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看似簡單的「找茬遊戲」——找貝母,只需要在最短的時間裡找到偽裝在背景中的植物貝母即可,但是,這項小遊戲卻驗證了一項重要發現,並於近日登上了Cell子刊Current Biology期刊。
46億年前,地球誕生,大約35億年前,地球上產生了最初的生命,20多萬年前,智人誕生。長達35億年的地球生命史上一共經歷了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然而智人誕生的短短時間裡,造成的物種滅絕速度已經超過了之前的五次生物大滅絕速度。
顯然,人類的活動已經對自然造成了重大影響,自然界生物多樣性的迅速喪失,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已在進行中,因此,許多科學家贊成將這個時代劃分為一個新的地質時代——人類世(Anthropocene)。
登上高中生物教科書的樺尺蛾的體色,便是一個典型案例:潮溼的英國,樹林裡到處覆蓋著灰白色的地衣,灰白色型的樺尺蛾個體在這樣的環境中偽裝很好,因此數量比深色型的個體更多。但工業革命時期,它們棲息的環境被黑色的煙塵遮蓋,深色的個體因而獲得了更好的偽裝,數量逆轉。
如果說人類對環境的改變只是間接影響了生物的進化,那麼捕獵/採挖活動則可以產生非常直接且快速的影響,其產生的選擇壓力遠超其他自然力量。例如,在捕魚過程中,漁網會對魚的大小做篩選,比網眼小的魚更容易倖存。長此以往,魚就越來越小,且繁殖年齡也越來越小(只有那些在體型較小時就能繁殖的魚才有更多後代)。
與之類似,很多野生植物因具有經濟價值而受到人類關注,遭到嚴重採挖,但這一過程引發的潛在進化影響卻極少受到關注。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與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Cell子刊Current Biology雜誌發表了題為:Commercial harvesting has driven the evolution of camouflage in an alpine plant的研究論文。
梭砂貝母是生長在我國西南高山流石灘上的一種貝母屬植物。昆明植物研究所高山植物多樣性研究組的研究人員在前期研究中發現,該物種的不同群體具有顯著的體色差異。
在某些群體中,呈現比較「正常」的綠色,而在另一些群體中,它們則與背景融為一體,非常隱蔽(圖1)。
圖1. 不同群體的梭砂貝母體色變
研究人員首先推測,這種偽裝可能是在應對食草動物的防禦策略。但與其他在該區域發現的偽裝植物不同,經過長期多地觀察,他們沒有觀察到動物取食梭砂貝母的明顯痕跡。由於體內富含生物鹼,貝母屬植物具有很強的化學防禦,在一定程度上抵禦了動物取食。
而後,研究人員意識到,梭砂貝母作為我國傳統藥用植物「川貝」的重要來源,其地下鱗莖長期遭到大量採挖,而這種採挖本身就有可能產生強烈的選擇壓力。
為研究貝母的色彩,研究團隊首先獲得了每個群體的反射光譜數據,根據CIELAB色覺模型(該模型專為人類色覺設計)計算,發現梭砂貝母的體色的確在群體之間差異顯著(圖2)。利用該模型,研究人員還計算了貝母與巖石背景的匹配程度,作為衡量偽裝程度的指標。
圖2. A群體間的體色變異(CIELAB色彩空間)B採挖強度(橫坐標)與偽裝程度(縱坐標)的關係 C採挖難度(橫坐標)與偽裝程度(縱坐標)的關係 D 貝母目標顯著度與玩家搜尋時間的關係(紅色為三色視覺結果,藍色為二色視覺結果)
為了評估每個群體遭受的採挖強度,研究團隊從當地基層藥商處獲得了過去六年的梭砂貝母採收量(以乾重統計),並估計了每個群體單粒貝母鱗莖的乾重。他們發現,獲得一公斤乾燥鱗莖,意味著超過3000株貝母被採挖,這是相當強的選擇壓力。再通過樣方統計和分布面積評估獲得的潛在貝母產量,研究者獲得了每個群體的採挖強度。他們發現,採集強度越大的地方,貝母偽裝越好。
考慮到採挖壓力可能在較長歷史內有變化,研究者還評估了偽裝程度與採挖難度的關係。採挖難度與當地流石灘基質巖石的大小和結構有關,鱗莖埋藏較深的群體採挖難度大,耗時長,因而遭受的採挖壓力較小。結果表明,越是容易採集的群體,其偽裝越好。
此外,為了評估貝母的偽裝效果並檢驗人類通過視覺的選擇過程,研究團隊編寫了一款名為「找貝母」的網路遊戲(圖3),用以收集與色覺相關的數據。
圖3. 公眾參與的在線視覺遊戲「找貝母」
玩家首先被告知需要尋找的貝母長什麼樣,接著可以選擇當人類(三色視覺)還是犛牛(二色視覺),而後需要在最短時間內從依次出現的每幅圖片中找到目標。研究者採用一個整合的目標顯著度參數衡量每幅圖片上貝母的顯著程度,後臺程序會記錄玩家在每張圖片上的耗時(霰彈槍式的隨機胡亂點擊將不會被計入最終統計)。
一年多時間裡,來自全球的500多名玩家參與了這項實驗(目前的記錄由名叫Matze的一名玩家保持,成績為0.9133秒)。
結果表明,偽裝更好(顯著度更低)的貝母的確更難被找到。並且,擁有三色視覺的人類搜尋目標的速度要比二色視覺的動物(模擬獲得)更快。
以上結果表明,人類的採挖活動很可能驅動了偽裝在梭砂貝母中的進化。採挖者並不在意貝母的色彩,但他們的搜尋和採挖過程卻影響了植物的色彩進化。這一例子暗示,人類活動正在以自己都無法預見的方式影響野生生物的進化。
雖然梭砂貝母已足夠「聰明」,但研究者推測,在利益的驅使下,再高明的偽裝也躲不過人類的高強度搜索。如今,許多群體的貝母已經越來越少見。研究人員在此呼籲大家,求助現代醫學,減少對野生生物資源的過度採集。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牛洋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英國埃克塞特大學Martin Stevens教授和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孫航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二次科考、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促會、雲南省科技廳及中國科技廳項目的資助。
聲明:本文轉自「柳葉刀學術」,文章轉載只為學術傳播,如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我們將及時修改或刪除。
沃斯(WOSCI)由耶魯大學博士團隊匠心打造,專注最新科學動態並提供各類科研學術指導,包括:前沿科學新聞、出版信息、期刊解析、論文寫作技巧、學術講座、論文潤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