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人人盡說江南好,演講之美不能少

2020-12-15 遇言不止

「人人盡說江南好,

遊人只合江南老」,

文人墨客靈魂深處魂牽夢縈的那一方

山水空靈的精神原鄉是江南。

「鍾靈毓秀、人傑地靈」,

一代代的才子佳人、

風流傳奇的誕生地在江南。

鶯歌嚦嚦,吳儂軟語

酥柔潤滑的是江南。

但從何時起,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一言既出便蓋棺定論,

江南便仿佛等同於蘇州、

杭州的代名詞。

蘇杭固然風光秀麗、美不勝收,

但是江南之美,不僅僅是一句

「下有蘇杭」便能一語中的的。

江南之美,不僅僅在於

自然風光的無可比擬,

更是文化風情的深厚綿長。

這一皮相一骨氣,使得江南,

成為中華文明

得天獨厚的瑰寶般的存在。

而談及江南的文化風情,

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城市——常州。

作為長江文明和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也是南朝齊梁故裡,

常州被稱為「中吳要輔」。

地處長江下遊南岸、江蘇省南部,

常州這個地方

走出過數不盡的風流人物,

令人情不自禁慨嘆,

數風流人物,可看常州。

此刻起,儂跟你一一數說,

請君為我傾耳聽。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語言更是文化當中的重鎮,

漢語的歷史源遠流長,

經歷幾多風雨嬗變,

從最初的「倉頡造字」到篆書隸變,

及至今日的普通話作為官方語言,

各地方言薈萃琳琅的繁盛局面。

能夠得以琢磨漢語的魅力,

運用語言來實現生活的便利,

我們不能忘記

數不勝數的語言文字學家的功績。

在這些人當中,

段玉裁、周有光,和趙元任

真正功不可沒。

▲清代文字訓詁學家、經學家,字若膺,號懋堂,晚年又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龔自珍外公。乾隆舉人,歷任貴州玉屏、四川巫山等縣知縣,引疾歸,居蘇州楓橋,閉門讀書。段玉裁曾師事戴震,愛好經學,擅長探究精微的道理,獲得廣博的知識。長於文字、音韻、訓詁之學,同時也精於校勘,於諸家小學的是非都能鑑別選擇,是徽派樸學大師中傑出的學者。

段玉裁,清代文字訓詁學家、經學家,

至今給東漢許慎的

文字巨著《說文解字》

批註的人難出其右。

段玉裁注意到

詞義的歷史性及發展演變規律,

注意到了

同源詞的探討和同義詞的辨析,

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原作的科學性

往前進了一大步,

真正當得起王念孫的那句評價——

「蓋千七百年來無此作矣」。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出生於江蘇常州,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早年研讀經濟學,1955年調到北京,進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他對中國語文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做了全面的科學的闡釋。周有光是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訂者,並主持制訂了《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85歲以後開始研究文化學問題。周有光在語言文字學和文化學領域發表專著30多部,論文300多篇,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周有光,這位新中國歷史上

著名的百歲老人,

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

是中國著名語言學家,

可想而知,周有光的恩澤深厚,

溯源至每一個炎黃子孫

接受學校教育的最初,

毋庸諱言,是他帶領我們往

中華文明的堂奧邁近那跨越性的一步。

中評網稱周有光具有

「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

蘇培成稱其「敢於說真話、說實話」;

《晶報》稱他

「敢講一般人不敢講的話」。

▲趙元任先後任教於美國康乃爾大學、哈佛大學、中國清華大學、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美國夏威夷大學、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後長期(1947-1963年)任教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並在伯克利退休。趙元任是中國現代語言學先驅,被譽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同時也是中國現代音樂學之先驅,「中國科學社」的創始人之一。

