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召網友一起來玩「找茬遊戲」,研究結果發了篇Cell子刊論文

2020-12-20 騰訊網

這是一個看似簡單的「找茬遊戲」——找貝母,只需要在最短的時間裡找到偽裝在背景中的植物貝母即可,但是,這項小遊戲卻驗證了一項重要發現,並於近日登上了Cell子刊Current Biology期刊。

46億年前,地球誕生,大約35億年前,地球上產生了最初的生命,20多萬年前,智人誕生。長達35億年的地球生命史上一共經歷了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然而智人誕生的短短時間裡,造成的物種滅絕速度已經超過了之前的五次生物大滅絕速度。

顯然,人類的活動已經對自然造成了重大影響,自然界生物多樣性的迅速喪失,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已在進行中,因此,許多科學家贊成將這個時代劃分為一個新的地質時代——人類世(Anthropocene)。

登上高中生物教科書的樺尺蛾的體色,便是一個典型案例:潮溼的英國,樹林裡到處覆蓋著灰白色的地衣,灰白色型的樺尺蛾個體在這樣的環境中偽裝很好,因此數量比深色型的個體更多。但工業革命時期,它們棲息的環境被黑色的煙塵遮蓋,深色的個體因而獲得了更好的偽裝,數量逆轉。

如果說人類對環境的改變只是間接影響了生物的進化,那麼捕獵/採挖活動則可以產生非常直接且快速的影響,其產生的選擇壓力遠超其他自然力量。例如,在捕魚過程中,漁網會對魚的大小做篩選,比網眼小的魚更容易倖存。長此以往,魚就越來越小,且繁殖年齡也越來越小(只有那些在體型較小時就能繁殖的魚才有更多後代)。

與之類似,很多野生植物因具有經濟價值而受到人類關注,遭到嚴重採挖,但這一過程引發的潛在進化影響卻極少受到關注。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與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Cell子刊Current Biology雜誌發表了題為:Commercial harvesting has driven the evolution of camouflage in an alpine plant的研究論文。

梭砂貝母是生長在我國西南高山流石灘上的一種貝母屬植物。昆明植物研究所高山植物多樣性研究組的研究人員在前期研究中發現,該物種的不同群體具有顯著的體色差異

在某些群體中,呈現比較「正常」的綠色,而在另一些群體中,它們則與背景融為一體,非常隱蔽(圖1)。

圖1. 不同群體的梭砂貝母體色變

研究人員首先推測,這種偽裝可能是在應對食草動物的防禦策略。但與其他在該區域發現的偽裝植物不同,經過長期多地觀察,他們沒有觀察到動物取食梭砂貝母的明顯痕跡。由於體內富含生物鹼,貝母屬植物具有很強的化學防禦,在一定程度上抵禦了動物取食。

而後,研究人員意識到,梭砂貝母作為我國傳統藥用植物「川貝」的重要來源,其地下鱗莖長期遭到大量採挖,而這種採挖本身就有可能產生強烈的選擇壓力

為研究貝母的色彩,研究團隊首先獲得了每個群體的反射光譜數據,根據CIELAB色覺模型(該模型專為人類色覺設計)計算,發現梭砂貝母的體色的確在群體之間差異顯著(圖2)。利用該模型,研究人員還計算了貝母與巖石背景的匹配程度,作為衡量偽裝程度的指標。

圖2. A群體間的體色變異(CIELAB色彩空間)B採挖強度(橫坐標)與偽裝程度(縱坐標)的關係 C採挖難度(橫坐標)與偽裝程度(縱坐標)的關係 D 貝母目標顯著度與玩家搜尋時間的關係(紅色為三色視覺結果,藍色為二色視覺結果)

為了評估每個群體遭受的採挖強度,研究團隊從當地基層藥商處獲得了過去六年的梭砂貝母採收量(以乾重統計),並估計了每個群體單粒貝母鱗莖的乾重。他們發現,獲得一公斤乾燥鱗莖,意味著超過3000株貝母被採挖,這是相當強的選擇壓力。再通過樣方統計和分布面積評估獲得的潛在貝母產量,研究者獲得了每個群體的採挖強度。他們發現,採集強度越大的地方,貝母偽裝越好

考慮到採挖壓力可能在較長歷史內有變化,研究者還評估了偽裝程度與採挖難度的關係。採挖難度與當地流石灘基質巖石的大小和結構有關,鱗莖埋藏較深的群體採挖難度大,耗時長,因而遭受的採挖壓力較小。結果表明,越是容易採集的群體,其偽裝越好

此外,為了評估貝母的偽裝效果並檢驗人類通過視覺的選擇過程,研究團隊編寫了一款名為「找貝母」的網路遊戲(圖3),用以收集與色覺相關的數據。

圖3. 公眾參與的在線視覺遊戲「找貝母」

玩家首先被告知需要尋找的貝母長什麼樣,接著可以選擇當人類(三色視覺)還是犛牛(二色視覺),而後需要在最短時間內從依次出現的每幅圖片中找到目標。研究者採用一個整合的目標顯著度參數衡量每幅圖片上貝母的顯著程度,後臺程序會記錄玩家在每張圖片上的耗時(霰彈槍式的隨機胡亂點擊將不會被計入最終統計)。

