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人的拍攝團隊從東、西華門進宮,大搖臂開進了午門;在周一空無一人的太和殿廣場上,鄧倫和周一圍悠閒地踱步;蔡少芬潛進了倦勤齋探索乾隆的秘密花園,王麗坤爬上了暢音閣後臺發現了古代威亞的奧秘……
故宮有10年未向非紀錄片劇組開放過拍攝了。看過《上新了·故宮》節目的觀眾,都會驚嘆節目組竟然能夠進故宮實地取景、深入眾多未開放區域。
御貓魯班充當了故宮的萌系講解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每期都會和「年輕的朋友們」說會兒話,年輕的設計師們通過故宮獲得靈感,節目中推出的文創產品已經突破了1000萬的銷售額。故宮向節目組敞開宮門的同時,也一改紀錄片中端方嚴肅的形象,換上了更年輕更零距離的面孔。
598歲的故宮,放下身段,真正下凡了一回。
本期「有料」關注一檔節目背後的故宮文創
攝影機開進紫禁城
9月24日,周一,是故宮博物院每周例休的日子,也是《上新了·故宮》第一次錄製。
根據臺本內容,嘉賓鄧倫和蔡少芬將在故宮東華門集合,在九龍壁前與故宮影視研究所所長、節目的總編劇祝勇匯合,再一起前往乾隆花園,和當期文創設計師共同探索倦勤齋,另一邊的周一圍則獨自前往乾隆花園的未開放區域符望閣。
故宮早早就對臺本進行了審核,內容包括當期的錄製嘉賓、人數、動線,信息要精確到幾點開關某一區域的宮門。
導演組已經提前入宮踩點兩次,確定拍攝的可行性,還和攝像師做了一次彩排,確認鏡頭機位和調度。三腳架和大搖臂也做好了進宮的準備,全都用厚厚的海綿包裹好,拍攝用燈全部換成不發熱的led冷光源,燈的數量也要嚴格控制,一切都要在不損壞文物的前提下,確保萬無一失。
節目總導演毛嘉
當總導演毛嘉帶著近50人的拍攝團隊第一次踏入宮門時,故宮對他們的到來還是有些如臨大敵——
節目組入宮前,故宮古建部、宮廷部、文物部、字畫部的專家已經把拍攝路線全部走了一遍,故宮負責和節目組對接的工作人員給毛嘉展示了專家們從各個角度拍攝的照片,半嚴肅半開玩笑地說,這叫「留下你們的犯罪證據」。錄製前咔咔咔拍一遍,錄製後再拍一遍,對比來看有沒有造成損毀。
在故宮博物院近95年歷史中,開放給攝製組的次數寥寥可數。上世紀80年代,《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戲說乾隆》等影視作品曾經獲得過在故宮實景拍攝的機會。當時這些劇組不僅可以在大殿廣場上拍攝千人大場面,甚至還進入宮殿內部取景。剛剛去世的大師導演貝託魯奇作品《末代皇帝》裡,小皇帝的扮演者更是坐上了真正的龍椅。然而,這樣的開放也造成過不可逆的文物損壞,比如《譚嗣同》劇組就曾灼傷了故宮的一塊地毯。
《末代皇帝》劇照
1987年,故宮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為了讓這座珍貴的歷史遺產得到完善保護和修繕,故宮向影視劇逐漸關閉了宮門。2008年陳凱歌導演的《梅蘭芳》,成為最後一部在故宮實地取景的影視作品,當時故宮方面經過了嚴格審查和考慮之後,只開放了皇極殿和西南角的一個未開放區進行拍攝。
宮裡一直流傳著一句話,「防火防盜防攝製組」。
為了完成這次拍攝,故宮各個部門做足了安全準備。故宮的一個宮殿分歸幾個部門管,比如古建部負責整個建築結構,文物部管內部的小型文物,庭院則是宮廷部的管轄範圍。攝製組進入一個宮殿,迎接他們的是來自各個部門的工作人員,有的盯著器材,有的盯著燈,更採取了一對一的人盯人方式,毛嘉感慨,「故宮的老師比我們攝製組的人還多」。
