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寧波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

2020-12-20 新華社客戶端

宋代明州市舶遺址示意圖。宋代明州海上貿易的發達,促使政府在此設立市舶司進行管理。明州市舶司設在三江口一帶,這裡是甬江、餘姚江、奉化江交匯處,波斯巷、來遠亭等地名,揭示了這座城市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密切關係。(資料圖片)

宋代明州市舶司籤發的公憑(局部)民間商人經營海外貿易,必須獲得市舶司頒發的公憑,否則即為違法,宋代前往高麗、日本的商船,只能在明州市舶司籤發公憑。這份公憑長242釐米,我們只截取了開頭的一部分,這是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六月明州市舶司頒給泉州商人李充的公憑,公憑中有大段文字提醒李充應當遵守的法規,並記載了他運往日本銷售的商品,其中有生絹、白綾等

寧波來遠亭遺址。《論語》記載,葉公向孔子問政,孔子答曰:「近者悅,遠者來。」遠方的人們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中國人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了世界。(資料圖片)

東南要會舳艫千裡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鄞縣人單仲友奏稱明州名同國號,乞「以海定則波寧」之意改為寧波。由此,明州這個沿用了近六百年、因山而名的州郡,改為因海而名的寧波。提起明州,海外貿易千帆雲集的榮景仿佛又回到了眼前。

寧波的海上貿易在明州從越州(越州和以下提及的會稽郡均以今紹興為治)獨立出來之前就開始了。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中列會稽郡下有鄮縣。《十道四番志》說:「以海人持貨貿易於此故名,而後漢以縣居鄮山之陰,乃加邑為鄮。」因為有來自海上的人在此地貿易,故而稱該地為鄮縣,附近的山稱鄮山。這也許是關於寧波海上貿易最初的記載吧。

西晉時期,鄮縣「東臨巨海,往往無涯,泛船長驅,一舉千裡,北接青徐,東洞交廣,海物惟錯,不可稱名」,然這一時期的鄮縣海外貿易尚不發達。自唐以來,明州建州,海上絲綢之路在三江口逐漸繁榮起來。宋代《乾道四明圖經》稱「明之為州,實越之東部。觀輿地圖,則僻在一隅,雖非都會,乃海道輻湊之地。故南則閩廣,東則倭人,北則高句麗,商舶往來,物貨豐衍。東出定海,有蛟門、虎蹲天設之險,亦東南之要會也」。

南宋紹熙二年(1191年),一位叫陳造的官員知定海縣(明州下轄縣之一,即現在的鎮海)。在任期間,陳造曾寫《定海四首》,其中一首寫道:「官廨鹽煙外,居人雜賈胡。聽言須畫字,討海倚輸租。」說當時的定海縣中,居民和「賈胡」雜處,這些來自海外的胡人商賈通過「畫字」與當地居民進行交流貿易。這完全是當時明州海外貿易盛況的速寫。

海外貿易的繁榮以及政府對此的重視帶來相關管理機構的創設。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政府在廣州設立市舶司以管理海外貿易,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設立海外貿易的專門機構。到了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經過幾次反覆,明州市舶司最終設立,管理明州港進出的海外貿易。明州的市舶司最初設在定海縣,不久移到了三江口的州城之內,同時還專門設置了用於海外貿易貨物進出的市舶務門。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當時知慶元府(南宋以來明州改稱慶元)的胡榘重修州城,因為城門外有當時的通判修建的來安亭,胡榘題匾將城門改稱來安門,「惟舶貨入則開」。

據元代《延祐四明志》記載,宋元時期,明州港海外進口的商品分為細色和粗色兩種,分別收稅。細色有珊瑚、玉、瑪瑙、水晶、人參、鹿茸、丁香枝、白豆蔻等香料珍寶等,粗色則有紅豆、殼砂、草豆蔻、松香、磨珠等較為普通的貨物。其中,細色十分抽二分,粗色十五分抽二分,然後再於貨內抽稅三十分取一分。