趙元任,提及這個名字可能

大多數人會有些陌生,

但是一說到《教我如何不想她》

那首膾炙人口的歌曲,

多少人仍然心生蕩漾。

這首由劉半農填詞的經典歌曲,

曲作者正是趙元任,

然而趙元任更光輝熠熠的功德,

在於他為中國現代語言學的發展

貢獻出的研究成果。

《現代吳語的研究》、

《中國話的文法》、

《國語留聲片課本》等

即是他的語言學著作。

漢語之美,歷久彌新。

在這波光粼粼的文明長河之中,

詩詞藝術,是一朵芬芳馥鬱的奇葩,

是一顆璀璨華麗的明珠;

文學小說,更是人們以描世道人心、以解苦悶、以紓情懷的重要載體。

黃仲則、張惠言,以及李寶嘉,

便是文學長河裡

三個彪炳史冊的名字。

▲黃仲則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有詩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為求生計開始四方奔波,一生窮困潦倒。乾隆四十六(1781年)被任命為縣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病逝。 黃景仁詩負盛名,和王曇並稱「二仲」,和洪亮吉並稱「二俊」,為毗陵七子之一。

黃仲則,詩學李白,

所作多抒發窮愁不遇、

寂寞悽愴之情懷,

也有憤世嫉俗的篇章,

七言詩極有特色,亦能詞。

那一首《別老母》真正摧人心肝——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寥寥數語,凝練深切地表達了

生涯之落魄,別離之苦辛。

▲張惠言(1761~1802)清代詞人、散文家。原名一鳴,字皋文,一作皋聞,號茗柯,武進(今江蘇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生,嘉慶七年六月十二日卒。乾隆五十一年舉人,嘉慶四年進士,官編修。少為詞賦,深於易學,與惠棟、焦循一同被後世稱為「乾嘉易學三大家」。又嘗輯《詞選》,為常州詞派之開山,著有《茗柯文編》。

張惠言,是常州詞派的開創者。

嘉慶二年(1797),

他所編的《詞選》行世。

《詞選》選錄唐、五代、宋詞

凡44家、116首。

他有感於浙派詞的題材狹窄、

內容枯寂,在《詞選序》中提出了

「比興寄託」的主張,

強調詞作應該重視內容,

「意內而言外」、「意在筆先」。

「曉來風,夜來雨,晚來煙。是他釀就春色,又斷送流年」一句,

細膩委婉,寄情於景,

令人心生無限動容。

▲李寶嘉生於世宦之家,他祖父、父親、伯父都是科第出身,有的在地方任牧令、監司,有的在京城官居樞要。伯元生在山東,三歲時,父親去世,由堂伯李念之撫養。當時念之任山東道員、東昌府知府,李寶嘉從小隨伯父在山東長大。伯父對他督教甚嚴,母親只此一個兒子,更是把全副心力放在他身上。他自幼聰慧好學,興趣廣泛,每當夜深人靜之際,淡月孤燈之下,攻讀不止。他擅長制藝詩賦,善於繪畫篆刻,懂得金石考據,可謂多才多藝。少年時期就考取了秀才,名列第一,但始終未能考中舉人,仕途失意,這對他後來思想的變化,痛感官場黑暗,敢於起來加以揭露鞭撻,是有重要意義的。

李寶嘉,在明清小說

發展得如火如荼的那個時代,

他以一部《官場現形記》脫穎而出。

這部作品位列清代四大譴責小說之列,

將清朝官場扭曲腐敗的眾生相

描述得惟妙惟肖。

這部作品另一點

值得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

它涵蓋了相當一部分

趙元任所謂的「紳談」方言,

與流傳於尋常巷陌,

為市民百姓所使用的「街談」相對,

「紳談」指的是官場特有的方言,

類似「行話」的味道。

如腰把子比喻靠山、後臺,

大帽子是官員的別稱,

在官場上又是有背景有後臺的代稱。

在文人墨客的筆下,

語言變得氣象萬千,搖曳多姿,

真是王羲之那一句:

「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然而,語言不僅僅可用來說、

用來寫,還可用來唱。

談到唱,就不得不提常州的灘簧,

以及由此基礎上

慢慢流變加工而成的錫劇,

包括當代中國著名學者、

戲劇家吳祖光。

在虹影的小說《上海王》當中,

那個身世坎坷、

堪稱傳奇的女人筱月桂,

最初便是由唱灘簧起家。

灘簧,是一種為農民

在種田務農之時吟唱的民間小調,

自清代以來流傳於江浙一代,

正因它有如此的背景,

所以小說當中的筱月桂,

最初頗為人所看輕。

然而灘簧有它煙火氣十足、

貼近人性人情的活潑之美,

故而依然受人追捧。

灘簧,正是錫劇的前身。

錫劇是由武進、無錫一帶的東鄉小調

經過曲藝灘簧階段發展而成的

傳統戲曲劇種之一,

其後又陸續吸收了江南民間

「採茶燈」的舞蹈,

於辛亥革命前後搬上舞臺,

是中國花開如錦的戲曲殿堂中

一抹奪目的風景。

▲吳祖光的祖籍是江蘇省武進縣。一九一七年四月出生於北京。父親吳瀛是做官的,但以詩、文、書、畫聞名,又是一位文物鑑賞家。家庭的文化氛圍給少年吳祖光以一定的薰陶和影響。在中學讀書時,他不僅初試文學習作,發表過一些詩歌和散文,而且被京劇藝術的特殊魅力所吸引,跑戲園,捧「戲子」,沉醉其中,不自覺地接受了戲劇藝術的啟蒙教育。這對他後來的戲劇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學畢業後入中法大學文學系,學習僅一年即應戲劇家餘上沅之邀去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任校長室秘書,後任國文及中國戲劇史等課的教師。從此與在該校任教的劇作家曹禺結識。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七年的十年間,吳祖光共創作了十一部話劇,以自己獨特的藝術貢獻取得了他在現代戲劇史上的地位。

吳祖光,從常州的山水中翩翩走來,

日後以一部話劇《風雪夜歸人》,

以及評劇《花為媒》

奠定他在戲劇舞臺上

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而《花為媒》的女主角

張五可的扮演者新鳳霞,

正是他的愛妻。

一個才子,一個才女,

花前月下,情愛甚篤。

這兩個人,都是當代中國戲劇舞臺上

大名鼎鼎的人物。

常州深厚的文化底蘊,

就此可見一斑,

然而江南的煙雨朦朧,

怎麼可以少去紅顏的衣香鬢影?

江南,本就是飄蕩著

無盡的芳草和脂粉香的。

陳圓圓、周璇和陸小曼,

這是多少人曾經的胭脂夢和白月光。

▲陳圓圓色藝雙絕,名動江左。她自幼冰雪聰明,豔驚鄉裡。時逢江南年穀不登,重利輕義的姨夫將圓圓賣給蘇州梨園。陳圓圓善演弋陽腔戲劇,初登歌臺,圓圓扮演《西廂記》中的紅娘,人麗如花,似雲出岫,鶯聲嚦嚦,六馬仰秣,臺下看客皆凝神屏氣,入迷著魔。陳圓圓「容辭閒雅,額秀頤豐」,有名士大家風度,每一登場演出,明豔出眾,獨冠當時,「觀者為之魂斷」。

陳圓圓,這個名字自帶

紅顏薄命琵琶怨情調的女人,

因為她,中國歷史或許轉了一個彎。

當年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

淋漓盡致地詮釋了

何為「寧負如來不負卿」

以及「愛美人不愛江山」。

在金庸的小說《鹿鼎記》當中,

我們也終於有幸透過作家的文字

去感受屬於她的絕代芳華。

▲1920年,周璇出生於常州一戶姓蘇的人家,她的原名是蘇璞,璞乃未琢之玉,取其天然、純真之意。周璇家中有兄弟姐妹八人,她排行老二,故乳名為義官。1923年,周璇被抽大煙的舅舅顧仕佳偷偷拐騙到了金壇縣的王家,並且改名為王小紅。王家夫婦離異後,周璇又被送給了上海的一家周姓人家,並更名為周小紅。1928年,周家家境日益貧困,周璇的養母被迫去幫傭度日,而吸食鴉片的養父則要把周璇賣去妓院當妓女,幸虧養母及時搭救,才免去周璇一場更大的災難。周璇自幼愛聽人家唱歌,也常常跟著別人哼唱歌曲。在學校裡,她的唱歌成績也總是第一名