故宮保衛處也「戒備森嚴」,「非常準時,準點出現,你去早了門關著,你去晚了門已經鎖上了。」
拍攝第三期「學霸康熙」時,因為在乾清宮的拍攝拖了一點時間,鄧倫和拍攝團隊全被困在隆宗門裡面。搖臂不敢落地,攝像師們只能一起扛著,再加上沒有廁所,大家度過了漫長的20分鐘。毛嘉打電話求救保衛科,電話那頭的老師丟下一句「叫你們守時啊」,待到節目組虛心承認了錯誤,才把他們放了出來。
為了按時完成拍攝,導演組常常在轉場時催著「快快快」,而製片組則自發變成了文物守護者,在旁邊提示著「慢點慢點小心點」,節目組內部還制定了一條鐵律:攝影機只許前進不許後退,以避免在視線盲區裡磕碰到文物。
這種既要快又要慢的拍攝,對節目組的考驗極大,更大的問題是人手不足。進宮的團隊是精簡過的,比一般的戶外綜藝少了一半人馬,到了室內拍攝,人數更是能少則少。
第一期拍攝符望閣時,攝像們遇到了大難題,毛嘉發現,乾隆皇帝很喜歡超小的格子間,最小的房間還不到三平米,這意味著攝像師動作幅度稍微大一些,就可能磕碰到牆壁。拍攝倦勤齋時,嘉賓有四個人,攝像只進去了三個,「我們要在規定的時間裡完成拍攝,既要保證文物的拍攝精美,抓住人物的所有表情,還要保證素材量,那個機位是很難的」。
錄製三期之後,故宮和節目組漸漸有了默契。對大搖臂最初有些抗拒的故宮老師們,看到了拍攝團隊對文物的敬畏之心,漸漸把每周一拍攝《上新了·故宮》也看成了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在保證安全拍攝的同時,故宮對這檔節目展現了前所未有的配合度:敞開宮門的是整個紫禁城,包括目前的未開放區域。
故宮全貌
神秘的重華宮,是節目組第一個瞄準的目標。乾隆帝正式登基前,作為寶親王時曾住在位於故宮神武門附近的這裡。首期節目,節目組原打算從重華宮出發,講述「白月光」富察皇后的一生。通過資料搜集,節目組了解到目前重華宮並沒有復原室內的原狀,但故宮裡還是藏有富察皇后的大量文物,包括她的陪嫁品雕花櫃,裡面裝滿了乾隆帝心中最重要的東西。
正式開拍前一周,意外卻發生了。節目組突然被告知,重華宮的所有文物被運到了雅典衛城,將在希臘展覽到明年2月份。因為是涉及到文物運送的國家級機密,此前和節目組對接的故宮內部人員也不清楚情況。
首期節目的主題立刻被調整為備選方案「乾隆的秘密花園」,也是未開放區域,與重華宮的空空如也不同,符望閣、倦勤齋都做好了原狀陳列。
節目劇照
原狀陳列,是毛嘉在宮裡遇到的一個拍攝難題。有的宮殿空空如也還沒完成原狀陳列的復原,有的宮殿目前的原狀陳列和節目主題人物不匹配,有的宮殿正在修復階段並且短期不會開放,比如養心殿從2015年開始修復,2020年才能完工,就是耗時、耗工、耗心力。
從2014年到2018年,故宮的開放區域已經從52%升到超過80%,未開放區域在逐漸減少。故宮有9000多間房子,全部都想做好原狀陳列,得一步步來,每一步可能都要走好幾年。故宮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封閉,那些未開放區域依然是大家的故宮,只是現在還沒有完全修復到讓大家進去參觀的程度,但是這個工作,故宮博物院和故宮人一直在做。
過去,故宮拒絕協助拍攝、拒絕成為影視劇的外景片場。現在,他們開始選擇用更主動的姿態去選擇什麼樣的影視作品才能走進紫禁城。