一年多時間裡,來自全球的500多名玩家參與了這項實驗(目前的記錄由名叫Matze的一名玩家保持,成績為0.9133秒)。

結果表明,偽裝更好(顯著度更低)的貝母的確更難被找到。並且,擁有三色視覺的人類搜尋目標的速度要比二色視覺的動物(模擬獲得)更快。

以上結果表明,人類的採挖活動很可能驅動了偽裝在梭砂貝母中的進化。採挖者並不在意貝母的色彩,但他們的搜尋和採挖過程卻影響了植物的色彩進化。這一例子暗示,人類活動正在以自己都無法預見的方式影響野生生物的進化。

雖然梭砂貝母已足夠「聰明」,但研究者推測,在利益的驅使下,再高明的偽裝也躲不過人類的高強度搜索。如今,許多群體的貝母已經越來越少見。研究人員在此呼籲大家,求助現代醫學,減少對野生生物資源的過度採集。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牛洋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英國埃克塞特大學Martin Stevens教授和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孫航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二次科考、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促會、雲南省科技廳及中國科技廳項目的資助。

聲明:本文轉自「柳葉刀學術」,文章轉載只為學術傳播,如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我們將及時修改或刪除。

沃斯(WOSCI)由耶魯大學博士團隊匠心打造,專注最新科學動態並提供各類科研學術指導,包括:前沿科學新聞、出版信息、期刊解析、論文寫作技巧、學術講座、論文潤色等。

