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修煉: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2022-01-07 咀嚼的記憶

收錄於話題 #生活的樣子 71個

昨天看《窮查理寶典》,書上介紹了查理十分欣賞吉卜林的一首詩歌——《如果》,我讀過後,很喜歡。於是連夜在網上研究了詩歌的全文,並編輯好,計劃今天在公眾號裡跟大家分享。

不料應了「計劃趕不上變化」那句話,剛才我欣欣然要發出來,卻被「溫馨提示」——「你的發表與原創庫中的文章相似」,繼續發表只能變為分享樣式。

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碰到這種情形了——明明不是自己原創的,某些人卻喜歡標記原創,實在難以理解。難以理解的還有:這種人居然不算極少數。

好在還有好消息,昨天磕磕絆絆折騰半天出來的原創《送娃上學,走的是一條人生路》,閱讀量超過了170。有個讀者不僅讚賞了我,還留言「回想起當年的我!」,這對我來說是足夠喜悅的事情了,激勵的力量也是滿滿的。一周以來的其他幾篇文章,不管原創還是轉載的,其閱讀量都還沒超過30。

昨天的文章,修修改改折騰了我不少時間,過程中內心也有點小崩潰,尤其在結尾,簡直不知道該怎麼結束了。磨磨蹭蹭,改來改去,寫完之後,讀起來居然自己也被觸動了——這就純屬意外了。原來有思考、有感觸的東西總是有靈有肉的——這讓我堅信了一個事實:從心而發的東西,是能感染人的!

堅持寫點什麼,是我今年給自己的一個目標。真寫起來了,往往發現不知道寫什麼好,即使心中千言萬語,鄰近下筆卻都消失無影無蹤了。這個修煉看來剛剛開始。

在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城市道路上的修煉,因為有時間,故事足夠多,我已經經歷了幾波修煉。對應這些修煉,剛才,我突然想到了下面幾句話: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據說,這三句話是禪宗中著名的公案,源於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禪師的《上堂法語》。它所描述的是佛教修行的三重境界。拿過來說說我開車以來,在喧囂嘈雜的城市道路上的經歷居然也合適。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初始上路,車技不熟,戰戰兢兢,遵守秩序,是個模範好公民。現在想想,這種狀態反而是最純的開車狀態了,似乎是應該大力提倡的。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路況熟悉,車技進步,隨了大流,規矩也開始破壞,學會了加塞,也會拖尾了……心中頗自鳴得意。對破壞交通秩序者,往往忍不住道德批判,心情不好時,甚至破口大罵。遇上新手,被堵塞得尷尬時,常常滿眼不滿之意。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人車一體,車技大增,規矩意識又強了。對破壞秩序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新手慢吞吞堵路的,也多了諒解的心情。

吉卜林《如果》中有幾句似乎正好應景——

如果你遭等待,卻不因等待而疲倦;

或者遭受欺騙,卻不用謊言回敬;

