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好像從懂事以來,除了風災或大地震後的停電外,從來沒為電力擔憂過。但現在,卻真實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段話出自國民黨籍臺灣地區前領導人辦公室副秘書長羅智強之口。
15日晚,島內發生大面積停電,17個縣市668萬戶居民千萬人受影響。臺北101大樓電梯不動了,白領只好從81樓往下走;蔡英文官邸邊上的道路信號燈暗了,交警人工指揮交通;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正在吃晚宴,於是摸黑吃完一餐;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了一位最倒黴的人,腸鏡剛進入體內就停電了,於是進退兩難……
「2分鐘斷氣」事件
與臺軍士兵誤按電鈕導致「雄三」飛彈誤射相似,這次讓半個臺灣島停電的,是因為臺灣「中國石油(中油)」公司員工誤操作,關了輸往臺灣電力公司(臺電)大潭發電廠的天然氣閥門。
這座大潭發電廠位於臺灣中北部的桃園市,新竹以北八成的工業用電,包含臺積電等大型企業都靠這家電廠供電。臺灣社會發展北重南輕,用電量也是如此,電廠在今夏用電高峰開足馬力,並已有擴建的計劃。
島內《中國時報》詳細介紹了這一烏龍事件。「中油」公司的天然氣在進入臺電大潭發電廠前設有一座計量站,用以記錄進氣量。15日下午,「中油」公司按計劃更換計量站控制系統的電源供應器。在更換完成後作復歸動作時,不知何故誤觸導致錯誤訊號,4點51分「中油」關閉供氣閥門。雖然4點53分恢復供氣、5點02分正常供氣,但因為計量站距離後端的大潭電廠只有650米,管道內沒存有足夠的天然氣,導致電廠6臺發電機組跳機。
「2分鐘斷氣」事件發生後,「中油」公司董事長陳金德、行政機構負責人林全、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先後公開致歉。作為主管機關,當局經濟部門負責人李世光請辭獲準。陳金德表示,「中油」對此事件負有完全責任,待後續查清楚後會進行應有的處分。
多說一句,這位陳金德之前擔任高雄市副市長,是高雄市長陳菊的左膀右臂。按照島內規定,公務員調任公營企業不必受到「旋轉門」限制,但陳金德本人的薪水則能高上不少。
過於倚重天然氣
去臺北旅遊的人都能感到當地「冷氣開得很足」,這是以高能耗為代價的。入夏後,臺灣地區頻傳用電警報,就連即將退出服役的機組仍在老驥伏櫪。半個月前,一座輸電塔倒塌引發缺電危機,當局規定公家機關須「共體時艱」,中午不能開空調,而15日的「2分鐘斷氣」事件則讓千萬普通民眾「共體時艱」。
一定有人問,為什麼斷氣事件能讓半個臺灣熄燈?關鍵在於,臺灣發電過於倚重單一能源。目前,臺灣天然氣發電量佔全臺總發電量的36%,當局的目標是到2025年佔50%以上。
陳金德透露,如今「中油」公司每年供應給大潭發電廠350萬噸天然氣。數據顯示,目前臺灣天然氣一年使用量為1500萬噸,到2025年要達到2300噸。這些能源全靠LNG天然氣運輸船進出補給,通過「中油」在高雄永安與臺中兩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負責進氣,再分往各家發電廠。
單靠兩座接收站顯然不夠,因此「中油」公司希望在桃園觀音地區修建第三接收站,但因為環保團體反對而延誤至今。如果接收站到2024年還無法建成,那麼大潭發電廠的三臺新燃氣機組就會陷入無氣可用的境地。
即便接收站按期建成,如何存儲天然氣依舊是個問題。島內現有的天然氣儲槽只能儲存16天的量,未來儲槽雖會增加,但需求量也在同步增加,安全存量日期跟現在也差不多。到時只要天然氣供應出現些許差池,佔全臺一半的天然氣發電就會出現問題。
用愛怎麼發電?
其實,島內缺電問題並非無解。
如今,島內的「核一廠」「核二廠」可以投入發電,還有即將入役的「核四廠」,三座核電廠發電量達百萬千瓦,可以解除島內的限電與停電危機。但問題是,如果當局宣布重啟核電站,那就違背了蔡英文當局上臺前的「去核」承諾,也就是說,又多了一個「發卡彎」。要知道,當年修建桃園大潭發電廠就是為了取代「核四廠」。
「臺灣不缺電」,2015年8月謀求地區領導人大位的蔡英文信誓旦旦,上臺後把基本完工的「核四廠」封存。如今一個小小的「人為失誤」,就導致全臺一半用戶受停電之苦,也讓蔡英文「臺灣不缺電」的保證不攻自破,顯示出民進黨當局高調宣稱的2025年建成「非核家園」,建立在脆弱而虛幻的謊言之上。
當年,為了擊敗國民黨贏得島內政權,民進黨帶領民眾高喊「我是人,我反核」與「用愛發電」等煽情口號。當馬英九當局告訴民眾,「必須穩健減核,否則電力堪虞」,卻被民進黨打成說謊。其實在當時,電力不穩的烏雲已經籠罩在臺灣的上空了。
民進黨不是沒有執政過,他們當然知道,保持電力穩定對臺灣有多重要,他們也知道,「蠻幹式的去核」會帶給臺灣怎樣的災難。但是,執政的甜蜜就在眼前,也就不惜把臺灣民眾的憂慮當作攻擊國民黨的「炮彈」。
用愛怎麼發電?用臺灣地區前領導人辦公室副秘書長羅智強的話說,這一次全臺的大停電,可以說完全是「一個人的人禍」「一個黨的黨禍」。
灰犀牛成群
自去年「5·20」蔡英文當局上臺後,臺灣已經逐漸積累了眾多問題,停電便是最新一個。
對此,臺灣《聯合報》刊發社評《灰犀牛成群,「政府」卻無視危機四伏》。文章寫道,灰犀牛事件是大概率發生的事件,只是不知道「何時」發生。從兩岸關係急凍,到臺灣經濟動能長期低迷以及人才外流,乃至於近兩周的紅燈限電警戒,「自家門前的灰犀牛已集結成群。」
社論寫道,蔡英文拒絕正視種種顯而易見的風險,選擇以「得過且過」的心態應付。如此一來,忽視風險日久,則會錯失處理問題的最佳時機,臺灣將面對的不是一隻灰犀牛,而是一群灰犀牛。加之當局處理問題的能力和資源均極有限,「無所適從」的領導人遂把頭埋到沙子裡。直到問題不得不解決的時候,才以「見招拆招」的方式應急,而非深思熟慮下的「對症下藥」。
《聯合報》以蔡英文當局處理兩岸關係為例,「無論理念如何,都必須先務實地訂出一個可執行的常態戰略」,反之,若蔡「政府」仍要讓政治凌駕一切,以致兩岸關係惡化、經濟發展失利的灰犀牛成群衝撞過來,將使臺灣失去賴以在國際間生存的經濟實力。如此,無論民進黨標榜「天然獨」世代比例有多高,恐怕都無法使臺灣免於灰犀牛鐵蹄踐踏的危險。
內圖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