相關焦點

  • ...兩篇Cell論文揭示冠狀病毒和黃病毒增殖和傳播所必需的宿主因子
    在第一項研究中,通過開展一系列實驗,他們將導致COVID-19疾病的SARS-CoV-2病毒在受感染細胞中的增殖與二十幾種致命的黃病毒(包括黃熱病病毒、西尼羅河病毒和寨卡病毒)中的相同過程進行了比較。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2月8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MEM41B is a pan-flavivirus host factor」。
  • 微信小遊戲大家來找茬怎麼玩 大家來找茬玩法
    在剛上線不久的微信小遊戲中,有著一款大家耳熟能詳的遊戲——大家來找茬,而如果你以為這只是曾經的「大家來找茬」簡單的複製版,那你可就錯了。那麼微信小遊戲版的大家來找茬有什麼不同?又該怎麼玩?
  • 沈曉驊:關於一個長鏈非編碼RNA對HOXA基因表達調控研究的論文
    日前,清華大學沈曉驊課題組在Cell(細胞)子刊Cell Stem Cell(細胞-幹細胞)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Opposing roles for the lncRNA Haunt and its genomic locus in regulating HOXA gene activation during embryonic stem cell
  • 2019年9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相關研究結果於2019年9月19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al Insight into Eukaryotic Sterol Transport through Niemann-Pick Type C Proteins」。圖片來自Cell, 2019, doi:10.1016/j.cell.2019.08.038。
  • 數十篇滿分論文,接收率26.5%,ICLR 2020接收結果已出,明年非洲見
    今年的 ICLR 也不算風平浪靜,先是投稿數量爆炸導致審稿負擔急劇增加,結果被爆出一半審稿人根本沒在相關領域發過論文,輿論風向一度演化為「機器學習同行評審崩塌了」。之後,又有網友摘出某篇由滿分『8-8-8』轉為超低分『1-1』的論文,質疑 ICLR 評審結果的權威性。「頂會審稿水平到底行不行」這個話題再一次鬧得紛紛揚揚。
  • 2018年5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5月17日的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mbryogenesis and Adult Life in the Absence of Intrinsic Apoptosis Effectors BAX, BAK, and BOK」。
  • 2020年2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月30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Restriction of HIV-1 Escape by a Highly Broad and Potent Neutralizing Antibody」。論文通訊作者為科隆大學的Florian Klein博士。
  • 復旦大學金賢敏研究團隊在國際光學權威期刊《Optica》發表論文!
    上海交通大學集成量子信息技術研究中心(IQIT)碩士生史自玉為論文第一作者,金賢敏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研究團隊利用粘合二叉樹的一維等效結構,對層數從二層到十六層,叉數為二叉到五叉的粘合二叉樹上的量子快速到達進行了實驗演示,最優量子到達效率相對於經典隨機行走可實現指數提升,從而展示了專用量子算法在快速到達問題上的指數加速優勢。
  • 大學畢業論文談網遊:大陸和臺灣遊戲中的英漢翻譯
    以遊戲內容作為論文的選題,很多網友都表示想看看論文內容是不是也可以稱得上「神文」,也有網友擔心論文作者能否畢業,可能老師不會讓他通過答辯。不過據說這樣的畢業論文題目並不是首例,網友「suinbuaa」就表示,據說還有畢業論文分析「為什麼魔獸世界沒有一般網路遊戲中的通貨膨脹」。而網友「橙夫斯基」還自曝他當初畢業論文題目就是「淺析魔獸世界裡的人際傳播」。
  • 日本大阪大學已故副教授被認定多篇地震研究論文造假
    日本大阪大學已故原副教授秦吉彌等人關於地震的5篇研究論文存在數據捏造和篡改,另有17篇論文也有可能涉嫌違規。據日本共同社3月17日報導,日本大阪大學15日召開記者會公布調查結果稱,大阪原副教授秦吉彌關於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和2016年熊本地震的5篇研究論文中存在數據捏造和篡改。另外,關於北海道西南海域地震(1993年)、阪神大地震(1995年)及預想將可能發生的「南海海槽」地震的17篇論文也很有可能涉嫌違規,校方指出「違規行為長期、多次發生,惡劣程度極高」。
  • 中南林科大:全面調查兩篇雷同論文,調查結果將及時公布
    10月3日上午,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刊發了《同校兩碩士學位論文現雷同,中南林科大人員:會記錄並反映》一文。當日上午,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一位工作人員發來該校研究生院對此事的回覆。
  • 科學家光寫論文不抗疫情?我幫大家解讀一下68篇新冠病毒論文
    許多微博網友們對此非常憤怒,狂噴中國專家學者只想發論文不想抗疫情,中國SCI體制害人,高福院士為了搶發paper不惜瞞報疫情,毫不顧及大眾的生死。 無聊的陰謀論我向來是不屑的,但我更多的是震驚和疑惑:正常情況下發paper可謂是寫一年投一年,修修補補又一年,總之就是一個慢。可這次咋發得這麼快?
  • 過年別一個人玩手機了,叫上家人一起來玩「小遊戲」吧!
    「我們來玩小遊戲吧!」四年前微信紅包上線,瞬間點燃了聚會的氣氛,搶紅包可以說是春節期間最親民、參與度最高的活動,原因是足夠簡單、足夠刺激,最重要的是「無門檻」。今年我們有了一個更適合過年聚會的活動——微信小遊戲。我們從已上線的小遊戲中挑了五個推薦給大家,規則足夠簡單,不用下載就能玩。聚會嘛,最重要的是開心。
  • Cell:百年謎團終破解!細胞中的鎂離子激活劑竟是乳酸
    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Lactate Elicits ER-Mitochondrial Mg2+ Dynamics to Integrate Cellular Metabolism」。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8.049。這些研究人員說,細胞中鎂離子的激活劑是一種稱為乳酸的代謝物。
  • 玩遊戲玩出頂級論文,你敢玩嗎?
    文|張書樂如果要從「玩物喪志」和「玩物尚志」間找一個大逆轉的存在,最新的選擇是玩遊戲,玩功能遊戲。在遊戲產業裡有個玩笑話:中國只有3家遊戲公司,分別是騰訊、網易和其他。而在2019年開始,排名靠前的2家都做了同一件事:發布功能遊戲。
  • 重磅Cell論文詳解!利用CRISPR-Cas13a和智慧型手機攝像頭在30分鐘內...
    然而,人們往往必須等待幾天才能得到結果,如果實驗室的測試工作出現積壓,甚至需要等待更長時間。而且,大多數感染者症狀輕微或沒有症狀,卻仍然攜帶和傳播病毒,這使得情況更加惡化。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概述了一種基於CRISPR的COVID-19測試技術,該技術使用智慧型手機攝像頭,可在30分鐘內提供準確結果。
  • 礦老闆成古生物學家 已在頂級期刊發6篇論文
    圖/天宇博物館供圖  只有初中文化卻是多所高校教授 在《自然》《科學》上已發表6篇論文  他初中肄業,當過鍋爐工、針織廠廠長、金礦礦長。如今,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史前動物化石博物館館長。他在《自然》、《科學》等頂級期刊上發表了6篇論文,轟動學術界。《科學》雜誌在專訪中稱其為「恐龍王」。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已是國內好幾所大學的教授。
  • 全民找茬能賺錢是真的嗎 全民找茬遊戲可以提現20元嗎
    全民找茬賺錢是真的嗎?全民找茬怎麼賺錢?相信還有不少小夥伴都還不是很清楚,接下來小編將為大家解答這些疑惑,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全民找茬能賺錢是真的嗎  是真的,完成特定的關卡後即可賺錢。
  • 陝科大食品學院生物工程系薛惠丹副教授在cell子刊發表高水平論文
    據悉,薛惠丹副教授博士畢業於德國明斯特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一直致力於植物及微生物領域生理生化研究。此次發表的文章題為《新赤黴素信號機制:引導下一代綠色革命》(「Neo-gibberellin Signaling: Guid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the Green Revolution」),該論文以陝西科技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薛惠丹副教授為第一作者。
  • 《科學》子刊: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阻斷TRAIL可改善恆河猴等心肌...
    河南大學的王耀輝副教授為論文第一作者,張海龍、王志增、魏寅祥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馬遠方教授和賓夕法尼亞大學陳有海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論文首頁截圖心血管疾病起病突然、疾病進展速度極快,致死率高,是比腫瘤更為可怕的人類健康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