醫生經過探查之後表示無法切除。於是,先用胃空腸吻合術,解決因胃竇幽門有不全梗阻產生的營養問題,再經過化療和放療後,顯示腫瘤明顯縮小,原先存在侵犯的十二指腸也正常了——患者終於可以做腫瘤切除手術,手術非常成功。
「本來沒有手術機會,我們的放療是給病人爭取到了手術的時間窗口,雖然手術是外科醫生做的,但是病人家屬術後專門找到我,報了平安。看見他們臉上終於有了笑容,我也非常欣慰,我們的工作也是卓有成效的。」
從醫近20年,幸福感何在?
李桂超認為,如果能給每個門診病人提供正確的治療方案,讓他儘量少走彎路,經過治療後病情好轉——看到這樣的老病人來門診,就是最幸福的。
3因病施治
在優秀的放療醫生之路上,李桂超一直追求為患者「量體裁衣」,推薦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一定是個體化治療。比如,輔助治療是否一定要用最先進的技術治療?當然可以,但是也要考慮性價比。相近的效果,但要付出更高的代價,那我就覺得沒有必要。」
如何為患者「量體」?
李桂超認為,首先,取決於醫生對疾病的認知——認知來自於日常經驗積累,海量文獻閱讀,還有對指南的熟悉程度,因此,需要醫生終身學習,隨時面對具體的病例提煉出結論。
其次,腫瘤長在患者的身上,所以得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包括工作性質、生活習慣,生活環境,甚至家庭對他的態度。不同情況對愈後會有不同差異,所以需要醫生敏銳而重視。
「比如,為什麼年輕人的惡性腫瘤治療效果不如老年人呢?研究發現,大部分年輕人的腫瘤是因為某些胚系基因裡就有缺陷,沒有驅動基因,因而很難通過放療控制腫瘤;而老年人可能是經過多次的基因突變之後才形成腫瘤,所以腫瘤的生物學行為相對會好一些;另外,腫瘤生長在不同位置的治療法則也是不同的。有的直腸癌病人,腫瘤位置在肛門附近,當然可以通過手術治療,但是手術要把肛門括約肌切除,不能保留肛門的功能。這種情況下,就要考慮是否先進行放療,令腫瘤縮小到手術可以保全肛門的程度,甚至通過放療,腫瘤縮小到幾乎消失,此時,就可以通過隨訪觀察疾病的變化,而不用急著動手術。」
和他的老師一樣,李桂超對待每一位病人都費盡心思,根據不同的患者思考所用方法,調整治療計劃。在他眼裡看到的,不只是病人的現在,還有病人的未來,因此每一步都要慎重考慮:充分交流,因病施治,量體裁衣,為患者提供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口述實錄
唐曄
李主任,您當初怎麼想著去學醫呢?
李桂超
就覺得學醫能幫到人。我小時候,爺爺老是咳嗽,總也治不好,有時候半夜裡也會被他急促的咳嗽聲吵醒,見爺爺佝僂著身子,幾乎都要把肺咳出來了,真的太痛苦。除了給他捶捶背,家裡人也做不了什麼,我就想,將來做個醫生,能幫到家裡,至少不會眼睜睜看著爺爺那麼難受,痛苦不堪。
唐曄
您作為醫生的成就感,從哪裡開始的?
李桂超
從常州一院開始就有了。我記得,有一位食管癌的病人,來的時候吞咽困難,無法進食,只能喝一點點水。但經過放療之後,腫瘤縮小,能進食了,體重也增加了。我也是治療團隊的一員,他問我,能不能治好,將來能活多久?我就不住地安慰他,給他信心和鼓勵,他治療結束的時候,一定要拉著我照張相。這是我第一次感覺到,醫生的成就感。
唐曄
您作為放療醫生,治療特色是什麼?
李桂超
胃腸系統的腫瘤,通常跟很多臟器離得非常近,這就給放療帶來了難度——絕對不可以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那不是放療,而是兒戲。比如,年輕女性患了直腸癌,放療前就要考慮把正常器官保護好——比方先把卵巢懸吊在盆腔之外,避免照射,這樣可以保護卵巢的功能。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卵巢的功能可能就失去了。
我對正常器官的保護是十分注重的,可以在高劑量放療的基礎上,限制正常器官的放射劑量,在耐受的範圍之內儘量避免嚴重的不良反應,這是我覺得做的比較好的地方。另外,我們對放射性腸炎預防和治療,也有豐富的經驗。
唐曄
您覺得,腫瘤和人的關係是什麼?
