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布會現場。記者 熊強 攝
雲南網訊(記者 熊強)12月1日,記者從雲南省「回眸『十三五』奮進彩雲南」系列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時期,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工作取得了新的前所未有的成就,是雲南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五個歷史性突破之一,其成就可主要概括為:完善一個體系、優化一個空間、築牢一方屏障,生態環境持續優良、綠色發展更加深入,最美麗省份建設全面開啟。
生態文明建設納入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
「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完善方面,從單一制度出臺轉向制度體系構建,完成改革事項118項,完成率為100%。」據云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周民欣介紹,生態補償、河(湖)長制、農田水利改革、國家公園體制改革、生物多樣性保護、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一批在全國範圍內具有突破性、標誌性的制度相繼建立。還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全省綜合考評和縣(市、區)委書記工作實績量化考核。全省生態文明建設首部綜合性、統領性、倡導性、促進性的地方法規《雲南省創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促進條例》已於今年7月正式施行。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1.84萬平方公裡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增加到39個,2015-2019年爭取中央財政下達我省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279.1億元,年均遞增19.74%。強化「一張藍圖」管控,構建全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實現「多規合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1.84萬平方公裡,佔全省國土面積的30.9%。編制完成了「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空間格局。
在全國率先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
持續開展「森林雲南」建設,全省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實現「雙增長」,2019年,全省森林面積3.59億畝,森林覆蓋率62.4%,森林蓄積量20.2億立方米,均居全國前列。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持續加大,頒布實施全國首個法規《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在全國率先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率先發布生物物種名錄,典型生態系統和重要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受保護率達88%。
空氣品質指標連續3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全力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和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等「8個標誌性戰役」。今年,截至目前,16個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為98.6%,空氣品質指標連續3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斷面水質全部穩定達標,保持Ⅲ類以上水質;九大高原湖泊劣V類水體數量由2015年的4個減少為1個,洱海水質穩定向好,滇池水質為30年來最好水平;全省33條黑臭水體整治工程初見成效,省會昆明市已全面消除黑臭水體。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
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42%
「『綠色』已成為雲南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鮮明底色。」周民欣說,世界一流「三張牌」彰顯特色優勢,綠色能源成為第一大支柱產業,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42%,居全國首位。以綠色能源為驅動的綠色鋁、綠色矽等先進位造業快速發展壯大。2019年,第三產業佔全省生產總值比重52.6%,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歷史性突破。作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範區,普洱市推行GEP與GDP雙核算、雙考核,探索走出了一條為經濟綠色增長注入新活力的創新之路。
授牌21個「雲南省特色小鎮」
通過涵養生態美、創建環境美、提升城市美、塑造鄉村美、展現山水美,形成全省各族幹部群眾共同建設中國最美麗省份的合力。以乾淨、宜居、特色、智慧為重點開展「美麗縣城」建設,命名了20個「美麗縣城」,授牌了21個「雲南省特色小鎮」,加大了傳統村落民居、民族特色村寨和歷史文化名街、名村、名鎮、名城保護力度。開展沿路、沿河湖、沿集鎮綠化,建設完成昆明至麗江、昆明至西雙版納、昆明主城區至長水國際機場三條美麗公路。以昆明市為試點逐步啟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