2020年,紫禁城即將迎來600周歲生日,故宮博物院和北京電視臺將聯合籌拍12集的紀錄片。為了輻射更多的年輕群體,故宮萌生了拍攝綜藝節目的想法,《上新了·故宮》成為「故宮出品」的第一件作品。
故宮曾經的姿態是高冷的。
故宮當然有高冷的資本:她是中國歷史上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近600年的厚重歷史、有無與倫比的文化歷史政治價值;全世界博物館幾乎都是金字塔形的藏品結構,而故宮是倒金字塔,珍貴文物佔了93.2%,全國4700多座博物館,珍貴文物有401萬件,其中168萬件在故宮,佔比41.98%。
「過去博物館院從來不接待記者,覺得故宮不需要宣傳,不宣傳還人山人海的,再宣傳不更多了嗎」,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反思,2011年爆發的失竊案等「十重門」事件讓故宮備受爭議,或許就是這種遠離公眾的姿態導致的,「故宮這麼大的一個文化設施沒有給媒體提供信息,告訴大家故宮在幹什麼。我來之前的十年是做事最多的十年,沒有報導,大家不知道。」
故宮的上一任院長鄭欣淼在2004年到2010年這七年間,主持了故宮藏品清理工作,將1807558這個準確的數字傳遞給單霽翔。單院長到任後,運營思維從「文物本位」轉到了「人本位」,他常常思考,什麼樣的博物館才是真正讓人喜歡的。
單霽翔院長和陳魯豫
剛上任時,他首先被科普的是故宮的那些「世界之最」。但這位在故宮裡不停行走著的「布鞋院長」很快發現了問題:故宮雖大,70%是未開放區域;藏品雖多,99%都沉睡在庫房裡人們根本看不見;遊人絡繹不絕,可大家直接從午門走到神武門,沒人看兩邊的展覽,故宮真正的魅力沒有被挖掘出來,也沒有真正觸達遊客。
作為「故宮的看門人」,單院長希望轉變這樣的姿態,他認為文物是可以活在當代的,文物只有活起來才有尊嚴,他關心的是如何讓當代人都對文物產生興趣,只有年輕人愛上故宮,故宮文化和傳統文化才能繼續傳承,否則只能被封存在宮裡和書本裡,「越融入人們的生活,古建築越經常得到人們的呵護保管,它會越益壽延年。」
為了融入當下人們的生活,曾經高高在上的故宮,不得不「下凡」。故宮文創,就成了那朵最便利的「筋鬥雲」。
「故宮淘寶」網店早在2008年就註冊成立,至2013年銷售一直不溫不火。2013年暑期,臺北故宮「朕知道了」膠帶橫空出世,紅到了內地。這款膠帶解構了皇權的嚴肅性,一下子拉近了故宮與年輕人的距離,也啟發了故宮的萌系路線。
故宮淘寶
2014年8月1日,「故宮淘寶」發布的一篇《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動態版的《雍正行樂圖》完全顛覆了人們心中帝王傳統的嚴肅形象。2014年10月,獲得全國文創產品大獎賽第一名的朝珠耳機推出,讓「故宮淘寶」的銷量陡增。隨後,冷宮冰箱貼、手機殼、行李牌都成為熱銷產品,去年的故宮膠帶更是引發購買狂潮。
「把故宮帶回家」的心願,真的實現了。
故宮以前也賣紀念品,但是80%的產品都不是故宮研發的,只是把書畫、瓷器、銅器複製下來放在店裡,買的人並不多。單院長總結,「以往故宮文化產品注重歷史性、知識性、藝術性,但是由於缺少趣味性、實用性、互動性而缺乏吸引力,與年輕人的購買訴求存在較大距離。」
腦洞打開後,故宮文創慢慢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萌萌噠」路線讓故宮成為網紅,但據單院長統計,95%的產品都不是走萌系路線的,他要求,有趣可以,但一定不能低俗,產品還是要符合故宮的氣質。