李桂超
剛開始做放療的時候,我還是個小醫生,覺得腫瘤與人的關係是不可共存、你死我活的關係,甚至極端地認為,如果不切除腫瘤,就不算治癒。通過這些年的醫療經驗,我覺得,腫瘤是可以跟「宿主」共存的。作為醫生,就是要確保這種共存的安全性、合理性、目的是相安無事,延長生命與提高生活治療並舉。
比如,有些沒法進行手術的胃腸道腫瘤,放療之後,有大約30%的人腫瘤完全緩解,雖然不一定是完全消失——體內還有腫瘤細胞沒法完全清除,但是在控制範圍之內,也沒有明顯的症狀,我覺得,這就可以共存了,只是注意隨訪,不要掉以輕心。
唐曄
作為普通的患者,更應該把腫瘤看成什麼呢,是洪水猛獸?
李桂超
首先要對疾病有一個科學的認識,然後才會科學地對待。我認為,把腫瘤看成一種慢性病比較妥當,就像糖尿病、高血壓一樣,不用噤若寒蟬,談瘤色變。腫瘤是很聰明的,每一種種類的腫瘤類型都不一樣,有生物學行為好的,也有生物學行為差的,甚至有些腫瘤兩者都有。所以在治療的過程中,好壞兩種結果都會有,在臨床上,活過5年就算治癒了。怕又有什麼用呢,還不如增加腫瘤預防的常識,就目前來說,我覺得普通市民對腫瘤知識還是很不夠,對腫瘤而言,預防尤為重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效果就完全不一樣。其實在一條健康鏈裡面,預防、保健、治療、康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任何一個環節脫離了,都不成為一個健全的醫療體系。
唐曄
當您每天面對的是腫瘤病人,身陷痛苦恐懼中,您會與他們怎樣交流呢?
李桂超
我比較坦誠,會根據他們的情況,多聊聊治療可能出現的效果,根據不同的病人,也會聊一些其他的,比如價值觀、人生觀也會聊到。有些病人急火攻心,坐立不安,一刻也不能放鬆,那就要從根源上了解一下他的內心真實的想法,否則這個病沒法治——自己先攻陷了自己的內心城池,有醫生何用?對這樣的病人,還是要好好疏導,我說,越急躁,越不利。治療腫瘤是內外在兩種因素的共同作用,手術、放化療、靶向治療等,都是外在因素,而內在的因素,就是你的情緒和價值觀,心情愉悅、樂觀積極,免疫系統自會激發出意想不到的潛能,對腫瘤的抑制能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如果無心睡眠,營養不佳,體質下降,自己都把自己放棄了,腫瘤細胞更是肆無忌憚,一發難以抑制了。
我說這些話的時候,多數患者是願意聽我的,聽完之後會長舒一口氣。這時候,我會說,其實你對自己的病情是關心的,所以想了解更多,你想知道能不能治好,能活多長時間,每個病人情況不同,但是不拋棄不放棄,積極面對才是最重要。
唐曄
您對自己的期望是什麼呢?
李桂超
安慰其實只是醫療的一方面,其實,現有的醫療條件下,給病人做一個最合適的治療,這是我應該幹的,也是我對自己的期望。比如說,這個病人本不需要治療,我硬是給他做了治療,那肯定是不行的。但如果他需要做治療,卻不願意做,我就會苦口婆心說服他。所以,讓病人少走彎路,得到最合適的治療就是我們的責任。具體的細節上,對腫瘤的識別,對器官的保護,這些都要做到最好。
唐曄
做放療科醫生,曾有過遺憾嗎?
李桂超
遺憾其實有很多。大多數遺憾在於,做了極大努力,但患者治療的效果並不好,無能為力,那個時候會陷入沮喪和失望。
印象最深的有一次,一個直腸癌患者經過放療之後效果不錯,術後有很大的可能性保留肛門。但是這位80歲的老太太,和她的家人死活不同意做手術。只好一直讓她口服化療藥物維持治療。結果,一年後,化療藥對腫瘤的控制,以及放療療效維持的時間,都已經過了,病情進展很快,再以後,她就沒來過門診。我非常希望哪一天,這個當初看上去很精神的老人,能突然出現在診室門口,但是我知道,不可能了。
放療只是一種局部治療手段,如果腫瘤全身轉移,或者腫瘤非常大的情況下,作用是有限的,這一點不能迴避。
唐曄
唐曄:病人希望從醫生這裡找到一根救命稻草,但給不了他,此時醫生是什麼樣的心情?
李桂超
總是在安慰,有時是治癒。這句話非常貼切。但儘管如此,只要有一線生機,我們必須拿出十二分的勇氣進行治療。有時候可能有人說我們麻木,我也承認,在某些時候是有點麻木,不過這種麻木是對我們無能為力的疾病,而不是對人。在腫瘤醫院,整天與腫瘤交鋒,有時候你贏,有時候腫瘤贏,要徹底徵服腫瘤,需要無數人前僕後繼,需要漫長的時間,我們要科學辨證地對待這個問題。
唐曄
您是怎樣理解生命呢?
李桂超
人生短暫,儘量多留住一些美好吧,就像我小時候在鄉下,見到的最亮的星辰大海。把這些美好定格在記憶深處,那就是桃花源,有了這片桃花源,哪裡又不是水雲間呢?
採訪/唐曄 編輯/子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