作為海外貿易的管理機構,市舶司還承擔著出口貿易的審批管理職能。日本史料《朝野群載》摘錄了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的一張公憑。公憑由當時的明州市舶務出具,船主為泉州商人李充,貿易的目的地是日本。公憑上除了記載船主、船上人員、相關市舶條例之外,還詳細記載了此次出口日本的貨物,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絲綢,包括象眼四十匹、生絹十匹、白綾二十匹,另一類是瓷器,包括瓷碗二百床、瓷碟一百床。

互派使者往來頻繁

從地理上來說,從高麗前來宋朝最近的道路是從山東半島的登州上岸,唐代有「登舟海行入高麗、渤海道」,北宋早期與高麗的官方往來主要也是這條道路。但在民間,明州至高麗的往來航線已經是一條非常成熟的海上貿易航線,市舶司的相關條例中就有關於明州前往高麗的條文。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一度中斷的北宋與高麗的官方交往恢復,高麗使者提出,為了避開北方的契丹,改由明州登陸。自此,「率道於明,來乘南風,去乘北風,風便,不逾五日即抵岸」。

元豐元年(1078年),宋神宗詔兩浙轉運使蘇澥與明州知州李定建造去高麗的海船,「其一曰凌虛致遠安濟神舟,其次曰靈飛順濟神舟」;同年,安燾、陳睦出使高麗。在此之後,又有王舜封等出使高麗。宋徽宗時期,又有劉逵、路允迪等人出使高麗,徐兢還寫了《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詳細記載了從明州出發至高麗的詳細路線。

宋朝出使高麗的同時,高麗使者也紛紛自明州登陸赴京。為了接待高麗使者,元豐元年,明州城內建高麗使館,在定海縣修建接待亭。

政和七年(1117年),樓異「於明置髙麗司曰來遠局,創二巨航、百畫舫以應辦三韓歲使,且請墾州之廣德湖為田,收歲租以足用」。樓異知明州後,利用廣德湖「凡為田七萬餘畝,歲得谷三十餘萬斛,依元豐故事,造畫舫百柁置海口,專備麗使」。此後,樓異又將因明州缺乏木料而在政和二年(1112年)移到溫州的造船場移回明州,用於打造出使高麗的海船,「錦帆朱鬣,威耀若神,固陵善之」。

也正是因為這一時期明州與高麗的頻繁往來,之後的很多文人在提及明州時經常將其與高麗、三韓相聯繫,如元代程端禮說明州「海右三韓外,江南兩浙東」,不一而足。

天童宗風遠播域外

《寶慶四明志》記載:「晉永康中,僧義興誅茆縛屋(伐茅草建陋屋)山間,有童子來給薪水,後既有眾,遂辭去,曰:『吾太白一辰,上帝以師篤道行,遣侍左右。』語訖不見,故稱義興者曰太白禪師。」這便是寧波名剎天童寺的雛形。唐開元二十年(732年),太白精舍重建。唐至德年間(756年—758年),遷址於現在所在地太白峰下,逐漸成為禪林名剎。大概在宋寧宗時期,政府設立五山十剎制度,天童則列禪宗五山之第二。

但天童寺還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即其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作用,或者說其對海外特別是日本佛教文化的影響。日本往來明州的貿易商船上,僧人往往是重要的搭乘人員。日本僧人仰慕中國佛法,入宋學法;宋朝僧人胸懷弘法大願,東渡傳法。這其中,地處明州且禪法精深的天童寺成為了日僧的目的地和中國僧人的出發地。

被尊為日本禪宗「初祖」的千光榮西,曾在明州港登陸,在天童寺隨師傅虛庵懷敞問道。千光榮西返回日本後,不僅推動了禪宗在日本的發展,也促使眾多日本僧人入宋學禪。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曾在千光榮西座下學禪的道元以及明全、廓然、亮照一行在慶元登陸。在掛錫天童、遊歷江浙叢林一年多之後,道元本意返鄉,但在途中聽聞「今天下宗匠無過如淨禪師,近頃應敕請住天童,公宜早登山參見」,故而再上天童,禮長翁如淨學曹洞宗(禪宗的一個分支)禪法。返回日本後,道元推動了日本曹洞宗的建立和發展,其所修建的興聖寶林寺、永平寺「叢規典禮一則太白」,而天童寺也被日本曹洞宗尊為祖庭。

