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創黨元首孫中山奔波一生,三度成為國家元首而最終沒成事,就是因為沒有軍隊的支持,而蔣介石最終能成事關鍵在於有軍隊,正式由於軍隊的支持,蔣介石才能擊敗國民黨各個派系。自古以來要想成事沒有軍隊是萬萬不能的,後來孫中山終於認清了「槍桿子裡出政權」的道理,必須要有自己的軍隊。1924年6月16日(陳炯明叛變)——他特地選擇了這個日子,孫中山宣布他一手締造的軍校正式開學,這就是陸軍軍官學校。我們俗稱黃埔軍官軍校。
黃埔軍校是根據當時蘇聯軍事顧問的要求而建立的,最初建校的時候,根據蘇聯院校都的標準,每一期學員最少要一年,最好兩年。但由於多方面的綜合因素,黃埔一期的學生1924年5月入學到畢業也就半年。學制都沒有完成,黃埔軍校最有名,最有出息的頭六期基本上都沒有學完就畢業,直接就走向戰場。黃埔一期半年畢業出校門,黃埔三期的學生就已經入校學習了。原因在於 北伐戰爭舉行,導致黃埔的學生走向戰場。
戰場是檢驗戰士最好的地方,也是展現將軍能力最好的舞臺。而黃埔軍校之所以名將輩出,是因為歷史的給了他們最好的舞臺。還有就是考取黃埔軍校的基本上都是熱血青年,這些人熱愛國家,愛國主義成為這一代年輕人的主體思想。一隻強大的軍隊首先要有明確的思想,我為誰而戰,還要具備強大 凝聚力,要有不怕死的精神。一支有戰鬥意志的軍隊可以戰勝一切敵人,而黃埔軍校的學生就是這樣的一群人。
還有就是,黃埔軍校最初的體系是按照蘇聯方式存在的,比如黃埔軍校第一次在軍中實行「連坐法」,即一團潰退,必須槍斃團長,若團長帶頭不退但全團退,槍斃三個營長,以此類推。再就是仿照蘇聯軍事體制和和架構,黃埔軍從團到排,各級都設「黨代表」。必須說明,黃埔軍的「黨代表」與後來的政委和「黨領導軍隊」的制度是完全不一樣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提高了士兵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而且黨代表」打仗必須衝鋒在前。但最後蔣介石放棄了這個他認為「野蠻」的方式。
黃埔軍校對外第一次戰役就是棉湖戰役,這次戰役既打出了黃埔軍校的威風,也基本上奠定了38歲的蔣介石政治基礎,包括劉峙(33歲)、陳誠(27歲)、顧祝同(32歲)蔣鼎文(當時是連長)、宋希濂(當時是排長)、鄭洞國(當時是排長)。黃埔軍校不僅僅是蔣介石的發家資本,更是新中國高級的將領的搖籃。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以上的高級將領當中,黃埔軍校走出來的就80多位,而跟隨毛主席的戰士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擊敗蔣介石帶領黃埔生,就是在於我們自己軍隊始終是保持著不怕死的精神,巨大的凝聚力。偉大的思想武裝了自己。蔣介石帶領黃埔生失敗的原因就在於喪失了戰鬥了意志,喪失了黃埔精神。
現如今,大家公認黃埔軍校成就了近代中國軍事和政治傳奇,黃埔的軍校的思想和意志力是軍隊靈魂,紀律性和戰鬥力是軍隊的生命。而黃埔軍校的師生們無疑僅就具備了這樣的靈魂和生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大浪淘沙,有的黃埔生沉淪,有的背叛,有的默默無聞,但更多地是成為保衛國家的鋼鐵戰士。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