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雲南省在推動民族地區文化繁榮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11月27日,記者從雲南省政府新聞辦、雲南省發改委舉辦的「回眸『十三五』奮進彩雲南」系列新聞發布會·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專題發布會獲悉,目前雲南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增至105項、代表性傳承人增至125人,「傣族剪紙」和「藏族史詩《格薩爾》」兩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時期,雲南發揮文化引領作用,促進民族文化繁榮,加快建設民族文化強省,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主要取得如下5個方面的成就:
公共文化設施網絡不斷完善。統籌推進城鄉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夯實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根基。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建有公共圖書館151個、文化館149個、美術館4個、非遺中心27個、鄉鎮文化站1445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3442個,基本實現省、州、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全覆蓋。
文化藝術創作進一步繁榮。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主題,創作了少數民族題材作品20餘臺,舞劇《諾瑪阿美》、白劇《數西調》入選中國藝術節並參評「文華大獎」;傣劇《刀安仁》入選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劇目;維西縣傈僳族《瓦器器》獲得第十七屆全國「群星獎」。雲南省入選「中國文化藝術之鄉」20個,命名「雲南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6個。組織舉辦中國原生民歌節、雲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雲南省傳統戲劇曲藝匯演、「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活動,大力弘揚雲南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地方特色文獻保護得到加強。完成雲南15個獨有少數民族多媒體資源庫、傣族文獻信息專題資料庫、東巴文獻專題資源庫等特色數字資源建設。搶救性修復彝文古籍14080餘頁、藏經2285頁、東巴古籍490頁、拓片441張,奠定了雲南省少數民族古籍修復在全國的地位。
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成效顯著。截至目前,全省有世界文化遺產2項(麗江古城、紅河哈尼梯田)、世界記憶遺產1項(麗江納西族《東巴經》手稿),進入國家申遺重點推薦項目1項。五年來,新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9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0項。全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增至105項、代表性傳承人增至125人,「傣族剪紙」和「藏族史詩《格薩爾》」兩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4個傳統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項目,2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成功創建,85個省級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公布和啟動建設。
實施民族博物館群建設計劃。建設8類博物館集群和6個博物館群落。五年來,新建成備案博物館(紀念館)49家,總數達到157個,其中民族類博物館18家。目前,我省8個民族自治州有6個建成博物館,29個民族自治縣中16個縣建成博物館;8個人口較少數民族有4個建成專題博物館。
這些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建設、體系網絡不斷完善以及民族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利用和宣傳,為雲南省民族文化繁榮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雲南網記者 趙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