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進展 | 毛亞飛連續發表2篇Cell子刊,揭示鹿角珊瑚的進化歷史

2022-01-07 iNature


物種形成(speciation)及多樣性的產生一直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特別是雜交(hybridization)在動物物種形成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一直困擾著科學研究者。造礁珊瑚是海洋生態系統的基石,它給近30%的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場所。隨著全球變暖,海水酸化,極端氣候等因素,造礁珊瑚開始大面積死亡。然而,我們對於造礁珊瑚的進化歷史並不是很清楚。

鹿角珊瑚屬(Acropora)是大平洋-印度洋造礁珊瑚中最為多樣的優勢種,為了探究鹿角珊瑚屬的演化起源以及它們形成優勢種的原因,近期,毛亞飛等人在Current BiologyiScience分別發表題為「The Roles of Introgression and Climate Change in the Rise to Dominance of Acropora Corals」及為「A likely ancient genome duplication in the speciose reef-building coral genus, Acropora」的研究論文,研究人員通過分析5個鹿角珊瑚屬及1個星孔珊瑚屬(Astreopora)的基因組發現:基因滲透(introgression),全基因組複製(whole-genome duplication) 及氣候變遷(climatevariability)刻畫在鹿角珊瑚屬的進化中。

作者首先通過構建大量(~4500)五個鹿角珊瑚的直系同源單基因(single-copy orthologs)系統發育樹,發現單基因樹之間存在巨大的不一致。這樣的不一致可能是:自然選擇(selection)/不完全譜系分類 (Incomplete lineagesorting)/基因滲透等造成的。進一步,作者通過網狀樹(Phylonetwork)和溯祖理論(Coalescent theory)理論分析發現這樣的單基因樹的不一致主要是由基因滲透引起的。同時,作者還通過其他的全基因分析(ABBA-BABA test)來佐證了他們的結果。

鹿角珊瑚

基因滲透 是「好」是「壞」是目前物種形成領域的一個巨大爭論。 為了進一步看看這些「滲透」來的基因在珊瑚中的角色,作者通過進化速率分析及模擬祖先序列模擬發現「滲透」來的基因通常有著更高的進化速率並且有更多的基因受到正選擇。除此之外,作者還發現這些基因的高進化速率是在基因「滲透」前就存在了的。很有可能是這些基因在長期的進化中被選擇了下來,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經過選擇的結果。

 

另一方面,作者通過分析平行同源基因(paralogs)的同義突變率發現鹿角珊瑚可能經歷了一次全基因組複製。為了進一步驗證這假設,作者進一步分析了~800多個同源基因家族(orthogroups)發現其中超過兩百多個基因家族都經歷著全基因組複製。最後,作者也分析了鹿角珊瑚屬同星孔珊瑚的同線性,在鹿角珊瑚中發現了20多個重複的基因片段。通過不同的方法分析,作者確認了一次全基因組複製事件發生在~3千萬年前鹿角珊瑚的共同祖先上。進一步,作者全面的分析了重複基因(duplicated genes)在鹿角珊瑚進化中的角色。其中,通過分析了珊瑚發育五個階段的轉錄組發現,不同類型的基因簇(gene clusters)已經進化出來了不同的基因功能。結合其他的比較基因組分析發現全基因組複製事件為鹿角珊瑚的進化提供了廣泛的遺傳材料。

 

對於促進鹿角珊瑚的多樣性,基因滲透(introgression)和全基因組(whole-genome duplication)都是屬於雜交產生的進化因素(evolutionaryfactors)。但是,是否存在生態因素(ecological factors)了?作者通過分析發現在~2.7百萬年前,鹿角珊瑚經歷了一個明顯的種群擴張(populationexpansion)。有趣的是,正好在這個時候,地球經歷了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件叫做「北半球冰封」(NGH),這個時候海平面突然降低,大量珊瑚死亡。於是,作者就猜想,因為鹿角珊瑚是生長速度快於其他珊瑚的一類造礁珊瑚,是不是正好是這樣的大面積珊瑚死亡給鹿角珊瑚提供了很好的生態因素去擴張生態位。

