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登巖頂雨瀟瀟,今望浯洲浪漸消。
隔岸彼門一咫尺,東風何日助西飄。
金門古稱「浯洲」、「仙洲」,隸屬於福建省泉州市,現由臺灣當局管轄。金門,這一座偏安東南的小島,本該平平淡淡,卻因戰事成為了中華大地一個特殊的地理位置。
你可知金門距離祖國大陸有多近?最近的地方1.8公裡,距離廈門10海裡,行船僅僅30分鐘。你可知金門距離臺灣本島有多遠?210公裡,整整跨越了煙波浩淼的臺灣海峽。
原以為金門會像臺劇裡演的城市一樣繁華,下船登島後盡顯荒涼。仔細想想,畢竟曾經是戰地,是國共內戰的最前線。150多平方公裡的小島,曾經駐守10萬大軍。國民黨也把金門看作「反攻大陸」的最前線。軍事建築全島皆是,坑道,碉堡,很是密集,不過現在已經廢棄,大多成為觀光的景點。
金門整體還保留淳樸的鄉村氣息,公路兩盤的田地和房屋,樹木和花朵,一副安靜祥和的樣子。金門人不多,年輕人尤為不多,年輕人都在臺灣本島求學,畢業後大多留在臺灣本島的大城市發展。一衣帶水,隔壁的廈門卻很少有金門的學子。靠近廈門福州等城市這麼近,卻因兩岸關係造成來往的不便,實在可惜。
回看對面廈門的繁華,金門的荒涼,讓人有一種莫名的失落和無名的悲傷。回想1949,一起戰事,多少骨肉親情分離在兩岸,38年未見一面,黑髮變成了白髮,白髮變成了白骨。讓人不由得感嘆,廈門金門門對門,難見親人望星辰。嫁到金門的姑娘,再見到父母不是兩鬢白髮,而是冰冷的墳墓,相隔1.8公裡,相隔38年。
紅磚古厝安靜的坐落,像是歲月無聲陳訴這70年來的風風雨雨,坐北朝南,三五一開。水頭聚落,熟悉的閩南風格,熟悉的閩南口音,沒有廈門的繁華,只有金門的慵懶舒適。兩門隔海相望,最近的村莊間可雞犬相聞,但最遠的距離也莫過於半個多世紀來彼此近在眼前,卻幾乎毫無往來,相互回應對方的是海灘工事和那曾不絕於耳的隆隆炮聲,幸好硝煙早已散去,穿梭於兩岸的已不是炮彈和傳單,取而代之的是「小三通」和來往不息的民眾。
每個地方總會有地標建築,金門的地標同樣是為了紀念。莒光樓,「毋忘在莒,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這些所謂的口號強加給服役的國民黨的將士們,他們在等待戰爭中煎熬著,家鄉在對面,親人在對面,何時能歸,還未歸。莒光樓外觀雄偉,氣宇非凡;內部陳列了胡璉將軍的嘉獎和勳章,還有當地民俗文化展示和國共內戰歷史的紀念。晚上站在樓上可以清楚的眺望到對面廈門繁華的夜景。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信號勉強可以收到使用,不算漫遊。再往金門裡面走一點,就要用中華電信和遠傳電信了。
除了軍事建築景點,金門還有傳統的明清建築。傍晚會有專門的志願者帶遊客夜遊後浦小鎮,給你講述小鎮的歷史故事。總兵署,裡面陳列了清朝的物件,一樣的文字,一樣的文化,這正是兩岸同胞共有的歷史和文化啊。浯江書院,正門兩側書寫「行仁義事,存忠孝心」,書院講堂後為朱子祠,奉祀宋大儒朱熹。始於乾隆年間的書院歷經二百年的歲月依舊完好無損,這讓我想起了40年前的《告臺灣同胞書》,裡面講到:我們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佔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享有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文化,對世界文明和人類發展的卓越貢獻,舉世共認。
金門正是紐帶,連接起大陸和臺灣的聯繫,1979年1月1日,炮聲開始退出兩岸的舞臺,換來的是兩岸「三通」的呼籲。2001年,兩岸終於實現「小三通」,2008年兩岸開始「大三通」。兩岸同胞的血濃於水終於跨過了半個世紀的冰封,手足情深的一家人終於牽手邁向和平統一。然而,民進黨當局的行徑令人憤恨,不承認「九二共識」,這種歷史逆流是絕路!本該風平浪靜的臺海,卻讓李登輝挑起「臺獨」的風波,正是他傷害兩岸同胞的感情,他是民族的罪人,是歷史的罪人。
由於歷史的原因,兩岸選擇了不同的政治道路,但兩岸同胞是一家人,兩岸的事是家裡的事,應該由家裡人商量著辦。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所以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終結!我們真誠希望所有臺灣同胞,像珍視自己的眼睛一樣珍視和平,像追求人生的幸福一樣追求統一,積極參與到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正義事業中來。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作者: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