故宮文創走「萌萌噠」路線深得網友喜愛
據資料顯示,目前,故宮有四個部門具體負責文創產品研發工作,還會面向員工和公眾舉辦文創產品設計比賽。其中,資料信息部負責故宮app、遊戲等品類的開發;故宮文化服務中心負責中低端產品的研發,授權「故宮淘寶」出售,大火的故宮膠帶就是這個團隊的產品;故宮出版社負責相關書籍的開發,例如今年推出的首款遊戲書《謎宮·如意琳琅圖籍》獲得了2020萬眾籌金額,備貨的12.2萬套全部售空,天貓的「故宮博物館文創旗艦店」也隸屬於故宮出版社,主要出售中高端產品;故宮經營管理處則負責院級禮品和高端產品的研發。《上新了·故宮》的節目核心,就展現了一些故宮文創設計創作的過程。
《上新了·故宮》邀請周一圍、鄧倫加盟
「年輕化」是故宮近些年的追求。
故宮放下身段決定拍綜藝後,今年年初北京衛視向業界發出了節目方案的比稿邀請。可最初收到的都是類似「我在故宮當講解員」等棚拍綜藝的方案,北京臺認為太傳統。
「棚拍實在有點太浪費了」,毛嘉一開始的想法就很大膽,為何不把攝影機開進故宮?做一檔實地探尋的節目?直到截稿前一晚,團隊還開會開到很晚,用文創做主題的點子也在最後關頭蹦了出來。毛嘉連PPT都沒有時間做,第二天就拿著一張A4紙去做比稿闡述。
毛嘉曾經是深圳衛視《年代秀》的總導演,脫離體制後,她帶著團隊開始了文化類綜藝的探索。去年製作的《非凡匠心》聚焦珍稀工藝匠人,節目裡的皮影戲表演者還登上了博鰲論壇,和單霽翔有了一面之緣。當時單院長透露,自己很喜歡《非凡匠心》這檔節目。
《非凡匠心》幫助毛嘉敲開故宮大門
今年五月,正式拿下故宮首檔綜藝的製作資格後,毛嘉帶著完整的節目策劃案,在故宮的建福宮花園見到了單院長。
這位紫禁城最大的「網紅」也是紫禁城最忙的人。沒有過多寒暄,節目組和單院長直奔主題,溝通了節目裡的每一個細節邏輯。聊到中途,故宮又來了一波參觀者,單院長興致不減,讓大家等他一會兒,於是一溜小跑地離去,10分鐘後又匆匆回來。從上午十點聊到下午兩點,單院長提出兩大要求:安全意識要放在第一位、一定要把節目做得年輕化。在單院長的眼中,故宮一直是青春的故宮,所以一定要用年輕人的話語去表述故宮,千萬不能做成科教片。
於是就有了節目開篇「單院長和他的喵同事」的故事。
當天大家聊到故宮的貓,單院長笑言,「這些都是我們同事,我們下班,它們上班」。毛嘉覺得很可愛,於是建議,節目不如就從這說起吧。後來每期節目,單院長都會以「年輕的朋友們」開頭,給鄧倫和周一圍錄上一小段節目主題線索。
《上新了·故宮》關於「年輕化」的最大嘗試是邀請九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們,參與到故宮文創的創作中來,這打破了節目單向輸出的形式,而是讓年輕人吸收故宮的靈感元素,融合自己的奇思妙想,再向故宮輸出文創產品。
目前節目組推出的五件文創作品中,眾籌賣得最好的正是一件學生作品——靈感來源於故宮暢音閣和乾隆蟒袍的「暢心」睡衣,眾籌金額已經超過900萬。
「暢心」睡衣
睡衣的設計師是來自中央美術學院和北京服裝學院的雙培生鄭程元,這個23歲的姑娘身高175,長相神似迪士尼版花木蘭。大一剛入學時,鄭程元就獲得了一個給電影《28歲未成年》畫插畫的機會;如今大四的她又成了《上新了·故宮》裡最幸運的學生設計師。