 

總的來說, 作者通過全基因分析第一次在基因組層面證實了基因滲透存在於珊瑚中並且首次提出全基因複製發生在鹿角珊瑚的共同祖先上。以及結合珊瑚的化石資料,提出了古氣候變遷對當代珊瑚的影響。這兩篇文章系統性的闡述了進化和生態因素在鹿角珊瑚的多樣性形成中的作用,為以後珊瑚的保育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原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098221831145X?via%3Dihub

https://www.cell.com/iscience/fulltext/S2589-0042(19)30035-5

END—

相關焦點

  • 首次以通訊作者單位在國際頂刊Cell發表研究成果
    這一新發現推動了蛋白轉運機理的進一步深入,揭示了相分離的重要生理意義,而且對於探討葉綠體的生物發生、光合器官的建成和功能調節以及真核生物的起源和進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張立新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是第一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是通訊作者單位。
  • 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COVID-19,Cell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第6期)
    1.Cell:從輕度新冠中恢復的人體可維持新冠病毒特異性的免疫記憶至少3個月doi:10.1016/j.cell.2020.11.029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對從輕度COVID-19中恢復的個體進行了縱向評估,以確定他們是否產生和維持多方位的SARS-CoV-2特異性免疫記憶。
  • 科學網— 揭示南海北部珊瑚礁數千年發育模式
    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等揭示南海北部珊瑚礁數千年發育模式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李淑)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天然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教授趙建新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 港大研究揭示五千年前大灣區的珊瑚分布和多樣性 為該區建立了首個...
    (圖片提供: Kiho Kim博士)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首次就大灣區的珊瑚群落的歷史活動作出調查,揭示了該區的珊瑚分布及多樣性在近數十年經歷了災難性的衰落。這項研究由港大博士生兼國家地理探險家Jonathan CYBULSKI領導,透過收集香港附近海域約十一個地點的珊瑚化石,為大灣區珊瑚群落建立了首個古生態基線;研究揭示了在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影響以前,分布於大灣區的珊瑚物種,包括:鹿角珊瑚(Acropora)、薔薇珊瑚(Montipora)、陀螺珊瑚(Turbinaria)、沙珊瑚(Psammacora)、牡丹珊瑚(Pavona
  • 鹿角珊瑚屬:珊瑚飼養入門手冊
    市場上總是有一種流行的「新」珊瑚類型,如潮水般時漲時落,現在看來,鹿角珊瑚的受歡迎程度正在上升。同樣,鹿角珊瑚會嘗試朝著光線的方向延伸,有時會損害其他的物種,使他們身處在陰影中。珊瑚中的珠穆朗瑪峰THE MOUNT EVEREST OF CORALS我已經提到了幾次飼養鹿角珊瑚屬所面臨的挑戰,但讓我們仔細說道說道。從珊瑚飼養的歷史角度來看,鹿角珊瑚被認為是具有挑戰性的珊瑚類型。
  • 藥學院王克威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在《Cell》子刊《Cell Reports...
    新聞網訊 我校首席教授王克威博士領導的實驗室團隊在癲癇的病理機制及藥物靶標研究領域取得可喜進展。該研究發現,在海人酸誘導的急慢性癲癇中,海馬神經元中Hsp70的異常表達導致電壓門控鉀離子通道Kv4降解及神經元異常放電,敲低或抑制Hsp70具有顯著的抗癲癇效果。
  • 研究揭示腫瘤進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染色體不穩定性和核型順序
    研究揭示腫瘤進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染色體不穩定性和核型順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3 16:20:07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Charles Swanton研究小組,揭示了腫瘤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染色體不穩定性和核型順序
  • 號召網友一起來玩「找茬遊戲」,研究結果發了篇Cell子刊論文
    與之類似,很多野生植物因具有經濟價值而受到人類關注,遭到嚴重採挖,但這一過程引發的潛在進化影響卻極少受到關注。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與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Cell子刊Current Biology雜誌發表了題為:Commercial harvesting has driven the evolution of camouflage