不久之後的淳祐六年(1246年),聽聞日本「教法蕃榮,禪宗草昧」而有志於東渡的天童寺僧蘭溪道隆在三江口坐上了前往日本太宰府的海船。日本鎌倉幕府執政北條時賴聽聞蘭溪道隆到來,請其住持長樂寺,「軍務之暇,名駕問道」,後又營建建長寺,請蘭溪道隆為開山祖。蘭溪道隆是第一個赴日傳法的臨濟宗(禪宗的一個分支)中國僧人,在日本「所度黑白,不可勝記」。

蘭溪道隆圓寂之後,鎌倉幕府北條時宗派遣其弟子攜請帖入宋,迎請高僧赴日住持建長寺,天童寺首座無學祖元應邀而往。無學祖元先住持建長寺,入院之日,他按照宋地禪剎制度開堂說法,「萬眾臻集,歡聲雷動」,北條時宗「欽承法誨,執弟子禮」。在日本期間,無學祖元曾寫下《懷太白》一首抒發自己的懷鄉之情:「秋光瑟瑟漾勾絲,水碧沙明眼似眉,夜靜不知滄海闊,幾隨宿鷺下煙礒。」

優遊千載,昔日明州千帆海舶現已化為今日寧波舟山港之如山巨輪,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去回顧「百粵喧譁外,三江指顧中」的三江口,去回顧船艙中成堆的絲綢、瓷器、珠寶、香料,去回顧「梯航紛絕徼,冠蓋錯中州」的使節往來,去體驗甲板上日本僧人的虔誠以及東渡僧人「幾隨宿鷺下煙礒」的思念。這就是古明州的海上絲綢之路。(莫意達 作者系寧波博物館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心副主任)