周璇,被稱為「金嗓子」的她

命途多舛,受盡磨難,

但是她的歌聲,卻是那樣清麗婉轉,

宛若嫩柳之上滴滴瀝瀝啼鳴的黃鶯,

哪裡帶有一絲一毫的哀怨悽涼之氣。

《天涯歌女》、《花樣的年華》、

《永遠的微笑》,曾經迴蕩在多少人

小樓大廳留聲機的幽幽旋轉之間。

「小妹妹似線郎似針,

郎啊穿在一起不離分」、

「心上的人兒,你不要悲傷」、

「花樣的年華,月樣的精神」

時至今日,依然是

多少人難忘的金曲旋律。

無論何時、無論何地,

都讓人唏噓感嘆

那一段風情萬種的流金歲月。

▲陸小曼 (1903年-1965年),江蘇常州人,近代女畫家。師從劉海粟、陳半丁、賀天健等名家,晚年被吸收為上海中國畫院專業畫師。曾參加新中國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國畫展。陸小曼擅長戲劇,曾與徐志摩合作創作五幕話劇《卞崑岡》。因與徐志摩的婚戀而成為著名近代人物。1965年4月3日於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62歲。

陸小曼,更是因為與民國那個寫出了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的才子徐志摩和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的林徽因之間那

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緣糾葛

而始終為人所銘記。

然而能夠與這樣兩個傳奇人物並肩,

她自身也一定是不同凡響的。

陸小曼諳崑曲,也能演皮黃,

寫得一手好文章,

有深厚的古文功底

和紮實的文字修飾能力,

也當得起才女的名聲。

漢語之美、詩文之美、

戲曲之美、女性之美,

凡此種種,都與常州這座城市

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是城市與時代之間的緣分,

是城市與語言、與文明的緣分。

8小時,打造你的商業演講力,

也將與這座城市,來一段

別開生面的「語言」邂逅之旅。

通過演講的魅力,來為語言,

為這座城市,

鑲嵌另一種經得起歲月考驗,

而且能夠沉澱內涵底蘊的美。

▲「8小時,打造你的商業演講力」北京站

遇言不止

「8小時,打造你的商業演講力」,

通過演講的方式,優化你的談吐。

「8小時,打造你的商業演講力」,

由遇言不止創始人及CEO

席越女士

與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

王小寧先生傾力打造。

課程經過精緻打磨,科學架構,

乾貨滿滿,「小班模式」讓每一位學員

得以趁熱打鐵地「學以致用」,

來自每座城市的優秀學員齊頭並進,

夯實良好的人脈基礎。

「8小時打造你的商業演講力」,

讓你在臺上的每一次亮相,

嘴裡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有分量。

▲「8小時,打造你的商業演講力」北京站

致力於高端商業演講力培訓課程的

遇言不止

「8小時,打造你的商業演講力」

已成功開辦至三十一期,

未來將繼續專注演講帶來的商業力量,

並根據市場發展需求,

繼續開設其它城市演講培訓專場。

▲席老師作為演講導師和孟美岐的合影

作為2018年夏季

《星空演講》收官之作——

「與浩瀚相遇」

(演講嘉賓:李銀河、梁鴻、

惠若琪、孟美岐)的演講導師,

席越老師指導過諸如佟麗婭、伊能靜、

楊紫和黃聖依等

當紅明星的演講,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8小時,打造你的商業演講力」北京站

每個人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價值,

用21世紀交換思想貨幣的

最佳方式——演講

來實現對自己的認可,

達到社會的認可。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END-

課程排期

相關焦點

  • 晚唐詞人韋莊的一首詞,人人盡說江南好,江南到底哪裡好?
    江南之美,在煙雨濛濛中,在烏篷船上,橋下的浣女的歡聲笑語中,在白居易的「春來江水綠如藍」中,也在李煜的「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中。江南的魚米水鄉,江南的秀麗風景,江南的溫香軟玉,小橋流水人家,都讓人心馳神往,而江南最令人陶醉的,還是那江南的姑娘。
  • 學詩計劃|《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
