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窮查理寶典》,書上介紹了查理十分欣賞吉卜林的一首詩歌——《如果》,我讀過後,很喜歡。於是連夜在網上研究了詩歌的全文,並編輯好,計劃今天在公眾號裡跟大家分享。
不料應了「計劃趕不上變化」那句話,剛才我欣欣然要發出來,卻被「溫馨提示」——「你的發表與原創庫中的文章相似」,繼續發表只能變為分享樣式。
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碰到這種情形了——明明不是自己原創的,某些人卻喜歡標記原創,實在難以理解。難以理解的還有:這種人居然不算極少數。
好在還有好消息,昨天磕磕絆絆折騰半天出來的原創《送娃上學,走的是一條人生路》,閱讀量超過了170。有個讀者不僅讚賞了我,還留言「回想起當年的我!」,這對我來說是足夠喜悅的事情了,激勵的力量也是滿滿的。一周以來的其他幾篇文章,不管原創還是轉載的,其閱讀量都還沒超過30。
昨天的文章,修修改改折騰了我不少時間,過程中內心也有點小崩潰,尤其在結尾,簡直不知道該怎麼結束了。磨磨蹭蹭,改來改去,寫完之後,讀起來居然自己也被觸動了——這就純屬意外了。原來有思考、有感觸的東西總是有靈有肉的——這讓我堅信了一個事實:從心而發的東西,是能感染人的!
堅持寫點什麼,是我今年給自己的一個目標。真寫起來了,往往發現不知道寫什麼好,即使心中千言萬語,鄰近下筆卻都消失無影無蹤了。這個修煉看來剛剛開始。
在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城市道路上的修煉,因為有時間,故事足夠多,我已經經歷了幾波修煉。對應這些修煉,剛才,我突然想到了下面幾句話: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據說,這三句話是禪宗中著名的公案,源於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禪師的《上堂法語》。它所描述的是佛教修行的三重境界。拿過來說說我開車以來,在喧囂嘈雜的城市道路上的經歷居然也合適。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初始上路,車技不熟,戰戰兢兢,遵守秩序,是個模範好公民。現在想想,這種狀態反而是最純的開車狀態了,似乎是應該大力提倡的。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路況熟悉,車技進步,隨了大流,規矩也開始破壞,學會了加塞,也會拖尾了……心中頗自鳴得意。對破壞交通秩序者,往往忍不住道德批判,心情不好時,甚至破口大罵。遇上新手,被堵塞得尷尬時,常常滿眼不滿之意。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人車一體,車技大增,規矩意識又強了。對破壞秩序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新手慢吞吞堵路的,也多了諒解的心情。
吉卜林《如果》中有幾句似乎正好應景——
如果你遭等待,卻不因等待而疲倦;
或者遭受欺騙,卻不用謊言回敬;
或者遭到憎恨,卻不用憎恨反擊,
能夠不得意忘形,也能夠不巧言令色……
吉卜林,看來也是「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狀態嘛!難怪我會喜歡這首詩。
笑口常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