或者遭到憎恨,卻不用憎恨反擊,

能夠不得意忘形,也能夠不巧言令色……

吉卜林,看來也是「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狀態嘛!難怪我會喜歡這首詩。

                         笑口常開                         

相關焦點

  •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大道看得失)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人的一生,正常的要走過三種境界:1、見山是山,見水是水2、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3、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第一種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剛出生是純潔無暇的,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他這是山,那就是山,
  • 經典重溫:《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這三句話是禪宗中著名的公案,源於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禪師的《上堂法語》。它所描述的是佛教修行的三重境界。而實際上這三重境界也正是我們強迫症患者從被強迫所困到走出強迫的三個過程。 第一句: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只是山,大師禪悟的三階段,大相逕庭
    青原惟信禪師有一段流傳很廣的語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
  •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只是山,大師禪悟的三階段,大相逕庭
    青原惟信禪師有一段流傳很廣的語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是你學醫路上的三重境
    學習脈診如何登堂入室是個永恆的話題,嘗與人談傳統脈診的境界,不揣淺陋,妄而論之,語之曰:「約而言之,三言可畢,三言者,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山外還有山,水外還有水。」對言:「此猶禪境也?」笑而答之:「詞近意更近也。」青原惟信禪師曾言「老身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但是真的老了,卻賴在城裡不走,因為城裡很熱鬧,鄉村太荒涼。如果你要得到更多的物質,那就去城裡吧,越大城市,越有發展機遇,成為富翁的概率越大。因此,我們變成了房奴,總是希望房子很大,周圍的環境很好。負債纍纍的滋味,不好受,但為了將來的幸福,一直默默承受著。當你不再負債的時候,其實你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花錢,因為你希望做大做強。有人調侃說,「城市套路太深,我要回農村」。
  •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更參三十年迥無入處在)。這則公案流傳甚廣,解讀也很多,在這裡我也參參看。
  •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到「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的深層意義
    見山見水的見解原出處在佛教禪宗史書《五燈會元》卷第十七:青原惟信禪師吉州青原惟信禪師,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到「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的深層意義
    見山見水的見解原出處在佛教禪宗史書《五燈會元》卷第十七:青原惟信禪師吉州青原惟信禪師,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 馮肇友 · 見山不是山
    《見山不是山04》  紙本水彩  2021 《見山不是山05》 紙本水彩  2021《見山不是山06》 79x28cm  紙本水彩  2018
  • 東籬: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得道後,達到一個超凡脫俗的境界,了知萬法的真相,不再執著於世俗,換句話說,眼界不一樣了,世俗諦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實修的過程中,「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到達真如境界時,勝義諦現前,「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如果說,世俗諦叫「相」,勝義諦就是「性」;如果說,世俗諦叫「事」,勝義諦就是「理」;一為現象,一為本體。從世俗諦而言,萬法皆有,勝義諦來看,萬法皆空。
  • 禪宗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與見山見水的公案,你應當明白!
    經常有人提到禪宗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與見山見水的公案,不妨在此再加一番討論。這個公案,系出於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禪師的上堂法語,他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乃至後來,親見知識(佛家稱明師日善知識),有個人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
  • 南懷瑾老師:「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公案
    ,見水不是水,與見山見水的公案,不妨在此再加一番討論。 這個公案,系出於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禪師的上堂法語,他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乃至後來,親見知識(佛家稱明師曰善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代表黑白分明)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 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禪師說過這樣一段話:"老僧三十年前來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由此得來人生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世間萬物都是客觀存在的,而人的認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認識的主體是人,是跟著心走的。認識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實踐決定認識。也就是說,人對世間萬物的認識,是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步深刻化的。
  •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由此得來人生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 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禪師說過這樣一段話:"老僧三十年前來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由此得來人生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 見山不是山
    山,漢語一級字,讀作shān,最早見於金文,其本義是地面上由土石構成的隆起的部分,因為山是高聳的而引申出「大」的含義,又引申出墳墓、隱居之處等含義。《說文解字》認為是「宣也」。「山」的金文、小篆、隸書山是地面上被平地所圍繞的具有較大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而凸起的地貌區。山離地面高度通常在100米以上,包括低山、中山與高山,是否被稱作山取決於當地人。 山一般是因板塊碰撞或是火山作用而產生。山會因河流、氣候作用或是冰河而慢慢侵蝕。
  • 南懷瑾老師講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公案
    經常有人提到禪宗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與見山見水的公案,不妨在此再加一番討論。這個公案,系出於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禪師的上堂法語,他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乃至後來,親見知識(佛家稱明師曰善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代表黑白分明)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 見山,是山.
    其實,在佛教禪宗也有類似的說法: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意即由淺入深,周而復始。是山雅集之名,也是取意於此。其實證就是宋代米芾書法名跡《研山銘》中描摹的一方「寶晉齋研山」(圖為後人所摹)。按照記載,這原來是南唐後主李煜創製的一種文玩。這也是最早被命名的文房賞石。顧名思義,研山它應有可磨墨的硯池,具有實用價值,但大多帶有象徵性,因為像靈璧石一類奇石的硬度,要遠高於一般硯石的硬度,只下墨而不發墨。
  •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悟」的境界
    明朝的《指月錄》曾記載青原惟信(生卒不詳)曰:「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段話說明了禪悟的三層次:「知而未悟」、「悟即未悟」和「無悟無不悟」。誠然,這話或許過於抽象,難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