    身處在江南的韋莊,自己的家鄉卻欲歸不得,惆悵之餘寫下《菩薩蠻》,一起來看詩人是如何抒發思鄉之情。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韋莊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 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 還鄉須斷腸。
  • 《人人盡說江南好》一個數媒學生的江南遊記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很小的時候就曾不止一次聽過這首詩,小時候的我一直不解,為什麼「遊人」要「合江南老「為什麼「還鄉須斷腸「,莫非是因為酒家女子的容顏?
  • 韋莊《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名家解讀詩詞
    點擊播放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人人都說江南好,遊人應該在江南待到老去。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綠比天空還青,遊人可以在有彩繪的船上聽著雨聲入眠。       江南酒家賣酒的女子長得很美,賣酒撩袖時露出的雙臂潔白如雪。
  • 「人人盡說江南好」,5首詩詞告訴你江南到底怎麼好
    可以說是文學成就了江南,也是江南成就了文學。在眾多江南文學中,一首韋莊的《菩薩蠻》便能高度概括江南,就讓我們從這首詞開始,走進那如夢如幻的江南吧。《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 人人盡說江南好,看看古人是如何說的
    宋詞君:白先生,聽說你最喜歡江南的?白居易:對,我最喜歡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憶江南》其一)宋詞君:白先生一說把我帶進了有日出、比火豔紅花、碧綠江水的太陽初升的春天風景畫裡,真得很美!
  • 江南文脈丨詩詞篇 29:韋莊《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因為我們今天要解讀的這位詩人就是長安人,我們要看看這位從長安下江南的詩人,他筆下的慢生活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先來讀讀晚唐詞人韋莊的這首《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 韋莊《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忘不掉的江南,回不去的故國
    半晌,似乎等到了該有的回應,他仰頭飲了一口後,嘴角帶笑卻語帶著哀泣吟唱起來: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王國維曾評價說:「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溫庭筠專攻詞句,辭藻華麗,深隱含蓄,韋莊的詞則是脈絡分明,層次清楚,直抒其情。而《菩薩蠻·人人盡道江南好》剛好把韋莊這種詞風表現得淋漓盡致。
  • 『遊記』人人盡說江南好
    西塘本是吳越文化的發源地,相傳春秋時期伍子胥興修水利,引胥山之水進西塘,奠定了江南水鄉中「水」的基礎。經過歷代沂水而居及水運的發展,西塘已然滿目繁華。江浙一帶的江南古鎮素以烏鎮、西塘、周莊、南潯等著稱,而西塘有何獨特之處吸引遊客慕名而來?我想,是因為她的「肌理」。江南水鄉因水成鎮,不同於南潯、烏鎮的十字形河流,不同於周莊的方形城鎮。
  • 人人盡說江南好,那煙花三月的江南到底在哪呢?
    為了讓人們更加了解江南,在小學課本的必備故事中,從《憶江南》到《江南春》,無一例外地周展現著那個春水如藍、江花勝火之美。打小就會背誦的「人人盡說江南好」,更是將煙花三月的江南美景深刻留在人們記憶中。雖說人人都是江南,那麼何處才是江南呢?何處是江南?
  • 南潯古鎮,天下難尋|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
    走進南潯古鎮南潯古鎮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是一個人文資源充足、中西建築合璧的江南古鎮南潯有一種靜謐的美,古鎮沒有太多的現代商業文化喧鬧,有的只是懷舊的麥芽糖、斑駁的石板路、蜿蜒的小河道。 這裡民風淳樸,寧靜安祥,與其它古鎮相比,多了幾絲靈氣、幾分文藝氣息……俗話說:「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潯走一走。」
  • 韋莊的一首詠江南的詞,其中意境如詩如畫,傳神勾勒出江南的煙雨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一句詞道出了江南景色之美,令人心醉,遊人看到江南的美景也想停留下來,不想走了。這句詞出自盛唐的一位詞人韋莊:《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