  • 鹿角珊瑚基因組與群體重測序分析
    發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通過構建高質量的珊瑚基因組以及群體重測序、GWAS分析,解析了珊瑚白化遺傳基礎,為鹿角珊瑚與保護提供了思路。研究對成年的鹿角珊瑚個體分別進行了80x 的PacBio和75x 的10X Chromium平臺測序;並且通過對幼體進行HiSeq測序,通過比對以去除珊瑚共生甲藻的基因序列。
  • 【rlyl物種說】今日--鹿角珊瑚(Staghorn coral)
    rlyl陪你每天認識一個新物種(總第267篇)好好學習  天天想上
  • 「南海北部珊瑚礁千年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陳天然研究員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趙建新教授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總體環境科學雜誌》)上。
  • 揭示反義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轉錄的新模式
    沈曉驊課題組在《細胞幹細胞》發表論文揭示反義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轉錄的新模式  清華新聞網3月18日電 3月17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沈曉驊課題組在《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反義長鏈非編碼RNA調控基因表達和多能幹細胞分化
  • 【盤點】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腸道微生物組近期重大進展
    在一項針對小鼠的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揭示出從母乳中獲得的免疫球蛋白G(IgG)抗體有助抑制在生命早期對新獲得的微生物產生的免疫反應。進一步實驗揭示出IgG抗體早在小鼠兩周大時就存在於它們體內,而且是從出生後而不是在子宮中從母體中獲得的。這些IgG抗體在抑制針對新生小鼠體內的腸道微生物產生的免疫反應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Cell, doi:10.1016/j.cell.2016.04.055)4. Cell:令人吃驚!
  • 皮卡丘灌叢鹿角珊瑚,珊瑚缸的新OG?
    隨著最近海水養殖的印度尼西亞珊瑚的重新開放,我們(在峇里島水族館)終於找回了一些我們非常想念的珊瑚。有些珊瑚只會風靡一時,但其他時候,比如從兩年前就開始流行的皮卡丘鹿角珊瑚,現在仍然是最受歡迎的珊瑚。紅眼珊瑚蝦虎魚是一種非常好看的微型蝦虎,它們會群居於鹿角珊瑚群落中。皮卡丘灌叢鹿角珊瑚屬於多年生珊瑚中的一類。
  • Cell Death&Disease:microRNA與細胞輻射敏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空間輻射生物研究室科研人員利用microRNA增加細胞輻射敏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首次報導了miR-185通過靶向調控關鍵的DNA損傷傳感因子ATR增強電離輻射誘導的細胞凋亡及增殖抑制等效應。
  • 【珊瑚漫談】那些生長在海裡的鹿角珊瑚
    今天主要給大家說說三種鹿角珊瑚——矛枝鹿角珊瑚、芽枝鹿角珊瑚和風信子鹿角珊瑚。(衝繩 瀨底by筆者)矛枝鹿角珊瑚,Acropora aspera (Dana, 1846),樹枝狀的鹿角珊瑚。在臺灣被稱為矛枝軸孔珊瑚,日文名則是ヒメマツミドリイシ。
  • 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
    硅藻的光系統II和捕光天線蛋白FCPII超級複合體的整體結構2 反芻動物基因組進化及其對人類健康的啟示包括牛、羊在內的反芻動物不僅在人類文明起源和現代食品安全中有重大意義,其獨特的進化特徵對人類健康也有重要啟示意義
  • 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最新進展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李淑)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陳天然研究員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趙建新教授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總體環境科學雜誌》)上。
  • 養鹿角珊瑚,建議從它開始
    Acropora yongeiAcropora yongei(鹿角尖銳軸孔珊瑚)屬於海水圈的元老級珊瑚品種。自它們上市以來它們已經在海水圈呆了20多年。時光回溯到90年代,那會人們剛開始在魚缸中飼養鹿角珊瑚。而那時飼養者追求的比起將珊瑚養大,更在意是否能養活。
  • Nature子刊《自然-生態學與進化》:扇貝發育演化研究獲進展
    《自然》(Nature)子刊《自然-生態學與進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日前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劉保忠課題組參與完成的研究論文"Scallop gen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