相關焦點

  • 「海上宋代三坊七巷絲綢之路」重要一環?
    N本報記者 李熙慧/文 黃孔瑜/圖 本報訊 前日,福州三坊七巷對外發布了文儒坊西段遺址考古的成果,其中,宋代地層發現煉製玻璃的殘渣,頗受關注(詳見昨日A7版)。專家推測,在宋代,玻璃製品非常貴重,需要用昂貴的絲綢瓷器才能從外國人手裡換得。
  • 中國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點,就在寧波三江口,還是世界遺產
    本次分享的主題是中國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點,就在浙江寧波的三江口,而且還是世界遺產!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當中,有一條非常著名的航海路線,被稱作是「海上絲綢之路」!它是古代中國和外國交往和貿易的重要海上通道,最開始萌芽於幾千年前的商周時期,,形成於秦漢時代,在1000多年前的唐宋時期尤為興盛!那時候的寧波三江口,就已經是桅檣林立,千帆待發!而且寧波的三江口還是這條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港,重要性不言而喻。
  • 中國歷史: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
    小編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中國歷史的精彩故事情節,千萬不要錯過噢!揚州,古稱廣陵、江都等,是長江下遊重要的海港城市。與此同時,揚州港還大量出口唐三彩,據考察,在今東亞、東南亞和西亞一帶發現了大量唐三彩大量陶瓷器的出口,使得海上絲綢之路又多了一個美稱:「陶瓷之路」。揚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又是怎樣的呢?據考古資料顯示,中國與朝鮮的交往大致經過這樣的路線:外國商船沿著朝鮮半島西側近海航行,到山東半島北部的登州後改為陸行,到濟水入淮河,沿淮南運河抵揚州。
  • 寧波出土的宋代越窯
    如今的東錢湖畔,目前通過考古調查和民間採集獲得了大量商周時期的原始瓷片,已知最早為東漢晚期玉缸山窯址,東漢至唐宋時期50多處越窯青瓷窯址。2016年12月22日,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東錢湖旅遊度假區社會事務管理局聯合通報了東錢湖上水岙窯址考古發掘的重要成果。
  • 寧波將於9月舉辦尼斯國際嘉年華 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旅遊名城」
    新華社北京5月2日電(記者於佳欣)2018「寧波·尼斯國際嘉年華」將於9月28日至10月3日在浙江寧波舉行。這是寧波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重點項目而舉辦,旨在打響「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旅遊名城」品牌。這是記者2日從在京舉行的2018「寧波·尼斯國際嘉年華」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的。據介紹,寧波是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有著優越的港口資源和開放的經濟優勢。寧波正在努力將「建設國際港口名城、打造東方文明之都」的目標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 「南海一號」背後,是宋代海上貿易的輝煌
    從「南海一號」出水文物的身上,我們依舊可以領略宋朝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  我國雖然海岸線綿長,又有大量終年不凍良港,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是一個「大陸國家」,商貿交流主要在陸路上進行。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將東西方交通徹底貫通,絲綢之路逐漸興盛,見證了各國人民的友好與往來。
  • 今日寧波|2020「海上絲綢之路」創意設計大賽昨頒獎
    昨天,人們在參觀2020「海上絲綢之路」創意設計大賽獲獎作品展覽。(周建平 攝)昨日,2020「海上絲綢之路」創意設計大賽頒獎儀式在寧波文化廣場大劇院一樓西側臨展館舉行。該賽事自2018年舉辦以來,評選出一批創新型、市場前景和實用性兼備的優秀作品,部分獲獎作品已經轉入商業開發,有力地挖掘和傳播了寧波的海絲文化,並推動了海絲文化與創意設計的深度融合。
  • 「黑石號」+「南海一號」,從唐宋沉船看海上絲綢之路
    航海的歷史波瀾壯闊,從自古就有的海上冒險、發現新大陸,到各種經貿往來,建立海上通商航線,有太多值得挖掘的精彩故事與傳說。因緣際會,我在短時間內先後參觀了唐宋兩代著名的沉船展,正好可以圍繞海上絲綢之路這個主題講一講。大量出水文物風格多樣,品質水準皆有所不同,讓觀者大飽眼福,也藉此了解唐宋時期陶瓷、鍊金方面的工藝水平。
  • 「海上絲綢之路」史話
    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福建泉州市中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公元1087年11月26日,泉州市舶司(古代海關與外貿合一的機構)成立,正式拉開了官方海上貿易的序幕。中世紀時海上絲綢之路從我國的廣州、泉州、揚州、明洲(寧波)等港口出發,東至日本的博多、大阪,韓國的慶州等港口,南達南海諸國,西出馬六甲海峽,經印度洋、波斯灣、阿拉伯海、紅海的沿岸諸港口,直至地中海的雅典、威尼斯等港口。在漫長的航線上,航行著各式各樣的船隻。
  • 寧波歡樂海岸城市綜合體規劃設計:重現海上絲綢之路輝煌景象
    全國商業規劃與設計一線品牌——天霸設計,今天就為大家帶來寧波歡樂海岸城市綜合體規劃設計賞析,看看項目是如何將寧波城市特點融入到規劃設計中,創造一個重現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景象。此外,若您對城市綜合體規劃設計有疑惑,可與天霸設計一同探討、分析。