節目組每期會邀請高校學生根據節目主題進行文創設計,從百餘件學生作品中精選出6件在節目中進行設計圖的展示,再由知名設計師帶領學生一起升級產品並進入製作環節。而在第二期節目中,由於設計師的缺席,鄭程元的「暢心」睡衣脫穎而出,不僅獲得了展示的機會,還被生產出來。
蟒袍啟發了做睡衣的靈感,具體的圖案印花則來源於「暢音閣」的天花藻井。鄭程元的設計思路是要傳統而時尚,「我選的是『福鶴佳音』的吉祥文化,吉祥文化很多人印象裡它是一個老的東西,感覺好像上了年紀才會喜歡的東西,但我希望它能年輕起來。」
「暢心」睡衣之所以能被觀眾看見,要感謝的也是節目組內部年輕人的力量。事實上,毛嘉和嘉賓周一圍的首選都不是睡衣。拿不定主意的時候,毛嘉決定在節目組內部做一個民意調查,結果發現90後的年輕人們都說如果是睡衣,願意下單購買。
節目中的周一圍
剪輯這期節目時,毛嘉注意到了周一圍面對鏡頭時也沒有掩飾對睡衣的猶豫,她截了兩個面露難色的表情發給周一圍,周一圍回復「別剪」。
節目播出的第二天,「故宮睡衣」上了微博熱搜,鄭程元沒有預料到,她的設計能被大家看到,還紅了一回。毛嘉把熱搜信息告訴周一圍,「周老師,讓我們一起刷新消費觀」。
節目中生產的每一件文創作品,都需要上報故宮審批。故宮負責文創審批的老師會給出很多具體的意見,但基本都是支持的態度。唯一被拒絕掉的是第二期節目中與睡衣配套上報的另一件學生作品——挖耳勺。
追求年輕化的同時,故宮依舊保有端嚴方正的姿態。挖耳勺雖然腦洞開得很大,設計很有趣,但畢竟是掏汙垢之物的,故宮的老師很溫和地批評囑咐節目組,「不許做挖耳勺」,然後又立刻補充了一句,「也不許做痒痒撓」。
口紅之爭與故宮的下一個600年
故宮博物院官網文創頁面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故宮文創產品的年收入在2016年達到10億,2017年則達到15億。這巨大的市場份額是故宮與眾多授權公司、設計師們共同做起來的。
曾經屢獲國際競賽大獎的設計師吳桐在全國博物館文化產品創意大賽上的金獎作品是「雲鶴一品」香薰,取形自故宮太和殿前的青銅立鶴,吳桐回憶在那次獲獎後,單霽翔院長還特意鼓勵她說「設計師們一定要多來故宮,多了解故宮,多為故宮出力,做傳承傳統、創作新文化的事兒」。後來,吳桐開始了和故宮的合作。
據了解,製作文創產品的團隊和設計師其實是故宮的供貨商,商品賣得好,公司和團隊的利潤肯定更大。
這樣的商業模式也催生了不同產品風格、不同設計思路、不同市場導向的故宮文創。有的以較低的價格、賣萌的形象,獲得了超高銷量;有的定價較高,設計思路更精英化,並不討好市場;而引發嫡庶之爭的故宮彩妝又代表了另一種路子,聯名合作,比如「故宮文創館」因為擁有故宮文創授權,可以自行選擇與其他品牌合作,將產品放在品牌店裡售賣,打上「故宮聯名款」的標籤。
故宮文創產品分類
在價格和銷量之間要不要做出妥協,是故宮文創設計師們都在思考的問題。吳桐的回答是:我們知道市場的重要性,但我們更在意的是故宮給設計帶來的滋養,給產品帶來的新可能。
「故宮龍頭老大遮陽帽」是她的設計裡唯一一款低於50元的產品。設計理念很有趣,「我當時想像如果午門之下的龍子龍孫們都戴這個帽子應該很壯觀,那個概念也比較調侃,要做就做龍頭,不當蟲。這是中國人的成功學意象。」
這個設計傳遞了吳桐的思考和理念,但在材質和定價上,她選擇了更面向市場更親民的做法,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影響更多人。但如今反思,她卻認為當初的傾向市場的做法或許不如一意孤行更有力量,當價格因為品質無法降低時,寧可犧牲掉部分市場。