  • 人人只說江南好,從韋莊的詩中賞江南美景還有他的半生鄉愁
    大家好,這裡是有趣的文字。江南是王安憶筆下的「鄔橋」,水是長流水,不停地分出岔去,又不聽地接上頭。簷上是黑地瓦陵,排得很齊,線描出來似的。水上是橋,一彎又一彎。江南也是陸遊筆中「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杏花春雨,惠風和暢,黛瓦粉牆,陌巷幽幽,小雨濛濛。烏衣巷口,姑蘇夜半,秦淮十裡,揚州煙花。
  • 白居易的3首《憶江南》詞,盡顯江南之美
    韋莊有「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杜甫有「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牧有「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王安石有「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李煜有「銀濤無際,玉山萬裡,寒罩江南樹」。張養浩有「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簷」。這些詩詞風格迥異,但卻都讓我們領略到江南的無限美好。
  •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已過花甲之年的白居易,拿出紙筆寫下《憶江南》詞: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 幾首簡短的詩詞,江南春光躍然眼前
    憶江南·江南好唐代:白居易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要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白居易卻巧妙地做到了。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人們想像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無需更多聯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憶江南·歌起處明代:王世貞歌起處,斜日半江紅。柔綠篙添梅子雨,淡黃衫耐藕絲風。家在五湖東。這是一首輕快活潑的短歌。起句以悠揚的歌聲,抓住讀者的聽覺,先聲奪人,引出明麗的畫面:斜日半江紅。
  • 煙雨入江南,山水如墨染,韋莊筆下的江南,簡直美得不像話!
    「煙雨入江南,山水如墨染,宛若丹青未乾,提筆然 點欲穿」,古風流行歌曲《煙雨行舟》把江南的美渲染成了詩。煙雨江南,真有這麼美?在白居易眼中,是「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 煙雨江南,迷離了雙眼,醉了心田!
    江南景色,生機盎然,色彩豔麗。春水蕩漾,碧波千裡,詩人誇張地形容它比藍草還要綠,這深濃的碧綠色,與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紅色相映發,便覺更加絢麗奪目。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態,如何「能不憶江南!」《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唐代:韋莊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 古詩詞裡的江南,原來真的那麼美!
    讀詩人有關「江南」的詩,不由自主地會想起曾經去過的江南,依然回味無窮,令人讚嘆不已。我們不得不感嘆詩人筆下的江南,原來真的那麼美。他們對江南的觀察細緻入微,他們描寫江南的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猶記當初從課本上讀到白居易的這首詩,心中便對江南的美景心生嚮往。究竟是怎樣的美景,讓詩人寫下如此優美的詩篇。只知道春天到來時,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 古詩《江南春》中,江南的水鄉,江南的姑娘,讓人至今難忘
    想必有人不自覺地便唱了起來,林俊傑的這首《江南》直到現在依然是餘溫猶存,熱度不減,可謂是KTV必點之歌曲。說起江南之地,很多人腦海中便已浮現出江南水鄉的畫面,天空下起了濛濛的小雨,一位文靜的江南姑娘打著油紙傘獨自走在小橋上。橋下一隻小船划過,一位身穿素衣羅裙的姑娘在忘情地談著古琴。當真是一副讓人沉醉其中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