  • 紀錄片《穿越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自信與世界胸襟
    12日,2016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開幕影片《穿越海上絲綢之路》首映禮活動在廣州舉行,來自海內外110多個國家的資深紀錄片片商、製片人、導演和評論家以及市民共500多人參加了活動。  廣州市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曾偉玉介紹,《穿越海上絲綢之路》主創團隊從策劃、調研到具體拍攝、後期製作歷時近3年,先後在廣州、泉州、洛陽、寧波等30個國內城市以及美國、法國、汶萊、馬達加斯加、阿聯等16個國家取景拍攝,以《尋路》《家承》《原鄉》《連枝》《薪傳》《問道》《脈縷》《輪迴》8個篇章,透過現實場景顯影歷史圖像,跨時空重繪海上絲路的人文地圖,傳遞了中國與世界
  • 越溪海上絲綢之路傳奇
    越溪鄉就在這海灣邊,背山面海,滄海桑田,漁樵耕讀……越溪可稱是海上絲綢之路在寧海的標誌地,此處既是戚家軍首戰揭幕地、越溪巡檢司城古蹟山海節點,又是北宋日本朝貢航道的海關,明代抗倭守衛寧海縣城的東大門,更是朝鮮崔溥漂流歷險後壯遊歸國的陸路起點。越溪鄉擬將這些遺蹟建設成越溪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園。
  • 當年鄭和下西洋,必去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世界第一大港天后宮拜她
    此座媽祖廟(天后宮)是海內外同類建築中禮制規格最高;也是現存建築規模較大,保存較好的一座;天后宮中至今仍保留一些宋代構件和明清時代木構。宋代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明顯提高,指南針廣泛應用於航海,中國商船的遠航能力大為加強。海上絲綢之路的持續發展,大大增加了朝廷和港市的財政深收入,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生活,也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
  • 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的幾個問題
    1968年,日本學者三杉隆敏在《探索海上絲綢之路》一書使用了「海上絲綢之路」這一名稱25,其立意和出發點便是東西方之間的陶瓷貿易與交流史,這在其另一部著作《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瓷器的海上運輸與青花編年研究》中體現得更為明顯26。
  •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成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主要展出的沉寂於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商貿海船「南海Ⅰ號」及在其上發現數十種文物,包括黃金飾品、中國陶瓷、宋代漆器等。2013年曾被評為第二批國家二級館。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於2005年12月28日動工興建,博物館主體工程由五大「關聯艙體」組成,水晶宮是五大「關聯艙體」中最大的一個艙體。
  • 泉州海交館:追尋海上絲綢之路的身影
    泉州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鎮,擁有眾多珍貴的相關文物古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海交館)展出的反映古代海外交通、海上絲綢之路及由此引發的經濟、文化交流的海外交通史文物,生動再現了中國古代悠久輝煌的海洋文化。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3月1日,參觀者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觀賞展出的泉州灣宋代海船剖面模型。
  • 南山擬建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深圳商報訊】(記者 鄭愷 通訊員 汪盛東)昨天,據來自南山區的消息,南山正在依據赤灣片區的海洋文化歷史資源,籌劃建設深圳「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赤灣是鄭和七下西洋的重要驛站(其中第二、第六次過赤灣)。赤灣天后宮見證並記錄了這段歷史。
  • 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九城聯展輝耀仙境蓬萊
    水母網7月16日訊(通訊員 劉鵬 範亞男)今天上午,由蓬萊、揚州、南京、寧波、福州、泉州、漳州、廣州、北海九城市文物(文廣新)局聯合主辦的「跨越海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九城市文化遺產精品聯展」,在蓬萊市登州博物館開幕。
  • 香港最新水下考古成果將亮相海上絲綢之路展覽
    新華社香港8月13日電(記者丁梓懿)「東西匯流——十三至十八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展覽將於本月14日至11月11日在香港海事博物館舉行。展覽展出逾200件由內地及香港收藏的南宋至清初時期的出土文物,以及香港最新水下考古發現——一隻約有千年歷史的宋代船錨。
  • 東西匯流——十三至十八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
    「東西匯流——十三至十八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展覽於8月14日至11月11日在香港海事博物館舉行。、金銀寶石、外銷畫、絲綢、石雕、金屬器、竹木器、船模型、古籍及地圖等,讓公眾從商品貿易、文化交流、古代史跡和水下考古等多方面了解當時的中國,尤其是南海沿岸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過程,重現海上絲綢之路中東西匯流的面貌。