有趣的小遊戲
根據新浪娛樂統計,200元以下的親民價格是故宮文創價格的主要趨勢,而銷量王則都低於100元。即使是萬眾期待的故宮彩妝,上新的價格也均低於200元。
「故宮淘寶」在定價上就走親民路線,50元以下的產品有182件,50-100元的77件,100元以上的22件,200元以上的僅有4件。此前大熱的故宮膠帶就是這家店鋪的王牌產品,單品價格均低於50元。「天貓故宮博物館文創旗艦店」目前在售的產品裡,100元以下的產品也佔大多數,其中50元以下的有46件,51—100元的有68件。200元、300元、400元區間的則分別有38、25、19件商品在售。
故宮文創在快速發展之際,也遺留下了一些問題。
故宮口紅之爭,反映的是故宮文創體系的不統一及不透明。故宮內部可以進行文創產品授權的機構不只一個,導致了線上售賣平臺較多,比如「故宮淘寶」獲得故宮文化服務中心授權、「故宮博物院文創館」隸屬於故宮經營管理處、「故宮文創旗艦店」則是故宮出版社旗下,每家都宣稱自己的官方屬性,消費者也難以分辨。
故宮淘寶微博截圖
故宮本身也並沒有進行任何官方公示,此前故宮博物院官網的文創頁面,僅有「故宮文創旗艦店」「故宮淘寶」「故宮商城」三個入口,「故宮博物院文創館」的微店則在爭議發生後才被默默加上。12月10日,故宮官網發布了一則《故宮博物院品牌合作產品的公告》,為「故宮博物院文創館」的口紅正名。
全世界的著名博物館一般即使有多個授權合作方,但僅有一個文創售賣出口。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上還列有「授權與文創」一欄,招標的方式公開透明,徵件標準和廠商資格等評估方式常年都在網站上公布,而故宮文創雖然佳作頻出,但背後的力量卻太過神秘。
故宮博物院文化創意館推出的口紅系列
在體系問題之外,設計本身也有爭議之處。故宮膠帶爆紅的同時,反映了設計力的匱乏,從2013年的「朕知道了」膠帶到2017年走紅的各式手帳膠帶,品類上並無創新;故宮膠帶的大賣也導致了整個博物館文創市場的產品同質化問題,如今無論打開哪家博物館的旗艦店,佔據顯著位置的熱銷產品都是膠帶;故宮膠帶雖然花樣精美,並且和各品牌彩妝聯動形成了轟動效應,但設計思路還是選取故宮現有的元素圖案,用「貼圖」的簡單方式去生產文創。
讀完這篇文章,當有人再向你講起故宮文創的故事,你也可回一句「朕知道了」。
故宮是一個巨大的IP寶藏,有很多漂亮的圖案元素,可以直接被「貼」在膠帶、筆記本等產品上,成為一件精美的「文創」產品,但這失去了「設計」本身的意義。
通過《上新了·故宮》,節目組、設計師和故宮都在反思之前的文創設計思路。節目中第三期的文創設計師謝大歡提出了一個觀點:故宮不應該是圖庫,而應該是靈感庫。他給故宮設計的的作品是日晷鍾,採取的是一種打碎重構的設計方式,最後的成品看不出明顯的故宮元素,但卻和康熙帝學貫中西的一生產生勾連。
故宮在我國博物館中佔據當之無愧的C位,也是足以媲美大英博物館、羅浮宮等世界上所有頂級的博物館的靈感庫。
《上新了·故宮》讓我們看到,故宮的下凡,不僅是要讓年輕人愛上故宮,更是給所有人接觸這個靈感庫的機會,以培養出一批優秀的本土設計師,培養出一批熱愛傳統文化並且回饋給故宮的人。
只有結合了每個時代的智慧,故宮才能迎接更多個600年。
編輯:吞舟之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